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芩、栀子不同配伍对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探讨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防治脑缺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大鼠100只,采用线拴法建立脑缺血大鼠模型。分别分为黄芩苷组、黄芩苷:栀子苷(3:7)组、黄芩苷:栀子苷(1:1)组、黄芩苷:栀子苷(7:3)组、栀子苷组、三七总皂苷组(阳性对照)、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持续灌胃7天后,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损伤模型,灌胃给予黄芩苷、栀子苷及其不同比例的配伍,24 h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症状,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结果:黄芩苷:栀子苷(3:7、1:1、7:3)组、栀子苷组都可以增强大鼠的横木行走能力;黄芩苷组、黄芩苷:栀子苷(3:7、1:1、7:3)组、栀子苷组都可提高触觉刺激反应,降低Bederson评分;黄芩苷:栀子苷(3:7)组可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的含量。结论:黄芩、栀子及其配伍对大鼠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清开灵有效组分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治疗脑缺血大鼠药效及其药理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TTC染色、神经功能检查法、病理超微组织观察综合评价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治疗脑缺血大鼠的功效作用,WESTERN-BLOT法测定Akt-PKB,CREB,PCRE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黄芩苷与栀子苷配伍具有神经脑保护作用,其功效优于单一组分治疗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并且对脑海马组织Akt/PKB,CREB,P-CREB蛋白表达有影响,其脑保护的药效加和作用与信号转导PI3K-Akt-PKB-BAD-CREB-PCREB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的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2R)蛋白及其基因mRNA的表达,探讨CysLT2R在各组之间表达的差异,观察黄芩苷和栀子苷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5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模型对照组、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组,醒脑静组。各组预防给药4d后,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4h后和72h后,处死大鼠,剥离海马组织,观察海马组织病理改变,采用wester-blot法Real Time-PCR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和恢复早期大鼠海马组织中CysLT2R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9mg+21mg)可改善脑缺血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组织病理变化。脑缺血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ysLT2R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组大鼠海马组织CysLT2R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海马CysLT2RmRNA表达在模型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样本中增加,在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组中表达减少。结论: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可对脑缺血急性期和恢复期大鼠CysLT2R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7:3)对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CysLTs含量及神经元损伤,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剂量和时间窗。方法:将1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治疗组、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分别于缺血2h后再灌注3h,6h,24h,72h。采用尼氏体染色法观察神经元的病变及特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组织中CysLTs含量。结果:根据动物行为学评分结果,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20mg/kg能改善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6h、24h时神经损伤引起的行为学异常;40mg/kg时能改善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3h、6h、24h时神经损伤引起的行为学异常;根据脑组织中CysLTs结果,最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分别为脑缺血2h再灌注24h,20 mg/kg;脑缺血2h再灌注72h,40 mg/kg;根据脑组织病理损伤观察结果,最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分别为脑缺血2h再灌注24h,20 mg/kg;脑缺血2h再灌注72h,40 mg/kg。结论:根据用药剂量最小化和治疗时间窗最大化的原则综合评价,根据动物行为学评分、脑组织中CysL Ts和病理观察结果,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为脑缺血2h再灌注24~72h,20~40mg/kg。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芩苷/栀子苷配伍(7:3)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采用平衡木试验、大鼠抓力测定法进行评价神经功能缺损,ELISA法观察脑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大小,尼式(Nissl)染色法检测大鼠冠状脑区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黄芩苷/栀子苷配伍治疗组能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减少进入血管外及细胞间的颗粒、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增加Nissl阳性细胞的数量,升高脑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下调AQP-4蛋白、GFAP蛋白表达,其中,黄芩苷、栀子苷配伍(42+18 mg/kg.d)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黄芩苷/栀子苷配伍能够减轻CIRI脑水肿,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下调AQP-4及GFAP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为切入点,研究黄芩苷-栀子苷(7∶3)抗脑缺血损伤及并发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尼莫地平(10 mg/kg)组和黄芩苷-栀子苷低、中、高剂量(30、45、60 mg/kg)组,每组10只。ig药物7 d后,采用线栓法构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Zea-Long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干湿质量法检测脑组织水肿情况;激光多普勒检测脑血流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和心肌组织病理变化;TUNEL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凋亡情况;采用ELISA法测定心肌组织中心肌酶谱活性。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黄芩苷-栀子苷抗脑缺血损伤及并发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芩苷、栀子苷配伍治疗脑缺血损伤中对5-LOX/CysLTs/CysLT通路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栀子苷(7∶3)30、45、60 mg/kg组,以模型模拟脑缺血恢复期损伤。持续恢复1周,神经功能学评分及HE染色观察药物的脑保护作用,ELISA测定脑组织Cys LTs水平,Western-blot检测脑部5-LOX、CysLT_1、CysLT_2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研究小胶质细胞活化与5-LOX通路相关性。结果黄芩苷、栀子苷持续给药一周后可以降低缺血区炎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与模型组比较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学评分,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降低Cys LTs的水平及下调5-LOX、CysLT_1、CysLT_2的表达(P0.01)。结论黄芩苷与栀子苷组合物可以通过改善炎症损伤来减轻脑缺血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和5-LOX/CysLTs/CysLT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后对大鼠额叶皮层部位Glu和GABA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液质联用分析技术(UPLC-ESI-MS/MS),建立测定大鼠脑透析液样品中Glu和GABA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方法。分别灌胃(ig)给予大鼠生理盐水、麻黄碱、麻黄、和麻黄-桂枝药对3∶2配伍供试药。采用微透析采样技术,收集额叶皮层部位的脑透析液,比较不同给药组间Glu和GABA浓度的变化差异。结果成功建立了UPLC-ESI-MS/MS测定大鼠脑透析液中Glu和GABA含量的方法。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麻黄碱组、麻黄组和配伍组的Glu、GAB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后,麻黄碱诱导的Glu水平升高得到显著抑制。结论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后可以抑制麻黄碱诱导的中枢兴奋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血过程中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对大鼠脑缺血后缺血脑组织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含量的影响.方法 1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脑缺血12 h模型组,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治疗脑缺血12 h组,脑缺血24 h模型组,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治疗脑缺血24 h组.用ELISA法测定脑缺血12 h后和脑缺血24 h后缺血脑组织MCP-1含量的变化.结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12 h后,缺血脑组织MCP-1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珍珠母、栀子苷治疗脑缺血12 h组MCP-1含量较缺血12 h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胆酸、黄芩苷治疗脑缺血12 h组MCP-1含量较缺血12 h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4 h后,缺血脑组织MCP-1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组治疗脑缺血24 h纽MCP-1含量较缺血24 h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降低缺血后脑组织MCP-1的舍量,可能是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治疗脑缺血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7,(4):531-533
目的:探索栀子苷与薯蓣皂苷对脑缺血大鼠再灌注损伤后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再灌注24h和72h)、给药组(栀子苷和薯蓣皂苷分别设置30mg/kg、60mg/kg组)和阳性药组(醒脑静10ml/kg组)并采用线栓法灌胃给药后造模,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急性期(24h)和恢复早期(72h)大鼠整体行为学评估、脑组织海马区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脑组织匀浆中炎症介质COX-2和5-LOX蛋白活力检测等指标进行检测观察。结果:栀子苷与薯蓣皂苷能显著提高神经损伤评分,降低脑内COX-2和5-LOX的活力。结论:栀子苷与薯蓣皂苷通过对花生四烯酸通路中COX-2和5-LOX蛋白活力的调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急性期(24h)和恢复早期(72h)的炎性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