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肥胖与非肥胖高脂血症病人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高脂血症提供思路。方法选取2015年3月6日—2016年1月19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高脂血症病人160例,对血脂异常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四诊信息收集,探讨肥胖与非肥胖血脂异常病人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差异。按体质指数(BMI)水平进行分组,其中BMI≥25 kg/m^2为肥胖组,BMI<25 kg/m^2为非肥胖组。结果中医证型分布,肥胖组:痰浊阻遏>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虚阳亢>气滞血瘀;非肥胖组: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虚阳亢>痰浊阻遏>气滞血瘀。两组病人痰浊阻遏、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所占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病人中,肥胖病人以痰浊阻遏实证为主,而非肥胖病人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虚阳亢虚损型证型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CETP基因A373P、c.*84GA位点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及高脂血症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医症候问卷调查的方法四诊合参对高脂血症病人中医辨证分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448例研究对象进行抽血检测血脂及基因分型分析。结果 (1)共检出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基因)的2个位点3种基因型AA、AG、GG,以GG基因型频率最高,新疆哈萨克族高脂血症组中c.*84GA位点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例、11例和207例;高脂血症组中C和G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5%和97.5%,健康对照组中C和G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和96.3%。(2)新疆哈萨克族CETP基因A373P基因型高脂血症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浆总胆固醇(TC)有统计学意义(P 0.05)。A373P位点高脂血症中G等位基因携带者(AG、GG基因型)较非G等位基因携带者(AA基因型)有更高的血浆TC和水平(P 0.05);(3)A373P位点GG基因型中痰浊阻遏证最多有70例;其次为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AG基因型中痰浊阻遏最多16例。AA基因型所有证型都很少,脾肾阳虚2例,痰浊阻遏1例。进一步统计学分析表明在GG、AA、AG基因型构成比中存在差异,痰浊阻遏高于肝肾阴虚,肝肾阴虚高于脾肾阳虚,脾肾阳虚高于气滞血瘀,气滞血瘀高于阴虚阳亢。结论新疆哈萨克族转脂蛋白基因A373P、c.*84GA多态性与高脂血症水平可能无相关,A373P基因型GG与高脂血症痰瘀互阻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高脂血症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与脉搏波速度(PWV)及踝臂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将符合条件的312例高脂血症患者分为痰湿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气滞血瘀型。并与血脂正常者进行比较。由专人、专机测量患者四肢血压及其CRP、PWV及ABI。结果高脂血症组PWV、CR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中阻型患者CRP水平最低,气滞血瘀型患者CRP水平最高。高脂血症组各证型间PWV、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PWV、ABI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WV、ABI、CRP可能是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之一,可以考虑将三者作为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辨证分型资料。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超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血瘀阻络证患者脾脏长度、厚度均明显大于肝气郁结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且肝左叶的上下径明显小于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患者(P0.05);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阻络证患者门静脉(PV)内径明显大于湿热内蕴证患者,肝气郁结证患者PV血流速度、血流量明显高于血瘀阻络证(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呈动态变化,结合超声图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为中医辨证分型、病情的评估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候的效果.方法 选取高脂血症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采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脉平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两组在治疗高脂血症中证候总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痰浊阻遏型及脾肾阳虚型患者比脉平片治疗疗效好,而脉平片在治疗肝肾阴虚型及阴虚火旺型比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疗效好,两者治疗气滞血瘀型患者则疗效基本相同.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高脂血症患者中痰浊阻遏型、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台湾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台湾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偏向性及和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方法:264例门诊患者,男194例,女7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辨血阻络型及脾肾阳虚型5型。分析辨证分型与生活习惯及肝功能AST/ALT间彼此的相关性。结果:(1)264例患者中,肝肾阴虚型90例(34%),湿热中阻型及肝郁脾虚型分别为74例及73例(各约中28%),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型共27例(10%)。(2)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型患者年龄最大,其次为肝肾阴虚,肝郁脾虚及湿热中阻型。P=0.016,(3)各种症状归类于各组织系统,以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在肝胆胃肠系统有较高频率的表现,证型间有统计上的意义>P=0.021。(4)ALT在湿热中阻型中含量最高,在瘀血阻络和脾肾阳虚型最低,且ALT和各证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1) 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肝肾阴虚为最多见。(2)以瘀血阻络型及脾肾阳虚型年龄为最高,说明慢性乙型肝炎随着病毒潜伏时间延长会加重肝组织的变性及恶生,形成肝硬化及肝癌。