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对不同CHA2DS2-VASc积分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患者左房(LA)或左心耳(LAA)血栓或浓密自发性显影(SEC)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有无LA或LAA血栓或浓密SEC将2011年4月至2015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47例AF患者分入阳性组和阴性组,对组间基线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多因素分析及诊断价值评估。结果持续性AF比例、LA内径和SUA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SUA仅与CHA2DS2-VASc≤1分患者的LA或LAA血栓或浓密SEC独立相关(OR 1.040,95%CI 1.012-1.069,P=0.006);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 0.763-0.961,P0.001);CHA2DS2-VASc≤1分患者SUA的最佳诊断界值为337.65μmol/L,阴性预测值为97.22%。结论非瓣膜性AF患者,尤其是CHA2DS2-VASc≤1分的患者,SUA对LA或LAA血栓或浓密SEC的独立预测价值中等;SUA337.65μmol/L的阴性预测值较高,有助于优化CHA2DS2-VASc≤1分AF患者卒中风险分层。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严重并发症为血栓栓塞事件。目前在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栓塞事件中,规范的抗栓治疗已获满意疗效,但因需长期抗凝,患者依从性较差,出血风险高,因此,研究新的预防栓塞事件的方法便显得尤为必要。近年研究表明,B型脑钠肽参与了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病理发展过程,提示有望为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带来新的方向,本综述主要阐明B型脑钠肽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拟构建一种新的易于操作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研究系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429例心房颤动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电话、微信、门诊等多种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以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终点事件进行观察。随机将数据集按1∶1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列线图进行模型的可视化展示,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预测方面的价值。最后在验证集和整体数据集中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结果 在429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有91例发生了缺血性卒中,其发生率为21.2%。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缺血性卒中史、非阵发性房颤以及B型脑钠肽(BNP)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结果构建的ABSNp模型(A:年龄,B:BNP,S:缺血性卒中史,Np:非阵发性心房颤动)表现出良好的的区分度和准确性,在训练集、验证集及整体数据集上,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9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LAA)血栓形成与CHA2DS2-VASc评分各项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贵州省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NVAF患者97例,计算CHA2DS2-VASc评分。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和/或左心房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成像判断患者LAA有无血栓形成,据此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CHA2DS2-VASc评分及其各项指标的差别及与LAA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 97例患者中,血栓组14例(14.4%),非血栓组83例(85.6%)。两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分布不相同(z=3.035,P=0.002);血栓组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D)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50.0% vs 7.2%;P<0.01);血栓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非血栓组大7.6岁(65.6岁vs 58.0岁,P<0.05)。该评分的其它各项指标(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中风/TIA/TE、血管疾病)在两组患者中的分布皆无明显差异(皆P>0.05)。线性趋势?2检验提示CHA2DS2-VASc评分总分与LAA血栓形成有显著相关性,随此评分增高,LAA血栓发生率趋高(?2=14.09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CHA2DS2-VASc评分总分外(P=0.004,OR 2.101,95%CI 1.259-3.505),CHD(P=0.045,OR 0.219,95%CI 0.050-0.969)为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HD为NVAF患者LAA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端B型利钠肽(NT-pro BNP)在评估老年慢性房颤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8例老年慢性房颤病人实施经食道超声检查,根据有无左心房血栓分为左心房血栓组和无左心房血栓组,检测并比较2组病人的NT-pro BNP水平及其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因素。结果左心房血栓组的NT-pro BNP水平为(299.60±20.09)pg/ml,显著高于无左心房血栓组的(174.19±18.1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NT-pro BNP水平是老年慢性房颤病人发生左心房血栓的独立预测指标(OR=1.11,95%CI:1.01~1.16,P=0.03)。结论 NT-pro BNP水平可作为预测老年慢性房颤病人左心房血栓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病人血浆B型脑利钠肽(BNP)水平与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204例,男144例,女60例,年龄65~83(72.76±11.13)岁。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测有无左心房附壁血栓分为血栓阳性组与血栓阴性组。比较两组病人血浆BNP、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并绘制ROC曲线研究各指标对左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病人中,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比例、CHA2DS2-VASc评分、血浆BNP、D-二聚体水平和LAD左房血栓阳性组均显著大于血栓阴性组(P0.05),LVEF左房血栓阳性组小于血栓阴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BNP(OR=1.16,95%CI 1.05~4.24,P0.05)和CHA2DS2-VASc评分(OR=2.19,95%CI 1.55~6.45,P0.01)是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血浆BNP 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 0.731~0.871,P0.01),最佳临界值为307.5pg/mL。结论血浆BNP水平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并且BNP可以作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发生左房附壁血栓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人数逐渐增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治疗极其重要。左心耳封堵术作为治疗心房颤动的一种新技术,能有效地预防卒中,同时,左心耳封堵术后对心脏利尿钠肽分泌功能有一定影响,但临床研究较少。现对此做一系统综述,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对心脏利尿钠肽分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心衰竭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浓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法测定52例左心衰竭患者入院时和治疗2周后的BNP浓度,连续心电监测住院期间(Lonwn分级Ⅲ级以上)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加重和急性心肌梗死等事件。结果随着BNP浓度的增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P〈0.05);随着心功能的好转,BNP浓度下降(P〈0.05),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也下降(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对心力衰竭时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状态(LAAT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符合标准的NVAF患者696例,根据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LAATM组(88例)和无LAATM组(608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ib是否与NVAF患者LAATM具有相关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ib对于判断是否存在LAATM的效能。