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信息化闭环管理在麻醉科毒麻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于2018年7月起对麻醉科毒麻药物进行信息化闭环式管理,将2018年1~6月设为实施前,2018年7~1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毒麻药物使用中各流程耗时情况及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结果:实施后开具医嘱、备药、用药等流程耗时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嘱错误、用药错误等不良用药事件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信息化闭环管理可有效缩短药物使用各流程耗时,提高麻醉科工作效率,并可有效提高毒麻药品管理质量,提升药物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强重症医学科高警讯药物护理管理的措施与成效。方法: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7年1月开始开展高警讯药物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实施前的2016年设为实施前,安全管理实施后的2017年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的给药差错与护理投诉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给药错误、与用药相关护理投诉、计算机输入错误等发生次数,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针对重症医学科高警讯药物应用安全管理,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保证护理质量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医院儿科口服药的发放管理过程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探究临床的实施效果。方法: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在医院儿科病区口服药的分发管理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以病区实施之前的情况为对照,比较持续质量改进(CQI)前后科室内口服药发放不良事件、护士与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CQI后,医院儿科给药差错、药杯错误使用及药物未冷藏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实施CQI前降低,患儿用药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医院儿科病区的16名护理工作人员及90位患儿家属对护理管理效果的满意度评分均值相较于实施前提高明显(P0.05)。讨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儿科病区的口服药发放管理中成效显著,给药差错及剂量差错等不良分发情况减少明显,患儿服药的依从性有所保障,科室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科安全用药管理中采用PDA条形码扫描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2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核对和给药;观察组发放药品和给药时均采用PDA条形码扫描来进行核对和确认。记录两组非时间药物执行错误及不良事件、给药时间错误及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非时间药物执行错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药物所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给药时间错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科用药安全管理中采用PDA条形码扫描进行核对可最大限度减少药物医嘱转录错误,避免护士给药差错的发生,从而减少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极大地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麻醉科实施6S管理前后麻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医院2015~2016年接受手术治疗的67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施行6S管理前后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6S管理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因技术过失、失职行为或麻痹松懈等因素引起的麻醉差错及麻醉事故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将6S管理用于麻醉科管理,能够提高麻醉科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确保患者的围术期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探究口服药发放流程在精神科护士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分析了2016年精神科护士口服药发放错误情况,设为实施前,并对引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于2017年制定实施了规范科学的精神科口服药发放流程,设为实施后。统计实施前后的发药差错事件发生次数。结果:实施前精神科护士发药差错事件发生的次数为15次,发生率为1.66%。实施口服药发放规范流程之后,发药差错事件发生的次数降低为2次,发生率仅为0.23%。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口服药发放流程在精神科护士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显著降低发药差错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诊输液室实施物资清单式基数管理的效果。方法:医院于2018年6月对急诊输液室加强物资清单式基数管理,将2018年5月为实施前,2018年6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6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实施前后药物领取错误、药物过期等不良用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实施前后患者对急诊输液服务的满意度与护理投诉情况。结果:实施后患者输液用药错误、输液卡录入错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护理投诉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物资清单式基数管理可有效降低输液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急诊输液安全性,显著提高科室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用精细化管理法对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安全管理中出现的差错进行分析,针对各个环节制定精细化安全防范措施,实施并评价其效果。结果: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各环节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实施精细化管理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能更好的优化工作流程,使管理更加完善,有效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静脉用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在麻醉科药品管理工作中应用电子追踪系统的实施效果。方法:于2017年4月在麻醉科药品管理工作中建立并应用电子追踪系统管理方案,2017年4月~2018年6月为实施后,2016年1月~2017年3月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的麻醉科药品管理情况。结果:实施电子追踪系统管理药品后,麻醉科用药的差错率、药品过期出现率、药品漏帐率、患者投诉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电子追踪系统管理药品后,麻醉科护理人员对药品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麻醉科的药物管理工作中建立并应用电子追踪系统,可有效提升对药物的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减少用药差错、药品过期、药品漏帐及患者投诉等情况,提高护理人员对药品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应用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方法:医院检验科于2019年1月起在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开展精细化管理,2018年为实施前,2019年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10 000份医师开具的检验申请单且有采样执行的样本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申请单、采样时机、样本容器、样本量、溶血数、抗凝凝固等方面的不良事件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急诊样本采样及时送出率与及时送到实验室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但实施前后样本条码、样本类型、血培养污染等方面的不良事件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在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应用,能减少各类不良事件发生,促进急诊样本及时送检,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警讯药物手册在血液肿瘤科安全管理中的意义。