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Trevo支架和Soliatire支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机械取栓术中血管再通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例在本院接受支架取栓术的AIS患者,根据选用的支架类型将患者分为Solitaire支架组(102例)和Trevo支架组(98例); 以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以脑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TICI)评估血管再灌注情况,比较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并发症发生及血管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Trevo组的30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Solitaire组[3(0~13)vs 6(0~17),P<0.05],且90d的mRS评分也显著低于Solitaire组[2(0~5)vs 3(0~6),P<0.05],但2组术后脑卒中进展、远端血栓或栓子形成、术后出血、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Solitaire支架组比较,Trevo支架组的取栓时间更短[51(30~165)min vs 70(27~160)min,P<0.05]、取栓次数更少[2.1(1~6)次 vs 2.9(1~8)次,P<0.05]、取栓1次成功率更高(40.8% vs 27.5%,P<0.05)、TICI达2b或3级的血管再通率更高(89.8% vs 79.4,P<0.05)。发病到治疗时间≥360 min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4,95% CI=1.041~1.223,P=0.029),而血管再通TICI达2b或3级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858,95% CI=0.761~0.977,P=0.016)。使用Trevo支架是促进血管再通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722,95% CI=0.541~0.928,P=0.018,而取栓次数≥2次则是影响血管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60,95% CI=1.248~2.303,P=0.015)。结论 与Solitaire支架比较,Trevo支架能够减少AIS患者的取栓次数、缩短取栓时间,并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肾功能损害与脑小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自2017年1月-2018年3月回顾性收集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134例,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肾功能损害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合并肾功能损伤,n=52)和对照组(不存在肾功能损伤,n=82),观察2组患者的预后和脑小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和白质弥漫性疏松发生率更高[(40.38% vs.23.17%,P=0.034)和(34.62% vs.18.29%,P=0.033)];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FA值显著降低(0.40±0.12 vs.0.46±0.14,P=0.012); ADC值显著增高(2.78±0.23 vs.2.56±0.28,P=0.000); 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显著低于对照组(21.46±4.28 vs.23.39±3.69,P=0.006); 观察组患者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SF-36)显著低于对照组(66.75±14.57 vs.72.28±10.95,P=0.014)。结论 原发性脑出血患者肾功能损伤较为常见,其可能与患者脑小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外周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96例心脏骤停后进行CPR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脑损伤轻度组(n=38,GCS≥12分)、中度组(n=32,9分≤GCS≤11分)和重度组(n=26,3分≤GCS≤8分),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测定患者CPR后成功恢复自主循环2、8、12和24 h血清中APN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中APN与GCS评分以及TNF-α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轻、中、重度组的血清中APN和TNF-α水平在不同时间点、不同组间以及组间×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 重度组各个时间点的APN水平最低,分别为(4.92±0.21)、(7.07±0.28)、(9.34±0.39)、(16.12±0.64)mg/L,TNF-α水平最高,分别为(43.26±2.47)、(33.46±1.25)、(21.12±1.33)、(15.85±0.92)pg/mL; 不同时间点血清中APN水平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76,P=0.012; r=0.48,P=0.028; r=0.56,P=0.012; r=0.63,P=0.008),与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73,P=0.001; r=-0.51,P=0.016; r=-0.43,P=0.036; r=-0.71,P=0.001)。结论 心脏骤停患者CPR后血清APN水平可以预测其脑损伤的严重程度,APN水平越低,患者脑损伤越严重,其预后越差。APN对临床早期防治CPR后脑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11—2013-11诊治的颅脑创伤患者142例,根据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分为2组,95例患者未发生脑血管痉挛为对照组,47例发生脑血管痉挛为观察组,分析颅脑创伤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患者。