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阶段性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病人术后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120例TH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功能锻炼组病人按照阶段性功能锻炼指导手册内容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常规护理组病人接受常规术后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病人满意度.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3个时间点(出院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术前逐步提高,且功能锻炼组的得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病人术前及出院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功能锻炼组术后3、6个月的Barthel指数均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病人对治疗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46,P=0.004).结论 阶段性功能锻炼对THA病人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能提高病人的生活活动能力和对治疗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手术指征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64—75岁,平均68岁。翻修原因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0%),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7分(28~40分)。所有病例均一期翻修,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结果49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7年(5—8年)随访,7例失访。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8分(84~90分)。全部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1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髋关节脱位1例。随访患者中无髋臼及股骨柄假体需要再度翻修。X线片显示人工关节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感染征象。结论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若手术指征正确,手术技巧娴熟,该翻修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2年1月~2005年5月,我科对5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本组59例,男35例,女24例,年龄56~78岁。术前诊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5例,股骨颈骨折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假体种类:骨水泥固定型39例,生物固定型20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两次小剂量地塞米松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康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需要行初次THA患者,排除对地塞米松过敏,酒精或药物滥用者,存在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手术前7 d给予任何强阿片类药物和其他心肺功能缺陷的患者。共80例TH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10 mg地塞米松;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前和术后12 h接受了两种剂量的10 mg地塞米松。比较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术后疲劳程度、髋关节活动度(ROM)、住院时间、镇痛药和止吐消耗量及并发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CRP、IL-6、VAS、疲乏程度及ROM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性别、PONV及并发症。 结果实验组术后24 h(t =-1.259,P<0.05)、48 h(t=-2.684,P<0.05)、72 h(t=-3.669,P<0.05)的CRP低于对照组。同样的,实验组术后24 h(t=-1.954,P<0.05)、48 h(t=-3.418,P<0.05)、72 h(t=-4.985,P<0.05)的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24 h(t=-2.647,P<0.05)、48 h(t=-2.12,P<0.05)、72 h(t=-1.367,P<0.05)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术后PONV发生率更低(χ2 =1.067,P<0.01)、术后疲劳减轻(t=-2.154,P<0.01)、镇痛药和止吐药消耗量更少。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缩短了住院时间(t=0.517,P<0.01),增加了关节活动度(t=-3.228,P<0.01)。两组均未发生早期手术切口感染或消化道出血。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两次剂量地塞米松,可降低术后CRP、IL-6水平,增加镇痛效果,减少PONV发生率和术后疲劳,但不增加早期手术切口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偏心距重建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距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分析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获得随访。术中确定双下肢等长、髋关节稳定及周围软组织紧张度适中。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手术结果,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通过手术记录和X线片测量获得偏心距、股骨距、假体颈长、外展肌力臂,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距大(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于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的偏心距较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P<0.01)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P<0.01)。颈于角与偏心距外展肌力臂比呈正相关关系(r=0.25,火0.05)。偏心距重建较好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且两者呈相关关系(r=0.29,P<0.05)。结论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采用标准股骨假体重建术后股骨偏心距,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距的保留,在诸多影响因素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总结可行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06月67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35例,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结果较对照组的好,评分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适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的功能,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下肢功率自行车应用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院骨科15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后两周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纳入87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常规+自行车训练组。常规训练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常规+自行车训练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下肢功率自行车训练。两组患者都于术后8 w、4个月分别采用Harris评分及WOMAC量表对髋关节及全身健康状况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WOMAC评分:术后8 w常规+自行车训练组患者髋关节僵硬程度[(26±20)分]较对照组[(26±23)分]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65,P<0.05),功能及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个月WOMAC各项评分提示,常规+自行车训练组患者功能[(22±18)分]优于常规训练组[(25±1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34,P<0.05)。Harris评分:术后8 w及4个月常规+自行车训练组[(82±6)分、(88±12)分]高于同期常规康复训练组[(86±6)分、(82±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功率自行车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及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早期系统化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进行系统化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在术前、术后148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系统康复训练,同时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评分,观察其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失访12例,其余患者中术后1个月优79例,3个月优88例,6个月优106例。结论 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系统化康复训练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早期进行科学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制定一整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功能康复训练程序,掌握训练进度,采取尽早开始、循序渐进、个别对待、随时调整、持之以恒的原则。结果本组6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按Charnley标准评分,疗效判定优31例,良18例,可15例,差4例,优良率72%。结论功能康复训练程序具有康复快、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64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3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异位骨化率为40%,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异位骨化率为18.5%。异位骨化均按Brooker分类法分类,二种不同术式的异位骨化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者就异位骨化的形成、异位骨化率在二种术式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异位骨化对疗效的影响及其与术式选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应用静脉留置针致蜂窝组织炎1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将57例单侧全髋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29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康复训练组术前行健康教育,术后进行患肢和关节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术侧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康复训练组术后24周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翻修及效果。方法:于2005年4月-2007年10月对43例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疼痛、松动、中心型脱位患者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结果:随诊8月~2年,术后髅关节功能依据Harris评分法,优31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93.02%。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术是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并发疼痛、松动、脱位的有效方法,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髋臼骨折后的全髋关节置换初步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治疗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总结分析本院近三年来 10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病例髋臼重建的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10例髋臼骨折后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术后髋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 ,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 44分。结论 髋臼骨折后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ipolar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BFHR)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replacement,THR)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共获得74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病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BFHR组和THR组,BFHR组42例,男7例,女35例,平均年龄77.3岁。THR组32例,男9例,女23例,平均年龄74.8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经过1~6.5年(平均3.2年)随访,BFHR组和THR组在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住院费用、术后3年及5年髋关节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THR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并发症较低,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BFHR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及住院费用低等优点,适合于少数身体状况差、伤前活动量小、伴有较多基础病、或受伤前伤肢已有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7.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近期结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作一小结,了解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自2000年10月~2004年12月,对15例18髋FicatⅢ、Ⅳ期股骨头坏死进行了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平均年龄39岁(23~49岁)。手术方法按照Amstutz和Nelson提出的标准方法进行,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平均随访3.5年(6~50个月),无股骨颈骨折、无脱位、无感染。1例髋臼假体周围发现有透亮带,1例因股骨头假体位置不佳已行翻修。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0分,术后为90分,最近一次随访平均评分93分(89~98分)。评价:优16髋,良1髋,差1髋。结论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FicatⅢ、Ⅳ期且年龄较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静脉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患者选择有效的锻炼时机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12 h即开始被动运动,术后第1天使用CPM进行锻炼.用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显像仪监测术后第1天,第1周、第2周末股静脉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0.72,P<0.01),且功能锻炼时心率、血压及手术伤口均无明显波动.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卧床期间股静脉流速显著减慢;功能锻炼可增快股静脉血流速度,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静脉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患者选择有效的锻炼时机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12h即开始被动运动,术后第1天使用CPM进行锻炼。用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显像仪监测术后第1天.第1周、第2周末股静脉血流速度。结果 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0.72,P〈0.01).且功能锻炼时心率、血压及手术伤口均无明显波动。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卧床期间股静脉流速显著减慢;功能锻炼可增快股静脉血流速度,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