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96例ACI患者(ACI组)和95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ACI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于ACI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41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8例)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27例);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ACI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RBP水平较无斑块组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RBP水平和UA、DD和FI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92,r=0.088,r=0.09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OR=2.769,95%CI 0.007-0.722)。结论血清RBP可能是动脉硬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并且可能与A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121例ICD患者和95例正常对照者,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ICD组、对照组患者血清UA和血浆DD、FIB水平。对于ICD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无斑块组(57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32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32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ICD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ICD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较无斑块组有明显升高(均P0.05);另外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要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RBP水平与UA、DD、FIB水平无相关性(r=0.149、0.056、0.065,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OR=2.318,95%CI 0.007~0.721)。结论血清RBP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可能与IC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与神经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期间被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按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无斑块10例, 稳定斑块22例,不稳定斑块28例。选择4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 选老年健康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于发病1周、2周时行神经功能评估; 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MRS)于90 d时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1周、2周时IGF-1水平均低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而脑梗死组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90 dMRS评分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r=-0.561,P=0.006,r=-0.672,P=0.000); 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426,P=0.016,r=-0.445,P=0.009)。随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IGF-1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IGF-1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呈现异常表达,IGF-1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4(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l motifs,ADAMTS-4)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溶栓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8例; 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斑块稳定组和斑块不稳定组,分析组间ADAMTS-4的水平差异及ADAMTS-4水平对斑块不稳定的影响; 根据出院3个月改良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预后不良好组(mRS评分>2分),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测脑梗死面积、斑块稳定情况和ADAMTS-4水平评估预后不良的临床价值。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8%(121/148),其中无斑块27例(无斑块组)、斑块稳定70例(斑块稳定组)、斑块不稳定51例(斑块不稳定组); 无斑块组、斑块稳定组和斑块不稳定组外周血ADAMTS4水平分别为(36.2±5.6)、(62.5±9.5)、(106.2±13.7)mg/L(F=23.625,P<0.001),且斑块不稳定组ADAMTS4水平最高; ADAMTS-4水平为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2.625(1.056~5.632),P<0.001); ADAMTS-4水平诊断斑块不稳定的最佳截断值为92.3 mg/L,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95%CI)为0.895(0.847~0.932),特异度为78.3%,敏感度为83.5%; 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面积、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稳定情况、脑梗死部位和ADAMTS-4水平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斑块不稳定和ADAMTS-4水平增高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大面积脑梗死、斑块不稳定和ADAMTS-4水平评估患者预后不良的AUC(95%CI)分别为0.712(0.689~0.751)、0.802(0.789~0.841)和0.884(0.841~0.910); ADAMTS-4水平评估患者预后不良的临床价值高于斑块稳定情况和脑梗死面积(Z=4.065,P=0.013; Z=6.321,P<0.001)。结论 ADAMTS-4水平增高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和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68例ACI患者及45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对ACI患者分组并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结果 68例ACI患者中,稳定斑块组31例,不稳定斑块组25例,无斑块形成(无斑块组)12例;3组内脂素水平分别为(28.25±8.06)μg/L、(34.25±8.75)μg/L、(16.58±6.02)μg/L,对照组为(14.56±6.12)μg/L;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内脂素与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不稳定性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骨桥蛋白(OPN)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150例,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5例为对照组; 将脑梗死组按颈动脉IMT值分为ACI无颈动脉斑块组74例和ACI合并颈动脉斑块组76例;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OPN水平,通过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IMT值。结果 ACI无颈动脉斑块组血浆OPN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 ACI合并颈动脉斑块组血浆OPN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ACI患者血浆OPN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s=0.291,P<0.05)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OPN水平升高,且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提示OPN可能参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患者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CEA的患者,术前检测患者血清Sirt1、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术后根据切除颈动脉斑块标本的病理特点分为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检测斑块标本中Sirt1、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裂解型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 易损斑块组术前血清Sirt1的水平及斑块标本中Sirt1的表达水平均低于稳定斑块组,术前血清ox-LDL的水平及斑块标本中NF-κB,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 血清Sirt1的水平与斑块标本中Sirt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29,P<0.05),与血清ox-LDL的水平及斑块标本中NF-κB,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546、-0.452、-0.522,P<0.05); 术前血清Sirt1水平对颈动脉易损斑块具有诊断价值(P<0.05)。结论 血清Sirt1水平可作为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潜在标志物,Sirt1水平降低可能与易损斑块的发生及斑块内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脑卒中组,依据是否并发脑心综合征分为单纯组(n=64例)和脑心组(n=36例),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人员5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所有人员颈动脉狭窄、左心功能[左心室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发生率为(28.12±6.54)%、56.00%。