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0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实施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移植病例,探讨国内DCD器官和移植方面的问题。方法对我院2010~2011年期间参与实施的DCD器官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有4例DCD者共实施了7例肾移植和3例肝移植。捐献者1属于中国DCD器官分类标准(中国标准)二类(MaastrichtⅣ类),热缺血时间40 min,经快速病理检查后放弃了肝脏和左侧肾脏,右侧肾脏进行了移植后患者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最终移植肾因破裂出血而被切除。捐献者2~4属于中国标准三类(MaastrichtⅢ类),热缺血时间分别为15、15、10 min,其中捐献者4在器官捐献前已经出现血压下降,需要大剂量多巴胺维持血压,供肝进行了快速病理检查,确认可以使用;捐献者2和3由于是在手术室进行可控性心跳及呼吸终止,热缺血时间均为15 min,未进行病理学检查;共实施了3例肝移植和6例肾移植,手术顺利,移植物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无移植患者死亡。结论通过选择符合中国标准三类的捐献者,实施可控的DCD程序,DCD器官移植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供体器官的快速病理检查有利于器官质量的判断,减少移植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本院实施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移植病例,探讨国内DCD器官移植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本院移植透析中心所涉及DCD捐献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4例DCD者共实施了7例肾移植和4例肝移植,所有捐献者属于国际标准MaastrichtⅢ类,热缺血时间为10~18分钟。7例肾移植受者中,1例采用双肾带膀胱袢移植。所有受者手术顺利,移植物功能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无移植患者死亡。结论严格掌握潜在捐献者的筛选标准,实施可控的DCD程序,可以扩大供者来源,减少移植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获取术的临床配合和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供体器官获取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配合体会。结果术前准备做好手术人员和常用器械准备、灌注管路和液体的准备和术中药品的准备。手术配合包括器官获取前工作、器官获取、分离供体肝、肾。所有器官获取过程顺利,后续完成102例经典原位肝移植手术。其中4例由于供肝质量问题弃用,7例供肝分配至其他移植中心。结论对于DCD供肝获取术,良好的手术配合及管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肝移植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及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或提高。近10年来,中国肝移植手术发展势头迅猛,肝移植数量已跃居全球第2位,移植受体的存活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回顾肝移植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发现,正是由于移植医师勇于对以往难于企及的手术禁区发起挑战,从而为这一尖端医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肝移植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及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或提高。近10年来,中国肝移植手术发展势头迅猛,肝移植数量已跃居全球第2位,移植受体的存活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回顾肝移植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发现,正是由于移植医师勇于对以往难于企及的手术禁区发起挑战,从而为这一尖端医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随着社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利用可控的心脏死亡供者捐献的肝脏对受者进行原位肝移植的预后.方法 利用7例心脏死亡供者捐献的供肝对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原位肝脏移植术,并对术前和术后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受者采用此种类型供肝移植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7例受者中,除1例于术后第9天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外,其余6例受者均长期存活,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7个月,预后均较好.结论 采用符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分类第Ⅲ型的心脏死亡供者捐献的肝脏对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原位肝移植,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小结近期开展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2月4例接受DCD原位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肝移植病例均获成功,无肝功能延迟恢复;无胆漏、急性排斥反应、应激性溃疡出血、肾功能损害、爆发性肝炎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及肝脏VII,VIII段部分坏死、右膈下积血,经加强抗感染、换药及穿刺引流后治愈。结论:DCD供肝原位肝移植效果良好,是解决我国肝移植面临的肝源短缺的一个极有潜力的办法,DCD肝移植的顺利开展尚有待广泛宣传及多部门、多学科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基于移植协调员角度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工作经验.方法 收集2010年3-10月间潜在DCD供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自定义4个概念:潜在DCD供者、有效DCD供者、DCD成功率及DCD回绝率,对DCD工作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发现并确认了16例潜在DCD供者,并成功实施DCD 5例,DCD成功率为31.3 %(5/16).11例未成功捐献的潜在DCD供者中,其原因为家属拒绝捐献3例(占27.3%),家属捐献意见不统一3例(占27.3%),家属同意捐献但由于各种纠纷或与各部门协调原因耽误器官获取时间造成器官质量不符合捐献标准4例(占36.4%),以及器官评估不合格1例(9.1%).DCD回绝率为37.50%(6/16).结论 潜在DCD供者的人数还有待提高;移植协调员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沟通技巧、专业知识仍需要进一步培养;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不能仅依靠医疗卫生部门、省红十字会,需要行政、交通、司法等各部门的协同参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肾与亲属活体捐献(livingdonor,LD)供肾移植术后短期效果的差异,评估DCD供肾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便更好地利用DCD来源供肾。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23年1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肾脏移植术后患者,根据供者的来源分为DCD组和LD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血肌酐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患者70例,其中DCD为50例,LD为20例。