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II)-mRNA在肝癌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从癌组织和外周血中制备总RNA,经随机引物和逆转录酶作用合成IGF-ⅡcDNA,再分别以RT-PCR扩增IGF-ⅡcDNA片段,分析其在肝病诊断与鉴别中的临床价值。结果肝癌组织和外周血中扩增出的IGF-Ⅱ基因片段大小为170bp,并与原设计相一致。肝癌、癌灶周围和远癌组织中,IGF-Ⅱ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53.3%和0。肝癌患者外周血IGF-II基因片段阳性率34.2%,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分别为14.3%、19.4%和45.5%,在伴有肝外转移肝癌中全数阳性,在AFP〈50ng/ml的17例中阳性6例(35.3%);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中未见IGF-Ⅱ基因片段阳性。IGF-Ⅱ基因标志与肝癌大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IGF-Ⅱ基因分析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转移判别及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基因片段,观察它在肝癌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肝病患者外周血中制备有核细胞总RNA,经随机引物和逆转录酶合成IG F-Ⅱ-cDNA,分别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IGF-Ⅱ基因片段,分析肝病患者外周血中IGF-Ⅱ基因标志物检测的临床价值.结果(1)肝癌患者外周血中IGF-Ⅱ的检出率为34.2%,明显高于其它肝病、肝外肿瘤和正常对照组(P<0.05).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IGF-Ⅱ基因片段阳性率分别为14.3%、19.4%和45.5%;(2)IGF-Ⅱ基因片段的检出率在肝内有无转移的肝癌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伴有肝外远处转移肝癌中,IGF-Ⅱ基因片段阳性率为100%.结论外周血中IGF-Ⅱ基因标志物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癌远处转移的判断以及肝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蛋白(Alb)基因在肝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外周血中Alb的基因片段分析在原发性肝癌(HCC)、慢性肝病和非肝病患者外周血中血白蛋白基因表达。结果:67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lb基因的检出率为59.7%,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但与急性肝炎组无明显差别(P>0.05);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Alb基因片段阳性率分别为33.3%、36.8%和76.9%;肝内有无转移的肝癌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尤其在伴有肝外远处转移的肝癌中,Alb基因全数阳性(100.0%)。结论:分析外周血中Alb基因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癌远处转移判别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IGF-Ⅱ和IGF-Ⅱ-mRNA异常表达对肝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及IGF-Ⅱ-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游离IGF-Ⅱ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免疫组化法分析肝癌癌灶、癌周和远癌组织中IGF-Ⅱ的表达与胞内定位。从肝组织中制备总RNA,经随机引物和逆转录酶合成IGF-Ⅱ-c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DNA测序证实,分析IGF-Ⅱ-mR-NA的表达,并分析血清游离IGF-II水平。结果:肝癌组织IGF-Ⅱ表达呈强阳性,明显高于癌旁和远癌肝组织,分布呈胞浆包涵体样、全胞浆和核内三种形态。癌灶总RNA水平显著低于癌周与远癌组织;其IGF-Ⅱ灵敏度为2ng/L,扩增基因片段为170bp,癌灶和癌周组织中IGF-Ⅱ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和53.2%,远癌组织未见扩增片段。肝癌患者血游离IGF-II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结论:IGF-Ⅱ及IGF-Ⅱ-mRNA的过度表达与肝癌形成有关,并有助于肝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及其受体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勇刚  窦科峰 《医学争鸣》2002,23(14):1315-1317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及其受体(IGFR)在不同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肝癌病理学分级及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正常肝标本,28例肝血管瘤标本、13例肝硬化标本和42例原发性肝癌中的IGF-Ⅱ及IGFR的表达水平,分析其阳性率及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Edmondson分级的关系。结论:正常肝、肝硬化、肝血管瘤和肝癌中IGF-Ⅱ阳性率分别为10%,76.9%,46.4%,76.2%,IGFR阳性率分别为20%,92.3%,64.2%,61.9%,与正常肝组织相比,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肝癌而言,IGF-Ⅱ及IGFR的表达在HBV阳性与阴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Edmondson分级Ⅰ-Ⅱ与Ⅲ-Ⅳ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IGF-Ⅱ和IGFR的表达可能参与了肝硬化及肝脏肿瘤的发生。在肝癌中,其表达与HBV感染及肝癌Edmondson分级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肝外胆管癌组织中HSP70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兔抗人HSP70多克隆抗体为试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0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HSP70的表达水平,并与癌旁非癌组织作对照。