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r ESW)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病人下肢痉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老年脑卒中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因子疗法和运动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患侧下肢r ESW治疗,每周1次,连续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简化Fugl-Meyer评定(FMA)、三维步态分析仪评估病人步行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病人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经过6周治疗,2组的MAS、FMA及三维步态参数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 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MAS、FMA及三维步态参数(除摆动相及髋屈曲最大角外)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r ESW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早期老年脑卒中病人步行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肉链状训练诱发偏瘫患者主动屈膝、促进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因偏瘫导致下肢伸肌痉挛、屈膝困难、划圈步态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肌肉链状训练诱发偏瘫侧主动屈膝训练。训练前和训练3个疗程后,采用起立行走试验(TUGT)计时,肯德尔(Kendall)量表评估患者的腘绳肌肌力,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TUGT计时、Kendal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疗程的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TUGT的步行时间均显著缩短、Kendall量表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TUGT步行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Kendall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链状训练可快速诱发出偏瘫患者的主动屈膝运动,有效改善偏瘫步态,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邹莉 《山东医药》2012,52(35):50-52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及对照组25例,观察组行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6周。采用徒手肌力测定法测定两组治疗前(T0)、治疗后即刻(T1)、治疗6周(T2)下肢肌力(踝跖屈肌、膝伸直肌、髋伸直肌),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对观察组肌张力进行评定,采用GMFM中D和E功能区对两组不同时点进行步行功能评定;采用足印法进行步态分析,计算步速。结果观察组T1、T2时点膝伸直肌和髋伸直肌肌力明显高于同组T0时点及对照组,T1、T2时点GMFMD、GMFME评分明显高于同组T0时点及对照组,T1、T2时点步行速度明显高于同组T0时点及对照组,P均<0.05。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肌力训练能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力及步态功能的改善,并不增加肌张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治疗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并接受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态相关参数、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比较两组主动肌(胫前肌)、拮抗肌(腓肠肌)最大积分肌电值(iMEG),计算踝背屈状态下的肢体协同收缩率(CR)。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侧摆动相缩短,患侧支撑相延长,患侧着地仰角、离地仰角增大,患侧着地内翻角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FMA、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FMA、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胫前肌iMEG增加,腓肠肌iMEG和踝背屈状态CR降低,且治疗组胫前肌iMEG高于对照组,腓肠肌iMEG和踝背屈状态C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肌肉痉挛,改善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环境激发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环境激发干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病人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10 m步行测试(10MW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2组FMA-L、10MWT、M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L、10MWT、MB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环境激发干预能有效改善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腰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恢复期病人步态与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恢复期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以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训练,两组共观察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时观察评价威斯康辛步态量表(WGS)、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中下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在治疗3周、6周时分别较治疗前WGS评分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3周时,WGS评分改善程度相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治疗6周时,治疗组WG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3周、6周时分别较治疗前及治疗3周BBS评分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3周和6周时,BBS及FMA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腰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相比单纯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恢复期病人步行及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等速运动锻炼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学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82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等速运动锻炼,随访6个月后,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比较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测平衡功能;比较两组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采用改良Ashworyh量表比较两组肌张力变化。结果观察组MBI评分、FMA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小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前肌张力差别不大,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运动锻炼能够有效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对于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变频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变频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患侧上肢肌张力、患侧上肢活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改良Ashworth评级、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频经皮神经电刺激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患侧上肢异常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模式恢复,疗效与常规针刺无差异,但患者更易接受,特别适合惧针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性踝关节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及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7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功能性踝关节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连续训练8周。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时间和闭眼站立于普通脚垫(NC)及泡沫脚垫(PC)上的稳定性系数(ST)和体质量分布指数(WDI)。结果两组患者训练前BBS评分、TUGT时间、NC ST及WDI、PC ST及W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患者BBS评分高于对照组,TUGT时间短于对照组,NC ST及WDI、PC ST及WD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踝关节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提高患者姿势稳定性,利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桥式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病人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桥式运动训练。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表面肌电图(sEMG)检查,并记录平均肌电值(AEMG)、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股四头肌内侧头AEMG值、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股四头肌内侧头AEMG值、Gaitwatch步态分析步速指标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桥式运动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步行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病人步态及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病人64例,采用随机序列软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两组病人的步态参数采用步态分析系统评价;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评价;跌倒风险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和站起测验(CRT)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步长、步速、步频均较治疗后提高(P<0.05或P<0.01),其中步速提高程度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摆动相百分比、足廓清和足跟落地角度均较治疗后增加(P<0.05),而支撑相百分比、脚尖离地角度则均较治疗后缩小(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对步态参数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Berg和Tinett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TUGT和CRT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平衡能力及跌倒风险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病人的偏态步态,并提高病人平衡能力,从而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A型肉毒毒素与酒精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无锡同仁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和电针刺激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酒精局部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8周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MAS)评价两组患者肌张力,通过测量起立行走3 