两组均恢复顺利,术后2周内血肌酐均降至200μmol/L以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CD组术后2周内血肌酐水平要高于LD组,其中第1~7天及第9天两组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CD肾移植效果确切,但在术后短期肾功能恢复与LD供肾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加强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维护中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对肝移植受者及移植物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间19例DCD供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依据DCD供者在器官切取前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将19例DCD供肝移植的供、受者分为血管活性药物组(用药组)和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组(未用药组).观察和比较两组供、受者间的临床特征、术后并发症、受者和移植物存活时间等.结果 术后两组受者间肝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受者均未出现与供者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门静脉狭窄、肝动脉血栓形成等.用药组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为(4.2±4.2)个月,未用药组为(6.2±4.2)个月,两组受者及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基本相同(P>0.05).结论 在DCD供者的维护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胆道并发症、原发性移植物功能不全、门静脉狭窄、肝动脉血栓形成及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体供肝获取及应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和可行性。方法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Maastricht标准或中国标准,共获取18例DCD供肝,于该院完成经典原位肝移植14例,送往其他移植中心3例,放弃1例。对18例供体与在该院完成肝移植的14例受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供肝情况、受体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18例供体中符合Maastricht标准Ⅲ类5例、V类2例,符合中国标准Ⅲ类(即脑一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plus cardiac death, DBCD)11例。按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取得供肝。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为11~18min,平均为14.5min;冷缺血时间为90—600min,平均为350min。14例受体均顺利完成移植手术。其中12例受体预后良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血栓形成、排斥反应,但2例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人术后引流通畅;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平均7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3d,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受体术后2d死于肝衰竭,其供体原发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需给予大量多巴胺维持其血压;另1例于术后当日死于腹腔内大出血,其供体为重症哮喘、心肺复苏后死亡。12例受体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总体存活率为85%,肿瘤患者尚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DCD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近期效果良好,具有可行性。实施可控型DCD捐献,严格掌握供者适应证、加强器官评估、缩短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是保障供肝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肝移植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无论在年移植例数还是术后患者生存率方面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肝移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供肝来源和分配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成果缺乏创新和核心竞争力、临床研究水平滞后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扩大供肝来源,临床技术改进,加强基础研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做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c time,CIT)对脑-心双死亡(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地评估DBCD供肝肝移植术后1周肝功能的变化,通过与心脏死亡(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肝移植比较,分析CIT与术后1周肝功能受损程度的相关性以及早期肝功能受损程度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DBCD组CIT时间较DCD组明显缩短(4.6±1.8h比7.9±3.7h,P=0.002).DBCD组术后第1、3天ALT明显低于DCD组(535±227 IU/L比864±386 IU/L,P=0.026;254±94 IU/L比519±165 IU/L,P=0.003),相应的DBCD术后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DCD组(26.7%比57.1%,P=0.03).CIT时间长短与术后1周肝功能受损程度明显正相关(r2=0.914,P<0.001),而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受损程度则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正相关(rs=0.791,P=0.002).结论 DBCD供肝肝移植具有较短的冷缺血时间,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受损程度明显减轻,术后早期相关并发症也相应减少.DBCD是当前较为理想的供肝肝移植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病因、预后及并发症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的26例再次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再次肝移植时间不同,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代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再次肝移植治疗经验探索期)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早期移植组(共9例),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再次肝移植受者纳入成熟期移植组(共17例)。