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通过文献统计分析,总结中医药治疗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中药使用规律以及中医药干预的治疗结局。方法检索199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涉及结直肠癌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中的中医证型、中药使用、治疗结局(包括卡氏评分、中位生存期、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共纳入文献58篇,患者4291例,其中有中医治疗者2438例,有中医证型者1586例。最常见的5个中医证型为脾肾阳虚(33.5%)、气血亏虚(17.4%)、瘀毒内阻(17.3%)、脾虚湿盛(16.0%)、湿热内蕴(13.8%)。58篇文献共出现中药138味,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白术(50)、茯苓(46)、黄芪(38)、党参(35)、薏苡仁(32)。28篇文献报告了治疗结局的卡氏评分,25篇(89.3%)结果有统计学意义;9篇文献报告了中位生存期,5篇(55.6%)结果有统计学意义;22篇文献报告了客观缓解率,9篇(40.9%)结果有统计学意义;15篇文献报告了疾病控制率,8篇(53.3%)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Ⅳ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具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易出现多脏亏虚的证候特点,扶正祛邪中药治疗在延长中位生存期、提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探讨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证候分布与方药运用规律,为临床中医药辨治本病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4月3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中医药治疗结直肠腺瘤的相关文献,统计结直肠腺瘤中医证型、方药使用频次及不同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05篇,获得中医证型27个,最常见的5个证型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瘀证;共纳入方剂54首,其中成方12首,以参苓白术散、乌梅丸、六君子汤为主;共出现中药141味,多类属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多的前5味中药为白术、茯苓、甘草、党参、薏苡仁;聚类分析发现4组具有关联性的药物组合。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3种病理分型患者中医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结直肠腺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其次为脾虚湿蕴证、脾气亏虚证,遣方用药时多运用清热化湿、补益脾气之法,兼顾理气行滞、活血化瘀、解毒散结,临证需对症加减,病证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对其建立判别函数.方法: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107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瘀滞证、肝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亏虚证,通过统计学探索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并根据该证型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部分临床特征进行逐步判别分析,有序变量分为"有"和...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大肠癌辨证用药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静  张军  朱琦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66-1167
目的:分析近年临床治疗大肠癌的常见证型和常用中药。方法:回顾分析近11年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的国内期刊文献的辨证和用药情况。结果:37篇文献纳入辨证研究,53篇文献纳入用药分析。根据报道的文献数量和病例数量,证型以脾虚证最多见,其余包括肾虚证、气血两虚证、湿证、瘀毒证;临床用药以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肾、和胃、祛湿中药最常用。结论:大肠癌患者与脾虚关系尤为密切,并与肾虚、湿、瘀、毒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流性咽喉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195例LPRD患者进行调查填表,了解其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辨证,将所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反流性咽喉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辨证共得7个证型:肝胃不和证(34.36%)、肝郁脾虚证(22.56%)、脾胃虚弱证(14.36%)、肝胃郁热证(10.26%)、痰气交阻证(8.72%)、胃阴亏虚证(5.64%)、气滞血瘀证(4.10%)。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气交阻证患者病程多小于6月;肝郁脾虚、胃阴亏虚证病程多为1~5年,脾胃虚弱证病程多为5~11年。脾胃虚弱以饮食因素及饮酒为主要诱因;而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胃阴亏虚则以烟酒及情志因素为主。