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梅丸是张仲景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厥阴病之主方,笔者谨守病机,师其意而不拘其方,守其法而不泥其药。运用乌梅丸辨证治疗妇科杂症,取得了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2.
方证辨证主张"有是证,用是方"。乌梅丸为治厥阴病的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故临床上凡是符合寒热错杂的病机,符合症状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的时间特点,兼四肢厥冷等阴阳失调的表现,都可用乌梅丸治疗。清代以来的诸多医家认为乌梅丸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3.
泄泻为中医临床常见病证,乌梅丸作为治疗泄泻的有效方剂,从肝木与脾土的关系出发,乌梅丸具有抑木安土之功,能够治疗风木克土泄泻;从五脏的角度分析,乌梅丸病机为肝热脾寒,临床中能有效治疗寒热错杂泄泻。然而以乌梅丸的各种药物性能而论,乌梅丸又能大暖脏寒,可以治疗阳虚甚重,脏寒泄泻;以阴阳关系和病程而言,乌梅丸具有平调阴阳之用,能够治疗阳虚失摄,阴虚久利。  相似文献   

4.
脾胃生理病理与寒热错杂证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热错杂证,是指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1〕。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肝热脾寒、胃热肠寒、胃热脾寒等。是机体脏腑阴阳失维的结果。属于《灵枢·根结》所说明“阴阳相错”。由于脾与胃在生理上相反相成和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胃病寒热错杂证较多见。据统计寒热...  相似文献   

5.
余芳  宋瑾 《北京中医药》2019,38(11):1111-1113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证为其常见证型。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胃病以脾虚为本,治疗应在健脾的基础上,根据寒热错杂病机的标本先后、轻重缓急进行调治,辨证为胃热脾寒、胃热肠寒、胃寒肠热、肝热脾寒等,其治法分别为温脾清胃、清胃温肠、温胃清肠、清肝温脾。  相似文献   

6.
尿崩症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其中厥阴消渴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情,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善治寒热错杂证诸病。文中所举例的1则病在厥阴,上热下寒的尿崩症验案,患者以乌梅丸加减后尿量显著减少,口渴症状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作为《伤寒杂病论》厥阴篇的代表方,主治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等病证.原为治蛔厥、久利之用,现代诸医家将乌梅丸运用于内外妇儿等诸科病症,被奉为多种疑难杂症的验方,并不拘泥于治蛔.文章列举了几例临床运用乌梅丸的验案,表明只要抓住疾病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就可以将本方作为基础方化裁运用,辨证选方,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出自于《伤寒论》厥阴病篇388条,是治疗蛔厥证的主方,历代医家著述颇多,应用广泛,其酸、苦、甘、辛的配方组合使其在治疗寒热错杂证上具有显著的优势。我们将乌梅丸运用于皮肤病中,具有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表(经络)热里寒病机特点的病人,取得临床良好效果,报道如下。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男,18岁。初诊时间:2010年4月。患者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运动后或喝饮料后出现全身粟粒样针帽大小的风团,风团边缘有小红丘疹,瘙痒剧烈,伴见  相似文献   

9.
<正>1乌梅丸证治述略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根据历代医家应用乌梅丸的经验,可将乌梅丸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方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等组成。该方寒热并用、气血平调、邪正兼顾,具有清热祛寒、益气补血、安蛔止痛之功,为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厥阴病之主方。该方与其它寒热并用剂的最大区别是“重用酸以平肝”,“寒热刚柔同用”。吴鞠通曾对乌梅丸进行探讨,认为其用药酸甘化阴、辛苦通降,又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现诸多临床医师在此基础上谨守病机、辨证施治、随证化裁,使乌梅丸治疗疾病的范围日渐宽广。现将乌梅丸在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1.
林翠茹 《新中医》2012,(3):168-169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第338条,历代伤寒注疏大家皆谓此方乃厥阴之总方。厥阴是阴阳的转折点,抓住其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该方可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兹介绍笔者运用乌梅丸治验2则,以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纵观全方,体现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敛收并用,攻补兼施,辛散苦降,安蛔固涩,通调阴阳的治疗法则。乌梅丸不仅是治疗蛔厥及下利的主方,更擅治疗上寒下热,寒热错杂,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证。1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病机分析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相似文献   

