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病因、预后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的26例再次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再次肝移植时间不同,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代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再次肝移植治疗经验探索期)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早期移植组(共9例),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成熟期移植组(共17例)。根据移植间隔时间不同,将26例受者分为移植间隔>1年组(15例)和移植间隔≤1年组(11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再次肝移植术前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时长、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长及术后第7、14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移植间隔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以及术后第7、14天总胆红素、ALT和AS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再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移植间隔>1年与≤1年组受者术后2年生存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再次肝移植病因包括:胆道并发症8例,移植物失功8例,原发病复发4例(肝细胞肝癌复发),慢性排斥反应2例,首次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2例,血管并发症2例(门静脉血栓和肝动脉栓塞各1例)。早期移植组受者术中无肝期时长和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分别为(53.3±7.9)min和(34±5)g/L,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分别为(45.1±1.8)min和(38±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和-2.111,P均<0.05)。早期移植组肝移植术前年龄、MELD评分、移植间隔时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ALT和AST以及术后第14天总胆红素、ALT、AST和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至2020年10月1日,26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15 d(105~1 842 d),期间9例受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早期移植组6例,成熟期移植组3例)。早期移植组和成熟期移植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3.3%和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P<0.05)。移植间隔≤1年组和移植间隔>1年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4.5%和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P>0.05)。 结论胆道并发症及移植物失功能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器官捐献成熟时期的再次肝移植预后优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因再移植受者病情复杂、手术困难,应谨慎进行再次肝移植手术评估。合理的个体化治疗能够为再次肝移植受者带来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利用可控的心脏死亡供者捐献的肝脏对受者进行原位肝移植的预后.方法 利用7例心脏死亡供者捐献的供肝对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原位肝脏移植术,并对术前和术后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受者采用此种类型供肝移植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7例受者中,除1例于术后第9天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外,其余6例受者均长期存活,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7个月,预后均较好.结论 采用符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分类第Ⅲ型的心脏死亡供者捐献的肝脏对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原位肝移植,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劈离式肝移植手术的4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25例, 年龄(49±12)岁。根据肝再生率(LRR)是否大于100%, 分为两组:再生良好组(LRR≥100%, n=24)和再生不良组(LRR<100%, n=20)。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差异及术后生存率。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结果术后15、30、90、180 d的移植肝体积变化率分别为(117.04±7.00)%、(164.03±16.72)%、(180.98±26.30)%、(159.40±26.28)%。受者的体质量指数、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 以及供肝脂肪变性和供肝类型是劈离式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因素。再生良好组受者术后第2、3、4、5、6、7天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术后第1、2、3、4、5、6、7天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低于再生不良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生良好组受者术后第5、6、7天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半肝活体移植术中MHV与RHV间侧支静脉开放的情况及其对移植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总医院2007年3月20日—2013年3月19日进行的右半肝活体移植手术98例。其中MHV阻断组的右半肝移植受者41例(包括未进行MHV重建的33例及进行了MHV重建但术后12h内重建血管无血流的8例),MHV开放组的右半肝移植受者57例(包括切取带MHV的29例及进行MHV重建、持续通畅的28例)。收集两组受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的ALT、AST、TBIL结果,收集两组受者术后2周内彩超检查所见。结果:两组供体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均顺利康复出院。MHV阻断组在术后第1周内Ⅷ段肝静脉与RHV间侧支静脉开通率为90.2%(37/41),Ⅴ段肝静脉与RHV间侧支静脉开通率为70.7%(29/41)。MHV阻断组的ALT、AST、TBIL水平较MHV开放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者平均住院时间MHV阻断组较MHV开放组略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及DSA下均能发现侧支静脉开通的直接及间接证据。结论:在活体肝移植手术中,阻断MHV后大多数病例的MHV与RHV间侧支静脉可以出现开通的现象,阻断这一过程对移植肝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供受者术前及术后早期各项临床指标对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DCD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指标包括:供者年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受者年龄、血肌酐、胆红素总量(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蛋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体质量指数;供肝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将术后72 h内ALT或(和)AST> 1500 U/L定义为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不良.应用Kaplan-Meier法对受者总体存活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存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60例DCD肝移植受者1和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6%和62%.