肝郁脾虚证与脾胃虚弱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胃阴亏虚证与痰气交阻证咽喉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胃阴亏虚证和气滞血瘀证是反流性咽喉炎的主要证型,各证型病程、诱因、RSI总分和RFS总分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探讨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结直肠癌患者,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法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判定,并根据指南进行中医辨证和病理诊断。结果:10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63,年龄(68.55±11.21)岁。其中12例(11.0%)患者为MSI,右半结肠占58.3%,而在微卫星稳定(MSS)组中,右半结肠占26.8%。脾虚气滞47例(43.1%)、湿热蕴结12例(11.0%)、瘀毒内阻8例(7.3%)、脾肾阳虚6例(5.5%)、肝肾阴虚4例(3.7%)和气血两虚32例(29.4%)。微卫星状态与各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关联。结论:MSI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11.0%。MSI肿瘤更好发于右半结肠,而在其他方面未发现明显差异。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以脾虚气滞证为主,微卫星状态与各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近20年来,在各类医学期刊中发袁的有关食管癌文献中,所有涉及中医辨证分型的147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共得证型37种,各证型被文献引用次数合计为795次,排在前19位的证型是气滞血瘀、瘀痰互结、气血两虚、痰气互结,热毒伤阴、脾阳不足、痰湿凝结、肾阳亏虚、肝郁气滞、津亏热结、脾虚湿盛、阴津杜竭、瘀血内结、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血亏虚、脾气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不同中医证型间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分析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粪便多配体聚糖2(SDC2)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83例,按相关标准将其分为湿热内蕴、瘀毒内阻、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和脾虚气滞5种证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等信息。统计分析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特点,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中医证型与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结果:(1)18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湿热内蕴证51例(27.87%)、脾肾阳虚证49例(26.78%)、脾虚气滞证36例(19.67%)、瘀毒内阻证27例(14.75%)、气血两虚证20例(10.93%),各证型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在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中占比均高于湿热内蕴证(P<0.05)。(2)1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SDC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79.78%,脾肾阳虚证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湿热内蕴证和脾虚气滞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毒内阻证中,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肺心病缓解期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检索国内近15年(1996-2010)现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期刊杂志肺心病缓解期研究的有关报道,统计分析其证型分布特点。结果:在纳入271篇文献中共出现62个证型,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项证型分别是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脾肾两虚、肺肾两虚、肺气亏虚、阳虚血瘀、肾虚失纳、肺脾两虚、痰热壅肺和水凌心肺,其累计频率为89.1%。结论:肺心病缓解的中医证候以单纯本虚为多,本虚标实和标实证候也不少见。本虚以脾肾两虚、肺肾两虚、肺气亏虚最为常见;本虚标实以气虚血瘀证较常见;单纯实证以痰瘀互结证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总结蒋益兰教授治疗大肠癌的经验。蒋益兰教授一般分3期论治大肠癌。早期以扶正祛邪为主:早期多为气血亏虚,瘀毒未尽,拟健脾消癌饮健脾益气、化瘀解毒。中晚期以减毒增效为要:(1)放疗后多为脾胃亏虚、热毒伤阴证,拟沙参麦冬汤合四君子汤加减益气养阴、健脾和胃;(2)化疗后多为肾气不足、脾胃亏虚证,拟脾肾方加减健脾益肾。晚期重在扶正、内外兼治:(1)脾虚血亏、瘀毒内结证,拟健脾消癌方健脾养血、化瘀解毒;(2)湿热内蕴、瘀毒内结证,拟白头翁汤加减清热祛湿、化瘀解毒;(3)脾胃虚寒、瘀毒内结证,拟理中汤加减温阳健脾、化瘀解毒;(4)脾虚下陷、瘀毒内结证,拟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升阳、化瘀解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占31.7%,寒热错杂占26.7%,气血亏虚占18.3%,大肠湿热占15.0%,脾肾阳虚占5.0%,肝郁脾虚和阴血亏虚各占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中医证型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病变范围、缓解率的关系无明显差异(P 0.05)。且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虚湿蕴型最多,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较多,其次为大肠湿热、脾肾阳虚。