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痰与饮在隋唐以前 是不加详分的 统称为痰饮 分为四类:即悬饮、支饮、溢饮、痰饮.金元以后 对痰和饮有了新的命名 认为清稀者为饮 稠浊者为痰.这就从形质上把两者区分开来.<景岳全书·痰饮>中所说:"痰之与饮 虽曰同类 而实有不同也 ……饮清沏而痰稠浊"之后 医家们又从病位上对痰证与饮证加以鉴别 认为饮邪多停留局部 而痰无处不到.张景岳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 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停为饮者 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 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相似文献   

2.
人体内外上下之包块、瘰疬、瘤等诸证,中医称之为“痰包”。《丹溪心法》云:“凡人身上下有块者,多是痰。”又名“痰核”证。“痰包”之成,《医宗金鉴》云:“气血痰涎凝滞,日久聚结不散,肿块逐渐增大。”阐明“痰包”之成,气血失调是因,痰聚为包是果。缘于人体脏腑失却正常生化输布功能,再加上寒热、气火等原因,  相似文献   

3.
痰作为常见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李国勤主任辨证治痰重视厘清阴阳寒热,主张从痰之源头辨证,四诊合参,顾及脾肾;强调痰邪与他邪共同存在,辨识血瘀、热壅、气滞等,并对病位做出判断,采用不同的逐邪方式,因势利导,故取效迅速。本文总结李国勤主任治疗痰证的经验方法,有助于拓宽临床医生治疗痰证相关疾病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治疗胃病从痰浊入手,灼见粲然,颇能启迪后学。今试就此作蠡测之析。胃脘中痰浊的形成,叶氏认为其因有四:一是外感六淫侵袭胃腑聚液成痰,如寒热、暑湿之邪。《临证指南医案》中卷四·痞云:“寒热由四末以扰胃,非药从口入以  相似文献   

5.
治痰浅识     
治痰要重视化湿古人称:“脾为生痰之源”,故理脾化湿是治痰重要方法。理脾则湿无从生,痰无所化。痰既成者,化湿可分消病邪,痰亦得除。张某,男,40岁。脘腹痞满,肠鸣有声,大便溏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化浊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痰、瘀为患的基本病机已得到认同,热毒学说也已得到重视.而近年提出的"浊邪"致病的新观点,其论述没有超出火(毒)、湿(浊一痰)、瘀血的传统认识范畴.本文则从"痰瘀化浊"病机角度对浊邪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浊邪"是痰瘀胶结、得热腐而化生之阴邪,既有痰、瘀之特点,又有别于痰、瘀之邪.治疗时,单化痰不能去瘀血之结,独活血不能去痰之滞,故当痰血同治、以泄浊邪为要;且浊邪多兼火毒,浊得火腐而易生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等.因此,泄浊必兼清火是治浊防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7.
黄国健 《山西中医》1989,5(2):15-17
本文就傅青主先生《大小诸证方论》中三焦治痰法与同道共赏。三焦治痰,先生虽未明确提出,但其在初病之痰、已病之痰、久病之痰的分类中已经指出:初病之痰在上焦;已病之痰在中焦;久病之痰在下焦。姑且称为三焦治痰法。上焦治痰法,先生认为初病之痰多在上焦,即“伤风咳嗽吐痰是也”。新生有痰之病,为伤风咳嗽所致。若伤风咳嗽已病愈而仍有痰者,即可认为是初病之痰。初病之痰在上焦,先生立方为:  相似文献   

8.
论痰     
《内经》无“痰”字,《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虽有“痰饮”之称,但实多言钦。故丹波元坚曰:“盖古方详于饮而略子痰,后世详于痰而略于饮。诸家难扬仁斋书析二门,其他溜浥无别”。痰即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引起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由于其成因复杂,致病广泛,所以在临床上对某些奇难怪证以痰论治,常获良效。因此深入对痰病学说进行研讨,无论在论上,还是在临床上都有其重要意义。一、五脏之病皆能生痰痰之生成,历代医家有从气、从火、从脾、从肺、从肾等不同角度而论,可见其成因复杂。在病因上,外感六淫,邪阻气化,津液积聚,可凝结为痰;内伤七情,郁结  相似文献   

9.
痰淤相关的理论由来已久,痰淤同治的实践越来越为临床所重视。痰淤同病、痰淤互结,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且有以下致病特点。一、痰淤为有形有质之邪凡致病因素统称邪气。外感六淫、气候变迁、内伤七情、精神刺激,皆为无形无体,依据临床表现而辨别证候。痰淤互结、痰淤同病亦为邪气,但与之有别。痰和淤是津血为病的病理产物,痰来自津,淤本乎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人体之津血同属阴精,是有形有质之液体。痰淤互结既是形质之液病态而生,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一些"怪病",即一些病情错综复杂的病证,因病机与痰有关,其症状或可见有形之痰,但以无形之痰居多,存在于人体的脏腑、肌肉、经络、肌肤、关节之间,无处不在,故有"怪病多痰"之说。古代医家所知的怪病,临床表现一为繁杂多变,一为怪异奇特;一者多无形可寻,以功能性疾病为主,一者多有形可查,以实质性疾病为主。目前来看,痰邪引起的疾病远远超出这一范围,  相似文献   

