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进行无创颅内压(ICP)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急性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28 d的结局分为存活组87例和死亡组23例,分别对比2组患者入院后第12、24、48、72 h的ICP值,同时分析ICP值与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FVEP各波潜伏期的关系。结果 存活组患者的出血量、血弹值、WBC、中线移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 在入院第12、24、48及72 h存活组患者的ICP值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P<0.05); 在入院第12 h存活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P<0.05),APACHEⅡ评分、FVEP各波潜伏期(P2、N2、P3、N3)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P<0.05); 在入院第12 h HICH患者的ICP值与GC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72,P<0.05),与APACHEⅡ评分、FVEP各波潜伏期(P2、N2、P3、N3)呈显著正相关(r=0.496,P<0.05)。结论 通过监测HICH患者的ICP值能够密切反映患者的病情程度、预后情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治疗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脑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1例,研究组在高压氧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及丁苯酞,对照组给予高压氧等常规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GCS评分、昏迷时间、病死率及迟发性脑病发生率、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1、2、3 d后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昏迷时间(16.74±6.57 h)低于对照组(22.19±7.03 h)(P<0.05); 研究组病死率为1.64%,低于对照组6.56%(P>0.05); 研究组迟发脑病发生率为18.03%,低于对照组40.98%(P<0.05); 研究组痊愈率45.90%、总有效率85.24%,均优于对照组痊愈率26.23%、总有效率65.57%(P<0.05)。结论 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治疗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脑损害能提高GCS评分,缩短患者的昏迷时间,降低迟发脑病的发生率,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临床纳入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50例,根据入院后有无发生MODS分为MODS组与非MODS组。患者入院后24h内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同时检测患者血清白介素-1(IL-1)、IL-6、IL-10活性、空腹血糖(FBG)、脑出血体积,分析其与MODS的关系。结果 MODS组患者与非MODS组相比,IL-10水平、FBG水平、APACHE-Ⅱ评分以及出血体积显著升高,而GCS评分显著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L-10水平、FBG水平、出血体积以及APACHE-Ⅱ评分越大,MODS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入院后24h内上述指标的变化,均会影响MODS发生率,均能作为老年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MODS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14-11—2017-01荥阳市人民医院91例脑出血昏迷患者,根据是否继发MODS分为观察组(n=34)与对照组(n=57)。对2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小脑、丘脑、脑叶)、血压、血肿量]、既往病史(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相关评分[昏迷指数(GCS)、病情严重程度评分(APACHE?Ⅱ)]进行对比,分析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MODS的危险因素。随访3个月,对比2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性别、出血部位、既往高血压史、脑卒中史及血压(SBP、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既往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血肿量及GCS评分、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史、血肿量及GCS评分、APACHE?Ⅱ评分是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MODS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预后情况较对照组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MODS预后较差,年龄、既往糖尿病史、血肿量及GCS评分、APACHE?Ⅱ评分是引起脑出血昏迷患者继发MOD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脑出血昏迷患者脑功能状态监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后昏迷患者脑功能状态监测的应用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后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功能状态监测数据,根据随访3个月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清醒、昏迷及死亡3组,比较各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时脑状态指数(CSI)的差异性及变化情况. 结果 119例患者入院时的CSI值与GC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rp=0.816,P=0.000).各组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CSI值有差别,清醒组CSI值最高,昏迷组最低,统计分析显示各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时CS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功能状态监测可以反映患者的脑功能状态水平,在临床上应用CSI值连续监测高血压脑出血后昏迷患者的脑功能状态有助于预后评估及指导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87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6 h内和发病后24 h内完成第1次和第2次脑部CT检查,根据其有无早期血肿扩大将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记录2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和CT图像等信息,分析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87例患者中血肿扩大组30例(34.48%),血肿未扩大组57例(65.52%)。