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脑保护装置下高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CAS的高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37例,术中均应用脑保护装置,观察患者狭窄改善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回收脑保护装置内脱落栓子情况,随访1年观察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脑保护伞均一次性顺利通过狭窄段放置到位成功释放;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平均狭窄程度从(83.0±6.7)%降至(13.0±6.1)%;回收的脑保护装置中有26个发现脱落的组织碎片;围术期均未出现脑出血、症状性脑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37例患者随访1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死亡发生。结论脑保护装置下对高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成功率和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特点及危险因素,制订术前评估策略。方法连续选择我院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279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颈动脉支架组207例及椎动脉支架组72例,术后随访30d,根据围术期内是否存在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144例和无并发症组135例。结果颈动脉支架组心动过缓(10.6%vs 1.4%,P=0.027)及血压降低(22.7%vs 5.6%,P=0.001)的比例明显高于椎动脉支架组。并发症组患者随着年龄、狭窄程度的增加,并发症比例明显升高,而无并发症组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动脉狭窄程度、狭窄长病变、Ⅲ型主动脉弓、术者操作经验及操作时间为围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球囊预扩为围术期并发症的保护因素。结论患者相关因素及术中因素均可显著影响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术前充分准备、术中规范操作及术后严密监测对防治围术期并发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高危因素的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高危颈动脉狭窄共43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14例实施了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225例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比分析两组组间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围手术期30 d内的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的累计发生率。结果:CAS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累计发生率10. 3%(22/214例); CEA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累计发生率9. 8%(22/225例)。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累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和CEA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前提是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的基础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2例颈动脉狭窄病人行CEA治疗(CEA组),28例颈动脉狭窄病人行CAS治疗(CAS组),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天数、费用、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计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CAS组病人住院费用高于CEA组,但CEA组病人心脏不良事件和颅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AS组ADL评分高于CEA组,NIHSS评分低于CE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AS较CEA治疗颈动脉狭窄术后不良事件少,病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远端保护装置(保护装置)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4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CAS时应用保护装置,先将保护装置通过狭窄部位并在狭窄远端展开,然后行保护性颈动脉CAS;并对手术过程、疗效及围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颈动脉造影证实,残余狭窄率〈30%,术后第10天死亡1例;术后1 a均未发生TIA、再卒中及死亡。结论在保护装置下采用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掌握其适应证及操作规范,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实施CAS治疗的患者1700例,按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1224例和非他汀组476例。降脂目标为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至2.1 mmol/L或降低基础水平的4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发生率,分析他汀类药物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1)术后30 d内43例(2.53%)患者出现主要不良事件,其中卒中34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8例,应用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24/1224),而非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9%(19/4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17)。两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56%(19/1224)和3.16%(15/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是CAS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0.524,95%CI:0.279~0.983;P=0.044)。结论 CAS的预后他汀治疗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非他汀治疗组,他汀治疗可降低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CAS)围术期30d内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37例,共行141处支架,按年龄分为3组:中年组(<60岁)44例,老年组(60~79岁)68例,高龄组(≥80岁)25例,观察3组间围术期30 d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术中心动过缓、短暂性低血压、脑梗死、高灌注综合征等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组术后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48.0%vs 11.4%,16.2%,P<0.05)。结论 CAS在各年龄段治疗颈动脉狭窄都是安全有效的;高龄患者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早期积极治疗,以免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老年颈动脉狭窄病人经皮颈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行CAS,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老年患者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55~81(64±10)岁。随访1年。术前及术后1年行颈动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发生微小脑梗死1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围手术期及随访中未见死亡及卒中的事件发生,超声检查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P<0.001),仅见50%的支架内再狭窄2例(4.9%)。结论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病人CAS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颈动脉支架(CAS)置入术在预防糖尿病(DM)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梗死及改善生活质量的远期效果。方法接受CAS置入治疗的DM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39例,定期随访1~6年。复查颈部血管彩超、头部MRI、头部CT及灌注成像,并对28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术后第14天、3、6个月进行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修订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6年,平均33个月;3例(7.7%)脑梗死,其中2例脑梗死发生在支架置入同侧,另1例发生在对侧。28例症状性狭窄患者CAS治疗后14 d、3个月NIHSS、MR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3、6个月B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多(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5岁、高血压史、有两个以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术后未系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前有多次脑梗死病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P<0.05)。3例(7.7%)术后再狭窄。结论 DM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是安全的,能显著降低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及改善生活质量。CAS术后中远期再狭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脑保护装置下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年龄≥70岁的重度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中均应用脑保护装置,观察术后狭窄改善情况,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回收的脑保护装置内脱落栓子情况,对患者随访1年。