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尿微量白蛋白(MAU)与冠心病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9年3月~2011年6月我科139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支架植入术前检测患者MAU,术后1年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结果: 再狭窄组患者MAU水平[(59±16) mg/L]显著高于未狭窄组患者[(39±15) mg/L] (P<0.05);再狭窄组中单支病变[(40±3) mg/L]、两支病变[(55±5) mg/L]和三支病变[(82±11) mg/L]患者MAU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与患者支架术前的MAU水平相关,MAU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很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微量白蛋白尿对冠心病PCI术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尿微量蛋白量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114例PCI患者中61例尿微量白蛋白>20mg/L为阳性组,53例尿微量白蛋白≤20mg/L为阴性组,两组患者PCI术后均常规服药治疗,记录PCI后10±2.3月内两组病人心脏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重复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心绞痛复发、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结果尿微量蛋白阴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6%,阳性组为2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PCI后心脏不良事件显著相关,微量白蛋白尿是预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PCI前应用替罗非班对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患者临床效果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中高危NSTACS患者均择期接受PCI,分为术前组50例(PCI术前静脉滴注替罗非班)和术中组50例(PCI开始时静脉滴注替罗非班),观察2组病变血管血流灌注及院内、30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和术前术后24h血清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术前组术后病变血管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的比例显著低于术中组(P=0.037);术前组基线血清内皮素1水平显著高于术后[(70.1±32.8)μg/L vs(55.9±29.5)μg/L,P=0.028],基线血清NO水平显著低于术后[(47.8±23.9)μmol/L vs(70.6±20.6)μmol/L,P=0.035);术前组术后血清内皮素1水平显著低于术中组[(55.9±29.5)μg/L vs(63.7±47.7)μg/L,P=0.044],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术中组[(70.6±20.6)μmol/L vs(53.2±40.2)μmol/L,P=0.038]。2组患者院内和30d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能部分改善中高危NSTACS患者术后病变血管血流灌注,是通过内皮保护作用实现的,但是没有实现早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减少。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法分别检测5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PCI术前、后血清hs-CRP浓度,与4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病人的血清hs-CRP浓度比较。结果血清hs-CRP浓度PCI术前(6.9±2.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4.8±0.8)mg/L(P<0.01);对照组术后(4.3±0.8)mg/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血清hs-CRP(13.7±2.8)mg/L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组中复杂病变(B、C型)21例hs-CRP在术后为(22.7±5.2)mg/L,但简单病变(A型)33例hs-CRP为(5.6±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I显著增加ACS病人术后血清hs-CRP水平,可能与局部炎症反应或局部血管内膜撕裂有关。且冠状动脉病变越复杂,术后hs-CRP水平升高越明显,提示hs-CRP水平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U)对直接PCI的老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老年STEMI患者101例,根据MAU水平分为MAU阳性组(MAU>20 mg/24 h.54例)和MAU阴性组(MAU≤20 mg/24 h,47例)。观察发病30天及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MAU阳性组发病30天及1年发生MACE分别为15例(27.8%)和25例(46.3%);MAU阴性组发病30天未发生MACE,随访1年发生MACE 3 例(6.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MAU阳性组多支血管病变明显高于MAU阴性组(87.0% vs 53.2%,P<0.01)。结论 MAU是预测老年STEMI患者30天及1年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血清脂蛋白(a)[Lp(a)]、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与冠心病病人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接受PCI治疗的120例冠心病病人,随访12个月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失访4例、死亡4例。将再次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33例作为再狭窄组,未再出现冠状动脉狭窄的79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血清Lp(a)、MAU水平,探讨Lp(a)、MAU水平与病人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关系。结果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血肌酐、尿酸、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吸烟史、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支架直径、支架长度、规范用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血清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再狭窄组Lp(a)、MAU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I术前Lp(a)、LDL-C、MAU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病人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CI术前病人的Lp(a)、MAU水平升高会增加冠心病病人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PCI术后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根据HbA1c水平分为HbA1c6.5%组(48例),HbA1c≥6.5%(52例)。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沉(ESR)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在PCI术后6个月以及24个月时MACE发生率。结果:与HbA1c6.5%组比较,HbA1c≥6.5%组术前血清CRP[(18.5±6.2)mg/L比(25.8±4.2)mg/L]和TNF-α[(32.4±12.3)ng/L比(48.3±11.8)ng/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术后6个月,HbA1c≥6.5%组心梗发生率明显高于HbA1c6.5%组(9.62%比0,P=0.028);术后24个月,与HbA1c6.5%组比较,HbA1c≥6.5%组心梗(2.08%比15.38%)和病变血管再狭窄(12.50%比32.69%)发生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微小RNA(miR)-19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因行PCI术住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5例,根据PCI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分为预后不良组24例,预后良好组91例。收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饮酒史、吸烟史、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多支病变、病程、支架长度、支架直径,病变部位(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分别于PCI术前、术后3 d采集外周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检测血清ICAM-1、RBP4水平及miR-196表达。