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应存教授现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扁鹊医学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李老师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对敦煌出土的医学经卷进行整理、修缮、补充,在临床实践中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加减运用,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李老师在临床上多运用敦煌医方中的疗瘿方加减治疗瘿病,笔者有幸跟随李老师进行敦煌医学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学习,现将治疗1例瘿病的典型医案进行整理分析,分享于大家,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
3.
李应存教授为中国科学院中医学博士后、研究生导师,20多年来一直从事敦煌医学的文献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已出版《实用敦煌医学》等多部专著,发表与交流学术论文100余篇.他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常务委员.敦煌医学卷子P.3 930(法国编号P.3 930)疗风虚瘦弱方原为治疗产后风虚瘦弱而设,该方具有益气养血、祛风解表、温阳散寒的作用.李老灵活化裁此方,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贫血,疗效显著.今以验案形式对增生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失血性重度贫血进行总结,以便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之参考,同时为敦煌古方之今用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5.
李应存教授是国内研究敦煌医学的著名专家,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敦煌医方,探求敦煌医学辨证思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李应存教授认为:肠梗阻(肠结)患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过度等因素引起,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而致;其本在肠腑,实责于肝、脾,久病受累于肺、肾。肝失调达,横乘脾土,气血闭阻于肠中,则出现胀、痛、呕、闭四大症状。肝气不达,肺气郁闭于上,发为胸闷、咳嗽、呃逆、乳胀等;气不归根,病久及肾,兼见气短喘促、下肢水肿等。故临床常用泻肝实脾法,兼顾肺、肾之症,调畅气血,缓解肠道痉挛、促进蠕动,使得腑气通,胃气降,痛胀减,呕吐止,标本兼顾,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6.
7.
痰饮所致疾病病证繁多,症状十分复杂,病程较长,临床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在治疗的过程中见效较慢。文章总结了李应存教授治疗痰饮所致各种疾病的经验,李应存教授认为痰饮致病最易影响气血的运行,在临床中灵活运用敦煌疗痰饮内消方加减,以健脾利水为治疗大法,治疗各种由于痰饮内停所致疾病,临床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9.
10.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人群已趋于年轻化且发病率逐渐攀升。李应存教授认为气虚血瘀是腔隙性脑梗塞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并善用敦煌医学卷子法国编号P.3930疗风虚瘦弱方治疗此病。文章总结李应存教授运用敦煌古医方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李应存教授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为敦煌医派代表人物,国内敦煌医学研究著名专家,长期致力于敦煌医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及应用,运用敦煌医方治疗多种常见病、疑难病均取得显著疗效。李教授认为,痤疮多由于患者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酿生湿热;情志不舒,肝郁化火,郁而引发,治疗当选泻肝解毒、祛湿健脾兼理气调血之法,遂以敦煌大泻肝汤配梔子重剂随证化裁,彰显敦煌古方古义之特色。笔者有幸侍诊,获益良多,现将其应用敦煌医学治疗痤疮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泄泻类疾病在临床上存在兼症变化多、难治愈、易反复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可对其根本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并对全身气血气机进行调理,中药治疗泄泻具有疗效明显,且不易反复的特点。李应存教授认为脾肾两虚型泄泻常由饮食不节、情绪、外感湿邪等导致。因脾肾虚衰,其运化输布水液不力,更会出现湿气内阻,水液内停之虚实夹杂的症状。李应存教授根据此病型病因病机,结合挖掘敦煌大补脾汤与大补肾汤,提出补脾调肾法治疗脾肾两虚型泄泻,以补法为主,并根据其兼症进行加减组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