结果:在肝外胆管癌30例中,HSP70表达阳性率为77%,而癌旁非癌组织阳性率则为13%,二有显性差异(P<0.05)。癌组织中HSP70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有关,组织学分级I,Ⅱ级与Ⅲ,Ⅳ级阳性经分别为56%和100%,二有显性差异(P<0.05)。原发癌灶直径≥2cm及<2cmHSP7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及50%,二有显性差异(P<0.05);肿瘤伴转移与无转移HSP7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及59%,二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肝外胆管癌组织HSP70表达明显增,且与组织学类型、癌灶大小及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基因ras和p16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术后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例手术切除肝癌组织和12例正常肝组织的ras和p16表达及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ras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0%和34.0%,ras表达与肿瘤大小、有无肝内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ras阳性、阴性表达病例3年复发率分别为68.8%、38.9%,3年生存率分别为37.1%、66.7%(P<0.05)。(2)p16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各为47.2%、100.0%,p16表达与有无肝内转移、组织分化密切相关(P均<0.05)。p16阳性、阴性表达病例3年复发率分别为48.0%、67.9%,其3年生存率分别为64.0%、32.1%(P均<0.05)。(3)ras和p16在肝癌中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p16阳性ras阴性与p16阴性ras阳性表达病 列3年复发率分别为35.7%、79.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29.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联合检测p16和ras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肝癌术后复发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多基因分析比单基因分析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观察肝细胞癌变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表达及其DNA启动子2(P2)甲基化状态。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雄性SD大鼠诱发肝细胞癌,分别观察肝细胞形态学(HE染色)改变、肝及血IGF—II动态变化;应用亚硫酸氢钠修饰基因组DNA,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扩增分析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肝细胞在诱癌后从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到高分化肝细胞癌形成过程中,肝和血中IGF—II表达呈梯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P〈0.011。正常鼠、肝细胞变性鼠、癌前病变鼠和肝细胞癌变鼠肝IGF—II基因P2低甲基化率分别为0%、27.8%、88.9%和100%,肝细胞癌变过程中肝IGF—II基因P2逐步去甲基化,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14,P〈0.001),且与肝或外周血IGF—II的异常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IGF—II基因启动子逐步低甲基化改变与肝细胞的恶性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人原发性肝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的印迹状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人原发性肝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Ⅱ,IGF2)基因印迹状态,为进一步研究肝癌发生机理提供线索。方法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IGF2基因杂合状态,用逆转录-酶联聚合反应半定量检测IGF2基因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IGF2印迹状态、表达量与人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结果55.6%(10/18)的肝癌组织存在IGF2基因印迹的重新获得,与之相对的远癌组织有60%(6/10)也发生了IGF2基因印迹的重新获得。50%(9/18)的癌组织IGF2基因过度表达,但表达量与基因印迹的改变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IGF2基因印迹的重新获得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2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肝硬化、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肝细胞不典型增生(LCD)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单纯肝硬化、癌旁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p21、IGF—Ⅱ表达情况:结果:癌旁肝硬化、单纯肝硬化、癌组织p2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86%、68%、54.55%;癌旁肝硬化、单纯肝硬化、癌组织IGF—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4%、36.36%。肝硬化与HC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Ⅱ与p2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HBsAg的阳性或伴LCD改变的肝硬化,p21、IGF—Ⅱ阳性率均高于HBsAg阴性或不伴有LCD改变的肝硬化(P<0.05)。结论:①在肝细胞癌变演化过程中p21、IGF—Ⅱ可能发挥协同作用;②LCD是一群具有肿瘤增殖潜能的癌前细胞群,尤其有p21、IG7—Ⅱ共同过度表达者,有发生HCC的高度危险。  相似文献   

11.