13.
乌梅丸不仅温脏安蛔,治疗蛔厥症,而且其可"酸甘化阴",亦可"寒热平调""寓泻于补",为治厥阴病的主方,对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症,效果显著。舒鹏教授认为胃癌术后患者出现的泛酸、嗳气、腹胀、嘈杂等消化道症状,与胃肠的协调性运动紊乱及胃酸的分布错位有关,有其自身解剖学特点,而不同于一般的反流性炎症。此类病症病机错综,寒热夹杂,舒师在辨证的基础上,善用乌梅丸加减,灵活化裁,临床治疗胃癌术后反流征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王玉珠 《光明中医》2000,15(6):28-29
刘国安老师是甘肃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行医三十余载 ,学验俱丰 ,遣方用药多法兼施 ,标本兼顾 ,寒热并调 ,对胃肠疾病治疗研究有素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尤对寒热错杂证的研治更具有独到之处。笔者每日侍诊师侧 ,受益匪浅 ,现将其治疗寒热错杂证的理论、经验总结如下 :1 寒热错杂证的舌、脉、症特点寒热错杂证是病人个体在同一时间既有寒证表现 ,又有热证表现 ,寒证与热证混杂而成的一类证候群。它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肝热脾寒、胃热肠寒、胃热脾寒 ,是机体脏腑组织阴阳失调的结果。其主要证候表现以自觉症状为主 ,如四肢厥、腹痛、…  相似文献   

15.
陈岁 《中医杂志》2000,41(6):340-341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一首方剂,由乌梅、黄连、干姜、细辛、附子、桂枝、黄柏、人参、当归、花椒组成。后世多改丸为汤剂。笔者根据乌梅丸“酸甘辛苦复法”的组方特点,灵活运用于临床,有一定体会,现介绍如下。1 谨守病机,善用原方乌梅丸为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厥阴病主方,本方与其它寒热并用方剂的最大区别是“重用酸以平肝”、“寒热刚柔同用”。吴鞠通曾对乌梅丸进行探讨:“酸甘化阴,辛苦通降,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笔者在临床上,通过调整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证治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乌梅丸不应囿于驱蛔、止利,其为厥阴病主方,当属和解剂.根据厥阴主风论,将其应用于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病变,疗效显著.运用乌梅丸辨证要紧扣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病机,并重用酸收,调整寒热的比例,此为临证取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正>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治疗大多从气虚、阳虚入手,温阳益气为治疗大法。乌梅丸为治疗上热下寒证主方,临床正确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意想不到效果。1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病机乌梅丸出于《伤寒论》,主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主要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木火内炽,最为允当。但柯韵伯指出:"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原主治蛔厥及久利,当今疾病病机复杂多变,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阴阳失调者比比皆是,为乌梅丸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空间,已非蛔厥久利所限,只要抓住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的病机,皆可随证施用乌梅丸。笔者根据其寒热并用,清补兼施之功,加减运用于寒热错杂且正气虚弱之多种疾病,收效尚佳。  相似文献   

19.
肖君 《江苏中医药》2012,44(12):66-6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之主方.消化系统疾病,病种繁多,病位涉及众多脏腑,病机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是其重要的病理变化.乌梅丸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有散有收,对于证属寒热错杂的消化系统疾病,常有良效.  相似文献   

20.
乌梅丸方首见于《伤寒论》第338条,该条描述蛔厥的证候,并与病机属于脏寒的脏厥相鉴别。正因为张仲景以乌梅丸治疗蛔厥证,所以《方剂学》将本方归于驱虫剂,这显然是片面的。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多有发挥,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用之治疗各种寒热错杂之证,效果显著。本文通过探讨厥阴头痛的病机及分析乌梅丸的方义,以阐述乌梅丸对其确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