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观察薄荷黄芪冰棉棒刺激咽部干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采用护理干预、吞咽相关口腔肌肉自主锻练及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咽部薄荷黄芪冰棉棒刺激治疗。疗程28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1%(95%CI=71.66%~93.56%),对照组为69.57%(95%CI=56.27%~82.87%),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3.061 8,P=0.003 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在自主训练的基础上,采用薄荷黄芪冰棉棒咽部冷刺激干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优于自主训练的证据符合第二类随机对照试验的条件,其收益为OR=0.48(95%CI=0.18~1.29),NNT=8(95%CI=3.28~30.45)。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目前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脑卒中后发生不同程度吞咽困难的几率为47%~73%.吞咽困难可引起营养缺乏、电解质紊乱、呛咳,诱发吸入性肺炎,甚至可致窒息而危及生命,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因此,尽早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5.
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与单纯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治疗吞咽障碍提供较佳方法。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电刺激组(38例)和电刺激组(36例)。两组均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将电极片分别置于舌骨、甲状软骨上方、咬肌、下颌关节处,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针刺电刺激组加用针刺双侧焦氏头针运动区、感觉区下2/5,百会、廉泉、金津、玉液;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6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评定疗效,并于治疗后观察鼻饲管的拔除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后针刺电刺激组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较电刺激组增加更明显(8.01±1.25vs 6.73±1.36,P0.05)。针刺电刺激组显效率为84.2%(32/38),优于电刺激组的58.3%(21/36,P0.05);针刺电刺激组鼻饲管拔除率为89.5%(34/38),高于电刺激组的50.0%(18/36,P0.05)。结论:针刺配合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效果更好,有利于鼻饲管的及早拔出,疗效优于单纯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8.
深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深度对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困难的疗效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分别采用深刺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与治疗28 d后分别以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9.
冯学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62-62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的常见合并症。在既往研究中,笔者采用通咽滴剂口腔外用治疗该症,取得一定疗效。和进一步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将该药制成喷雾剂口咽部外喷,较滴剂更为有效。为明确该药气雾剂(通咽气雾剂)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笔者于2004年9月~2006年3月,采用通咽气雾剂口咽部外喷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3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启咽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2组均予脑卒中内科常规治疗,同时采用通脑活络法针刺及吞咽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启咽汤口服或鼻饲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BI)指数及中医症状评分的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NIHSS、BI指数、中医症状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NIHSS及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调,BI指数则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NIHSS、BI指数及中医症状评分改善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启咽汤口服配合常规西药、通脑活络法针刺及吞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简易气脉冲感觉刺激结合柠檬冰棉签咽部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效果。方法: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给予简易气脉冲感觉刺激治疗,观察组加用柠檬冰棉签咽部刺激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82.86%,对照组6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USS吞咽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简易气脉冲感觉刺激结合柠檬冰棉签咽部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启咽汤配合针灸、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均为本院脑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抽取数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各组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双盲法,利用随机数字表将63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联合启咽汤加减配合针灸、康复治疗)与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片0.1g口服1日1次、瑞舒伐他汀10mg口服1日1次、丁苯泰胶囊2粒口服1日3次)联合康复,连续治疗2疗程后评估洼田氏饮水试验、录像吞咽造影检查video fluoroscopy swallowing study,VF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基线特征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有效率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启咽汤加减配合针灸、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利咽通窍针法联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效果。方法: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用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观察组加用利咽通窍针法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口腔期、咽喉期、误咽程度及VFSS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最大波幅高于对照组,吞咽时程短于对照组(P<0.05)。舌骨前移/上移距离、甲状软骨前移/上移距离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咽通窍针法联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眼针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针刺组,对照组35例采用体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结果]经15天治疗,吞咽功能比较,两组均有明显疗效,但两组比较,P<0.05,眼针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困难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冰棒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 60 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根据病情选用药物和鼻饲饮食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针刺阿呛穴,使用自制小冰棒对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等与吞咽有关的黏膜肌肉进行冷刺激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 23.3% ,治疗组有效率96.7%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针刺配合冰棒刺激治疗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8)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舌咽针刺对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对血清P物质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痰通络汤及舌咽针刺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积分、藤岛-郎吞咽障碍积分及血清P物质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周和6周,治疗组吞咽功能障碍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积分及血清P物质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舌咽针刺疗法可明显提高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及临床疗效,上调患者血清P物质水平可能与上述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加针刺治疗,联合组在药物治疗加针刺治疗的基础上,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仿生物电刺激吞咽肌群。结果根据洼田饮水试验,联合组与对照组吞咽障碍程度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0,P=0.001);联合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8,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4.267,P=0.001)。联合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0,P〈0.01)。结论联合采用针刺和仿生物电刺激,可以更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以利于患者早期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穴位电刺激和常规西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12月在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对症治疗联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头针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头针选取左右侧顶颞前后斜线的下2/5区域,醒脑开窍针刺法选取主穴为内关、人中、三阴交,配穴为风池、完骨、翳风、廉泉。2组均每周治疗5 d,每日1次,共治疗4周。比较2组疗效和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级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4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WST评级均改善、评分均降低,SSA评分、NIHSS评分均降低,SWAL-QOL评分均提高(P<0.05);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上述指标除WST评级外均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在常规西药及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