PCI术后进行6个月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预后不良组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多支病变比例、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3 d血清ICAM-1、RBP4浓度明显低于术前,血清miR-19b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预后不良组血清ICAM-1、RBP4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miR-19b表达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68例胸痛患者,其中男性85例,女性83例,年龄60~82(68.21±5.61)岁。所有入选的胸痛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1例和非冠心病(non-CHD)组47例。冠心病组根据其亚型又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3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7例。所有患者根据是否行PCI术分为PCI组100例,non-PCI组68例。采用ELISA法检测SAA水平,Gensini评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SAA水平明显高于nonCHD组患者[(139.20±87.42)mg/L vs(31.69±6.69)mg/L,P=0.005]。AMI组及UAP组的血清SA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non-CAD组[(224.11±91.98)mg/L及(135.80±42.82)mg/L vs(56.46±18.98)mg/L和(31.69±6.69)mg/L],且AMI组明显高于UAP组。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AA水平与LDL-C呈负相关(r=-0.081,P=0.040),总体血清SAA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89,P=0.000)。PCI组患者术后7d血清SAA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SA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前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判断机体介入前后炎症状况,并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分析炎症因子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从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6月17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其临床资料和介入手术情况,采集其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1天及30天的血样标本,测定hs-CRP浓度,比较介入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介入治疗1年后电话随访所有入选患者,收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共入选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84例。介入治疗1天后血浆hs-CRP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差异(10.00±24.81 mg/L比7.52±17.90 mg/L,P=0.409),介入治疗30天后血浆hs-CR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2.80±4.66mg/L比7.52±17.90 mg/L,P0.001),较术后1天亦显著降低(P0.001);介入治疗后1年内有16人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事件的患者术前hs-CRP水平高于无事件患者(10.38±19.40 mg/L比6.84±17.61 mg/L,P=0.018),但术后1天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12.91±27.76 mg/L比9.32±24.24 mg/L,P=0.175),术后30天hsCRP水平亦无显著差异(3.54±5.98 mg/L比2.63±4.32 mg/L,P=0.316)。结论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hsCRP水平与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存在正相关。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在介入治疗30天后逐渐消退,这种变化可通过hs-CRP的浓度变化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及冠脉支架植入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13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4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95例,术前测定血清hs-CRP水平并按hs-CRP水平分为两组,A组(hs-CRP<3.0 mg/L)55例,B组(hs-CRP≥3.0 mg/L)84例,比较分析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术后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术前血清hs-CRP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升高(P<0.01);B组患者病变程度较A组严重(P<0.01),术后1年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且是冠脉病变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预后的预测指标,提示冠脉病变程度及术后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和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从资料完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据24 h尿白蛋白定量结果 分为MAU阳性组(74例),从MAU阴性患者中选择和阳性组血压匹配的74例作为阴性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冠脉造影显示的冠脉狭窄支数和冠脉Gensini积分.结果 冠脉造影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在MAU阳性组(54/74,73%)显著高于阴性组(38/74,52%),且双支病变发病率较高(24% vs 12%,P<0.01),三支病变发病率也较高(14% vs 3%,P<0.01);在MAU阳性组冠脉Gensini积分高于阴性组(36.8±7.5 vs 24.1±5.8,P<0.05).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MAU阳性者比阴性者有更高的冠心病发病率和更加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接受不停跳冠脉旁路分流术(OPCABG)患者术后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心外科行OPCABG患者321例,按照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组(11例)、双支组(33例)和多支组(277例),采用双抗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术后患者血清Cys C水平。结果:冠脉病变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CysC水平:OPCABG术前依次为(0.732±0.286)mg/L、(0.807±0.265)mg/L、(0.911±0.273)mg/L,3组间有显著差异(F=3.942,P=0.038);术后依次为(0.616±0.198)mg/L、(0.607±0.201)mg/L、(0.646±0.166)mg/L 3组间无显著差异(F=0.493,P=0.617),说明原先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与OPCABG术后CysC水平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原先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明显关系,即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对于冠心病患者是一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4(IL-4)、IL-10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和PCI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PCI治疗),各45例,持续用药10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hsCRP、IL-4、IL-10、血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变化,随访1年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PCI组患者外周血hsCRP[(3.17±0.62)mg/L比(1.96±0.21)mg/L]、IL-4[(7.93±1.48)mg/L比(4.86±1.03)mg/L]、IL-10[(8.52±2.11)mg/L比(5.03±1.86)mg/L]、MPO[(7.96±0.61)ng/ml比(5.41±4.03)ng/ml]、中性粒细胞[(0.65±0.07)×10~9/L比(0.42±0.09)×10~9/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01)。