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品管圈在改善呼吸内科病房药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措施和实施效果。方法:选医院2016~2017年期间的60例呼吸内科病房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2016年呼吸内科行常规临床管理,收治患者30例为实施前。2017年呼吸内科行品管圈管理收治患者30例为实施后。结果:实施后的药品管理、药剂调配、药品分发、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药品管理质量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品管圈在改善呼吸内科病房药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提升药品管理质量,规避不良管理事件,患者满意度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品管圈理念在提高骨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2月在浙江省富阳市中医骨伤医院进行治疗的298例患者,随机分为品管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品管圈组采用品管圈理念为主导的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品管圈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理安全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品管圈管理理念运用于骨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某医院呼吸内科病房药物安全管理的品管圈实践效果。方法:选择2020—2021年某医院呼吸内科的药品管理记录及17名呼吸内科的药品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相关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医院自2021年1月开始针对呼吸内科的药品安全管理实施品管圈的管理策略。2020年实施常规的药品管理方法,设为实施前;2021年在实施前基础上实施品管圈的管理模式,设为实施后。比较品管圈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呼吸内科工作人员的药品管理工作质量。比较实施前后的全部不同种类常用药品的安全事故发生情况(药品的存放事故,标志事故,制度事故及合计情况)。比较品管圈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呼吸内科工作人员对药品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呼吸内科工作人员一共17名,其中男2名,女15名;年龄25~46岁。实施后药品的存放情况、药品的标志管理情况、药品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3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全部不同种类常用药品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呼吸内科工作人员对药品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品管圈管理模式引入到西药房高危药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精细化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措施和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的6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2016年6~12月期间的患者接受基础病房管理,随机选取30例设为对照组;2017年1~6月期间的患者接受精细化管理,随机选取3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结果,总结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应用。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基础护理、消毒隔离和病房管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缺陷率、护理投诉率和护理意外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呼吸内科病房管理中开展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显著,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规避护理风险,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长兴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方法在药剂科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品管圈方法引入药剂科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在药剂科各调剂药房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药剂科药房调剂差错件数由开展品管圈前的14.75件/周降低至改善后的4.10件/周,降低72.20%;无形成果:药师在实施品管圈手法、团队精神、脑力开发、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等方面能力均有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差错,保障医疗安全效果显著,同时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药师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危机管理用于呼吸内科病房管理的效果,以提高呼吸科护理水平。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呼吸内科病房收治的8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实施护理危机管理的时间分为实施前443例和实施后443例。实施前组实行常规管理,实施后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对呼吸内科病房存在的"危机源"进行总结,制定应对策略,实施护理危机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经过6个月的实践,呼吸科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较,不良事件如跌倒、坠床、非难免压疮等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呼吸内科病房实施护理危机管理,能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构建良好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小组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呼吸内科实施品管圈,成立QC小组,通过制定主题、工作调研、设立目标、管理整改等,实现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以2016年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以2017年收治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管理质量的评分,通过问卷,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宣教和护理记录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能够有效提高呼吸内科的护理质量,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改进方法在无呕吐病房建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6月由鄞州人民医院肿瘤放化疗中心的品管圈对无呕吐病房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活动的目标、无呕吐病房的评估标准、护理操作流程,实施对策,并评估实施品管圈前后无呕吐病房中化疗患者对无呕吐健康教育满意度和护士对无呕吐病房患者临床评估教育能力。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的满意度优于活动前,护士临床评估教育能力高于活动前(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化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士的临床评估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6年1月~2017年6月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166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观察组83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83例则仍沿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风险事件发生率,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环境护理、健康教育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呼吸内科管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品管圈用于手术室安全管理,对应用前后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前发生安全事件32件,发生率为6.04%。