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842-1844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在第五掌骨颈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1例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给予闭合髓内针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术后均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给予相应中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率为93.5%,术后第五掌骨头干角为(17.9±3.2)°,骨折愈合后为(15.7±2.5)°,切口愈合甲级27例,对照组骨折复位率为76.7%,术后第五掌骨头干角为(33.1±2.8)°,骨折愈合后为(24.2±3.4)°,切口愈合甲级20例,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MCP)为(91.6±1.4)°,骨折Ⅰ级愈合患者23例,对照组术后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MCP)为(75.2±1.6)°,骨折Ⅰ级愈合患者15例,两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能显著提高第五掌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第1掌骨基底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第1掌骨基底骨折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23~ 61岁,中位数39岁.跌倒时拇指着地致伤18例,压砸伤9例,撞击伤4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按照Green和Obrien分类标准,Ⅰ型21例,其中关节外横形骨折16例,关节外斜形骨折5例;Ⅱ型10例,其中Bennet骨折7例,Rolando骨折3例.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制定的总主活动度评定标准评定患手功能,并记录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0 ~ 25 min,中位数16 min.术后X线片示28例获得解剖复位,3例未获得解剖复位,但骨折对线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9个月,中位数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2周.未发生针道感染及桡神经表浅支损伤等并发症.固定期间2例发生克氏针向后退出,但未超过骨折线,辅以外展位石膏固定直至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腕关节有轻微不适,外展、内收、伸屈活动受限,但均≥10°.按照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制定的总主活动度评定标准,优25例,良3例,中3例.结论:手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第1掌骨基底骨折,疗效好、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明显移位的第4、5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用单枚克氏针行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第4、5掌骨骨折23例.术后固定患肢1周,允许早期主动活动.结果:所有骨折均愈合,20例获得解剖复位,3例骨折对位2/3,对线良好.所有患者均随访2-5个月.结论: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第4、5掌骨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至2018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患者108例。男69例,女39例。年龄5~14岁,中位数9.5岁。按照桡骨颈骨折的Judet分型标准,Ⅲ型63例、Ⅳ型4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8 h至6 d,中位数3 d。采用Métaizeau标准评定复位效果及患肢功能,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中位数10.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9周,中位数5周。术后2 d,Métaizeau复位效果优80例、良25例、中3例。术后6个月,Métaizeau患肢功能优74例、良25例、中9例。结论: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创伤相对较小、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膝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纵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膝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纵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29~63岁,中位数40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左侧15例、右侧12例。骨折按照Schatzker分型,Ⅳ型8例、Ⅴ型9例、Ⅵ型10例。骨折按照三柱理论分型,内侧柱和后柱2例、外侧柱和后柱8例、三柱1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14 d,中位数8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膝关节活动度改善、膝关节功能恢复、患肢开始负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中位数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4~17周,中位数15周。患肢开始负重时间12~15周,中位数13周。末次随访时,患膝屈曲122°~127°,中位数124°;伸直2.6°~2.9°,中位数2.8°。胫骨平台内翻角,术后即刻89.4°±5.5°、术后3个月88.9°±4.8°、术后6个月88.3°±4.4°、术后12个月86.6°±4.1°;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即刻8.1°±3.3°、术后3个月8.4°±3.2°、术后6个月8.8°±3.4°、术后12个月9.1°±3.5°。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77~96分,中位数87分,优21例、良5例、可1例。结论:膝后内侧倒L形切口联合前外侧纵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效果好,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患肢可以早期负重,可以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第4掌骨支架作用结合闭合穿针治疗第5掌骨颈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第5掌骨颈不稳定性骨折22例,采用以第4掌骨支架作用闭合穿针治疗,将骨折端闭合复位后,从手掌尺侧并平行掌面经皮在第5掌骨折的远、近端各穿入2枚直径1.5mm克氏针,并穿透临近第4掌骨,以第4掌骨和克氏针为内固定支架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3周,4~6周取出克氏针,行手部功能锻炼。结果:患者均能配合随访,无脱落病例,随访时间16~24周,骨折均完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1周,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手部功能;术后未发生骨折端再移位、畸形愈合、骨不连、掌指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第4掌骨支架作用闭合穿针治疗第5掌骨颈不稳定性骨折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微创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微创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5~67岁,中位数45岁;左侧11例、右侧14例;骨折AO分型为A2型2例、A3型3例、B2型4例、B3型3例、C1型8例、C2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 d,中位数4 d。