脑挫裂伤与硬膜外血肿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硬膜下血肿和颅骨骨折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几率越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Fisher分级Ⅱ级/Ⅲ级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Fisher分级Ⅰ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损伤类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Fisher分级均是颅脑创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bstrucy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OSAS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2组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平均血氧饱和度、低氧指数等; 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 检测2组患者血清HIF-1和Ngb水平; 根据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认知功能障碍组夜间睡眠期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低氧指数显著高于认知正常组,而其最低血氧饱和度和平均血氧饱和度的指数显著高于认知正常组(P<0.05); 认知障碍组视空间技能、执行技能、定向力、语言能力、记忆力(延迟记忆)、注意力以及抽象思维7个不同的认知领域的得分以及总分均低于认知正常组(P<0.05); 认知功能障碍组HIF-1和Ngb高水平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认知正常组(P<0.05); 认知障碍组P300潜伏期显著高于认知正常组,但波幅较认知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χ2=7.428,P=0.006)、血脂血糖水平异常(χ2=9.917,P =0.002)、AHI(χ2=5.489,P=0.019)、脑梗死面积(χ2=5.857,P=0.016)、脑梗死部位(χ2=6.207,P=0.013)、HIF-1水平(χ2=29.138,P=0.000)和Ngb水平(χ2=32.385,P=0.000)是急性脑梗死合并OSAS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HI≥20次/h(OR=6.417,95% CI=2.774~14.848,P=0.000)、HIF-1高水平(OR=4.768,95% CI=2.009~11.318,P=0.000)、Ngb高水平(OR=4.477,95% CI=2.443~8.204,P=0.002)、血脂血糖水平异常(OR=3.622,95% CI=1.422~9.225,P=0.004)、脑梗死部位(OR=4.428,95% CI=1.801~10.888,P=0.027)为影响认知功能障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急性脑梗死合并OSA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主要是AHI≥20次/h、HIF-1高水平、Ngb高水平、血脂血糖水平异常、脑梗死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癫痫药物治疗新诊断癫痫患者的长期结局及影响长期结局的因素。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癫痫库中2009年3月1日-2014年10月31日就诊的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在随访期间随时间而变化的药物反应(≥1、≥2、≥3年无发作率),并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达到至少3年无发作分为控制组和未控制组,探讨影响患者长期结局的临床因素; 对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影响长期结局的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50例新诊断癫痫患者。1、2、3年无发作率分别为68.3%、61.1%、59.1%; 2年及3年无发作率明显低于1年无发作率(239/350,68.3% vs.214/350,61.1%,P=0.048)、(239/350,68.3% vs.207/350,59.1%,P=0.012),但2年和3年无发作率(214/350,61.1% vs.207/350,59.1%,P=0.589)无明显差异。其中至少3年无发作(控制组)207例(59.1%),未控制组143例(40.9%),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期间有多种发作类型比只有一种发作类型的患者3年无发作率低(10/49,20.4% vs.197/301,65.4%,P<0.001)、有围产期损伤史的患者3年无发作率比无围产期损伤者要低(6/24,25.0% vs.201/326,61.7%,P<0.001)、多药治疗的患者比单药治疗的患者3年无发作率低(54/153,35.3% vs.153/197,77.7%,P<0.001)、早期6个月仍有发作的患者比早期6个月无发作的患者3年无发作率低(71/151,47.0% vs.136/199,68.3%, P<0.001); 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治疗期间多种发作类型[优势比(OR)=4.054,95%置信区间(CI)=1.834~8.958,P=0.001]、多药治疗(OR=5.192,95%CI=2.911~9.261,P<0.001)和有围产期损伤史(OR=5.475,95%CI=1.924~15.580,P=0.001)是不能获得3年无发作的预测因素。结论 新诊断癫痫患者随着时间延长无发作率呈下降趋势,3年无发作率为59.1%; 多种发作类型、多药治疗、围产期损伤是影响新诊断癫痫患者药物治疗长期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评分在早期评估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以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东莞市企石医院ICU收治的52例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入院后第24、72 h进行BIS值监测,同时对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进行检测; 按照患者预后(3个月时)的情况分为清醒组、意识障碍组和脑死亡组,对同组间不同时间点的各个监测值进行比较,对3组间同一监测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BIS值、GC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的关联性进行判断; 计算BIS的曲线下面积,评估BIS能否作为早期评估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及预后的指标。