11.
肾虚积痰是指肾虚气化失司导致痰邪生成、蓄积、为病的病机概念。肾虚积痰形成之因有二:一是先患肾虚,复兼痰积,或外受诸邪,脏气互乘,致虚实错杂、积痰盘踞,属因病而生痰;二为积痰日久,渐变肾虚,致肾虚生痰,属因痰而致病。肾虚积痰之机可归纳为阴虚水沸、阳虚水泛、气虚不纳三种,可分别予育阴清热化痰、温阳化气消痰、纳气归肾摄痰等法治之。金水六君煎善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之证,用于治疗肾虚积痰所致的多痰咳喘等症,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痰邪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病因之一,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常与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表明黏附分子与痰邪所致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文章从黏附分子的作用特点,代谢、表达等方面与痰邪致病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推测黏附分子可能是痰邪致病的微观指标之一。这将有利于将中医理论中"痰"这一相对抽象概念具体化,拓展其实质内涵;为实验动物模型的筛选与建立等提供新的思路和契入点;为中医临床的"异病同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研发中药新药,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辩别痰热之证,大多以咯痰颜色、舌苔色泽、口渴与否等方面分析。通常痰色黄者为热,白者为寒,舌苔黄腻者属热,白滑者属寒;口渴欲饮者多热,口不渴或渴喜饮者多寒。而王孟英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不独如此,当知常达变,善辨寒热之真伪。  相似文献   

14.
从痰热论治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中医文献对失眠的论述主要有营卫阴阳、神主睡眠、脏腑失和三方面,以阴阳消长睡眠理论为指导,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痰为百病之母"、"人之诸疾悉出于痰",痰热也是导致失眠的重要病机。痰热内扰、心神不安可致失眠,痰热致阳不入阴而失眠,痰热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致失眠。故失眠均可从痰论治。温胆汤经历代医家临床应用及现代实验及药理研究也充分被证明了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认为,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又会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从而引起继发性病证。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而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无形之痰,指只见症状不见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1中医文献对痰的论述:《内经》中虽无"痰"字记载,但已有痰病相关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论述"劳风"病时说,"劳风法在肺下,其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咳出  相似文献   

16.
痰邪致病广泛性与代谢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浊内盛是代谢综合征的始动病因,痰浊痹阻血脉为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病理变化,脉闭不通、络损血溢为代谢综合征的严重结局,痰浊则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病理因素。认为痰邪形成的病因具有广泛性,诸因皆可生痰,诸邪皆可生痰,诸虚皆可生痰,诸脏皆可生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诸种痰邪形成的因素日益增多,致使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7.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祖国医学的根本理论,是中医病理、临诊、论治的纲领.其中阴阳是八纲中纲领的纲领.离开了辨"虚实"这个法则,就无法谈到"补泻"的施治.要辨清"虚实",首先必须了解"邪正"之间的关系.邪者邪气也.广义的说,不正之气皆属邪,即凡是内外致病因子都称邪;狭义的说就是六淫,这里主要指六淫的外在致病因子.正者正气也.即人体生理机能和谷气所化之精微,是内在的抗病力,或说元气.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1955-1957
"痰"是导致神志病癫狂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古代中医学对痰邪所致癫狂的脏腑辨证涉及到五脏六腑,其中最为常见的病机是"痰迷心窍",此外还有从脏腑出发又归结为"痰迷心窍"者,也有直接进行脏腑辨证而不特别突出心者。考察古代中医学文献,联系现代精神医学和中医神志病学对脑神的认识,基于神志病"体用学说"理论,可知"脑为神之体,脏腑为神之用",对痰邪为患所致的癫狂无论从哪一脏腑辨证,其病机最终都要归结为"痰滞脑神"。  相似文献   

19.
王士雄论病从"气贵流行,百病皆由愆滞"立论,用药着眼"百病兼痰".粗观<王氏医案>450余案,配合祛痰方药者达300余案,可见"欲清气道之邪,必先祛其依附之痰",已成为王氏特有的医疗经验.兹就王氏临症治痰心法归纳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湛  贾春华 《中医杂志》2022,(8):701-705
中医理论中的"痰"是拥有双重身份的隐喻概念,古代医家通过病理产物痰液构建出致病因素痰邪,又以痰邪为源域认识多种疾病的病因,形成了"百病多由痰作祟"和"痰生百病"等观念.在梳理痰邪的产生与演化的基础上,分别从痰邪常见易生、"痰家族"的形成、由有形到无形三个方面,对上述认知过程进行隐喻分析.结果发现,痰邪源自水与津液;痰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