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冲击波及振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本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12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 对照组采用肌松药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冲击波及振动训练治疗; 比较2组康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肌张力变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电生理指标[肱二头肌和腓肠肌休息状态下均方根值(RMS)]、被动踝关节活动度(踝背屈、外翻)、超声肌肉结构参数[肌肉羽状角度(PA)、肌纤维长度(FL)和肌纤维厚度(MT)]、治疗满意度。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MAS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4周后观察组肱二头肌、腓肠肌肌腹RMS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4周后观察组被动踝关节活动度背屈、外翻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4周后观察组PA、FL低于对照组,MT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冲击波及振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能改善患者肌张力、肌肉结构参数与神经肌肉活动,抑制肌痉挛,增加患者踝关节被动活动度,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肌张力出现的早晚对临床疗效、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按脑梗死后10d出现或不出现肌张力,将所选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A组和B组,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运动功能评分(FMA)、修订的巴氏指数(MBI)进行比较.结果 A、B组治疗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FMA、 MBI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肌张力出现越早,其临床疗效越好,运动功能恢复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02—2016-03我院6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不同干预方式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镜像视觉反馈疗法,2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对比干预前后2组上肢功能评分(FMA)、前臂旋前肌群与屈肘肌群肌张力评分(MAS)、日常活动能力评分(BI)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FMA评分、前臂旋前肌群与屈肘肌群MAS评分、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MA(46.82±18.85)分、前臂旋前肌群MAS(1.22±0.46)分、屈肘肌群MAS(1.24±0.51)分、BI(54.14±3.43)分优于对照组[(37.20±16.18)分、(1.69±0.38)分、(1.68±0.44)分、(37.18±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康复训练及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上肢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7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疗法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和基础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早期干预。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2、4、8周以及90 d,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FMA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8周,两组患者下肢FMA及MBI评分呈增高趋势,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第90 d与第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动疗法组第2、4、8周及第90 d的下肢FMA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早期介入运动想象训练可显著促进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训练结合心理干预对脑梗塞后偏瘫患者的负性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脑梗塞后肢体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性康复训练及心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3周和治疗8周后的汉密尔抑郁量表(HAMD-17)、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17、FMA和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经治疗3周和8周后观察组的HAMD-17评分、MBI评分和FMA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康复训练结合心理干预可以更有效改善脑梗塞后偏瘫患者的抑郁情绪,促进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镜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4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 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常规康复治疗(偏瘫肢体功能综合训练、作业治疗、中低频电刺激治疗和气压泵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2次/d,20min/次的镜像训练治疗; 以上治疗均5次/周,连续治疗4周;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贝克抑郁量表(BD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2组FMA-UE评分、WMFT评分、BDS评分、M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4周后除对照组BDS评分无明显变化,其余组别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P<0.05),且治疗组FMA-UE、WMFT、BDS、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镜像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有效办法。方法将9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综合康复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综合康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规范化三级综合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在入组时、治疗1月末、3月末、6月末,根据Fugl-Meyer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各阶段FMA和MBI评分均较入组时有增高,对照组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改善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提示治疗组FMA和MBI均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FMA和MBI仍略有改善,但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6个月末甚至出现减退。结论规范化三级综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能改善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结合循经按摩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镜像组、循经按摩组、结合组,每组20例。3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在此基础上,镜像组采用镜像视觉反馈康复训练,循经按摩组采用循上肢手阳明大肠经按摩,结合组在镜像视觉反馈的基础上结合循经按摩。于干预前及干预3周后,比较各组患者患侧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3组患者干预前患侧上肢FMA、MBI评分及Ashworth痉挛评定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周后,3组患者患侧上肢FMA、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结合组患侧上肢FMA、MBI得分较镜像组和循经按摩组更优(P<0.05);干预后镜像组Ashworth痉挛评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循经按摩组及结合组Ashworth痉挛评定级别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镜像组,干预后结合组Ashworth痉挛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循经按摩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镜像疗法和单独使用循经按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8例; 对照组给予VR技术训练(1次/d,7次/周),观察组给予VR技术(1次/d,7次/周)+核心稳定训练(1次/d,5Symbol~A@7次/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采用简化的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The lower section of Fugl-Meyer assessment,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平衡能力,采用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测定步行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干预前FMA-LE评分、BBS评分、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6周后FMA-LE评分、BBS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干预前步频、步速、步幅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6周后步频、步速、步幅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 VR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可增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改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呼吸肌训练经皮质-膈肌通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肌训练; 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呼吸肌功能[最大吸气压(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最大呼气压(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MEP)、胸廓活动度]、躯干损伤量表(Trunk impaiment scale,TIS)、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三维步态、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分、皮质-膈肌通路[膈神经运动传导(Phrenic nerve conduction,PNC)潜伏期、PNC波幅对数、经C7棘突磁刺激膈肌运动诱发电位(Diaphragmat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dMEP)潜伏期、经C7棘突dMEP波幅对数]。