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护理专案管理对心内科夜间护理管理的作用。方法:医院自2019年3月起对心内科夜间护理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实施护理专案管理,成立专案小组,分析心内科夜间护理管理现状,组织全科护士采用头脑风暴法对问题分析后列出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由专案小组负责制定改善方案并监督实施,比较实施前后6个月心内科夜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管理质量评分。结果:实施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差错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心内科夜间护理实行护理专案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夜间护理差错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心内科整体的护理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耳鼻喉科加床管理方案调整与效果。方法:将2016年8月~2017年8月163例加床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加床管理存在的问题,之后调整加床管理方案。将2017年9月~2018年8月的165例加床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如投诉、财物被盗、医院感染、碰撞、延误治疗、液体滴空、各相关单据未更改床号、标志未更改等分别为0.00%、0.00%、0.61%、0.61%、0.61%、1.51%、1.82%和1.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5%、3.07%、4.29%、4.91%、6.31%、9.20%、11.66%和9.20%(P0.05)。结论:对耳鼻喉科加床管理方案进行调整,能够保证治疗效果,提升医疗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内科护理管理应用6S 管理产生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诊治的心内科患者134例,将其随机抽取分为每组各67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观察组患者予以6S 管理方法.结果 关于两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8.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6%(P < 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心内科安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前馈控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前馈控制在心内科临床安全护理中作用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论文对患者采取的护理管理措施包括:意外事故的防范、躯体合并症处理、院内感染的防控、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通过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特殊药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订护理安全紧急风险预案,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科技能培训,增强护理安全意识,掌握心内科患者的疾病特点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心内科具有危重患者多,先进监护抢救设备集中及护理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阐释了决策艺术、指挥艺术、交谈艺术、协调艺术、激励艺术等管理艺术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措施。效果:提高了科室工作效率;护护关系、医护关系、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病人的满意度迭98%以上;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护理专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内科应用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绍兴第二医院心内科的患者88例和护理人员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4例与护理人员20例。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护理人员质量指标与对意外事件发生率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对照组中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护理人员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安全、病区管理、护理文件书写的合格率更高(P0.05);观察组中护理人员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并促进护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心内科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2年6月赤峰市医院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护理安全管理组、常规护理管理组,各60例。常规护理管理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安全管理组给予安全护理。统计分析两组依从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安全管理组患者的依从性高于常规护理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安全管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管理前,两组患者的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率(HR)、6 min步行距离(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管理后,两组患者的LVEDD、LVESD、HR均低于护理管理前,LVEF、6MWT均高于护理管理前,护理安全管理组患者的LVEDD、LVESD、HR均低于常规护理管理组,LVEF、6MWT均高于常规护理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安...  相似文献   

9.
目的:深入探讨绩效考核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有针对性的制定心内科护理绩效的考核标准,将绩效管理和量化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对心内科护理质量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将2014年和2013年实行与未实行绩效考核时的护理工作量、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加入绩效考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应用于心内科病房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浙江省绍兴第二医院2015年6~11月心内科收治的患者100例,采用病房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进行管理,观察比较管理前后仪器导线的完好率、仪器清点花费时间、液体滴速在标准范围内的百分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管理后的仪器导线的完好率及仪器清点花费时间均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的液体滴速在标准范围内的比率明显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实施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后,仪器导线的完好率、仪器清点花费时间、液体滴速,以及患者满意度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优化心内科护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在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心内科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比较两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及投诉率、仪器导线完好率、仪器清点花费时间、病情观察漏项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和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仪器导线完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人员清点仪器花费时间和观察病情漏项均明显改善(P0.05),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心内科病房实施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不仅能识别风险,有效降低患者猝死、摔倒、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护患纠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还能减少护理人员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卢永艳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1):1015-1016
心血管疾病常具有多变性和突发性特点,因此,提高心内科的临床护理质量,建立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成为现代心内科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文章分析了心内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问题后,对心内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引入前馈控制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86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3例,其中对照组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给予常规心内科健康安全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前馈控制,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健康安全意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安全隐患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而安全隐患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内科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及护理的同时采用前馈控制,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预防各类安全隐患的发生,更好的配合医师进行治疗,加快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分别于患者干预前后调查其服药依从性及认知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睡眠状况;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此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患者干预后规律服药和按时服药率明显高于干预前,漏服药、断续服药、自行停药及错服药物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干预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患者干预后认知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患者干预后PSQI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8.33%。结论:心内科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可有助于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对疾病的认知,改善其睡眠质量,避免跌倒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其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如此良性循环将有助于促进医院心内科护理服务质量的不断改进,更好的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心内科病区药品规范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于2016年7月~2017年8月在医院心内科选取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于2017年9月~2018年10月选择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回顾分析2016年7月~2017年8月间的心内科药物管理情况,并于2017年9月开始实施药品规范管理方法;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用药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品规范管理方法应用于心内科药品管理中,可有效降低用药差错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内科护理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出医院心内科收治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护理期间所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并探究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研究中,70例患者中共有14例患者出现护理安全问题,占比例20%,其中主要包括重复用药、用药时间错误、潜在并发症、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与设备操作不当等。结论:心内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诸多因素均可诱发护理安全问题,需要心内科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应用合理有效的对策进行管理,以此解决问题,确保患者在治疗与护理期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的现状,探讨用药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完善护理用药安全管理水平。方法:成立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小组,分析用药流程的安全隐患,制定有效的用药安全流程,进行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的培训,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结果:在心内科实施有效的安全用药流程管理后,护理用药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且药物过期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投诉率也有了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心内科实施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管理,完善了安全用药流程,规范了护理行为,减少了用药差错,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内科护理用药的安全管理措施,并对相关护理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心内科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这些患者中出现用药不安全事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探讨,分析护理用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弊端。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心内科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对其实施护理用药安全管理措施。并对两组患者护理用药安全事件发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采用不同的用药安全管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的用药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内科采取护理用药安全管理措施能有效降低用药安全事件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施"heart"式护理晨会交班在心内科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以优化护理交班流程为前提,要求护士提前到岗,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并通过H(Highlight)强调交班重点;E(Exchange)交流疑难问题并学习新知识;A(Arrange)安排当日工作重点;R(Resolve)床边查房解决尚存在的护理问题;T(Time)充分利用并节省时间的交班模式,以问题为中心,采取平行式讨论的交班方法。结果:实施"heart"式晨会交班后,交接问题不清、护理遗漏项目等交班质量问题的月发生率由实施前的3.47%下降至0.65%,发现护理隐患31例、护理漏洞18例;护士临床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护理措施及时执行力均显著提高。结论:实施"heart"式护理晨会交班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安全,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心内科护理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医院心内科护士21名为研究对象,根据学历、职称、工龄、工作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年度考核等,将护士岗位分为N0~N4五个层级,统计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结果: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病房管理、专科护理等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护理分级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