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是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强和姿势步态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颤证"范畴,中医症状主要表现为颤、僵、呆(笨)等,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而对于其病机则众说纷纭,多数学者认为肝肾阴虚为基本病机;有学者认为脾虚湿阻是主要病机;有学者认为肝风内动乃基本病机……笔者认为肾虚是帕金森病的根本病机,应从肾论治帕金森病。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症状。我国PD的发病率65岁以上老年人为1.7%[1]。西药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5年后均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疗效。中药治疗PD具有一定的优势。PD属中医颤证之范畴,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PD的主要方法。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PD病经在脏,与肝、肾、脾有关,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在脏腑功能减退,标实为风、火、痰瘀[2],故笔者选用平肝熄风、滋阴潜阳、清肝安神之功能的天麻钩藤饮治疗帕金森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D)属于中医"颤证"范畴,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人们对疾病不断探索和认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致病因素不详,其治疗疗效及预后均欠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谷氨酸异常代谢已成为影响帕金森病的重要因素,部分学者认为中医药对干预谷氨酸的代谢较为重要,在PD病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为今后更全面认识PD和PD的病因及治疗预后的探索又有新的见解,进一步缓解病人临床症状减少痛苦,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止颤颗粒治疗帕金森病异动症(LID)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异动症病人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与对照组(48例),采用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法,两组均常规服用西药,治疗组同时服用止颤颗粒,对照组同时服用止颤颗粒安慰剂,两组均治疗12周,每4周随访1次。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Ⅲ(UPDRSⅢ)、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Ⅳ-A(UPDRSⅣ-A)、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AIM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两组异动症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UPDRSⅢ、UPDRSⅣ-A、AIMS、中医证候评分从第8周起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并且在治疗12周后,UPDRSⅣ-A、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0.85%,对照组为18.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止颤颗粒可改善异动症病人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不自主运动症状和中医证候等。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严重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的非运动症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认知功能损害是最常见也最重要的PD非运动症状之一[1]。据统计,帕金森病痴呆(PDD)的时点患病率达19.7%~35.3%[2],70%~80%的PD患者最终会发展为PDD[3]。然而,在临床上仅有25%的PDD患者被临床医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PD)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治疗PD的方剂108首,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方剂管理"系统,进行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108首PD方剂共包括171种药物,使用频次≥20次的药物共17种,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白芍、天麻、熟地黄。108首PD方剂中药物四气以温、寒、平药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味药物出现频次较高;归肝经药物最多,其次是归肾、脾、心经。通过聚类分析得出7个潜在的新方。结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发现中医药治疗PD以平肝息风、柔筋止颤药物居多,伍以活血、补阳、补阴药物等,与PD基本病机相符;揭示其用药规律得出7个新方,对中医药辨证治疗PD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卒中后颤证,与西医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诊断相符,即脑血管病引起的一类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数VP患者左旋多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极具意义。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认为"脾肾阳虚,血瘀动风"为卒中后颤证主要病机,临床采用温阳逐瘀,定风止颤之法治疗本病,颇获效验,特记录卒中后颤证验案1则,以期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人类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PD发病率日益增高,其发病率位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第2位[1]。焦虑、心境失落等抑郁症状是PD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约占40%~50%[2],PD并发抑郁症状(PDD)严重影响了PD患者工作、生活,甚至导致轻生。本文旨在研  相似文献   

9.
<正>帕金森病(PD)于1817年由英国詹姆士帕金森医生首先描述,又称震颤麻痹〔1〕。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长。明朝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称本病为"颤振症",从"诸禁鼓栗"中分出的一种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991年11月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病学术会上,统一病名为"老年颤证",包含了PD和帕金森综合征。1 PD的病因病位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位于脑,始于延髓,并呈现桥脑、中脑依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发热的临床研究状况,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的近10年有关文献报道,就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等进行综述和讨论。艾滋病发热多因受艾滋病病毒侵袭正气,兼外感六淫之邪,导致营卫失和、肺脾肾亏虚。各医家对临床证型看法不一。通过调和营卫、和解少阳、滋阴补肾、补中气、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艾滋病发热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IGF-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帕金森病患者 64例 ,其中帕金森病非痴呆 ( PD)者 3 4例 ( PD组 ) ,帕金森病痴呆 ( PDD)者 3 0例 ( PDD组 ) ;另设正常对照组 3 5例。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浆 IGF-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PD组及 PDD组患者血浆 IGF-1水平显著下降 ( t=2 .46,P<0 .0 5;t=4.94,P<0 .0 0 1) ,PDD组下降尤其明显 ;PDD组血浆 IGF-1水平明显低于 PD组 ( t=2 .0 1,P<0 .0 5)。