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年随访结果。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间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2例,其中30例行直接前入路(A组),32例行后外侧入路(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而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4个月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脱位发生,直接前入路有1例术中髓腔锉穿破股骨内侧壁1例,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阔筋膜张肌明显挫伤。结论: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在有条件的单位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采用术前病情评估、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疼痛护理,术后一般护理、疼痛护理、康复锻炼,规范护理接受DAA微创THA的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37~86岁,中位数64岁。左髋22例,右髋16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3~29.4 kg·m~(-2),中位数23.6 kg·m~(-2)。股骨头坏死16例,其中激素性9例、酒精性6例、缺血性1例;股骨颈骨折10例,GardenⅢ型6例、Ⅳ型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CroweⅠ型2例、Ⅱ型2例;髋关节骨关节炎8例。随访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个月,中位数3个月。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假体脱位、压疮、泌尿系统感染及肺栓塞。1例发生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术后5个月恢复;1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经抗凝溶栓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0.76±3.759)分。结论:对接受DAA微创THA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明显下降,机体恢复减慢,这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存在密切的联系。隐性失血的存在严重影响对患者失血量的估计,影响伤口的愈合,增加感染的几率,从而影响手术疗效、术后功能锻炼及机体的恢复。本文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计算方法、影响因素、预防和治疗几个方面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易彬 《中医正骨》2009,21(12):68-68
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传统手术切口一般为14-18 cm,出血多在800 mL以上,大多数需要输血,手术时间1.5-2 h,需住院3-4周,然后是3-4个月的康复。多数病人因此而放弃手术治疗。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兴起和手术技术的提高,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开始应用于临床。为了评价小切口的优越性,笔者将我院2003-2007年收治的78例不同病因患者分成两组,其中43例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采用常规切口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对其疗效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Super PATH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部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CBM、CNKI建库至2017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Super PATH入路(Super PATH入路组)与后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组)THA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或观察性研究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依据Cochrane手册和NOS量表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初检出62篇相关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4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3篇文献为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均未提及具体的随机方法,且均未详细提及应用盲法;1篇为观察性研究文献。纳入的研究对象共266例,Super PATH入路组120例、后外侧入路组1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Super PATH入路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后外侧入路组[SMD=-7.51,95%CI(-8.88,-6.13)]、术后卧床时间比后外侧入路组短[SMD=-3.53,95%CI(-3.98,-3.07)]、住院时间比后外侧入路组短[SMD=-2.54,95%CI(-4.50,-0.59)];2组的手术时间[SMD=0.68,95%CI(-0.17,1.54)]、术中出血量[SMD=-0.17,95%CI(-3.87,3.52)]、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MD=0.17,95%CI(-0.29,0.63)]、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MD=0.28,95%CI(-0.01,0.56)]、术后3个月双下肢长度差值[SMD=-0.76,95%CI(-3.64,2.11)]、髋臼外展角[SMD=-0.26,95%CI(-0.53,0.01)]、髋臼前倾角[SMD=0.54,95%CI(-0.76,1.84)]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利用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漏斗图显示两侧基本对称。结论:Super PATH入路THA与后外侧入路THA治疗髋部疾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能够显著减少软组织损伤,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方法、效果及其优点。方法:经过对采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医治髋关节的患者与同一时间采用传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相对比。其中前者为40例45髋,后者为38例41髋。对两组病患的并发症、疼痛评分、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Harris评分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传统手术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17cm,比小切口手术组长,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380mL(180~580mL),相较传统组更少,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传统组的Harris评分为90分(80~94分),比小切口组更少。在术后早期功能的恢复对比中,小切口组比传统组恢复更快,但是期中结果相似。小切口组术后无并发症出现,传统组出现1例术后脱位,且传统组患者有1例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选择性用于髋关节疾病患者的治疗,具有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康复时间短、创伤小、切口相对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minimal invasive surge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S-THA)直接前侧入路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手术创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71例接受单侧MIS-THA手术的患者,33例采用直接前侧入路(前侧入路组)、38例采用外侧小切口入路(外侧入路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术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血红蛋白含量、ESR、CRP含量在术后第2天测定。定期随访,测定患侧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量表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与外侧入路组相比,前侧入路组切口较小、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少、输血少、术后ESR低、CRP含量低、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小、住院时间短[(7.24±0.61)cm,(9.74±0.92)cm,t=-13.852,P=0.000;(67.39±10.71)min,(61.84±5.33)min,t=2.702,P=0.010;(255.30±20.22)m L,(364.95±30.79)m L,t=-177.441,P=0.000;(1.85±1.20)单位,(3.47±1.29)单位,t=-5.467,P=0.000;(55.33±7.23)mm·h~(-1),(78.74±13.91)mm·h~(-1),t=-9.058,P=0.000;(36.51±3.66)mg·L~(-1),(55.81±7.07)mg·L~(-1),t=-14.712,P=0.000;(22.18±14.53)g·L~(-1),(30.76±15.22)g·L~(-1),t=-2.420,P=0.018;(9.22±1.01)d,(10.83±1.63)d,t=-5.062,P=0.000]。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15°±5.32°,21.21°±3.66°,t=-0.963,P=0.340;38.21°±4.28°,38.63°±3.12°,t=-0.466,P=0.643)。术前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0,P=0.238);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评分均增加[(39.12±11.47)分,(90.76±3.76)分,t=-26.055,P=0.000;(42.21±10.41)分,(89.47±3.41)分,t=-27.015,P=0.000];2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差值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64±11.39)分,(47.26±10.79)分,t=1.661,P=0.101]。前侧入路组1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发生阔筋膜张肌损伤,外侧入路组2例出现血肿、3例因术中拉钩牵拉造成皮肤挫伤;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结论:采用直接前侧入路和外侧小切口入路行MIS-THA手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术后人工关节稳定性好、并发症少。但直接前侧入路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疾病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能极大改善了患者症状,恢复关节功能。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和患者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关注THA微创切口的选择。但在相关文献中对此仍存在争议,且关于微创和传统术式THA的疗效比较报道还很少。