供者术前ALT、AST、供肝热缺血时间以及受者术前肌酐、MELD评分、供肝冷缺血时间、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不良的发生为受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影响因素.进一步筛选出热缺血时间(相对危险度=1.318,95%可信区间为1.173~1.481,P=0.000)为DCD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DCD供肝热缺血时间为影响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控制热缺血时间有利于改善DCD受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预输注供者凋亡的脾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移植预输注地塞米松体内诱导凋亡的供体脾细胞诱导受体肝移植免疫耐受可能性。方法实验分5组,对照组,单纯供体地塞米松处理组,单纯输供者脾细胞组,地塞米松诱导供者凋亡脾细胞输注组,第三品系组。每组均做Wistar至SD的肝移植,每组各10只Wistar、SD大鼠。用地塞米松3mg/(kg·d)处理Wistar大鼠3d后,第4天取供体的脾细胞输注受体,第10天行大鼠肝移植。观察术后第7天肝功能(ALT、TBil)的变化、病理改变和受体生存期。结果肝移植预输注凋亡细胞组的ALT、TBil较其它各组显著低(P<0·05);生存期明显长(P<0·05),病理改变较轻。结论肝移植预输注地塞米松体内诱导供体凋亡的脾细胞能诱导受体大鼠对移植肝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降钙素原(PCT)及降钙素原清除率(PCTc)在自体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自体肝移植术且术后转入ICU的32例受者,根据移植术后9 d内是否发生感染将受者分为感染组(18例)和非感染组(14例)。收集受者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第1至9天血清PCT值,计算肝移植术后第3、5、7、9天PCTc。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受者年龄、APACHEⅡ评分、住院总时间和ICU留治时间。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移植术后第1、3、5、7、9天PCT值及术后第3、5、7、9天PCTc值。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受者性别。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Tc对受者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受者术后第3、5、7、9天血清PCT值中位数分别为[13.27(6.25~26.85)]和[5.69(5.21~14.25)]、[20.57(15.65~35.25)]和[5.65(4.52~6.56)]、[25.88(20.36~42.65)]和[5.93(4.72~13.65)]、[30.31(22.21~50.36)]和[6.47(0.94~9.2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6、-3.305、-3.400、-3.837,P均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受者肝移植术后第7、9天PCTc中位数分别为-195%(-548%~-70%)和-23%(-93%~55%)、-223%(-645%~-89%)和-39%(-96%~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01、-3.153,P均0.05)。肝移植受者术后第3、5、7、9天PCTc预测发生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8(95%CI:0.517~0.900,P0.05)、0.778(95%CI:0.614~0.942,P0.05)、0.813(95%CI:0.665~0.962,P0.05)、0.829(95%CI:0.689~0.970,P0.05)。术后第9天PCTc 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当截断值为-78.04%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3.4%。结论自体肝移植受者术后持续高水平的血清PCT值可能提示感染控制欠佳,连续动态监测PCT和PCTc对病情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活体供者肝右叶联合脑死亡捐献者肝左外叶的双供肝活体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例行成人活体供者肝右叶联合脑死亡捐献者肝左外叶的双供肝活体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性肝细胞癌受者,年龄为46岁,体质量为66 kg,身高为171 cm,血型为A型Rh阳性。移植物1来自女性活体供者,年龄为23岁,体质量为50 kg,身高为150 cm,血型为A型Rh阳性。移植物2来自男性脑死亡捐献者,年龄为44岁,血型为A型Rh阳性。手术在3个手术间施行,2个手术间同时施行移植物1和移植物2的切取手术,第3个手术间施行受者肝脏游离,当移植物的体外拼接接近完成时,完整取出受者肝脏,并施行肝移植。观察指标:(1)活体供者及受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受者病肝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肝细胞癌复发监测、移植肝功能监测、免疫抑制剂监测调整、胆道血管并发症监测、排斥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受者需终生定期随访,最近一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12月4日。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活体供者及受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活体供者手术时间为315 min,术中出血量约200 mL,术中输入自体回收血量约200 mL,术后第6天出院,无并发症发生。受者顺利完成改良背驼式肝移植。移植物1取自活体供者不含肝中静脉的肝右叶,质量410 g。移植物2取自脑死亡捐献者肝左外叶,质量400 g,拼接后的供者移植物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1.2%。受者手术时间为815 min,无肝期时间为60 min,术中出血量约1500 mL,术中输血量为1800 mL。住院期间受者体温正常。术后第1天受者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达到峰值(分别为17.15×109/L和91.7%),后逐渐降低,采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术后第7天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至正常范围(分别为7.90×109/L和70.9%),停用抗菌药物。住院期间,受者白蛋白(Alb)为31.0~41.4 g/L,受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肝功能指标均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第10天受者全身状况良好,康复出院。(2)受者病肝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①中分化肝细胞癌,肿瘤包膜欠完整,未侵及肝被膜,周围肝组织呈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结节性肝硬化改变,肝门断端未见肿瘤累及;②慢性胆囊炎伴胆固醇沉积;③腹腔淋巴结1枚,呈反应性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提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10%细胞为阳性)、乙型肝炎核心抗原阴性。(3)随访情况:受者2019年11月19日复查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2.92μg/L、异常凝血酶原16 AU/L,结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阴性结果提示肿瘤无复发。受者2019年12月3日复查肝功能:TBil 8.6μmol/L,ALT 23 IU/L,AST 28 IU/L,Alb 44.0 g/L;他克莫司血药浓度4.2μg/L,调整吗替麦考酚酯至250 mg 2次/d,其余治疗不变(他克莫司2 mg 1次/d,西罗莫司1 mg 1次/d);无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提示胆道血管并发症、排斥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论成人活体供者肝右叶联合脑死亡捐献者肝左外叶的双供肝活体肝移植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治疗超出米兰标准肝细胞癌患者的次优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受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受者的临床资料。24例受者胆管结石确诊主要依据T管造影、MRCP或ERCP。确诊胆管结石受者均采用ERCP下行球囊扩张联合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治疗,术中采用地西泮镇静,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受者结石类型、狭窄情况、ERCP治疗情况及其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ERCP治疗前后受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ALT和AST水平变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24例受者中胆总管结石20例(包括单纯胆总管结石11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9例),肝内、外胆管结石4例。