m所用时间、步行10 m所用时间评价两组患者行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价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注射前、注射后2周两组患者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4、8周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注射前及注射后2、4周两组患者起立行走3 m所用时间、步行10 m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8周观察组患者起立行走3 m所用时间、步行10 m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注射前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2、4、8周观察组患者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与酒精局部注射相比,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更有效地降低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患者肌张力,提高患者行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干预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13例,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观察组10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观察组患者除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外,还需早期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训练1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结束康复训练后其监视下步行、辅助步行及独立步行的能力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10 m最大步行速度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步行速度,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行BTX-A局部多点注射。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化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评定、步行能力(采用10 m步行时间及6 min内步行距离测定)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肌张力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痉挛评分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痉挛评分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肢体功能与步行能力: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均有显著提高,组内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肌肉注射BTX-A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Bobath康复疗法对脑卒中病人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67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4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施以Bobath康复疗法,治疗组予温针灸结合Bobath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2周结束后评价病人踝关节内翻角度、Holden步行功能分级、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足内翻角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Holden步行功能分级、Berg平衡量表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足内翻角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Holden步行功能分级、Berg平衡量表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结论温针灸结合Bobath康复技术能更好地改善病人步行稳定性,较单纯Bobath康复技术疗效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发病时间1个月的首次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按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于病情稳定48 h后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进行步行能力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采用表面肌电评估胫前肌、腓肠肌的肌张力、肌力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MA-L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20.0±6.2)、(5.1±1.6)分,试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仅试验组较治疗前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肌力、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均较治疗前好转(P0.01),其中试验组胫前肌肌力、肌张力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20±7)、(12±4)μV,对照组分别为(12±4)、(9±3)μV;试验组腓肠肌肌力、肌张力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25±8)、(19±6)μV,对照组分别为(10±3)、(11±2)μV。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的治疗能显著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康复呼吸训练对慢性脑卒中病人肺功能、平衡和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脑卒中病人10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功能训练。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步态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等进行统计对比。结果治疗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如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速(PEF)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步态指标步速、步频、步幅均高于对照组,而步态不对称指数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日常活动、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在慢性脑卒中病人康复应用中效果良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改善病人肺功能指标和步态指标,提高步态平衡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住院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病人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2组病人FMA、BBS、TUG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A、BBS、TUGT、MBI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病人采用Thera-Band弹力带治疗,能够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病人的步行和平衡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纳入标准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患侧下肢踝跖屈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最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CSI评分、FMA、MWS分别为(10.58±2.50)分、(19.01±4.67)分、(35.93±6.78) m/min,试验组CSI、FMA、MWS分别为(8.41±2.29)分、(23.41±5.45)分、(41.52±8.16) m/min.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踝跖屈肌痉挛明显缓解(t=3.506、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最大步行速度明显提高(t=3.358、t=2.886、P〈0.05).结论 经皮电神经刺激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跖屈肌痉挛,提高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背景现代康复理论及实践已经证明,提高核心稳定性是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关键之一,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前提。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ITP)系统所具有的全方位、综合性、多功能性、安全等特点将为脑卒中患者传统核心稳定性训练提供新的支持。目的观察ITP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在神经内科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优化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1月常州市德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ITP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ITP组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给予ITP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运动功能(上、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和躯体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步行步态[三维步态参数,包括步态时空参数(步幅、步速以及步频)、下肢关节运动参数(踝关节最大跖屈度、踝关节最大背屈度、膝关节最大屈伸度、髋关节最大屈伸度)、步态时间参数(患侧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双支撑相)]。结果 ITP组治疗后上、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TP组治疗后上、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ITP组治疗后步幅大于对照组,步速、步频快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TP组治疗后步幅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步速、步频分别快于本组治疗前(P0.05)。ITP组治疗后踝关节最大跖屈度、踝关节最大背屈度、膝关节最大屈伸度、髋关节最大屈伸度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TP组治疗后踝关节最大跖屈度、踝关节最大背屈度、膝关节最大屈伸度、髋关节最大屈伸度分别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ITP组治疗后双支撑相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TP组治疗后患侧支撑相、双支撑相分别短于本组治疗前,患侧摆动相分别长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核心稳定性训练,ITP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更能促进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运动功能、躯体平衡功能以及步行步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