(3)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型者多有胃肠肝胆系统的临床症状,体现证型的临床变化和现代生理,病理,解剖有着密切关系。(4)AST/ALT以湿热中阻型为最高,说明慢性化过程中,肝功能未必上升,而见下降。同时,ALT高低有各证型中亦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我们大胆推测到ALT用作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中的一个客观指征,以达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目标,而这也是我们未来进一步分析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惠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头痛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冼绍祥教授门诊中113例高血压头痛病病人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及中医辨证分型,并总结中医辨证分型的基本规律。结果痰浊头痛在高血压头痛病中居首位(35.4%),其次为肝阳上亢(20.4%)、肝肾阴虚(12.4%);复合证型中气虚痰凝证比例较高(14.2%),其次为痰瘀互结证(13.3%);女性较男性更易患痰浊证及肝肾不足证头痛病。结论冼绍祥教授门诊中痰浊头痛为高血压头痛病的多发证类,年龄、性别与高血压头痛病的中医证类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类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从中医角度探讨肝硬化证型与Child-Pugh分类之间的关系,以便正确评估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肝贮备功能,建立肝硬化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将110例确诊为肝硬化病人按中医辨证分6个证型组,同步检测Child-Pugh分类要求检测的项目。结果:肝硬化中医证型不同,Child分类不同。肝郁脾虚型以Child A级为多(占80%);气滞血瘀型以Child B级为多(占46.67%);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型以Child C级为多(分别占56.25%和54.54%)。研究还发现随着中医病理发展,中医证型也由肝郁脾虚迢渐向湿热蕴结以至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发展,而Child分级也由A级向C级变化。结论:可将Child分级评分作为肝硬化辨证分型诊断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辨证分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采用Gensini评分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中,女性偏于心气虚弱型、心肾阴虚型、心肾阳虚型等虚证;而男性偏于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型、心气虚弱型等;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女性病人多表现为心气虚弱型、心肾阴虚型、心肾阳虚型等虚证。心肾阳虚型Gensini积分均高于其他5型。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心肾阳虚型冠脉病变最为严重,心肾阳虚是不稳定型心绞痛重症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铬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认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CT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为肝硬化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CT灌注扫描95例6种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测量肝脏体积,并对肝脏CT灌注参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肝脏体积、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y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nous perfusion,PVP)有差别,水湿内阻证与淤血阻络证肝体积分别与其它4种证型比较明显缩小(P值<0.05).HAP以脾肾阳虚证和淤血阻络证的较高,水湿内阻证和肝肾阴虚证较低,PVP以水湿内阻证较高,湿热蕴结证和肝肾阴虚证较低,较高者与较低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证型之间参数比较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影像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证型的发展,肝脏体积及CT灌注血流动力学有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铁蛋白(SF)的相关性。方法:对20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第二天检测SF值。结果:SF值依据中医证型依次为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其中瘀血阻络型与湿热中阻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025,P=0.053),而此两型分别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及肝郁脾虚型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056,P=0.062),此两型分别与肝郁脾虚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0.34,P〈0.01)。结论:瘀血阻络型中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占89.7%,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重,故其SF表达为各型最高。肝郁脾虚型以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及中度为主,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较轻,故其sF表达也是所有证型中最低的。湿热中阻型中因有相当比例的sF高表达的重型肝炎患者使其总体sF表达仅次于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中肝硬化比例较高,且大多处于肝功能失代偿阶段,sF表达偏低,拉低了其总体sF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揭示中医"证"的本质,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方法:对705例经肝穿活检证实的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中医证型与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结果:①中医辨证分型:属肝胆湿热型245例(34.8%),肝郁脾虚型206例(29.2%),瘀血阻络型184例(26.1%),肝肾阴虚型43例(6.1%),脾肾阳虚型27例(3.8%)。②肝脏炎症程度分级:肝郁脾虚型主要为G1(33%)、G2(57.8%);肝胆湿热型主要为G2(49.8%)、G3(36.3%);瘀血阻络型主要为G3(48.4%)、G4(40.7%);肝肾阴虚型主要为G3(48.8%);脾肾阳虚型主要为G1(37%)、G2(40.8%)。③肝脏纤维化分期: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主要为S1(81.0%、56.7%、40.8%);肝肾阴虚型主要为S3(32.5%);瘀血阻络型主要为S3(51.6%)、S4(23.4%)。结论:①CHB肝脏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证型有显著相关性。肝郁脾虚型及肝胆湿热型患者肝组织学改变较轻,随着病情进展,肝脏损害逐渐加重,最终多表现为瘀血阻络型和肝肾阴虚型。