结果 清醒组、意识障碍组和脑死亡组入院后第24 h BIS值分别为67.5±14.2,53.9±16.5,35.2±23.6,入院后第72 h BIS值分别为68.3±12.3,52.2±19.7,32.0±17.5; 不同时间点比较意识清醒组入院后第24 h BIS值低于入院后第72 h,意识障碍组及脑死亡组入院后第24 h高于入院后第72 h; 同一时间点比较无论是入院后第24 h还是入院后第72 h,脑死亡组BIS值都低于意识障碍组,意识障碍组低于清醒组(P<0.05)。3组入院后第24 h 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0.49±7.29)、(23.26±6.67)、(27.35±5.86)分; 3组入院后第72 h 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9.23±6.23)、(25.12±5.23)、(29.67±4.25)分; 不同时间点比较意识清醒组入院后第24 h APACHEⅡ评分高于入院后第72 h,意识障碍组及脑死亡组入院后第24 h低于入院后第72 h; 同一时间点比较不论是入院后第24 h还是入院后第72 h,脑死亡组APACHEⅡ评分高于意识障碍组,意识障碍组高于清醒组(P<0.05)。入院后第24 h 3组GCS评分分别为(8.15±1.89)、(5.69±1.63)、(3.56±0.89)分; 入院后第72 h 3组GCS评分分别为(8.24±1.16)、(5.58±1.71)、(3.42±1.02)分; 不同时间点比较意识清醒组入院后第24 h GCS评分低于入院后第72 h,意识障碍组及脑死亡组入院后第24 h高于入院后第72 h; 同一时间点比较不论是入院后第24 h还是入院后第72 h,脑死亡组GCS 评分低于意识障碍组,意识障碍组低于清醒组(P<0.05)。BIS值与GCS评分、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显示,BIS值和GCS评分之间呈线性正相关(r=0.355,P=0.006),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373,P=0.016)。3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不管是入院后第24 h还是入院后第72 h,脑死亡组与意识障碍组比较,ROC曲线下面积有统计学差异(P<0.05); 意识障碍组与清醒组比较,ROC曲线下面积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BIS值的ROC曲线下面积都是最大的。结论 急性脑损伤患者的BIS值和患者昏迷程度呈正相关,BIS值可以作为早期评估急性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5月收入本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457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D-二聚体等指标; 按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mofified Rankin scale,mRs)量表评分将患者分组(mRS评分>2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结局预后不良组年龄、吸烟比例、基线空腹血糖、体重指数、基线NIHSS评分以及基线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结局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独立的预测因素有年龄(OR=1.030,95%CI=1.006~1.056,P=0.016)、体重指数(OR=1.279,95%CI=1.124~1.455,P=0.000)、吸烟(OR=3.375,95%CI=1.755~6.491,P=0.000)、基线NIHSS评分(OR=5.465,95%CI=3.930~7.600,P=0.000)和基线D二聚体(OR=1.201,95%CI=1.027~1.405,P=0.022)。D-二聚体水平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P=0.000),其临界值为0.635 ng/mL时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2.9%。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基线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病情恶化(END)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江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2 h内完成DSA检查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37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END分为nEND组(182例)与END组(55例),多变量logistic分析确定脑梗死急性期病情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侧支循环良好158例,其中23例(14.6%)发生END; 侧支循环不良79例,32例(40.5%)发生END,侧支循环不良患者END发病率显著增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END组与nEND组患者糖尿病病史(P=0.016)、收缩压(P=0.026)、低密度脂蛋白(P=0.019)、空腹血糖(P=0.023)、超敏C反应蛋白(P=0.029)、基线NIHSS评分(P=0.000)、大动脉狭窄或闭塞(P=0.008)及侧支循环(P=0.000)有明显差异,其余变量无明显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NIHSS评分(OR=0.777,95%CI=0.654~0.924,P=0.004)、大动脉狭窄或闭塞(OR=2.298,95%CI=1.019~5.180,P=0.045)和侧支循环不良(OR=6.289,95%CI=3.007~13.156,P=0.000)。结论 脑梗死END发生与侧支循环不良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29(miR-29)联合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UG1及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6月-2018年7月本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选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同期纳入本院的体检健康者100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血清miR-29和LncRNA TUG1表达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DMA水平。