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其虚为脾虚血亏,实为湿热留恋,肠络瘀阻。脾虚在发病及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于本病的始终,脾虚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之根本,因此健脾补肾、调和气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防止复发的首要治法,同时兼以清肠化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检索1979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中医(含中西医)诊治高脂血症文献,对所选文献的证型、症状、方剂及中药进行录入和标准化整理,分析频数、证候要素及药物归经,并进行系统聚类,得出高脂血症常见证型、症状及方药。结果:录入文献140篇。得证型17个,其中脾虚痰湿、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证最为常见。频次较高的55个症状聚类得5大类证型:脾虚痰湿(偏于虚)型,脾虚痰湿(偏于湿)型,肝郁化火、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肝肾阴虚型。证候要素分实性(痰浊、血瘀、气滞、内热)及虚性(气虚、阴虚、阳虚、精亏、血虚)。得方剂179首,其中成方56首,以补益、祛痰、祛湿、理血及和解为主。涉及中药231味,按功能归为22类,补虛、活血化瘀、利水渗湿、清热、消食、化痰止咳平喘及理气类为常用中药类别;药物主要归经为肝、脾、胃、肺、心、肾;频次较高的65味药物聚类分析得6个聚类方,分别适合高脂血症的肝肾阴虚伴阳亢型、肝郁气滞兼血瘀型、痰瘀互结兼阴虚型、脾虚痰湿(偏于虚)型、脾虚痰湿(偏于湿)型、湿热蕴结型。结论: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应以补气化痰、温阳利水、活血通络、滋养肝肾、清热利湿及调畅气机为原则,组方上应虚实兼顾,方可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恶性胸腔积液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对恶性胸腔积液相关文献中中医证候及用药进行分析,应用Frequency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3篇文献。恶性胸腔积液属中医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中医证型偏于实证15频次(45.45%),其中瘀水互结证8频次(24.24%),饮停胸胁证7频次(21.21%);偏于虚证18频次(54.55%),其中脾虚水停证6频次(18.18%),脾肾阳虚证5频次(15.15%)。治疗多遵循"以温药和之"的原则,以经方为基础,选用泻肺逐饮、健脾益肾、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中药加减辨证治疗。结论目前恶性胸腔积液中医证候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今后有必要开展大样本的中医证候调查。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骨关节炎期刊文献病机因子与证候类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期刊文献的病机因子和证候类型特点。方法:对1997~2003年期刊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临床文献的病机因子和证候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7篇文献的病机因子频数(频率):瘀144(86.2%),寒119(71.3%),外湿115(68.9%),风109(65.3%),肾虚105(62.9%),痰24(14.4%),气血虚14(8.4%),内湿10(6.0%),脾虚5(3.0%),热5(3.0%);147篇文献的证型频数(频率):气滞血瘀证102(69.4%),肝肾亏虚证78(53.1%),肾虚髓亏证72(49.0%),肝肾阴虚证13(8.8%),风寒湿阻证11(7.5%),肾虚血瘀证8(5.4%),血虚寒凝证6(4.1%),寒湿瘀滞证5(3.4%),痰瘀互结证5(3.4%),肾虚寒凝证3(2.0%),肾虚寒湿证3(2.0%),肾虚寒痰证2(1.4%),湿热痹阻证2(1.4%),气血亏虚证1(0.7%)。结论:“瘀”、“寒”、“外湿”、“风”、“肾虚”是期刊文献报道的常见病机因子,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肾虚髓亏证是期刊文献报道的常见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晚期结直肠癌围化疗期的证型变化分布进行前瞻性研究,总结出围化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规律。方法设计临床病例调查表,分别在每次化疗开始的第1天、2周期化疗结束后、4周期化疗结束后观察中医证候,填写调查表,确立证型。将所选106例结直肠癌患者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化疗前后的证型、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化疗前后的证型分布进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推断化疗前后的证型变化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引进相关分析对化疗前后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做出总体评估,得出结论。结果结直肠癌组化疗前以痰瘀毒结、湿热下注型较多。随着化疗的进行,实证:痰毒瘀结、湿热下注证型明显减少;虚证:脾虚痰湿、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证型明显增多,其中脾虚痰湿证型增加明显。结论通过观察化疗药物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变化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得出肿瘤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虚贯穿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始终。进一步应证"药毒伤正,脾肾受损""药毒致虚致瘀"的理论。