实施品管圈后发生安全事件9件,发生率1.70%,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将品管圈用于手术室安全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重症医学科药品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用药安全。方法:于2017年8月~2018年5月开展主题为"提高重症医学科药品护理管理质量"的品管圈活动,分析药品管理中的缺陷,设定目标、拟定对策。比较开展实施品管圈前后科室药品管理效果、护士相关药品知识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与开展实施品管圈前相比,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科室药品管理效果显著提高(P0.05)。实施后护士相关药品知识合格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重症医学科的药品护理管理质量,提高了用药安全性,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3.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重症医学科药品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提高用药安全。方法:于2017年8月~2018年5月开展主题为\"提高重症医学科药品护理管理质量\"的品管圈活动,分析药品管理中的缺陷,设定目标、拟定对策。比较开展品管圈前后科室药品管理效果、护士相关药品知识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与实施开展品管圈前相比,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科室药品管理效果显著提高(P<0.05)。实施后护士相关药品知识合格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重症医学科的药品护理管理质量,提高了用药安全性,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自动化药品管理系统在老年病房基数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老年病房基数药品管理2019年7~12月使用自动化管理系统,为使用后。2019年1~6月医院老年病房基数药品管理,使用常规管理,为使用前。比较使用前后药品管理不良事件,护理人员用药质量评分,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使用后医院老年病房基数药品管理中药品过期、贮存不当、标识不清、基数不对、药品混放、高危药品管理不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使用前(P0.05);使用后护理人员用药质量在取药、分筛、配药、给药、退药等方面的评分均高于使用前(P0.05);使用后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使用前(P0.05)。结论:使用自动化药品管理系统后,提高了医院老年病房基数药品管理质量、护理人员的用药质量,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6例呼吸内科病房患者,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主要风险因素,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的呼吸内科并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并贯彻落实到具体实践工作中,对比风险管理实施前后呼吸内科病房护理质量及满意度。结果:风险管理实施后,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有显著改善,呼吸内科病房管理、消毒隔离质量、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提升(分别为:81.4±5.6 vs 94.3±4.3、86.3±4.1 vs 96.5±3.2、88.4±5.4 vs 97.5±2.2),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85.0%vs 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全面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预防不良事件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正>品管圈(QCC)是同一工作现场内、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组成。团队人员以5-12人为宜,由全体成员共同合作进行。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的原则下,运用各种统计工具,以全员参加的方式不断进行维护和改善,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自主自发地加以解决的活动[1]。QCC是持续质量改进的运作方式,已不断融入医院细节管理中[2]。2014年1—6月,我科开展以提高预防患者跌倒/坠床措施执行规范率为主题的QCC活动,效果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手术室安全核对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5~10月进行手术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使用品管圈管理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安全核对管理,观察组采用品管圈安全核对,措施包括成立品管圈,分析现存问题,实行改进措施。比较两组手术室安全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品管圈用于手术室安全核对管理,能够降低手术室安全事件发生率,提升手术室安全核对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在住院部药房药品调配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为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药房药品的合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7月医院住院部药房的药品调配情况,将此阶段作为对照组,于2016年8月~2017年2月在医院住院部药房开展QCC,将此阶段作为观察组,评估活动目标达成情况,并比较QCC开展前后住院部药房的药品调配差错事件发生率及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结果:观察组的药品调配差错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工作人员综合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QCC可降低药品调配差错事件发生率,提高工作人员综合能力,对住院部药房的药品调配管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精神科老年病房护工手卫生的影响。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提高护工洗手依从性为活动主题,拟定计划,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隐蔽式现场观察的方法,了解本病区9名护工手卫生依从率和洗手正确率,分析影响洗手的因素,根据原因制订干预措施。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工手卫生依从率、洗手正确率。结果:品管圈活动使护工的手卫生依从率从干预前的50.8%,提高到干预后的90.1%;洗手正确率从干预前的13.3%,提高到干预后的68.6%。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提高了老年病房护工的手卫生依从性,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手术室药品管理中的运用效果,以保证用药安全。方法:医院手术室于2016年开展主题为"提高手术室药品管理质量"的品管圈活动,查找缺陷,分析不足,制订工作目标及改进策略,最终实现提高手术室药品管理质量的目的。结果:与活动前相比,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抢救药品拿药时间、手术拿药差错率、手术后药品缺损率、备用药品的规范登记和药品过期发生率均有显著改善(P0.05)。全体圈员在工作责任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品管圈手法运用、药品知识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改进药品的规范使用及保存,有利于提高手术室药品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