方法:为提高血液肿瘤科安全用药,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2019年1月起于血液肿瘤科应用高警讯药物手册,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2018年为实施前,2019年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1 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护士安全用药实际理论知识考核成绩评分、用药实际操作考核成绩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常规药物、高警讯药物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血液肿瘤科安全用药管理中应用高警讯药物手册,不仅可提高护士安全用药知识,同时还可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消化内科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管理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中医内科就诊数共计7 920例,用药管理使用常规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调取医院信息网数据进行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设为实施前。于2019年1月起通过规范药物使用剂量、形成科学责任用药意识、安全用药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三大模块应用药物安全管理,随机选取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前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实施后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安全用药管理,可有效规范化中药用药剂量,控制中药材品质,形成信息化用药管理流程,避免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出现用药错误失误,杜绝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泌尿科安全用药护理流程,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方法:自2017年8月起构建泌尿科安全用药护理流程并实施,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组,2016年8月~2017年7月为实施前,2017年8月~2018年7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泌尿科用药相关差错事件发生率,并调查实施前后泌尿科护士对用药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结果:实施后泌尿科用药相关差错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泌尿科护士在药物核对、用药说明、不良反应观察、用药交接等用药安全管理制度上的执行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构建泌尿科安全用药护理流程,能够规范护士的用药行为,提高护士对相关制度的依从性,减少了用药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DA条形码扫描核对技术在加强内分泌科用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提高用药安全。方法:随机选择医院内分泌科6个病房36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个病房18名医务人员。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核对和给药,观察组采用PDA条形码扫描核对技术,比较两组用药差错发生率和潜在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医务人员的用药错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的潜在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加强内分泌科用药安全管理工作中,运用PDA条形码扫描核对技术,能有效减低药物医嘱转录和护士给药错误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药品质量,降低潜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对麻醉科药品实施药箱式管理的管理效果。方法:自2016年9月起在麻醉科实施药箱式管理,针对麻醉药品的取用问题开展全面整改,设计并制作麻醉药箱,麻醉药箱内的麻醉药品类型、数量、放置位置均固定,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制定药箱的使用和管理流程,规范医护人员的工作行为,分别统计在应用麻醉药箱前后6个月内的工作情况,比较应用前后麻醉药品的取药、还药所需时间及取药频次,并统计比较应用前后麻醉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应用前相比,应用后麻醉科医师的取药、还药所需时间及取药频次均显著下降(P0.05);与应用前相比,应用后麻醉药品取错、数量不足、核对不清、药品过期的概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针对麻醉药品实行药箱式管理,能够显著提高麻醉科药品管理质量,减少了麻醉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提升了麻醉药品的取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定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管理制度,提升用药安全管理质量。方法:医院自2018年1月起制定并实施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药品摆放制度、专职发药制度、色标区分制度、出院用药制度等,2018年为实施后,2017年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并采用问卷考核形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的用药安全管理认知水平。结果:实施后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上报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施后护士的基础用药安全、糖尿病专科用药安全、药品管理制度、错误用药处理办法的认知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安全管理问题制定专项管理对策,能够有效提升用药安全管理质量,同时也提升了护士的用药安全认知水平,促进了管理质量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肾内科药物合理性用药管理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择肾内科患者作为研究患者或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100例肾内科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合理性用药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分析两组管理效果评分、药物差错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肾内科患者管理效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药物差错事件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内科药物应用合理性用药管理效果显著,能够提高药品管理质量,预防药物出现差错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智能化用药安全警示互动系统在肾内科药物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2018年就诊于医院肾内科的患者共486例为研究对象,2017年肾内科患者共247例行常规药物治疗,设为实施前,2018年肾内科患者共239例行智能化用药安全警示互动系统配合常规药物治疗,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肾内科患者的管理质量。结果:实施后医师采纳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师与药师互动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智能化用药安全警示互动系统在肾内科中使用,可有效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临床药师职能水平与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专职主班护士在重症监护室用药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医院ICU为增强护士安全用药意识,避免用药错误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自2017年6月起引入和发挥专职主班护士在ICU安全用药中的作用,并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和用药管理及职业素养培训等来做好安全用药管理。统计实施前后的护士安全意识状况,记录实施前后的用药差错发生率。结果:通过设置专职主班护士后,护士的安全知识、预判能力、安全理智感、自我效能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 0.05)。实施后ICU用药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 0.05)。结论:通过设置发挥专职主班护士,并发挥其在ICU用药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极大提高护士安全用药意识,有效防范用药差错的发生,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泌尿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精细化管理的成效。方法:自2016年7月1日起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实施精细化管理,以2016年1~6月为实施前,2016年7~12月为实施后,根据护理部制定的护理质控评分表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情况,并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质控评分表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较实施前的显著下降(P0.05);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的显著增高(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有效的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