肝移植至并发胆管结石平均间隔时间(604±215)d。19例发生在术后12~66个月,余5例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11例胆总管结石受者采用柱状球囊扩张+取石篮取石+胆总管置入内支架引流治疗,治疗有效。9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受者采用柱状球囊扩张+取石篮取石+胆总管置入内支架+鼻胆管引流治疗,其中8例治疗有效;1例因重度胆管狭窄,反复内镜取石不能取尽,继发感染再次行肝移植。4例肝内、外胆管结石受者均采用柱状球囊扩张+取石篮取石+左、右肝管置入内支架+鼻胆管引流治疗,治疗有效。受者内镜治疗后血清TBil、ALP和GGT分别为31、179和247 mmol/L,均低于内镜治疗前水平(43、273和38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0.042、0.001、0.004,P均<0.05)。截至2017年12月,24例受者随访时间为1~2年,4例因原发性肝癌复发分别于肝移植术后9、5、34、25个月死亡,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于肝移植术后34个月死亡,1例因重度胆管狭窄行二次肝移植并于2014年4月因肝脓肿继发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因感染性休克于肝移植术后33个月死亡,其余17例随访期间未见结石再发。 结论内镜下行球囊扩张联合塑料支架置入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作为目前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胆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肝移植在我国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常规手术。一直以来,针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上消化道出血的各种外科手术由于不能解决引起PHT的根本原因肝硬化问题,其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硬化PHT的唯一根治手段,因此,对肝硬化PHT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术方式的选择重新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但是否所有的肝硬化PHT所致出血的病人都需要行肝移植手术?传统的PHT手术是否仍有意义?为说明以上问题,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肝叶切除术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间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叶切除的136 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术中血流阻断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66 例,研究组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70例,将两组的术前资料(性别、年龄、BMI、肝功能分级、肝硬化、AFP、HbsAg),术中情况(手术时间、血流总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生化指标(术后第1、3、5 天血清ALT、AST、TBIL、ALB的变化),术后凝血时间、术后并发症(感染、胆漏、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出血)等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血率及血流阻断总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3、5 天血清ALT、AST、TBIL、ALB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术后凝血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肝叶切除术中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并不增加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术中能有效地保护肝脏,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是一种比较安全、可行的肝血流阻断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于肝细胞癌(HCC)合并肝炎后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切除术中肝门阻断及术后应用对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94例HCC合并肝炎后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并实施了肝切除术的患者,其中25例术中至术后5d内持续静脉泵入奥曲肽(25μg/h),作为治疗组,另外选取69例未应用奥曲肽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术中肝门阻断率、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肝功能恢复情况及前白蛋白及其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术中肝门阻断率(60%)较对照组(82.61%)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33,P=0.022):两组患者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ALT、AST、TBil、腹水引流量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LT:t=-2.1443,P=0.0346;AST:t=-2.2193,P=0.0289;TBil:t=-2.2421,P=0.0274;腹水量:t=-3.0571,P=0.0029)。而两组间前白蛋白和ICG—R1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及围手术期应用奥曲肽,在相同术中出血量下可降低术中肝门阻断率,并显著改善术后肝功能,且不影响肝脏的合成功能,对于此类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供体和肝病患者行右半肝切除术后的预后是否相似。方法纳入笔者所在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009~2010年期间的连续病例,包括40例不含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肝供体(活体肝移植供体组,简称LDLT-D组)及80例因肝病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其中40例为无肝硬变的肝病患者(无肝硬变肝病组,简称LD-NC组)及40例伴肝硬变的肝病患者(肝硬变肝病组,简称LD-WC组)。分析3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和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以及术后肝功能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前特征相似。LDLT-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LD-NC组多〔(765±411)mL比(584±242)mL,P=0.008〕,与LD-WC组〔(666±224)mL〕接近(P=0.136),但3组患者术中平均输血量相近(P=0.108)。术后第1天和第3天,LDLT-D组患者的TB和INR水平高于LD-NC组和LD-WC组(P〈0.05),LD-WC组患者的ALT和AST水平均高于LDLT-D组和LD-NC组(P〈0.05)。LDLT-D组、LD-NC组及LD-WC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30.0%(12/40)、27.5%(11/40)和37.5%(15/40),3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6),但LD-WC组的ClavienⅢ级并发症发生率〔27.5%(11/40)〕高于LDLT-D组〔7.5%(3/40)〕及LD-NC组〔10.0%(4/40)〕,P=0.024。结论在右半肝切除术后早期阶段,活体肝移植供体肝功能损害更重;活体肝移植供体、无肝硬变的肝病患者和伴肝硬变的肝病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相近,但伴肝硬变肝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活体肝移植供体及无肝硬变肝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硬化肝癌半肝切除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半肝血流阻断在肝硬化肝癌半肝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将26例肝癌合并肝硬化行半肝切除的病人分为半肝血流阻断组(HVC,n=14)和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n=12)。