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证论治要点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丽  张富强 《天津中医药》2018,35(9):678-680
辨证论治是中医运用"理法方药"于临床的过程,包含内容繁多,医家难于掌握。辨证论治包含一些提纲挈领的要点,如辨证方面有谨守病机、病证结合、衷中参西、辨证方法等,论治方面有方证对应、专病专方专药等。若能理解、运用这些要点,往往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2.
王正值 《江苏中医药》2002,23(12):45-45
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实践运用的基本特点,历代医家对疾病表现、发展规律及诊治,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证经验.随着现代医学日益发展,中医临证必须辨病,更应准确辨证,分析"证"的成因、性质及其中的错综复杂关系,据"证"而治,才能获取佳效,兹举两案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3.
系统检索古代医籍,梳理其中与"辨证论治"相关的词语,分析其源流。"辨证论治"在古医籍中有共四十一种不同的记载方式,其中与"辨证"相似的表述有十七种,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的"平脉辨证";与"辨证论治"类似的表述有二十四种,同义词首次记载见于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五科凡例》中的"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辨证施治"首见于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卷二》,而"辨证论治"首载于清代章虚谷《医门棒喝·卷三》。古医籍载述的"辨证",包括辨病名、辨症状、辨脉证、辨病因、辨病位、辨证候、辨病性、辨证型等八种形式。考证"辨证论治"词语源流及发展脉络,对于准确把握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明新的辨证方法,近几十年对辨证论治进行了诸多讨论,并有许多创新。但是辨病与辨证的关系,“证”的实质,如何统一诸多辨证方法,这些问题尚未统一认识。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论述,以期将来不断完善,从而推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米子良名中医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认为辨证中应注意抓主症、辨病位和病性、注意证型联系、证外之证,辨静态证应守法,辨动态证须圆活,辨错杂证宜调平,还要注意隐症、有效证、无效证、加重证;论治应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汤证论治、"病因+病位+症状"三位一体、辨现代病、辨症状用药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证的精髓所在,辨证应以辨病为前提,辨病应包括中医、西医两种病名,而在辨病时必须坚持中医思维。在临证中总结出三步法辨证论治模式:1)抓住主症,综合兼症;2)提炼病机,确定证型;3)制定治则,选方用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抓主症、定病机、处方药是辨证论治的基本思路,也是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以病名为纲,创造性地发展了具有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诊疗模式。所谓部位辨证是指通过对人体体表、脏腑之上、中、下部位的划分,归纳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而进行辨证论治的一种中医辨证方法。《金匮要略》将部位辨证思想贯穿于脏腑、证候、病机、病势、预后、诊法、治法等各个方面,上承《内》《难》之旨,下启叶桂、吴鞠通等后世医家之思,为三焦辨证体系的创立与完善奠定了基础。部位辨证思想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阐释疾病病因病机、指导疾病诊治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以病名为纲,创造性地发展了具有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诊疗模式.所谓部位辨证是指通过对人体体表、脏腑之上、中、下部位的划分,归纳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而进行辨证论治的一种中医辨证方法 .<金匮要略>将部位辨证思想贯穿于脏腑、证候、病机、病势、预后、诊法、治法等各个方面,上承<内><难>之旨,下启叶桂、吴鞠通等后世医家之思,为三焦辨证体系的创立与完善奠定了基础.部位辨证思想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阐释疾病病因病机、指导疾病诊治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理论与方法。辨证就是要辨别某一疾病的具体证候,只有首先着眼于证的分辨,才能有针对性地正确施治。"辨证"关键在"证"字上,"证"指的是病在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也是病在发展阶段中对病因、病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包含辨证与论治两个阶段。即根据四诊以辨证,所选之方药或所组之方药必须要与所辨之"证"符合。病机即病因导致某证候和某证候出现特定症状与体征的过程,对病机的分析也是对该过程的分析。病机主要就是体现在某"证"出现特定的症状与体征的过程,而辨证论治也是围绕这个过程而展开的,即据症(包括望、闻、问、切)以辨证、审证而察机、据证参机以选方、随证而加减,而其中的关键即病机。现在中医大夫之所以出现临床效果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没有坚持中医特色与中医思维。如果应用西医思维来统摄中医,其临床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中医大夫只有坚持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才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这样才能提高中医的自信从而培养铁杆中医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部分条文的分析,认为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路有以下的特点:①同病须审寒热虚实而异治;②病证可因体质禀赋而转归;③详辨病位病性而予鉴别;④治随证变凸显辨证原则;这些给后世医家以很大的启发,对中医临证思维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大特点。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只有把握住了主证、病性和病位,才能够正确地辨析病机,进而正确地诊病辨证、立法施治。主证、病性和病位是辨证论治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13.
