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对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不同分型的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OCSP分型将患者分为腔隙梗死(LACI)、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和后循环梗死组(POCI)4种亚型,再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刺百会、三阴交、太溪、血海、丰隆、足三里及配穴治疗,对照组同穴位予伪针刺,疗程为3个月。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6、12个月应用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STREA)量表评定。结果 LACI、TACI亚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ACI、POCI亚型第3个月至1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疗法对不同OCSP分型的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不同,对PACI、POCI亚型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不同分型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对不同分型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效应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原则,根据牛津地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将患者分为腔系梗死组(L,ACI)、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和后循环梗死组(POCI)4种类型,再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刺百会、三阴交、太溪、血海等穴,行补泻手法;对照组采用不完整针刺,只留针,不行针。分别于入选时、第1月、第3月、第6月、第12月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进行评定。结果:LACI亚型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ACI、POCI亚型在第3月一第12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TACI第3月、第6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12月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不同OCSP分型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效果不同,对PACI、POCI亚型有明显促进作用,针刺手法与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步行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脑出血亚急性期合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24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评分)和步行能力(FAC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下肢FMA评分和FAC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后NIHSS量表评分、下肢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和FAC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刺+康复组各30例.对照组予丹红注射液及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2周)、口服拜阿司匹灵片(疗程6个月),并对症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针刺+康复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和康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评定各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3、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I)评分. 结果 除对照组治疗后第1个月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治疗后不同时间NIHSS评分、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第1、3、6个月对照组与其他3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康复组在治疗后1个月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优于康复组;治疗后第3、6个月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康复组与针刺组、康复组在治疗后1、3、6个月NIHSS评分、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康复组明显优于针刺组和康复组.结论 针刺可促进部分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其联合康复手法则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熟地平颤汤协同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熟地平颤汤协同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H-Y分级为2-4级的患者6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熟地平颤汤加左旋多巴以及单纯左旋多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主神经症状量表和睡眠量表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第2个月、第3个月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各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第2个月、第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各期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第2个月、第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3个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各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第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熟地平颤汤协同左旋多巴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和减轻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用Fugl-Meyer法评定三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结果三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Fugl-Meyer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及针康组Fugl-Meyer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月后针康组Fugl-Meyer值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月后康复组、针康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康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比单纯药物治疗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范文涛  王倩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56-1057
目的:探讨涤痰通络胶囊治疗痰瘀交结型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痰瘀交结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口服涤痰通络胶囊,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涤痰通络胶囊治疗痰瘀交结型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冰麝液加氧经鼻吸入联合针刺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冰麝液加氧经鼻吸入联合针刺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及28天,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BI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BI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麝液加氧经鼻吸入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隔山逍遥方配合针刺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73例受试对象分为4组:I组(79例)予隔山逍遥方配合针刺,Ⅱ组(31例)予丽珠肠乐,Ⅲ组(32例)单纯口服隔山逍遥方,IV组(31例)单纯予针刺治疗(方法同治疗组针刺);各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I组总有效率为88.61%,Ⅱ组为67.74%,Ⅲ组为78.13%,IV组为70.97%;I组疗效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对照组治疗前后部分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与对照组(Ⅱ-IV组)比较,各症状疗效均优于Ⅱ组,对肠鸣、神疲懒言疗效优于Ⅲ组,对大便泄泻、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疗效优于I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I组复发率为22.86%,Ⅱ组为61.11%,III组为55.00%,IV组为63.16%;I组与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山逍遥方配合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在发病6小时内判断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主干闭塞的可信度.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过急诊头颅MRI和MRA证实为大脑中动脉M1段主干闭塞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和7天时OCSP分型情况.结果:发病后6小时内TACI 5例(10.20%),PACI36例(73.47%),LACI8例(16.32%),POCI0例.7天时TACI 13例(26.53%),PACI 34例(69.39%),LACI 2例(4.08%) POCI0例.结论:急性血栓性(MACO)后6小时内和7天时均以PACI为主,且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高,因此OCSP分型的临床价值有限,不能替代超早期的血管层面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随机选取2009-2012年我院急性脑梗死经OCSP分型为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或腔隙性梗塞(LACI)的患者22例,平均分为观察纽(基础治疗+瞬时强电流电针刺激)、和对照组(基础治疗+常规针刺),每组11例。通过比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ADL评分,用以揭示瞬时强电流电针刺激和常规针刺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瞬时强电流电针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可有效改善病人大脑病灶的神经元细胞凋亡,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相较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的特异性效应。  相似文献   

13.
针药并用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入院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ME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ME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与复发脑梗死的l临床特点。方法采用Logi5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痛、糖尿病、三酰甘油(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及吸烟为自变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生脑梗死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复发性脑梗死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LDL-C、颈动脉斑块及吸烟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脑梗组年龄63.26岁±9.93岁,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复发脑梗死组,收缩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o.05);首次脑梗组胆固醇、TG、LDI。一C均高于复发组(P〈O.05);复发脑梗组年龄66.35岁±9.51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首发组(P〈O.05)。颈动脉斑块性质分析,两组均以硬斑为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入院及出院时NHISS评分均低于复发组(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率中首发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ICA)比例最多,而复发组以腔隙性脑梗死(LACI)比例最多,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首次脑梗死组收缩压高,血脂明显异常,而复发脑梗组血液黏度升高;首次脑梗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为主,复发脑梗组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呈多灶病变;复发脑梗组患者预后差,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较明显,住院时间延长,卒中相关性痴呆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头针治疗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基于脑功能定位和中医规范化辨证的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探索针刺与康复治疗技术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方法将74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靳氏(益脑十六穴)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两组针刺治疗隔日1次,康复训练每日1次,共观察3个月。并运用粗大运动-66项(GMFM-66)对治疗前、治疗后(每治疗1个月)粗大运动功能动态改变以评分法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GMFM积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积分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案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痉挛型脑瘫儿童GMFM积分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个性化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益脑十六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对大鼠脑外伤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取自由落体所致的脑外伤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针刺治疗组、电针治疗组、假手术组。分别在第1天、3天、7天、14天、21天进行Morris水迷宫测量。结果:假手术组认知功能无明显变化,模型组、电针治疗组、针刺治疗组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针刺治疗组和电针治疗组在治疗后认知功能明显改善(P〈0.05),且电针治疗组明显优于针刺治疗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外伤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电针治疗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易化区取穴针刺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将9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针刺法并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Rood易化区针刺取穴法,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用Fugl-Meyer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均有提高,治疗1个月后Fugl-Meyer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易化区取穴针刺法能有效促进偏瘫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缓解痉挛,使运动模式正常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将65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头针、推拿、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12星期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31/33),对照组总有效率87.5%(28/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针刺推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有很好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颅缝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2例,治疗组采用颅缝刺法,对照组口服百忧解,两组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RHAMD的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6.88%,对照组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缝刺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良好疗效,可以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