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行THA的80例单侧(THA)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入路情况,分为微创组(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组)和传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采用DAA行微创THA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37~86岁,中位数64岁。身体质量指数17.3~29.4 kg·m-2,中位数23.6 kg·m-2。股骨头坏死14例,其中激素性8例、酒精性5例、特发性1例;股骨颈骨折11例,GardenⅢ型7例、Ⅳ型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CroweⅠ型1例、Ⅱ型2例;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骨关节炎患者的病程为1~5年,中位数2.4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4~10 d,中位数6 d。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切口长度(7.24±0.61)cm,手术时间(67.39±10.71)min,术中出血量(255.30±20.22)mL。术后2 d,红细胞沉降率(55.33±7.23)mm·h-1,C反应蛋白(36.51±3.66)mg·L-1。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2.18±14.53)g·L-1。住院时间(9.22±1.01)d。末次随访时臼杯前倾角20.15°±5.32°、外展角38.21°±4.28°。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髋关节脱位。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表现为患侧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术后6个月恢复;2例阔筋膜张肌损伤,不影响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23例、良9例、可1例。结论:DAA微创TH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隐性失血是围手术期失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围手术期大量失血会影响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探讨脊柱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对减少患者失血量、保障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以上3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是当前治疗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整体优势明显。术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大量隐性失血的现象,直接影响术后恢复效果。针对其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对术后隐性出血的演变机制进行了解,结合具体情况,解决失血问题。此外由于潜在的影响因素比较多,要对发生机制进行了解,做好诊断工作。本研究以隐性失血衍生机制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肥胖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的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观察肥胖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所有病例均为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24 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 m L,即可维持正常血压者,通过对患者手术前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患者的失血总量,减去显性失血量即为隐性失血量。结果: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743.8 m L和592.5 m L;失血总量两组分别为1096.1 m L和860 m L,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肥胖患者来说围手术期的风险更高,隐性失血量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改良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以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将拟行单侧全髋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对比观察2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止痛药用量、假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术后24周末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止痛药用量少于对照组(P均<0.05)。2组手术持续时间和假体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24周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及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对照组为4%,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具有关节组织和神经损伤小、出血少、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可以提高假体的稳定性,尽快恢复髋关节的功能,保证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以中医"调理气血"法为指导组成的经验方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的120例全髋关节置换(THA)患者(THA)采取电脑随机分组,将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其中试验组60例,术前3天开始服用经验方,1剂/d,对照组60例,术后使用利伐沙班10mg口服每天。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使用Gross方程,依据患者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出患者的总失血量即失血总量=术前血容量(PBV)×(HCT术前-HCT术后),术前血容量(PBV)=K1×身高+K2×体重+K3,使用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即得隐性失血量。结果: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在术前3d: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术前两组患者贫血情况不存在差异。术后,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降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减少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所用经验方能够通过调理气血,降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下降程度,减少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改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状况,并且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效果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直接前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采用直接前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55~79岁,中位数65岁。按股骨头坏死的ARCO分期,Ⅲ期3例、Ⅳ期33例。排除合并陈旧性髋臼骨折、异位骨化、骨盆畸形和后髋臼缺损者。术后随访观察髋关节疼痛改善、并发症发生及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0.50±10.50)min,术中出血量(510.00±159.30)m L,下床时间(2.50±1.28)d,住院时间(12.10±4.50)d。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8个月。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8.04±1.51)分降至术后6个月(0.65±0.23)分。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7例、良6例、可3例。均未出现肢体短缩、畸形、感染、肺栓塞、假体松动、假体下沉、下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均恢复独立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结论:采用直接前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创伤小,能够消除或缓解髋关节疼痛,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单切口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3年Lester和Helm首次报道前外侧小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来,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受到了重视。该手术采用特殊的暴露器械,在熟练常规手术的基础上,使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切口减少到10cm以内,对内部组织也做到尽可能小的损伤。自2002年6月~2005年10月,作者对23例病人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三七止血汤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有效性。方法:选取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七止血汤组、氨甲环酸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0例。三七止血汤组术前1天和术后连续3天口服三七止血汤,氨甲环酸组术前1天和术前15 min开始静脉点滴氨甲环酸,伤口关闭时关节腔内注射60 mL,空白对照组不应用任何止血药物。比较3组患者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需要输血患者人数、输血量、不同时间血红蛋白(Hb)的变化。结果:三七止血汤组和氨甲环酸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三七止血汤组和氨甲环酸组术后输血量和输血例数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3组Hb水平较术前2天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3天,三七止血汤组和氨甲环酸组Hb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三七止血汤能显著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降低输血患者数量和输血量,能有效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与氨甲环酸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围手术护理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制订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锻炼指导。结果: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使患者最大程度恢复了髋关节功能。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至关重要。良好的术前准备,完善的术后护理及有效的功能锻炼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梨状肌(SuperPATH)入路与髋关节后侧(Moore)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髋关节后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经梨状肌入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手术前后炎性反应指标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前倾角、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