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测量腕关节背伸、掌屈、桡偏、尺偏、旋后、旋前度数,并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75 min,中位数56 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中位数32 mL。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中位数13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16周,中位数13周。末次随访时,腕关节背伸66.1°±2.7°、掌屈63.8°±5.1°、桡偏22.7°±1.5°、尺偏51.6°±2.7°、旋后81.5°±5.2°、旋前82.3°±5.3°;本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1.80±1.54)分,优23例、良2例。均无切口感染、正中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微创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好、腕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明显移位或成角30°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采用克氏针预弯处理顺行髓内固定术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12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9.6min(10~30min),10例获得解剖复位,2例获得功能复位,所有患者门诊复查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结论:克氏针预弯处理顺行髓内固定术治疗第五掌骨颈骨折手术用时短操作简单,外固定时间短,创伤小,可早期功能锻炼,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6—12月,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患者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23~65岁,中位数49岁;左侧21例,右侧26例;骨折AO分型,A2型16例、A3型23例、C1型5例、C3型3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4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中位数7.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1~13周,中位数10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桡骨茎突位于尺骨茎突以远的距离)均恢复,术前掌倾角(-12.28±11.64)°,尺偏角(17.52±4.96)°,桡骨茎突高度(6.61±2.57)mm;术后1周掌倾角(12.26±1.86)°,尺偏角(23.18±1.94)°,桡骨茎突高度(12.28±1.46)mm;术后4周掌倾角(12.19±1.92)°,尺偏角(22.85±1.73)°,桡骨茎突高度(12.19±1.34)mm;术后6周掌倾角(12.08±1.97)°,尺偏角(22.90±1.84)°,桡骨茎突高度(12.24±1.41)mm。术后6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价患侧腕关节功能,本组优18例、良24例、可4例、差1例。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可维持骨折复位,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联合微创植骨治疗挠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联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8例,男6例、女22例。年龄45~70岁,中位数55.5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左侧10例、右侧18例。Colles骨折20例,Smith骨折8例。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型,B2型4例、B3型8例、C1型10例、C2型4例、C3型2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桡骨短缩。受伤至手术时间1~5d,中位数3d。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远端相对高度。分别于术后2周、4周、6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综合疗效,包括残余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关节炎改变、神经并发症(正中神经)及石膏管形导致的手指功能差共5个方面的评分。结果:植骨区切口长度2~4cm,中位数2.5cm。供骨区切口长度2.5~4 cm,中位数3.5 cm。手术时间30~55 min,中位数38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中位数35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中位数10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0周,中位数8周。2例出现针道感染,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均未出现克氏针松动、神经血管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Colles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0°±3.20°,9.80°±2.40°,9.60°±2.20°,F=3.264,P=0.001);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均较术前增加(P=0.001;P=0.001);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7)。Smith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12°±1.46°,12.24°±1.20°,12.16°±1.32°,F=5.142,P=0.001);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均较术前减小(P=0.000;P=0.000);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所有患者的尺偏角和桡骨远端相对高度于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0°±3.40°,20.60°±3.20°,20.20°±2.80°,F=9.462,P=0.021;(8.20±4.00)mm,(15.80±3.20)mm,(15.20±2.10)mm,F=2.428,P=0.001];术后即刻的尺偏角和桡骨远端相对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12;P=0.001);末次随访时的尺偏角和桡骨远端相对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26;P=0.001);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尺偏角和桡骨远端相对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P=0.206)。