1年内,PCI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3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压力导丝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PCI患者超敏肌钙蛋白(hs-cTnT)测定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86例(其中包括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4例),术前检测hs-cTnT,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皆行压力导丝检测血流储备分数(FFR)。根据FFR值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PCI组。对照组:FFR0.75,药物保守治疗;PCI组:对FFR0.75,行PCI治疗,其中PCI组根据hs-cTnT值又分为hs-cTnT升高组(≥0.034 ng/ml)和hs-cTnT正常组(0.034 ng/ml)。计数PCI组中血管病变数及支架数,比较三组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发生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靶血管重建等主要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与hs-cTnT正常PCI组比较,hs-cTnT升高PCI组在冠状动脉双支或三支病变血管数(46.90%vs.33.30%)、人均支架置入数(1.8 vs.1.1)均增高(P0.05)。hs-cTnT升高(0.526±0.088 ng/m L)PCI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hs-cTnT正常PCI组和对照组(P0.05);而hs-cTnT正常(0.019±0.011 ng/m L)PC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 hscTnT检测联合FFR检查可以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且可预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5月—2015年5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冠心病病人130例,所有病人都给予介入治疗,观察介入前后心功能与hs-CRP变化情况,同时进行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随访调查。将冠心病病人根据PCI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为A组(CRP≥3 mg/L)与B组(CRP3 mg/L)。结果所有病人都介入成功,介入后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高于介入后1个月,且都明显高于介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后7 d病人的血清hs-CRP值明显高于介入后3 d,同时都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0例病人中术后3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4例,总发生率为10.8%;A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明显高于B组(P0.05);并且A组介入后1个月与介入后3个月的LVEF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率高,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术前hs-CRP水平对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M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20例受试者分为冠心病组(73例)和对照组(47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血清载脂蛋白M水平。比较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清载脂蛋白M水平;比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和狭窄程度血清载脂蛋白M水平。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载脂蛋白M水平(10.12±1.79 mg/L)明显低于对照组(11.69±2.02 mg/L,P<0.01);冠心病患者多支病变组载脂蛋白M水平(9.19±1.22 mg/L)明显低于单支病变(11.22±1.69 mg/L)和双支病变(10.36±1.94 mg/L)组(P均<0.01);轻度狭窄组(11.39±1.58 mg/L)、中度狭窄组(10.14±1.46 mg/L)及重度狭窄组(9.04±1.30 mg/L)载脂蛋白M水平逐渐降低(P<0.05);冠状动脉病变数量(r=-0.485)和狭窄程度(r=-0.508)与血清载脂蛋白M水平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载脂蛋白M可能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老年冠心病病人心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择取2015年我院收治的并行PCI老年冠心病病人80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40例,20mg/d)和负荷剂量组(40例,80mg/d),两组分别在行PCI术前3d连续使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80mg/d,术后均以20mg/d治疗。在术前及术后12h分别检查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指标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炎症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观察术后30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与术前相比,PCI术后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MB)和炎性反应标志物(hsCRP)水平均有明显上升(P0.05);负荷剂量组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前使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病人的心肌损伤,减轻炎症反应,对心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一次与分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功能性血运重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病人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行功能性血运重建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病人随机分为血流储备分数指导下一次PCI组(n=50)和分期PCI组(n=50),一次PCI组功能性血运重建一次PCI完成,分期PCI组分2次或2次以上PCI实现功能性血运重建。比较2组病人的PCI资料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与分期PCI组相比,一次PCI组手术时间[(95±60)min比(170±82)min,P001]、住院时间[(34±26)d比(75±15)d,P=001]和住院费用[(44765±15265)元比(68861±19854)元,P=004]显著降低;2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术后1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支血管病变的病人行一次PCI功能性血运重建安全有效,病人短期预后不劣于行分期PCI功能性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CI术后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栓素B2水平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具有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分为抵抗组29例和有效组251例,患者规律服用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2周后,检测血浆血栓素B2水平和PLAA,出院后随访2年,记录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80例冠心病患者中,AR发生率为10.36%。抵抗组患者血栓素B2水平和PLAA水平明显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0.2±540.27)ng/L vs (267.19±38.73)ng/L,45.6(28.6,75.4)%vs 8.3(3.6,15.1)%,P0.01]。冠心病患者血浆血栓素B2水平与PLAA呈正相关(r=0.487,P=0.002)。抵抗组总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3%vs 13.55%,P=0.013)。结论存在AR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2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预后较差,血浆血栓素B2水平与PLAA呈正相关关系,或可作为反映冠心病患者AR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