根据移植间隔时间不同,将26例受者分为移植间隔>1年组(15例)和移植间隔≤1年组(11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再次肝移植术前年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时长、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长及术后第7、14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移植间隔时长、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以及术后第7、14天总胆红素、ALT和AS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再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早期与成熟期移植组、移植间隔>1年与≤1年组受者术后2年生存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再次肝移植病因包括:胆道并发症8例,移植物失功8例,原发病复发4例(肝细胞肝癌复发),慢性排斥反应2例,首次肝移植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2例,血管并发症2例(门静脉血栓和肝动脉栓塞各1例)。早期移植组受者术中无肝期时长和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分别为(53.3±7.9)min和(34±5)g/L,成熟期移植组受者分别为(45.1±1.8)min和(38±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和-2.111,P均<0.05)。早期移植组肝移植术前年龄、MELD评分、移植间隔时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供肝冷和热缺血时间、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ALT和AST以及术后第14天总胆红素、ALT、AST和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至2020年10月1日,26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15 d(105~1 842 d),期间9例受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早期移植组6例,成熟期移植组3例)。早期移植组和成熟期移植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3.3%和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P<0.05)。移植间隔≤1年组和移植间隔>1年组受者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4.5%和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P>0.05)。 结论胆道并发症及移植物失功能是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器官捐献成熟时期的再次肝移植预后优于器官捐献时代早期。因再移植受者病情复杂、手术困难,应谨慎进行再次肝移植手术评估。合理的个体化治疗能够为再次肝移植受者带来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质量评估和功能维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功实施的93例器官捐献供者和87例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介绍该中心对供肝质量的评估和功能维护经验,总结器官捐献器官获取和利用的情况,以及接受器官捐献肝移植受体恢复情况。结果  供者器官的平均热缺血时间为8 min(1~12 min),器官切取手术操作顺利,器官切取手术平均耗时为32 min(20~52 min)。93例供体获取了93个肝脏,成功用于肝移植87例,弃用6例(重度脂肪肝3例、肝纤维化2例、肝脏撕裂伤1例),含2例肝肾联合移植。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仅有1例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结论  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供者进行早期正确的评估和维护,能够提高移植器官质量,改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的参数与心脏死亡捐献(DCD)肝脏移植术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评估供肝质量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本组研究纳入8例DCD供肝肝移植术受体,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8.8±8.0)岁;其中肝细胞癌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例,术后均未发现血管及胆道并发症。于术后第7天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测量肝动脉灌注流速(AF)、门静脉灌注流速(PF)、肝动脉灌注指数(PI)、肝动脉峰值达到时间(APT)及门静脉峰值达到时间(PPT),结合受体接受检查当天、术后1 d、术后7 d、术后2周、术后1月和术后2月的胆红素(TBIL)、肝酶(ALT、AST、ALP、GGT)、蛋白合成(ALB、PA)及凝血功能(PT、PTA、APTT、INR)等肝功能血清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CT灌注成像的参数中AF、APT、PPT与受体术后1月的转氨酶(ALT或AST)具有相关性,其中AF与ALT呈正相关(r=0.842,P<0.01),AST与APT(r=-0.713,P<0.05)、PPT(r=-0.756,P<0.05)呈负相关;PF与受体术后2月的AST呈正相关(r=0.728,P<0.05)。 结论CT灌注成像参数与DCD来源供肝移植术后1~2个月的肝功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该检查可能成为评价DCD供肝质量及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客观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并存活的3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ELD评分, 将受者分为高MELD组(MELD评分≥25分, 8例)和低MELD组(MELD评分 < 25分, 26例)。比较两组受者肝移植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 结果  术前, 高MELD组需要人工肝治疗者比例、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低MELD组(均为P < 0.05)。术中, 两组受者的出血量、输血量、供肝热缺血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术后, 高MELD组的入住ICU时间长于低MELD组(P < 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时间、总体生存率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肝移植术后高MELD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高于低MELD组。两组受者术后胆漏、腹腔脓肿和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 结论  高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能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中供者器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热缺血损伤,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移植物丢失以及缺血性胆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如何避免、减少或修复DCD器官热缺血损伤进而保护移植受者的安全是当前DCD研究的一个热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于2009年2月开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DCD器官进行保护,目前共完成了52例ECMO辅助下DCD器官获取,均获得满意疗效.ECMO对DCD器官热缺血损伤的保护和修复机制不仅在国际DCD器官移植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更是解决我国DCD热缺血损伤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这些机制对进一步扩大ECMO在我国DCD的应用范围,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体器官捐献和获取标准流程和技术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