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扩大组入院时SBP、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FPG、TG水平、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血肿形态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SBP≥200 mmHg、入院时GCS评分≤8分、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FPG水平高、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3 h、血肿形态不规则是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肿扩大组不良预后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血肿未扩大组(P<0.05),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包括入院时SBP、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FPG、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和血肿形态,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4例; 根据诊断标准观察入院72 h内发生END的患者,其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36例(END组),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138例(非END组); 测量并详细记录患者入院后24 h及24~72 h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平均值(mean)、最大值(max)、最小值(min),计算SBP和DBP的标准差(sd)、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max-min)。进一步分析END与血压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174例患者中[平均年龄(62.6±11.3)岁,男69.5%]有36例(20.7%)发展为END; END组与非END组入院时SSS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入院后24h SBPmean、24h SBPsd、24h SBPmax-min、24h DBPmean、24h DBPmax-min、24~72h SBPmean、24~72h SBPmax-min、24~72h DBPsd、24~72h DBPmax-mim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P=0.001,OR=1.092,95%CI=1.036~1.152)、入院后24 h SBPmax-min(P=0.018,OR=1.289,95%CI=1.045~1.590)、24~72 h SBPmax-min(P=0.004,OR=1.159,95%CI=1.047~1.282)是END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始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入院后24 h及24~72 h血压变化与END发生相关。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入院后24 h及24~72 hSBP变化波动大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EN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100蛋白(S100 protein,S100)水平联合Rotterdam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病情和预后不良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病情TBI患者血清S100水平、Rotterdam-CT评分,分析血清S100水平与Rotterdam-CT评分、GCS评分的相关性; 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性别、年龄、血清S100水平、Rotterdam-CT评分、GCS评分等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分析S100蛋白水平、GCS评分、Rotterdam-CT评分及三者联合应用对TB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S100水平、Rotterdam-CT评分逐渐增高(P<0.01),TBI患者血清S100水平与GCS评分(r=0.396,P=0.001)、Rotterdam-CT评分(r=0.289,P=0.002)均呈正相关; 2组血氧饱和度、GCS评分、呼吸频率、Rotterdam-CT评分、S100蛋白水平、入院时昏迷占比等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入院时昏迷占比、GCS评分、Rotterdam-CT评分、S100蛋白水平均为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显示S100蛋白水平、GCS评分、Rotterdam-CT评分对TBI患者预后不良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三项指标联合应用曲线下面积(Area of the under curve,AUC)值大于各单项指标预测。结论 S100蛋白水平、GCS评分、Rotterdam-CT评分是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S100蛋白水平联合GCS评分、Rotterdam-CT评分在TBI患者预后不良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MES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伴发疾病、既往史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于入院24 h内对3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APACHEⅡ、APACHEⅢ、MESSS、NIHSS、ADL、GCS和伴发疾病、既往史评分,以1个月为界根据存活状况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八种量表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真实性。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APACHEⅡ、APACHEⅢ、MESSS、NIHSS及伴发疾病评分显著升高,GCS及ADL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间既往史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和APACHEⅢ归为一类,MESSS和NIHSS归为一类,ADL、GCS和伴发疾病评分各自形成一类。APACHEⅡ、APACHEⅢ、MESSS和NIHSS的ROC曲线下的面积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Z1.96)。APACHEⅡ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佳界值为12分,APACHEⅢ为29分,MESSS为25分,NIHSS为10分。结论APACHEⅡ、APACHEⅢ、MESSS、NIHS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死亡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的发生率、与意识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意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为PSH组和对照组,发病后1年进行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机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修改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脑电图结果(按照Synek标准分级)、重症监护时间(ICU时间)和GOS评分的差异。结果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PSH的发生率为26.19%(33/126)。在随访成功的83例患者中,PSH组26例,对照组57例;PSH组患者年龄(35.19±13.11)岁较对照组(42.86±16.17)岁年轻、GOS评分(1.88±0.99)分较对照组(2.53±1.36)分低、意识恢复的患者(6例,23.08%)较对照组(28例,49.12%)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损伤机制、GCS评分、CRS-R评分、脑电图分级和ICU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H是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年龄相对年轻,PSH的出现会阻碍患者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内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性纳入195例经头颅CT确诊创伤后颅内出血患者,并通过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将患者分为出现脑血管痉挛的观察组(67例)和无脑血管痉挛的对照组(128例),比较2组患者的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格拉斯哥昏迷评估对脑血管痉挛的诊断阈值,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其独立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昏迷时间高于对照组[(3.1±1.1)h vs(2.6±0.9)h]、而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于对照组[(7.9±2.3)分 vs(11.8±3.3分)](P均<0.05)。