术后2周、4周、6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中的残余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关节炎改变及石膏管形导致的手指功能差5项评分均逐渐降低[(0.30±0.12)分,(0.22±0.11)分,(0.16±0.06)分,(0.11±0.04)分,(0.08±0.04)分;(2.02±0.32)分,(1.01±0.12)分,(0.68±0.24)分,(0.20±0.06)分,(0.08±0.02)分;(3.02±0.02)分,(1.22±0.12)分,(0.80±0.12)分,(0.20±0.08)分,(0.15±0.01)分;(2.80±0.21)分,(2.02±0.10)分,(1.04±0.02)分,(0.60±0.04)分,(0.20±0.01)分;(0.62±0.06)分,(0.40±0.02)分,(0.22±0.04)分,(0.04±0.06)分,(0.02±0.02)分],神经并发症(正中神经)评分均为0分。术后2周优6例、良6例、中10例、差6例,术后4周优10例、良8例、中6例、差4例,术后6周优14例、良8例、中4例、差2例,术后12周优18例、良7例、中2例、差1例,末次随访时优20例、良6例、中1例、差1例。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联合微创植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有效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及腕关节功能,具有骨折愈合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克氏针临时横穿协助手法复位在股骨干骨折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克氏针临时横穿协助手法复位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69例,男42例、女27例;年龄15~73岁,中位数42岁;按股骨干骨折的AO分类,A型15例、B型35例、C型19例;股骨上段骨折26例,股骨中段骨折38例,股骨下段骨折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10 d,中位数6 d。术后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7例闭合复位成功;2例因蝶形骨折块翻转移位,行小切口辅助复位。手术时间60~92 min,中位数83 min。术中出血量150~210 mL,中位数180 mL。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68例骨折获得临床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中位数13周;1例骨折不愈合,将髓内钉动力化处理后,术后8个月出现肥大性骨不连、髓内钉主钉部分松动,考虑骨折端不稳定,给予更换大一号髓内钉加防旋板及植骨处理后骨折端愈合。末次随访时,参照《常用骨科分类法和功能评定》中股骨干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60例、良8例、差1例。均无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股骨干骨折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应用克氏针临时横穿协助手法复位,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复位和愈合率高,可以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11月,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68例,男70例、女98例。年龄19~85岁,中位数51岁。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左侧72例、右侧96例。骨折类型,伸直型137例、屈曲型31例。受伤至治疗时间1~37 h,中位数6 h。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168例患者中1例失访,其余均随访4个月。骨折复位情况良好,尺偏角治疗前为12.2°±4.5°,治疗后为21.2°±2.3°,末次复查为22.1°±2.5°;掌倾角治疗前为-1.7°±7.9°,治疗后为12.3°±2.7°,末次复查为12.6°±2.8°;桡骨短缩距离治疗前为(2.6±0.8)mm,治疗后为(0.7±0.3)mm,末次复查为(0.6±0.2)mm。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11周,中位数7周。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本组优98例、良59例、可8例、差2例。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单,骨折愈合好,腕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髓内针联合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对34例(男28例,女6例)掌骨闭合性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自制髓内针联合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即可功能锻炼。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测定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7.2个月。术后5~8周均达临床愈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掌骨头坏死、肌腱粘连等并发症。术后手活动功能优27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7.1%。结论:闭合复位髓内针联合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BOA系带系统小夹板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采用BOA系带系统小夹板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48例。男16例,女32例。年龄(58.6±10.3)岁。左侧21例,右侧27例。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肢疼痛程度,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量化表内肿胀分级标准评价患肢肿胀程度,测量患侧桡骨掌倾角、桡骨尺偏角及桡骨高度,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周,中位数12周。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2周,中位数7周。患肢疼痛VAS评分,复位前(8.71±1.32)分、复位后1 d(5.93±2.15)分、复位后1周(5.03±1.43)分、复位后4周(1.52±0.67)分。患肢肿胀评分,复位前(1.98±0.60)分、复位后1 d(2.21±0.49)分、复位后1周(0.60±0.52)分、复位后4周(0.11±0.29)分。桡骨掌倾角,复位前2.85°±1.91°、复位后即刻14.09°±2.74°、复位后6周11.51°±3.55°、复位后12周11.04°±3.94°;桡骨尺偏角,复位前11.73°±1.85°、复位后即刻28.62°±1.01°、复位后6周25.69°±1.06°、复位后12周25.06°±1.15°;桡骨高度,复位前(7.76±2.36)mm、复位后即刻(11.10±0.35)mm、复位后6周(10.85±0.99)mm、复位后12周(10.69±0.75)mm。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2.28±0.79)分,优28例、良17例、可2例、差1例。差的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腕部疼痛及肿胀,且负重后上述症状加重,但该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压疮等并发症。结论:BOA系带系统小夹板固定治疗新鲜闭合性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腓骨颈截骨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腓骨颈截骨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2~53岁,中位数38岁;左侧10例,右侧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8例、Ⅱ型3例、Ⅲ型6例、Ⅴ型1例。