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7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次/d,连用14 d;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71、4 d检测MMP-9含量。结果 ACI患者MMP-9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依达拉奉组在治疗后7 d和14 d血清MMP-9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102例具有溶栓条件的ACI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51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比较两组HT发生率,评价NIHSS评分,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和血管内皮细胞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3d、7d和14d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的血清炎症因子、MDA、ET-1、MMP-9、c-Fn和GFAP水平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OD、NO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ACI能降低HT发生率并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机制与抗炎、抗氧化应激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和梗死后出血的影响。方法30例ACI患者除常规治疗外,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7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I患者发病6h、24h、4d、2周、2个月时血清MMP-9含量;在发病两周时进行头颅CT检查;并与用常规治疗的ACI患者及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依达拉奉组和常规治疗组的ACI患者血清MMP-9水平在发病后6h、24h、4d、2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2个月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达拉奉组发病后24h血清MMP-9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依达拉奉组发生脑梗死后出血2例(6.67%),常规治疗组为8例(2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ACI患者血清MMP-9水平,以及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大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对溶栓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112只入选的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rt-PA溶栓组(C组)及依达拉奉联合rt-PA组(D组),每组大鼠28只。应用红四氮唑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的体积百分比,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SS),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MMP-9的表达及相应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rt-PA溶栓组比较,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SSS评分降低,MMP-9表达明显降低(P<0.05~0.01)。与rt-PA溶栓组比较,依达拉奉联合rt-PA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SSS评分降低,MMP-9表达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 依达拉奉可有效的抑制rt-PA溶栓后的大鼠脑梗死范围增大,抑制MMP-9的过度表达,从而减轻对血脑屏障的破坏,进而可能延长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进一步阻止脑梗死体积扩大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UK)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 对照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 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mRS评分,观察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评价2组临床疗效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GSH-Px和ROS水平。结果 治疗24 h与7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7 d与14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24 h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28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78.33%(P>0.05); 观察组SICH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6.67%(P>0.05); 治疗后2组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ROS均明显下降(P<0.05); 治疗后观察组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RO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UK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12 h)能取得良好疗效,能更好地改善机体氧化应激水平,较单用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及依达拉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及依达拉奉,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周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ADL(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评分。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后1及2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ADL评分均发生明显变化(P均<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丹参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确诊的A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滴,2次/d,共14 d,同时给予血塞通0.4 g静滴,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除不用依达拉奉外余均同治疗组。结果4周后,2组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ACI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联合早期高压氧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I)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60例和常规治疗组60例(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等治疗),依达拉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及早期高压氧疗,治疗后7、14、28 d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NIHSS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NIHSS评分在治疗后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早期高压氧疗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依达拉奉干预效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并在治疗后24h内和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MMP-9水平测定。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MMP-9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可能与降低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后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科2013-09—2015-09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仅接受rt-PA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则在接受rt-PA溶栓治疗基础上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将2组治疗后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情况和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12.99±1.42)分、ADL评分为(56.27±9.21)分,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DA为(5.64±0.72)U/mL,Hcy为(7.95±1.64)μmol/L,较对照组和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血清L-精氨酸(L-Arg)、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90 d,根据随访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在4.5h内,平均2.86±0.8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分为两组,溶栓组50例患者给予rt-PA 0.9mg·kg-1·d-1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组23例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比较溶栓和常规治疗后24h、7d及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7d及14d时,NIHSS评分较溶栓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头颅MRI/CT及临床表现提示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h内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rt-PA溶栓时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溶栓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8月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共124例,其中发病后3~4.5 h行rt-PA溶栓共64例设为对照组,发病后3 h内行rt-PA溶栓共60例设为观察组; 比较2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治疗前后NIHSS评分、随访mRS评分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后1和7d 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后7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组患者随访mRS评分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组患者出血性脑梗死和脑部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实质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在发病后3 h内行rt-PA溶栓在可提高溶栓效果和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发病后3~4.5 h溶栓具有明显优势,但在远期疗效和严重出血事件发生风险方面两者接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价值。方法 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本院178例ACI患者(2014年8月-2018年9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9例; 在常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 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治疗1、2周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变化、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变化、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对比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改善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治疗1、2周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对照组(P<0.05);(2)血清学指标:治疗2周后2组血清NGF、MBP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血清NGF水平高于对照组,M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安全性: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36%(11/89),与对照组8.99%(8/8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不良事件:随访3个月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37%(3/89),低于对照组11.24%(10/89)(P<0.05);(5)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随访3个月后2组FMA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ACI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调节血清NGF、MBP表达水平,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全身治疗1 d,观察时间分别为治疗1、3、7 d; 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SOD、MDA水平。结果 经过7 d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颅内压和血清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 观察组患者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脉应用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可能通过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而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138例,观察组(69例)行颈动脉穿刺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对照组(69例)行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诊治、并发症以及死亡情况; 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mTICI)量表评估血管再通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l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 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缩短,取栓次数减少(P<0.05),观察组血管成功再通率和mTICI分级高,术后30 d内NIHSS评分降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高(P<0.05); 入院NIHSS评分≥15分、侧支代偿不良、取栓次数>3次、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50 min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减少取栓次数,缩短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进而提高血管成功再通率和血管再通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患者预后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神经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ACI患者80例,根据乱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 对照组采用rt-PA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rt-PA动脉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 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S)评分、Barthel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2.50%(33/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25/40)(P<0.05); 治疗24 h后、治疗7、14 d后2组患者的NF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在治疗24 h后、治疗7、14 d后观察组的NF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14 d后2组患者血清中的NSE和S-100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的NSE和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14 d后2组患者血清中的IL-6、CRP、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中的IL-6、CRP、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rt-PA动脉溶栓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能力,降低血清中神经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3 h内早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溶栓后3 h内的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n=80)和溶栓24 h后的标准治疗组(n=80),观察溶栓后第1 d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第28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溶栓后第1 d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总发生率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8.75% vs 15%, P=0.222),但血管再闭塞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1.25% vs 8.75%,P=0.03); 溶栓后第28 d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与标准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组的死亡例数均为0,脑出血和其他系统的出血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是安全的,而且能够降低早期血管再闭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rt-PA溶栓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s)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6月-2018年5月收治行rt-PA溶栓治疗的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溶栓前常规CT平扫以排除脑出血,溶栓后行DSA、CTA、MRI等颅脑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合并UIAs,并将患者分为未合并UIAs(对照组)与合并UIAs(观察组),并分析UIAs对溶栓的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38例瘤体直径2.0~6.0 mm,1例直径8.5 mm,平均直径(4.2±1.18)mm。2组溶栓后LDL、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11.11%(5/45),溶栓7 d后NIHSS评分(5.1±3.82)分,与对照组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7.69%(3/39)及溶栓7 d后NIHSS评分(4.7±2.36)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预后良好率分别是42.22%(19/45)、82.22%(37/45),与观察组38.46%(15/39)、79.49%(31/39)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直径≤6.0 mm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行rt-PA溶栓治疗不会增加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是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171例,联合溶栓组46例,单用rt-PA组39例,单用尿激酶组34例,对照组52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d 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死亡率。结果 4组治疗后14d分别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14d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再发脑梗死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脑出血率与单用rt-PA组及单用尿激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