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中医内科学》黄疸一节为例,对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探讨了如何应用经方导入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内科学》的黄疸主要辨证论治规律及其对拓宽学生的中医临床视野及提供其中医临床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朝喧  陈筱云  齐锋  赵莉娟 《光明中医》2013,28(5):1060-1061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该课题通过对课堂案例教学、文献医案教学、临床见习教学等三个阶段的论述,探讨如何加强《中医内科学》的实践教学,以提高中医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强化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3.
黄疸,是以目黄、肤黄、尿黄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病名首见于《内经》。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才创立了黄疸证治的体系。笔者在学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后,对张仲景治疗黄疸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起来,共有四法:凡能治疗湿热,寒湿发黄的方法,叫正治法;黄疸有兼证的治法叫权变法;其它原因引起发黄的治法,则属于类病法;黄疸、酒疸误治变证的治法叫救逆法。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作为中医临证的奠基经典,其中关于针灸的论述涉及较广。浅述《伤寒论》中针刺治未病思想,主要是针刺在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方面及在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方面的体现,对临床针刺应用时机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肖俊逸医师以擅长治危重疑难病证著称,尤善用大黄治湿温急证。现扼要介绍于下: 一、治急证经验简介肖医师治急证经验渊源于《伤寒论》。他说,《伤寒论》中有关急证的内容十分广泛,是中医急证专著之一。其中三承气汤即是治急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颇广。他认为  相似文献   

6.
论类风湿关节炎证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证论治首见于《内经》,其方证创立于《伤寒论》,经历代医家临床实践,到今天的《中医内科学》,痹证论治的一般规律为医者所认识。类风湿关节炎的证治特点具有痹证证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特殊性。笔者认为,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过程中,既要掌握运用隶属关系的共性规律,又要掌握运用其自身规律,在辨病的前提下讨论其辨证治疗,可使中医治疗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最能体现辨证论治精神。该文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伤寒论》中的出处及含义谈起,详细探讨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治方法,体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临床思维特色,强调了中医诊治疾病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但不能失去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生在学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课程时存在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尚未接受中医临床课程的辨治思维训练,而对于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比较完善,已经对现代西医诊治思维有了深入了解的客观学情。基于此,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教学过程中融入西医诊治思维(疾病诊断、重症判断、生理病理、病程发展等)可以促进中医学生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内容的理解,增强中医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西医诊治思维能够加强中医学生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专业知识的掌握,以促进学生中医辨治思维的建立;能够加强对西医临床资料的运用,以提升中医学生的临床胜任力。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纽带,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技术。“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与“治”,《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精髓的高度概括。“辨”是”证”的依据,“论”是“治”的前提,“辨证”与“论治”不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下利证治浅析曾红学(江西省赣州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341000)关键词《伤寒论》,下利,辨证论治下利一词在《伤寒论》中是泄泻与痢疾的统称。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下利证治论述甚详,其理法方药对我们当今治疗下利病证,仍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为后世所...  相似文献   

11.
黄疸可见于多种疾病,因其证情各异,故治之有别。非清热利湿一法所能概括。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黄疸病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法,方、药证治体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本文就张仲景的治疗黄疸的八法,结合笔者临床运用体会,略述如下。一、解表退黄法《伤寒论》262条谓:“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本法适用于湿热于里,兼见外邪的发黄,症见身目俱黄,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伤寒论》六经发热证治进行初步探讨,阐述六经发热的涵义、特征、病机及辨证论治。对中医治疗发热急证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其在继承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不断汲取现代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根据现今《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上海中医药大学提出的“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中医内科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教学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如何将各种教学方法综合优化运用于课堂,以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掌握核心内容及临证思维能力,是我们探索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痉病的出处,同时也论述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里都有关于痉病的论述,并从病因、病机、主证、兼证、治法、方药等方面比较了有关文献关于痉病论述的异同。最后总结出认识痉病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三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其主要包括《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名方导入法、《中医内科学》相关病证的中医经典名方导入和《中医内科学》相关病证的中医经典名方应用验案导入3种来源;并介绍中医经典名方直接导入应用法和拓展导入应用法两种具体的教学手段,论述了该方法的意义,即加强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及中医临证思维,提高学生对中医典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同时提升《中医内科学》教师备课质量及教学能力。中医经典名方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导入,使师生双方都能更直观地学习经方的临床应用,探索经方科研动向,不但能够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而且也是培养21世纪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心悸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之一,目前西医多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以对症治疗,但仍存在部分甲亢患者心悸症状得不到有效控制且进一步发展为甲亢性心脏病。中医学对心悸证治首见于《伤寒论》,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明显改善,现试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心悸诊治的挖掘,以期为甲亢心悸证治思路作出新的探索以彰发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水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症,中医治疗水肿有着独特的疗效,《伤寒论》对于水肿的治疗方法内容丰富。本文以阴阳为纲,归纳《伤寒论》"通阳利水"、"和阴利水"、"扶阳利水"、"育阴利水"利水四法,并通过引用《伤寒论》经典论述,分析水肿病证治特点,解析原文所述之因机证治,阐释理法方药内涵,希望能够对于临床应用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由张世濬、谢立业编著,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六经病证治撮要》,是一本较好的中医书籍。本书以六经为纲,对《伤寒论》中50余种病的病因、病机、主证、主脉及其治法条分缕析,对50多个主要方剂作了重点介绍,加减化裁为160多个方剂,可用于治疗400多种病症。可供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作参考,亦可作为自学《伤寒论》之入门向导。一、结合临床,注重实践:本书强调指出:“祖国医学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实践的科学,《伤寒论》更是临床的医学,因之在学习和挖掘时,既要掌握其理论体系,又要紧密结合临床”。(见该书第8页,下同)如“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许多重要成果就直接来源于《伤寒论》,如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胆囊炎,大、小小气汤加减治疗急性肠梗阻,乌梅汤加减治疗胆道蛔  相似文献   

20.
闫璞  张宁 《环球中医药》2020,13(8):1391-1393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理法方药齐全,对现在的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小便不利为着眼点,从《伤寒论》的论述中探讨其证治规律。从《伤寒论》中治疗小便不利的条文分析,可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篇中均可见小便不利的出现,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邪气、情志失常、素体不足、失治误治等导致津液耗伤、湿热蕴结、水饮内停、气机不畅、脾肾阳虚等,影响膀胱气化。其治疗当根据具体情况辨病机、识病位,在益气健脾、通阳助运、利水化湿、行气通络的同时通利小便,标本兼顾,对临床治疗小便不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