指导化疗期间根据不同的证型予以不同的中药改善症状,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为围化疗期中医中药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健脾消癌方治疗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mFOLFOX6方案行全身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健脾消癌方口服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25/30),对照组为60.00%(18/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KPS评分均提高,CEA和CAl99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升高,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扶正消积法拟定的健脾消癌方可有效提高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并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型及中药用药规律.方法:回顾分析近11年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国内期刊文献的辨证及用药情况.纳入辩证分析的文献27篇,纳入用药分析的文献117篇.结果:溃疡性结肠炎证型实证中以大肠湿热为主,虚证中以脾虚证为主,在虚实夹杂证型中多以脾虚为基础,并见湿热、寒湿、气滞、血瘀;临床用药方面,口服用药以健脾益气及清热燥湿类药物常见,灌肠用药则以清热解毒及收敛止血药物最常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特点为脾虚湿热内蕴、本虚标实,整体辨证以脾虚为基础,局部炎症则以湿热毒邪内蕴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基础性研究依据。方法:57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PS2016建立四诊信息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频数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主要首发症状:便血(33.3%)、腹痛(17.5%)、大便困难(12.3%)等;主要辨证分型:气血亏虚(42.1%)、肝肾阴虚(24.6%)、气滞血瘀(19.3%)、脾肾阳虚(14.0%);使用频次最高的依次为炙甘草、太子参、薏苡仁、茯苓、白术等补气健脾类药,其次为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浙贝母、瓜蒌、黄芩、夏枯草、玄参、紫草。结论:中医辨证施治适合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晚期应用中药可减轻患者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气血亏虚证型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国际公认的CONSORT-中药复方和改良Jadad评分量表对近10年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初步探讨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随机对照试难(RCT)的质量状况,为今后进行中医药临床试验提供借鉴和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方数据库,对纳入文献中的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NSORT-中药复方和改良Jadad评分量表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检索得410篇文献,经筛选后共纳入43篇文献。参照CONSORT-中药复方中25条标准,仅有1篇在篇名及关键词中提及随机对照试验,3篇提及盲法,无文献描述样本量的计算,11篇提及随机分配的方法。此次纳入文献的研究结论均为阳性,但均未介绍效应大小及精度,亦无文献进行意向性分析(ITT)。据改良Jadad评分量表,纳入的43篇文献均在0~3分之间。结论:国内近10年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的随机对照试验质量普遍较低,研究者在参考及引用此类结果时需谨慎考量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在今后中医药临床研究中高度重视和认真参照CONSORT-中药复方和改良Jadad评分量表,提高中医药临床试验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方药使用特点。方法检索1977年1月至2013年7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和个人经验报告类文献,将纳入文献中的证型及治疗所用方剂、药物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分别对其进行频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24篇。肺癌中医证型共计56个,其中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脾虚痰湿、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痰热壅肺、热毒炽盛、肺脾气虚、痰湿蕴肺、肺肾阴虚为主要证型,占72.6%;肺癌70个频次较高症状可分为6类症状聚类证型,分别是气阴两虚证、痰热壅肺证、阴虚内热证、痰瘀互结证、肺脾气虚证、痰湿蕴肺证;病机要素以实性居多,占58.33%,主要为痰浊、火热、血瘀、水湿、气滞、热毒,虚性病机占41.67%,主要为阴虚和气虚;脏腑病位主要在肺、脾、肾、胃、肝。共用方剂1 162首,其中成方569首,以补益剂、治燥剂、祛痰剂、清热剂、理血剂为主;共涉及中药459味,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最为常用;使用频次较高的54味中药可分为7个聚类方,分别适用于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痰热壅肺,热毒炽盛,肝肾阴虚,痰瘀互结,气滞血瘀,脾虚痰湿证型的肺癌。结论肺癌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脾虚痰湿、痰瘀互结、气滞血瘀为主,组方用药以化痰除湿、清热解毒散结、行气化瘀、补益肺脾、益气养阴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