结果:与无LAATM组相比,LAATM组的年龄、舒张压、心率、心房颤动类型、心房颤动病史1年、饮酒、高血压、心力衰竭、脑卒中、CHA_2DS_2-VASc、D-二聚体、Fib、脑钠肽(BN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左心耳排空速度、e’、左房直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经单因素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AATM组患者的Fib水平高于无LAATM组(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Fib仍是NVAF患者LAATM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3,95%CI1.297~3.833,P=0.004)。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5%CI0.56~0.70,P0.001);当Fib=2.825 g/L时,患者可能存在LAATM(敏感度为77.27%,特异度为44.74%)。结论:在NVAF患者中,Fib是存在LAAT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评估LAATM是否存在时,Fib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常用器械抗栓方案.随着房颤防治ABC综合策略以及中国房颤分级诊疗方案的出台,左心耳封堵术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房颤患者规范化综合治疗中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定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血清脑钠肽(BNP)浓度,探讨BNP对心衰患者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内二科住院的心衰患者169例,152例完成随访,失访17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73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48±11)岁,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房颤组(n=29)和窦性心律组(n=123)。所有患者在入选前以及随访1年均行Holter检查,同时检测患者血清BNP水平。结果随访1年后,15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有29例患者记录到房颤。房颤组[(312.21±52.78)pg/ml]BNP水平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218.24±67.45)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值为4.162,95%CI:1.521-7.132;LVEF OR值为1.027,95%CI:0.939-1.058。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心衰患者并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BNP水平对心衰患者是否发生房颤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抗栓策略目前尚存争议,部分患者面临高缺血和/或高出血风险。现有指南大多推荐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于早期接受三联抗栓治疗,推荐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单联口服抗凝药物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但缺血与出血事件的有效平衡仍是临床中的棘手问题。左心耳封堵术作为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替代治疗可同时减少缺血和出血事件,或可改变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格局,现就这一领域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SA)水平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LAT)形成的关系,评价其预测老年NVAF患者LAT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的180例老年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左心房是否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42例)和非血栓组(138例)。分析两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临床及心脏超声指标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688例,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左心耳血栓组(38例)和无血栓组(65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筛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其预测效力。结果: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检查时窦性心律比例和LVEF更低,合并心力衰竭比例、CHA2DS2-VASc评分、三尖瓣反流、IVST、LVPWT、LAD、RADz和RADl均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和心脏节律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以LAD 43.55 mm为截值预测血栓形成的敏感度为92.1%,特异性为59.7%,曲线下面积0.805(P<0.001,95%CI 0.751~0.859)。LAD联合心脏节律预测的曲线下面积达0.810(P<0.001,95%CI 0.749~0.870)。结论:LAD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因素,LAD联合心脏节律可提高预测左心耳血栓形成的效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LAAT)的影响及效果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因心房颤动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960例,术前均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存在LAAT的患者33例(3.4%),口服NOACs治疗后23例复诊.观...  相似文献   

17.
18.
陈泓  蔡敏  苏士成 《山东医药》2010,50(40):77-79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评价BNP在COPD急性期的预后价值。方法 122例COPD患者就诊时或入院后当天测定血浆BNP水平,统计住院期间患者机械通气和入住ICU的病例数,出院患者在1个月后复诊时再次测定血浆BNP水平。测定入住ICU、需行机械通气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结果 COPD急性加重期BNP水平较缓解期增高(P〈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严重程度分级越高的患者血浆BNP水平越高。在急性加重期,11例入住ICU患者的BNP水平高于其他患者(P〈0.01),41例机械通气患者的血浆BNP水平高于其他患者(P〈0.01)。结论在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中监测BNP水平能预测入住ICU和机械通气的风险,可以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应用华法林(WAR)与左心耳封堵术(LAAO)治疗在卒中预防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6月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54例NVAF病人为LAAO组,并以同期使用华法林治疗的54例NVAF病人为WAR组。在每位病人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进行随访,观察两组在随访期内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两组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均无体循环栓塞、心血管死亡及脑卒中等有效性终点事件发生。LAAO组病人手术均成功植入左心耳封堵器,成功率100.0%;术后出现5例残余分流,分流量依次为2 mm、1 mm、1 mm、3 mm、2 mm,术后3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均消失。LAAO组术后无大出血、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仅有4例出现包心积液,及时予以保守对症处理后,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消失。术后1年随访中两组均无死亡、心脏压塞、器械相关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LAAO组随访3个月后出血事件及1年内总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9.3%,均明显低于WAR组的16.7%、27.8%(P0.05)。术后1年随访期内在出血类型上,两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VAF应用左心耳封堵术治疗在预防卒中方面有效性不劣于华法林,但安全性优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20.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因"发作性心悸6年,加重1个月"入院。6年来反复心悸发作,多次心电图示心房颤动(房颤)。普罗帕酮、胺碘酮等口服疗效欠佳。入院前1个月心悸加重,伴活动后胸闷、气短,动态心电图示持续性房颤。平均心率110次/min,最快心率176次/min。入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既往高血压及糖尿病史10年。11年前因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治疗,术后有轻度吞咽困难。查体: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