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85 min,中位数73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 L,中位数260 m L。术后即行X线检查,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好12例、中等5例、差1例。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中位数2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7周,中位数11周。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活动度为105°~145°,中位数115°;改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为82~96分,中位数91分。术后并发切口脂肪液化1例,经清创再缝合后切口愈合;并发腓深神经损伤2例,经口服甲钴胺片及抬高膝关节等处理后,神经功能恢复1例,趾背伸肌力下降(4级)1例。结论:腓骨颈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创伤小,骨折复位良好、愈合好,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改良骨道桡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5年6月,采用经改良骨道桡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手术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患者18例,男3例、女15例;年龄26~66岁,中位数46岁;左侧6例,右侧12例。均有明确外伤史;受伤至就诊时间4~18个月,中位数6个月。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腕关节疼痛缓解、拇指和腕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中位数18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拇指内收外展活动度,术前43.0°±7.2°,末次随访时55.6°±6.6°;拇指屈伸活动度,术前32.2°±4.1°,末次随访时46.8°±6.3°;患手握力术前(101.0±27.5),末次随访时(213.8±75.5)N;患手捏力,术前(13.7±3.9)N,末次随访时(37.2±7.8)N。腕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6.3±1.1)分,末次随访时(1.1±0.5)分;Krimmer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前(33.0±9.1)分,末次随访时(89.8±9.2)分。均无关节再脱位发生。结论:经改良骨道挠侧腕屈肌腱部分移位治疗第1腕掌关节脱位,可缓解腕关节疼痛,有利于患手拇指和腕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郑立程  季滢瑶  赵政 《中医正骨》2020,(3):67-69,73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60~78岁,中位数69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左侧8例,右侧13例。骨折AO分型为A3型6例、B2型3例、C2型9例、C3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 h至13 d,中位数5 d。术中牵拉患肢复位骨折块后,采用Kapandji技术用克氏针经皮插入骨折端维持骨折复位,然后安装外固定支架进行外固定。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3周,中位数8周。术后6个月时,患肢掌倾角7.1°~16.7°(中位数11.2°),尺偏角15.5°~25.3°(中位数20.4°),桡骨短缩均≤2 mm,关节面台阶均≤2 mm;骨折复位影像学评分(0.48±0.02)分,优17例、良4例。末次随访时,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3.52±0.26)分,优13例、良5例、可3例。术后并发针道感染1例,拔除克氏针、积极抗炎治疗后感染控制;并发桡神经浅支支配区感觉障碍1例,经对症处理后感觉恢复。均无断针、骨折不愈合及正中神经损伤、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骨折复位和愈合好,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弹性稳定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采用弹性稳定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7~13岁,中位数10岁.均为闭合性桡骨颈骨折患儿,其中左侧4例,右侧8例.按桡骨颈骨折的Judet分型:Ⅱ型1例,Ⅲ型9例,Ⅳa型2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中位数7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2周,中位数9周.1例针尾处出现皮肤激惹症状,经局部换药处理后痊愈.均无异位骨化、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不愈合、骨折移位及尺桡骨近段融合等并发症发生.根据Tibone和Stoltz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1例.结论:采用弹性稳定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切口小、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兴国  王宗扬  刘震 《中医正骨》2013,(12):62-63,65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内外联合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采用手法复位内外联合固定结合中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4例,男23例,女41例.年龄50~76岁,中位数63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类,A2型8例、A3型14例,B1型11例、B2型12例、B3型5例,C1型9例、C2型5例.受伤至治疗时间1 h至11 d,中位数2 d.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患肢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3个月,中位数14个月.64例患者中,61例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6周,中位数8周;2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术前掌倾角-21°~10°,尺偏角-23°~5°,桡骨远端短缩2~14 mm;术后掌倾角13°~16°,尺偏角16°~25°,桡骨远端短缩1~2 mm.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桡骨下端骨折的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39例、好转19例、未愈6例.结论:采用手法复位内外联合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操作简单、骨折愈合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5~12岁,中位数9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左侧5例、右侧9例.2例合并尺骨鹰嘴撕脱骨折.骨折端移位情况明显,成角>30°且<60°者11例,成角>60°者3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中位数10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周,中位数5周.前臂旋转功能和肘关节屈伸功能均恢复正常.均未出现感染、骨化性肌炎、尺桡骨近端融合、肘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按照Metaizeau标准评定疗效,14例均为良好.结论: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组织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