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MIP,MEP,胸廓活动度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TIS,FMA,STEF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BI,SS-QO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治疗8周后观察组PNC潜伏期、经C7棘突dMEP潜伏期较对照组短,PNC波幅对数、经C7棘突dMEP波幅对数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呼吸肌训练可能通过改善经皮质-膈肌通路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呼吸肌功能,从而提高躯干控制力,恢复平衡步态,提升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运动疗法治疗对于脑卒中后肘关节屈肌痉挛患者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例脑卒中后肘关节屈曲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对于肘关节屈曲痉挛肌肉进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6周和第12周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评估量表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后MAS评分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0.01),且治疗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运动疗法对降低脑卒中患者肘关节屈肌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更加优于普通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康复治疗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06—2014-06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在入院后均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规范化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未经系统指导的自我运动功能锻炼。在治疗前1d和治疗后8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系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使用FMA运动功能积分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用巴塞尔指数评定。结果 2组康复治疗前FMA评分和巴塞尔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8周后,FMA评分及巴塞尔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观察组改善幅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若不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上下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针法对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0-01—2011-12收治的80例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均采取体针作为基础性治疗,而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头针与腹针综合治疗,而对照组不给予头针与腹针综合治疗,观察2组患者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13,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t=9.3022,P<0.05)。治疗前2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21,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012,P<0.05)。结论临床对于卒中偏瘫患者采取综合针法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rTMS和生物反馈治疗。颅磁刺激联合生物治疗前应用加拿大功能神经功能量表(CN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经4周治疗后再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后4周观察组CNS、M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联合生物反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的作业疗法对偏瘫儿童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偏瘫患儿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业组和常业组,每组各100例,常业组给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镜业组给予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的作业疗法治疗,比较干预前后2组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康复效果。结果 镜业组和常业组干预3、6个月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镜业组干预3、6个月后FMA、ADL得分明显高于常业组(P<0.05); 镜业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业组(P<0.05)。结论 基于镜像视觉反馈的作业疗法可有效改善偏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有利于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价值。方法 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本院178例ACI患者(2014年8月-2018年9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9例; 在常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 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治疗1、2周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变化、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变化、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对比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改善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治疗1、2周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对照组(P<0.05);(2)血清学指标:治疗2周后2组血清NGF、MBP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血清NGF水平高于对照组,M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安全性: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36%(11/89),与对照组8.99%(8/8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不良事件:随访3个月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37%(3/89),低于对照组11.24%(10/89)(P<0.05);(5)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随访3个月后2组FMA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ACI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调节血清NGF、MBP表达水平,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入选卒中后8周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评价(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上肢运动研究测试(the 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评定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痉挛程度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以观察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上肢运动能力FMA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治疗组FMA评分、ARA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提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痉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能提高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能减轻患者偏瘫上肢的疼痛,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患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针疗法结合作业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 60例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作业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头皮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评价表(FMA)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功能的评定。结果治疗组FMA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疗法结合作业训练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缓解局部肌张力,提高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回归社会及家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应用肌电生物反馈与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方案对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训练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03—2018-05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分别应用常规康复方案(对照组,n=20)与肌电生物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康复方案(观察组,n=20),并对其治疗前后的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EMG、FMA、MBI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训练满意度展开对比。结果 康复治疗前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即EMG、FMA、MBI各维度评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评定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估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与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方案治疗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且明显提高了训练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一般药物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护理。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采用国际通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及M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减少脑卒中患者的残疾发生,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等不良情绪,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