脑卒中组LAD、LVEDD明显高于健康组,脑卒中组LVEF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 脑心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发生率、LAD、LVEDD明显高于单纯组,脑心组LVEF明显低于单纯组(P<0.05); 重度脑卒中患者的LAD、LVEDD明显高于轻度脑卒中患者,重度脑卒中患者的LVEF明显低于轻度脑卒中患者(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LAD、LVEDD呈正相关(r=0.615,0.623,P<0.05),但与LVEF呈负相关(r=-0.618,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有关,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89例ACI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用ELISA法检测其和85例无脑梗死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结果 ACI组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61例,其中不稳定斑块41例(不稳定斑块亚组)、稳定性斑块20例(稳定斑块亚组),无斑块28例(无斑块亚组)。与对照组血清内脂素水平[(13.55±4.31)μg/L]比较,ACI组及不稳定斑块亚组、稳定斑块亚组[(19.38±5.53)μg/L、(22.26±5.83)μg/L、(18.72±4.42)μg/L]明显升高(均P0.05),而无斑块亚组[(15.49±4.47)μg/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亚组和稳定斑块亚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而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均P0.05)。结论 ACI患者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明显升高;并且血清内脂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CTRP9水平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ACI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受试者血清CTRP3和CTRP9水平和IMT,并比较不同IMT的ACI患者血清CTRP3和CTRP9水平。结果 ACI患者血清CTRP3和CTR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ACI组患者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ACI患者IMT增厚率和斑块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ACI组患者血清CTRP3,CTRP9水平随IMT厚度增加而升高,二者分别与IMT呈负相关(r=-0.470,-0.590,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CTRP3和CTRP9水平升高,与IMT呈负相关,可能通过影响IMT而参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颈内动脉系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合检测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探寻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敏感生物学标志物。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情况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对照组为年龄、性别与脑梗死组相匹配的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5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PLGF,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卒中危险因素的测定,资料中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脑梗死组PLGF水平高于对照组,CAS斑块总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斑块组PLGF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结论 (1)急性脑梗死患者PLGF水平增高,提示PLGF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2)急性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PLGF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提示PLGF水平越高,CAS斑块的稳定性越差,PLGF可作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敏感生物学标志物来评估颈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中补体C1 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9(Complement-C1q/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3/9,CTRP3/9)的水平变化及其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XCL16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ACI患者92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来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同样的方式来检测血清样本当中CXCL16水平。观察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两组的血清CXCLl6水平差异;将研究组患者通过不同的斑块稳定性进行分组,观察无斑块组、斑块不稳定组、斑块稳定组3组间的血清CXCLl6水平差异;血清CXCLl6水平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相关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及糖尿病史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当中高血压史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CXCLl6水平为(2.7±1.5)ng·mL^-1,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CXCLl6水平(2.1±0.2)ng·mL^-1(P<0.05)。斑块不稳定组的血清CXCLl6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及斑块稳定组(P<0.05),无斑块组的血清CXCLl6水平与斑块稳定组的血清CXCLl6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血清CXCLl6水平与IMT、CPA/cm2及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与健康人群相比,ACI患者的血清CXCLl6水平显著升高;血清CXCLl6水平与IMT、CPA/cm2及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及大梗死灶组,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选取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血清IL-23、IL-17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IL-23、IL-17、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IL-23、IL-17、CRP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P<0.05),且中梗死组显著高于大梗死组(P<0.05)。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IL-23、IL-17、CRP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且易损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血清IL-23/IL-17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病灶大小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同期选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同期选取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FT4,FT3,TSH水平,分析FT4,FT3,TSH水平与有无斑块、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及三者相关性。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FT3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P<0.05);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FT4,FT3,TSH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斑块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无斑块组,FT3水平低于无斑块组(P<0.05); 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FT3水平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轻度狭窄组,FT3水平低于轻度狭窄组(P<0.05); 重度狭窄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中度狭窄组,FT3水平低于中度狭窄组(P<0.05)。血清FT4与FT3水平呈负相关(r=-0.279,P=0.012),血清FT4与TSH水平呈正相关(r=0.439,P=0.001),血清FT3与TSH水平呈负相关(r=-0.291,P=0.009)。结论 FT4,TSH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高表达,FT3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低表达,且与患者有无斑块、血管狭窄程度相关,有斑块、血管越狭窄,则表达越增加。  相似文献   

16.
卢非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7):614-618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方法 将缺血性卒中患者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对比 各组临床资料。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稳定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 血清IL-33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共入组缺血性卒中患者133例,其中易损斑块组52例,稳定斑块组45例,无斑块组36例。 三组年龄、餐后2 h血糖(2 h plasma glucose,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颈动脉 内膜中层厚度(i nti ma-media thickness,IMT)、血清IL-33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无斑块组年龄、2 h PG、HbA1c、IMT显著低于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组,而血清IL-33显著高于后两组;易损斑块组IMT显著 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IL-33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年龄、2 h PG、HbA1c、 IMT以及较低的IL-33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的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 示,血清I L-33水平与I MT呈负相关(r =-0.336,P<0.001),与年龄、2 h PG、HbA1C无相关性。 结论 血清IL-33水平可反映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颈 动脉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