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无显著差异。HVC组术后3天和7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低于Pringle组,且下降程度也较后者明显。Pringle组有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Pringle组病人术后并发腹水显著高于HVC组。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比第一肝门阻断更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离断贲门周围血管后切除脾脏的腹腔镜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151例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and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LSPD),以2015年8月调整腹腔镜断流术手术策略为界,分为2组:A组70例,腹腔镜下先切脾后断流手术;B组81例,腹腔镜下先断流后切脾手术。比较2组资料近期临床疗效和住院费用。结果1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所有患者术后均发热,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无胃肠漏、胰漏、大出血并发症发生。2组住院期间各1例死亡:A组1例术后第6天猝死,考虑为肺栓塞所致;B组1例术中胃内大出血,术后第3天多器官衰竭死亡。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261.4±46.1)min vs.(180.8±61.4)min,t=2.558,P=0.019],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中位数:480(120~2000)ml vs.200(80~400)ml,Z=-5.376,P=0.000]。2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总费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术后1年,2组各有1例发生便血,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A组28.9%(20/69),B组23.8%(19/80),χ^2=0.526,P=0.468]。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优先的腹腔镜断流术治疗PHT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治疗终末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手术时机和不同术式原位肝移植[标准原位肝移植(SOLT)、背驮式原位肝移植(POLT)和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MPOLT)]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接受6次肝移植手术(每种术式各2次,包括1例再次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和1例肝肾联合移植)的病例资料.结果:5例中3例已分别存活19个月、5个月和5个月.1例因门静脉血栓复发再次行背驮式肝移植,于再次术后第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于术后第67天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术中各术式出血量分别为3500 ml(SOLT)、4250 ml(POLT)和1000 ml(MPOLT).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患者是肝移植适应证.相对于SOLT和POLT,MPOLT术式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0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和28例未并发SBP的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腹水并发SBP者在并发休克、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年龄区间、多次住院、既往是否发生腹水等方面与不合并SBP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外周血TBil、ALB、PT、CR、UA以及血钠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TBil、ALB、PT、血钠和CR作为可作为单因素预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发生(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TBil、ALB以及是否合并原发性肝癌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以及合并原发性肝癌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危险因素,对这类患者应及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液体治疗与术后早期预后的关系,为肝移植围手术期合理的液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7月至2005年12月的62例肝移植受者资料,根据术后早期是否有肺部并发症(包括肺水肿、急性肺损伤、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将受者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中的23项参数,然后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早期肺部并发症的一些变量;并比较这些变量对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受者的23项参数比较发现:术前肺功能、术中入量、术中出血量、术中出入量差、术后第1天入量、术后第1天的液体平衡≤-14 ml/kg和术后第1天及术后3 d内的另1 d液体平衡均≤-14 ml/kg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作为自变量、术后并发症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前肺功能、术中出入量差>62 ml/kg、术后第1天入量≤44ml/kg和术后第1天及术后3 d内的另1 d液体平衡均≤-14ml/kg为影响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的因素.结论 肝移植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中,术中和术后维持液体平衡是减少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术后前3 d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适当的液体负平衡有利于受者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交替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在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并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9月至2020年4月广元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6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根据入肝血流阻断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交替阻断组(26例)采用交替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传统阻断组(30例)采用区域血流阻断技术。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时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三烯C4(LTC4)等指标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交替阻断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阻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ALT、AST、IL-6、TNF-α和LT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水平均先升高随后逐渐减低,传统阻断组术后第1、3、7天时ALT、AST、IL-6、TNF-α和LTC4水平均高于同期交替阻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替阻断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阻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Pringle法,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术中行交替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输血,减轻肝损伤,降低再灌注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行,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