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结合循经按摩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镜像组、循经按摩组、结合组,每组20例。3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在此基础上,镜像组采用镜像视觉反馈康复训练,循经按摩组采用循上肢手阳明大肠经按摩,结合组在镜像视觉反馈的基础上结合循经按摩。于干预前及干预3周后,比较各组患者患侧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3组患者干预前患侧上肢FMA、MBI评分及Ashworth痉挛评定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周后,3组患者患侧上肢FMA、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结合组患侧上肢FMA、MBI得分较镜像组和循经按摩组更优(P<0.05);干预后镜像组Ashworth痉挛评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循经按摩组及结合组Ashworth痉挛评定级别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镜像组,干预后结合组Ashworth痉挛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循经按摩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镜像疗法和单独使用循经按摩。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治疗好转出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健康指导,而干预组则增加了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家庭康复护理指导和定期随访,干预前后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FMA及ADL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02—2016-03我院6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镜像视觉反馈疗法,2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对比干预前后2组上肢功能评分(FMA)、前臂旋前肌群与屈肘肌群肌张力评分(MAS)、日常活动能力评分(BI)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FMA评分、前臂旋前肌群与屈肘肌群MAS评分、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MA(46.82±18.85)分、前臂旋前肌群MAS(1.22±0.46)分、屈肘肌群MAS(1.24±0.51)分、BI(54.14±3.43)分优于对照组[(37.20±16.18)分、(1.69±0.38)分、(1.68±0.44)分、(37.18±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康复训练及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上肢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冲击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等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初发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入院先后和数字表法随机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30例; 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冲击疗法项目;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4周后进行运动功能(FMA)、日常活动能力(MBI)、肌张力(MAS)等康复评定。结果 治疗2、4周后2组患者的肌张力MAS评级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肌张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方面2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 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采用冲击疗法可有效控制偏瘫侧肢体痉挛,改善其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入选卒中后8周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评价(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上肢运动研究测试(the 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评定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痉挛程度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以观察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上肢运动能力FMA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治疗组FMA评分、ARA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提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痉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能提高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能减轻患者偏瘫上肢的疼痛,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患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210例,均为首次发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及对照组.康复治疗组患者在神经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简单常规的康复治疗,以运动疗法为主;对照组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每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及半年时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量表测试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测试ADL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康复治疗组患者1个月及半年时ADL运动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日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化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0 d对两组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来评定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I评分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系统化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对康复训练疗效的影响。方法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测定将4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分别接受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2组病人分别在入院时及2个月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无论从运动功能还是从日常生活能力上,治疗效果非抑郁组明显好于抑郁组。结论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影响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4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 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常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作业治疗、中低频电刺激治疗和气压泵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2次/d,20min/次的镜像训练治疗; 以上治疗均5次/周,连续治疗4周;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贝克抑郁量表(BD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2组FMA-UE评分、WMFT评分、BDS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4周后除对照组BDS评分无明显变化,其余组别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P<0.05),且治疗组FMA-UE、WMFT、BDS、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镜像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7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疗法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和基础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早期干预。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2、4、8周以及90 d,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FMA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8周,两组患者下肢FMA及MBI评分呈增高趋势,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第90 d与第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动疗法组第2、4、8周及第90 d的下肢FMA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早期介入运动想象训练可显著促进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视觉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以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观察组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引导并督促患者将仪器显示器上显示的两侧对称性尽量都保持在50%,直到训练结束; 对照组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遮蔽显示器上的对称性显示。结果 治疗3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以及起立步行实验(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3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中的患侧对称性所占比、训练距离以及训练强度也较对照组有了明显的进步(P<0.05)。结论 视觉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通过患者自身的参与以及自我调整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价值。方法 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本院178例ACI患者(2014年8月-2018年9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9例; 在常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 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治疗1、2周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变化、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变化、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对比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改善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治疗1、2周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对照组(P<0.05);(2)血清学指标:治疗2周后2组血清NGF、MBP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血清NGF水平高于对照组,M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安全性: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36%(11/89),与对照组8.99%(8/8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不良事件:随访3个月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37%(3/89),低于对照组11.24%(10/89)(P<0.05);(5)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随访3个月后2组FMA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ACI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调节血清NGF、MBP表达水平,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Fugl-Meyer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和简化巴氏指数量表(BI)分别进行评定,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肌痉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康复治疗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在患者入组时和30d后分别进行有关的功能评定,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的一般资料、运动功能、肌痉挛与ADL的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30d治疗后,运动能力和BI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改善幅度康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肌痉挛评分康复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肌痉挛及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呼吸肌训练经皮质-膈肌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肌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呼吸肌功能[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 MIP)、最大呼气压(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 MEP)、胸廓活动度]、躯干损伤量表(Trunk impaiment scale, TI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 STEF)、三维步态、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 BI)、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 SS-QOL)评分、皮质-膈肌通路[膈神经运动传导(Phrenic ...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Strok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n epidemic and an importa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globally, and at least 85% of stroke survivors experience hemiplegia and upper-extremity function of at least 69% of patients are affected. Over 50% of stroke survivors have impairment of motor function of the upper extremity; therefore there is pertinent need to use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approaches such as; mirror therapy and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for stroke survivors to regain upp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Aims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mirror therapy (MT) with constraint 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 on the upp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in chronic stroke survivors.Methods30 stroke survivors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study. They were randomiz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MT plus conventional therapy group, CIMT plus conventional therap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Upp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and ADL were assessed. Participants were assessed at baseline and after seven weeks of intervention.ResultsThe MT and CIMT groups’ intervention both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upper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and ADL,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upper motor function (p=0.503) and ADL (p=0.133) across the three groups.ConclusionThis study concluded that neither of MT nor CIMT had an additional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herapy alone on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in the upper extremity and performance of AD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4例; 对照组术后行早期常规营养支持干预,观察组术后行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 比较2组肠内营养耐受性、治疗依从性、干预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颅脑外伤后第7 d肠内营养最大输注量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可改善肠内营养耐受性,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及情绪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01-2016-06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3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76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入组时与干预后4周应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DS、SAS量表分别评定抑郁、焦虑状况.结果 2组入组时C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周,2组C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较入组时均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消除其不良情绪,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升生活质量与预后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