观察组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61.2% vs 40.6%),并且Fisher分级II级和III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3.7%,28.4%)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3.6%,10.2%),迟发性脑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4.3% vs 13.3%)(P均<0.05)。ROC曲线证实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于9分是脑血管痉挛的诊断阈值,特异度87.2%,灵敏度73.4%。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格拉斯哥评分<9分(OR=2.344,95% CI=1.892~4.323,P<0.001)和蛛网膜下腔出血(OR=1.234,95% CI=1.104~1.574,P=0.020)是影响颅脑创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脑创伤后颅内出血患者的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能够有效预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外周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96例心脏骤停后进行CPR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脑损伤轻度组(n=38,GCS≥12分)、中度组(n=32,9分≤GCS≤11分)和重度组(n=26,3分≤GCS≤8分),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测定患者CPR后成功恢复自主循环2、8、12和24 h血清中APN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中APN与GCS评分以及TNF-α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轻、中、重度组的血清中APN和TNF-α水平在不同时间点、不同组间以及组间×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 重度组各个时间点的APN水平最低,分别为(4.92±0.21)、(7.07±0.28)、(9.34±0.39)、(16.12±0.64)mg/L,TNF-α水平最高,分别为(43.26±2.47)、(33.46±1.25)、(21.12±1.33)、(15.85±0.92)pg/mL; 不同时间点血清中APN水平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76,P=0.012; r=0.48,P=0.028; r=0.56,P=0.012; r=0.63,P=0.008),与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73,P=0.001; r=-0.51,P=0.016; r=-0.43,P=0.036; r=-0.71,P=0.001)。结论 心脏骤停患者CPR后血清APN水平可以预测其脑损伤的严重程度,APN水平越低,患者脑损伤越严重,其预后越差。APN对临床早期防治CPR后脑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期但可逆性非外伤性昏迷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2005年7月~2008年9月期间入院的745例患者中满足下列条件者入组:(1)入院时昏迷,GCS评分小于或等于8分;(2)非脑外伤、非脑血管病;(3)昏迷,GCS评分小于或等于8分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4)治疗后意识清醒GCS评分15分,GOS评分大于或等于3分。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年龄、性别、昏迷持续时间、诊断、高峰时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脑电图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入组6例,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中位值24.5±10.5岁。3例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1例巨细胞病毒性脑炎、1例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和1例甲状腺危象性脑病。结论长期可逆性昏迷可能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影响其发生的因素有四:首先是病因及对病因的积极治疗。其次是对非抽搐性惊厥持续状态的及时处理,最好立即脑电图监测,证实后即刻开始抗癫持续状态治疗。三是患者本身对损害因素的易感性,反映出不同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最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监测和护理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对急性脑出血(ICH)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的影响。方法共纳入ICH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必要时行外科手术;观察组联合应用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5mg·d-1×14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APACHEⅡ评分和GCS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逐渐降低,GCS评分逐渐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昏迷程度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正常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可有效改善ICH患者APACHEⅡ、GCS评分与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后大鼠脑梗死灶周围3-羟-3-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r)的表达水平变化和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将大脑中动脉闭塞致脑梗死的90只大鼠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对训练组和他汀组进行运动训练; 在制模后的3、7、14 d用横木行走试验评定大鼠运动功能; 分别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每组大鼠脑梗死灶周围组织的HMGCoAr-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运动训练后训练组和对照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均增高,3、7和14 d 3次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 在制模后7、14 d,训练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值分别为(5.7±0.2)和(6.8±0.