结论 血浆 IGF-1水平变化在帕金森病及伴发痴呆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血浆 IGF-1水平愈低 ,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愈重 ;神经营养支持的缺乏可能是帕金森病患者脑部多巴胺能和胆碱能神经元变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止颤汤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两组病人基础用药均为治疗帕金森病的西药,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止颤汤治疗。观察并比较3个月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和UPDR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PDRS各部分评分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颤汤对改善帕金森病症状以及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状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消渴病多汗证属于西医中糖尿病泌汗异常症的范畴,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消渴病患者多随病情进展后或确诊时出现汗出过多,给生活带来困扰,也给年轻患者带来精神压力。中医治疗汗证多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而忽略消渴病患者病机复杂,阴阳失衡,营卫不调,临床单纯应用补法疗效不佳或病反加重。有幸跟随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计划中的名医出诊学习,业余时间加入建设名老中医工作室项目,整理名老中医临床医案,总结其宝贵经验,收货颇丰。余观近代多数医家认为通因通用法多为汗法,其只适用于治疗下利、崩漏、腹泻等症,然而跟随名医学习及整理名老中医中发现,医家认为凡以疏和气血,调和营卫为目的,均可认为是通法。翻阅资料及跟诊学习,临床观察多数消渴病患者以阳虚为本,阴虚内热为标,脏腑失于滋养,气血不运,气滞血瘀,或不循常道,留而成痰成瘀。痰、瘀之邪伏而熏蒸阴液,迫津外泄,因此单纯固表止汗效果不佳。根据消渴病临床病因将消渴病多汗证患者大致分为3型,分别为脾虚湿盛型、湿热内蕴型、痰凝血瘀型,分别通过燥湿健脾,温阳散寒、清热化湿、化痰活血,扶正祛邪等方法,临床效果颇佳。有幸跟从名老中医学习,将其宝贵经验总结如下,希望能够领会其深意,传其精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苁蓉精联合卡左双多巴控释片治疗早期帕金森病(PD)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PD病人根据意愿,选择采用西药治疗或西药加苁蓉精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卡左双多巴控释片初始剂量250 mg,每日两次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苁蓉精(肉苁蓉、淫羊藿、黄精组成)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UPDRS总分为15.68分±6.32分,对照组治疗后UPDRS总分为16.12分±4.5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1.4%,对照组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苁蓉精联合卡左双多巴控释片治疗早期PD病人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双心理论”探索稳定型心绞痛(SAP)合并抑郁病人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SAP病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病例检索的形式采集196例SAP病人临床资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SAP合并抑郁病人中医各证型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44.76%)、血瘀证(43.81%)、寒凝证(36.19%)、气滞证(32.38%)、痰浊证(31.43%)、阳虚证(26.67%)、血虚证(21.90%)、阴虚证(20.00%)、热蕴证(5.71%)。经组合分析,SAP合并抑郁病人中医双证型以虚实夹杂类和纯实证类为主,各占42.86%,纯虚证类占14.29%。经聚类分析,SAP合并抑郁病人中医证候聚类双证型占比最大(40.00%),其他依次为三证型(30.48%)、四证型(14.29%)、单证型(10.48%)、五证型(4.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便秘、胸痛持续时间与SAP病人抑郁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SAP合并抑郁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在治疗时可适当加入补气、活血、散寒、行气类药物,同时注意虚实兼顾、标本同治。胸痛持续时...  相似文献   

16.
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体会马先造关键词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阴虚胃热为了探索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规律,笔者从1986~1992年系统观察了50例萎缩性胃炎(均作纤维胃镜检查)的中医治疗情况。初步体会: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肝胃不和、阴虚胃热。治疗当以和胃调肝、...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明显影响,是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并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排便异常的疾病。临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IBS-D)常见,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脑肠轴功能异常、内脏高敏感度、胃肠运动异常、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和心理因素等有关,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和饮食疗法等方案。中医认为,脾虚湿盛是病机的关键,并与多个脏腑功能异常有关,本文重点综述IBS-D中医临床常见证型(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及经验用方思路和中医外治法经验,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总结中西医治疗各自的优劣,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钱英教授是第三、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他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证属本虚标实,常治以疏肝健脾、温阳益气、滋补肝肾等法,兼以行气、活血、利水。钱老善用"滋肾柔肝法"治疗肝硬化腹水,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正>1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学术思想的形成中医传统医学并无"肝癌"这一病名,对于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对于肝脏的中医病理生理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清代叶天士,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次提出"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肝体阴而用阳,可以说是中医对肝脏生理机制的高度概括[1]。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木郁为火,则血不和;血分不和,尤多寒热并见",说明肝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美多巴单用及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该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及住院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美多巴,观察组给予多巴联合普拉克索,连续治疗8 w。比较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Hoehn-Yahr分期、临床疗效及副作用量表(TESS)评分。结果治疗后1~8 w,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 w后,观察组Hoehn-Yahr分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E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PD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其效果优于单纯美多巴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