肝癌组织IGF-Ⅱ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人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分析人HCC癌灶、癌旁及正常肝脏组织IGF-Ⅱ基因P3甲基化状态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人癌灶、癌旁以及正常肝组织P3甲基化率分别为0%、47.5%和100%,各组之间的甲基化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癌旁组织P3甲基化率在低分化组显著低于高中分化组(P=0.000);HBsAg阳性组显著低于HBsAg阴性组(P=0.040),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AFP之间差异未见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IGF-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降低在HCC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4,MKK4)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MKK4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细胞癌组织中MKK4蛋白阳性表达率(75.6%)较癌旁(100.0%)及正常肝脏组织(100.0%)中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KK4蛋白表达与肿瘤有无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乙肝表面抗原情况无关(P>0.05)。结论 MKK4可能与原发性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过程有关,并可能成为一个判断肝细胞癌转移潜能大小的潜在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28GANK蛋白在肝细胞性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HCC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60例(其中32例伴有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组织中p28GANK蛋白的表达,分析p28GANK蛋白表达水平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 p28GANK蛋白在HCC、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性、正常肝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10.0%、12.5%、6.7%,HCC中p28GAN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其他组织(P<0.05)。 HCC患者中,低分化(Ⅲ~Ⅳ级)、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及TNM分期Ⅲ+Ⅳ者p28GANK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高于高分化(Ⅰ~Ⅱ级)、无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TNM分期Ⅰ+Ⅱ者(P<0.05)。结论 p28GANK蛋白表达可能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关,p28GANK可作为HCC诊断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热休克蛋白(HSP)gp96及基因的动态表达与变化。方法:以2-乙酰氨基芴(2-FAA,0.05%)喂饲SD大鼠诱发肝癌,观察肝病理组织学(HE染色)和总RNA的改变,以巢式逆转录酶链反应扩增gp96基因片段;以免疫组化分析肝细胞癌变过程中gp96的动态表达。结果:SD鼠在喂饲2-FAA后,在诱癌早期肝细胞发生颗粒样变性,中期出现不典型增生,后期见大量癌巢结节。癌变过程中肝组织gp96-mRNA表达明显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组织(P<0.01);正常肝gp96蛋白表达较少,肝细胞癌变过程中gp96表达呈显著的梯度增加。结论:gp96参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癌变初期的过度表达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型受体(IGF-ⅡR)反义基因对SMMC-7721人肝癌细胞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方法 构建IGF-ⅡR正、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用磷酸钙-DNA共沉淀的方法,导入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经G418培养基筛选稳定的抗性细胞。采用Northern杂交检测对转染细胞内源性IGF-ⅡR基因转录的抑制,观察转染细胞克隆形成率,细胞生长曲线,软琼脂生长及裸鼠致瘤能力的变化。结果 IGF-ⅡR反义基因转染肝癌细胞的内源性IGF-ⅡR基因转录受到有效抑制,转染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降低,并失去在软琼脂上生长的能力,裸鼠致瘤性明显降低,但细胞生长曲线无明显变化。结论 IGF-ⅡR反义基因可以有效阻断IGF-Ⅱ至IGF-ⅡR的自泌/旁泌生长刺激信号环路,一定程度地抑制肝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癌中PTEN基因及其相关因子HIF-1α的表达与肝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37例肝癌癌灶及非癌组织中PTEN基因mRNA表达,并通过凝胶图像系统分析其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肝癌组织中PTEN及HIF-1α蛋白的定位和表达。结果:RT-PCR检测PTENmRNA表达率癌灶为48.65%(18/37),非癌组织表达为100%(37/37)。PTEN基因在癌灶组织中表达显著低于非癌(P<0.001)。免疫组化检测肝癌癌灶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率为37.84%(14/37),显著低于非癌组织(P<0.001),且多为弱表达;HIF-1α蛋白表达率为97.30%(36/37),且多为强表达,两者呈负相关(r=-0.8755)。结论:PTEN基因下调或缺失可能诱导HIF-1α的过度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癌(HCC)组织及外周血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表达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癌组织GP73表达;收集肝病患者外周血标本,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P73水平。结果:肝癌、癌旁组织GP73均有表达,但癌组织GP73蛋白条带灰度均值为480.7,明显高于癌旁(209.0,t=6.453,P〈0.001)。外周血GP73水平,正常对照组(28.83±21.00)ng/mL,慢性肝炎组(49.86±40.46)ng/mL,肝硬化组(62.30±56.30)ng/mL和肝癌组(87.25±78.41)ng/mL,肝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良性肝病各组(P〈0.05);肝癌患者血GP73表达与HBV感染、伴肝外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血AFP呈显著正相关(r=0.961,P〈0.05);经临床综合评价,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FP为0.877,GP73为0.931,且两者对肝癌具有互补诊断价值。结论:GP73过表达与肝癌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定量检测有助于肝癌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