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6±0.2)和(5.1±0.3)分(P<0.05); 他汀组运动功能评分在以上3个时间点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并在7、14 d均低于训练组和对照组的评分(P<0.05); 3组脑梗死大鼠病灶周围HMGCoAr-mRNA(吸光度)和蛋白[阳性信号密度值(%)]水平均为14 d >7 d,7 d>3 d(P<0.05); 其中他汀组指标(HMGCoAr-mRNA:0.591±0.024,0.764±0.017,0.894±0.012; 蛋白:0.423±0.016,0.519±0.008,0.687±0.001)均>训练组(HMGCoAr-mRNA:0.416±0.043,0.654±0.042,0.765±0.036,蛋白:0.301±0.022、0.425±0.014、0.592±0.003),而后者的相关指标水平也均>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训练可使大鼠脑梗死灶周围HMGCoAr-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并有利于恢复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静脉推注地西泮对脑功能保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01—2019-12的住院患者中给予心肺复苏后转入外科ICU且存活超过72 h的患者16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制定的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基础心肺复苏及高级心肺复苏。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心肺复苏开始后,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前或同时推注10 mg地西泮,若复苏时间超过15 min,可再次推注10 mg地西泮。统计分析2组之间72 h GCS(E+M)评分,30 d或出院时可预计的GOS评分,复苏后72 h内有无癫痫、高热、肾损伤,24 h内的APACHEⅡ评分,复苏成功后乳酸值及6 h乳酸清除率,机械通气时间等有无差异。结果 2组患者临床基本信息无明显差异,72 h GCS评分、72 h内癫痫发生率、24 h内APACHEⅡ评分、6 h乳酸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 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地西泮应用是72 h GCS评分的保护因素。结论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使用地西泮,有利于改善患者72 h的GCS评分,可能具有脑功能保护作用,但对最终GOS评分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的影响。方法 4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高渗盐水组(n=18)和甘露醇组(n=2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高渗盐水组和甘露醇组分别以75 g/L高渗盐水和200 g/L甘露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和GC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APACHEⅡ评分[高渗盐水组:(25.36±8.56)分;甘露醇组:(26.78±9.20)分]和GCS评分[高渗盐水组:(6.04±1.23)分;甘露醇组:(6.45±1.09)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渗盐水组治疗后第1、2、3天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2.02±5.45)、(19.36±5.26)、(16.64±3.82)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亦低于甘露醇组[治疗后第1、2、3天分别(25.69±7.31)、(23.26±6.85)、(19.35±5.33)分](均P0.05);治疗后GCS评分与治疗前及甘露醇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高渗盐水治疗能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APACHEⅡ评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创伤(TBI)急性期血压变异性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重型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53)和预后不良组(n=57),对两组患者术后3d内的血压变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24h的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入院72h的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APACHEⅡ评分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TBI程度、72h SD(SBP)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期血压变异性与重型TB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其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灯盏生脉胶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9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9例; 对照组给予每日口服盐酸多奈哌齐5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灯盏生脉胶囊0.36 g/次,3次/d;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6月后认知功能评分(MMSE、ADAS-cog)、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AS-ADL)、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6月后治疗组MMSE评分为(21.85±2.58)分,对照组为(20.48±2.23)分(P<0.05); 治疗3、6月后治疗组ADAS-cog评分为(45.48±5.94)、(41.57±5.10)分,对照组为(48.69±6.23)、(414.24±5.53)分(P<0.05); 治疗3、6月后治疗组ADAS-ADL评分为(43.91±4.25)、(47.57±3.86),对照组为(41.77±4.44)分、(44.46±5.18)分(P<0.05); 治疗3、6月后治疗组NO水平为(41.95±7.62)、(37.89±5.93)μmol/L,对照组为(45.28±6.68)、(41.55±7.92)μmol/L(P<0.05); 治疗3、6月后治疗组ET水平为(140.48±22.94)、(132.04±10.08)ng/L,对照组为(152.08±17.39)、(143.91±17.60)ng/L(P<0.05); 2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失眠、头痛、乏力、头晕、腹泻、皮疹,治疗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41%和14.28%(P>0.05)。结论 灯盏生脉胶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毒性物质NO、ET的生成,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外伤昏迷患者150例,根据6个月随访后患者是否清醒分为清醒组(n=76)和昏迷组(n=74),收集和分析2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入院mGCS评分低、入院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损伤至治疗时间长、中脑附近脑池改变Ⅱ~Ⅲ级、Ⅳ~Ⅴ级、治疗7d脑缺血体积比例大、治疗后睁开眼时间长的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的发生率较低(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OR=0.938,95%CI=0.911~0.966)、入院瞳孔对光反射(OR=0.097,95%CI=0.031~0.306)、损伤至治疗时间(OR=0.291,95%CI=0.141~0.602)、治疗7d脑缺血体积比例(OR=0.535,95%CI=0.360~0.795)、治疗后睁开眼时间(OR=0.057,95%CI=0.023~0.147)是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的保护因素,入院mGCS评分(OR=0.057,95%CI=0.023~0.147)是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入院瞳孔对光反射、损伤至治疗时间、治疗7d脑缺血体积比例、治疗后睁开眼时间是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的保护因素,入院mGCS评分是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患者清醒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