结果在43例患者中,脑保护装置及颈动脉支架均放置到位,术后残余狭窄率均<30%,患者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82.8±6.5)%降低至(12.4±5.9)%,支架置入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收的脑保护装置中,发现27个有脱落的组织碎片,患者术后缺血相关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围术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脑卒中,无手术相关死亡事件发生,1年随访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颈动脉超声复查未见支架内发生再狭窄。结论脑保护装置下,对老年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颈动脉中度狭窄的患者接受支架成形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患者16例,颈动脉中度狭窄(50%≤狭窄率〈90%)患者30例。均在局部麻醉下行支架成形术,术中均采用保护装置和自膨式支架。观察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和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13例,持续低血压5例,颈动脉痉挛6例,共24例次;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6例,持续低血压7例,颈动脉痉挛8例,高灌注综合钲1例,脑出血1例,共23例次。其中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持续低血压和颈动脉痉挛的发生率高于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同侧缺血性卒中1例,冠状动脉缺衄事件5例,共6例次;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缺血事件3例次,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持续低血压和颈动脉痉挛发生率高于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术后3个月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颈动脉超声筛查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2015年2月—2016年6月对郑州市城镇居民进行脑血管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共筛选1 427例高危人群,根据颈动脉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98例及非狭窄组1 329例。按照狭窄程度狭窄组分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25%~50%)、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75%)、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5%)及完全闭塞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组高血压、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例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5);不同程度血管狭窄组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为颈动脉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左侧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的高危人群应早期进行颈动脉狭窄筛查及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中应用脑保护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时,12例应用脑保护装置(滤网型),16例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结果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成功释放31枚自膨式支架。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组球囊预扩1次(6·2%),无一例后扩;使用脑保护装置组球囊预扩4次(33·3%),后扩6次(50%)。CAS治疗中,7例(25·0%)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回收的脑保护装置中2例(16·7%)肉眼可见组织碎片。使用脑保护装置组在围手术期和随访期无神经并发症;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组围手术期发生1例(6·3%)脑梗死,随访期发生1例(6·3%)脑梗死。结论脑保护装置的使用有助于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的神经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预防脑梗死方面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接受颅外段CAS患者55例,定期随访3年。根据CAS后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4例)和未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51例)进行比较。并分析CAS后血管再狭窄情况。结果在55例完成3年随访的CAS患者中,4例(7.3%)出现了终点事件的患者均为脑梗死。其中3例患者缺血事件对应的脑梗死在支架置入同侧,1例患者缺血事件对应的脑梗死在支架置入对侧。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5岁、高血压史、有两个以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术后未系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前有多次脑梗死病史的患者术后容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P<0.05)。3年随访观察,有3例(5.5%)发生了再狭窄。结论 CAS能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CAS后中远期再狭窄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远端保护装置应用于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时应用远端保护装置,首先将远端保护装置通过狭窄部位并在狭窄远端展开,然后行保护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并观察保护装置滤网内捕获的斑块组织碎片。结果26例患者行远端滤网保护下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回收的保护装置中有14个(54%)发现滤网中有斑块碎片组织和血栓颗粒,无死亡及急性栓塞事件发生,但有3例患者在手术后1~6d经磁共振检查发现了新的无症状性脑梗死病灶,26例患者在出院后临床随访期内未发生严重脑缺血事件。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重度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微创治疗方法,术中常规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可提高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邓鹏飞  李递通  陈锦俭 《内科》2023,(3):219-22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行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术后持续性低血压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S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 1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有40例患者CAS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8.57%(40/140)。两组患者的年龄、术侧狭窄部位、术侧狭窄程度、手术时间、溃疡斑块情况、支架后扩张情况、低血压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侧球部狭窄、术侧重度狭窄、手术时间≥1 h、有溃疡斑块、有支架后扩张、有低血压史为CAS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年龄≥65岁、术侧球部狭窄、术侧重度狭窄、手术时间≥1 h、有溃疡斑块、有支架后扩张、有低血压史为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后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所有患者均随访3~6个月.结果发生保护伞装置不能回收1例,穿刺部位血肿5例(其中假性动脉瘤1例),血管痉挛1例,颈动脉窦反应12例,动脉内膜夹层形成1例,术后高血压1例,延迟性脑出血1例.结论积极术前准备、规范术中操作、术后正规治疗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经验与并发症。方法选择颈动脉狭窄病人15例,在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对全部病人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5例病人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的10例病人中有7例病人采取预扩张。2例采取后扩张,1例未扩张。结果15例病人中4例心率下降;术中微栓子脱落1例,治疗后好转;14例症状消失或好转。结论采用正确的围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新疆地区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CAS)和椎动脉起始端支架置入术(VAO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23例,回顾性分析其CAS和VAOS术前和术后随访记录,分析支架置入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间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和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CAS和VAOS组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4%和1.2%,随访期间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1%和12.8%,再狭窄的发生率为8.8%和13.4%,Cox回归分析发现在CAS组中,男性和多支血管病变为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HR=19.249,P=0.02;HR=0.069,P=0.034);VAOS组中,对侧椎动脉狭窄为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HR=0.075,P=0.001)。结论 CAS和VAOS治疗颅外段动脉狭窄相对安全,但应重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中应用脑保护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时,12例应用脑保护装置(滤网型),16例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结果: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成功释放31枚自膨式支架。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组球囊预扩1次(6.2%),无一例后扩;使用脑保护装置组球囊预扩4次(33.3%),后扩6次(50%)。CAS治疗中,7例(25.0%)患者出现短暂性心率减慢和低血压。回收的脑保护装置中2例(16.7%)肉眼可见组织碎片。使用脑保护装置组在围手术期和随访期无神经并发症;未使用脑保护装置组围手术期发生1例(6.3%)脑梗死,随访期发生1例(6.3%)脑梗死。结论:脑保护装置的使用有助于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治疗的神经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