②肝肾阴虚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肝组织学改变显著,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应给予抗乙肝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磁共振平扫形态学成像及扩散峰度功能成像(DKI)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辨证分型中的价值,以期为肝硬化患者精准证候分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在进行标准化中医辨证分型后,对16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磁共振(MIR)常规序列及扩散峰度成像(DKI)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6种证型患者的肝左叶、右叶、尾状叶、肝脏长径、左右叶比例失常形态学改变,并探究DKI功能性成像参数平均扩散系数(MD)、平均峰度(MK)值对中医证候分型的价值。结果:肝气郁结型与其他5型相比,右叶横径、矢状径、肝脏长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型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型肝左叶横径差异显著(P0.05)。肝肾阴虚型与肝气郁结、湿热蕴结、瘀血阻络型肝左叶矢状径和水湿内阻与瘀血阻络型的肝尾状叶横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型尾状叶横径、矢状径、左叶矢状径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肝左右叶横径之比、矢状径之比与肝硬化证型进展呈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0.40,P0.05),且相比与单个形态学数值对证候辨证分型具有较高的价值。MD值随证型进展呈下降趋势(r=-0.85),而且除瘀血阻络型与水湿内阻型、脾肾阳虚型MD值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型MD值差异均显著(P0.05)。MK值与证型进展呈正相关(r=0.89),虽然水湿内阻与瘀血阻络型MK值无显著差异外,其余证型MK值差异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形态学表现和扩散峰度功能成像与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证型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能为肝硬化中医症候分型提供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统计,证候分型运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可归纳为痰浊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以双侧病变较为多见(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两指标均表现为血瘀证肝肾阴虚证组痰浊证组,血瘀证发病随年龄增高而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合并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动脉硬化时,血瘀证的患病率最高;合并高脂血症时,痰浊证患病率最高;合并高血压病时,肝肾阴虚证的患病率最高。结论痰浊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常见证型;血瘀证贯穿始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的相关性,为肝硬化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50例6种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的肝、胆、脾,对其肝右叶最大斜径、前后径,肝左叶上下径、前后径,胆囊壁厚度,脾脏大小,肝静脉内径,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等超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肝左叶上下径:血瘀证与肝气郁结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比较明显缩小(P<0.05);脾脏厚度:血瘀证较湿热内蕴证明显增厚(P<0.05);门静脉主干内径: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明显增宽,与湿热内蕴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血瘀证流速减慢,与肝气郁结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随着证型的发展,肝脾大小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有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的前C区、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位点变异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8年6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的CHB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HBV血清学指标、HBV各位点变异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参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标准,对各病例进行辨证分型,继而分析HBV前C、C、BCP区位点变异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多组之间及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纳入235例CHB患者中,湿热内结证101例,肝郁脾虚证88例,瘀血阻络证17例,肝肾阴虚证19例,脾肾阳虚证10例。性别、年龄、病程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存在显著差异(χ2=17.389、H=173.280、H=86.520,P值均<0.01)。CHB患者年龄在HBV前C、C、BCP区位点变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0.150,P<0.001)。HBV前C、C、BCP区变异的CHB患者其中医证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χ2=58.117,P<0.001),主要证型为湿热内结证和肝郁脾虚证,两证型所占比例为80.43%。湿热内结证易出现A1762T、G1764A位点变异,肝郁脾虚证易出现G1896A、A1762T、G1764A位点变异,瘀血阻络证和肝肾阴虚证均易出现G1764A位点变异,脾肾阳虚证易出现I97L位点变异。结论CHB患者HBV前C、C、BCP区位点变异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湿热内结证及肝郁脾虚证最常见,脾肾阳虚证易发生I97L位点变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HBeAg定量、HBV DNA载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HBeAg定量,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然后做统计分析。结果:HBsAg定量值肝郁脾虚型肝胆湿热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胆湿热型与瘀血阻络型比较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0.05;HBeAg定量值肝胆湿热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肝胆湿热型与瘀血阻络型比较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P0.001;HBV DNA载量脾肾阳虚型与其余各组比较,P0.001,其余各组间比较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HBeAg定量以及HBV DNA载量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