论证候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涛 《四川中医》2010,(12):24-26
首先论述了中医的疾病治疗模式演变与辨证论治地位的变化,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临床应将重点放在辨病—辨证论治模式上。其次论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过程,着重论述了以主证为主的的辨证论治模式和辨病—辨证论治模式,指出了现代辨证研究的误区。最后,重点论述了证候概念的内涵及特性,证候的层次结构及表述形式,证候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证候的疗效评价研究现状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发展的历程,认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辨证论治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中医学只有与基因组学结合,用基因多态性,即基因变异图谱,才能揭示中医"证"的内涵和客观化的标准.并应随着基因组的发展,采用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技术探索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以此来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实现中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但临床中还包括"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辨证、辨病和辨症历来是互为补充的完整理论体系,文章指出中医临证完整的诊疗体系应是辨证、辨病与辨症的有机融合,应准确运用三辨诊疗体系——"辨病为先,辨证为主,参合症状,立法制方"。  相似文献   

16.
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古往医家对此方论述颇丰,辨证论治而取效于临床。每首方剂皆有其相应的证机,病机作为疏通中医古今异病同治的枢纽,贯穿于病脉证并治动态诊疗全过程。现通过梳理历代半夏泻心汤的理论文献,研究清代医家应用此方的医案,从理论到临床辨析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与病机,并以Cytoscape、TBtools软件进行可视化,为研究经方古为今用提供参考思路。半夏泻心汤证理论文献与医案阐述的因机互有异同,清代医家临证应用多种辨证方法合而辨机,较为重视体质致病的影响,体现中医圆机活法的论治思维。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方法论。辨证过程即求本过程,即唯物辨证法的运用过程。证是疾病的客观存在。中医的辨证过程可归结为"五辨、三定、一证"。论治是逆向与发散式思维,其最大特点是不仅针对病,还兼顾体质即病的人。君臣佐使是论治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临床中越来越多出现气滞血瘀证型患者,更重要的是临床效果反馈验证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特色。从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数据统计、科研研究四方面阐释糖尿病"气滞血瘀"证型的研究进展,提倡基于经典认知疾病,研究疾病,发挥中医的整体动态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产后须辨证使用生化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化汤是著名医家傅青主针对产后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这一病证特点而创制的一张名方,它有明确的病机针对性.但今人却背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要求,将生化汤做为产后常规必服的药物来使用,尤其是不经辨证地运用生化汤的一些中成药制剂,这是重方轻理现象的一种反映,是有害无益的,应引起高度重视.使用生化汤要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经准确辨证,按照"不忘产后,也不拘于产后"的原则,不可一味盲从"产后宜温"、"产后首必通瘀",被产后的普遍生理特点和治法所困.要正确把握生化汤的适用病证,辨证使用生化汤.若药不对证,必然变证丛生,当令今人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是临床诊疗的开始和关键所在,更是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临床辨证过程中,由于病情千变万化、证候复杂多样,导致证名互不统一、辨证易生多歧,影响了辨证论治的继承和传授。证素辨证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确立的辨证思维模式,其通过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确定病变的病理本质,根据证素的变化确定不同的证名,用有限的证素统领繁杂的证候和证名。证素辨证符合实际、便于学习,应用于中医临床教学,将有利于学生辨证能力和方法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