结果 与出血性脑卒中组miR-29(60.7±4.3)-log,LncRNA TUG1(16.4±1.4)-log,ADMA(6.3±0.7)mIU/mL和健康对照组miR-29(62.3±4.8)-log; LncRNA TUG1(15.9±1.3)-log; ADMA(6.4±0.6)mIU/mL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LncRNA TUG1(43.5±3.5)-log和ADMA(11.4±1.4)mIU/mL水平显著升高,而血清miR-29(31.4±2.1)-log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出血性脑卒中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iR-29、LncRNA TUG1及ADM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ncRNA TUG1及ADMA水平与NIHSS评分(LncRNA TUG1:r=0.538,P=0.002; ADMA:r=0.566,P=0.001)呈正相关,而血清miR-29水平与NIHSS评分(miR-29:r=-0.545,P=0.001)呈负相关。血清miR-29、LncRNA TUG1及ADMA区分缺血性脑卒中与非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和健康对照者)的AUC分别为0.863(95%CI=0.800~0.944,P<0.001)、0.912(95%CI=0.833~0.977,P<0.001)和0.764(95%CI=0.688~0.887,P<0.001); 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3%/82.1%、94.2%/73.5%和76.8%/81.2%; 对应的临界值分别为48.6-log、33.2-log和9.5 mIU/mL。当联合血清miR-29、LncRNA TUG1及ADMA时区分缺血性脑卒中与非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945(95%CI=0.932~0.998,P<0.001),敏感度为83.8%,特异度为97.3%。结论 联合血清miR-29、LncRNA TUG1及ADMA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潜在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术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神经外科行STN-DBS手术的228例PD患者.分析术后24个月内的统一帕金森评估量表(UPDRSⅡ、Ⅲ)、贝克焦虑评分(BAI)、贝克抑郁评分(BDI)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变化,并根据药物关期Schwab&England日常活动(S&E)评分将术后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0分,122例)和预后不良组(≤70分,106例),分析影响预后的术前因素.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24个月,药物开、关期的UPDRSⅡ、UPDRSⅢ及S&E评分均降低(均P<0.05),其中药物开期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24.2%、29.2%和12.3%,关期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43.4%、47.0%和48.1%;MMSE、BAI、B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的平均发病年龄、手术年龄、Hoehn-Yahr分期、UPDRSⅡ评分(开期、关期)均降低,S&E评分、MMSE评分均增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OR=1.200,95% CI:1.079~1.334,P<0.01)、术前MMSE评分(OR=0.598,95% CI:0.423~0.846,P<0.01)及术前关期的S&E评分(OR=0.959,95% CI:0.921 ~0.998,P<0.05)是术后24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STN-DBS能明显改善PD患者的临床症状.手术年龄、MMSE评分和药物关期的S&E评分是术后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发病年龄、Hoehn-Yahr分级、UPDRSⅡ评分、药物开期的S&E评分是可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Neural networks》1999,12(2):393
This letter points out that the unified algorithm given by Chen et al. (Chen, T., Amari, S., & Lin, Q. (1998). Neural Networks, 11, 385–390) is a direct generalization of our invariant-norm algorithm. However, this direct-generalized unified algorithm is not practical from the learning point of view as the involved computations are intensive. As a matter of fact, a more effective generalization is made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UK)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 对照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 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mRS评分,观察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评价2组临床疗效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GSH-Px和ROS水平。结果 治疗24 h与7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7 d与14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24 h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28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78.33%(P>0.05); 观察组SICH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6.67%(P>0.05); 治疗后2组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ROS均明显下降(P<0.05); 治疗后观察组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RO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UK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12 h)能取得良好疗效,能更好地改善机体氧化应激水平,较单用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子模拟疫苗对C6/SD大鼠胶质瘤模型治疗的效果与机制.方法 混合同种异基因型的9L胶质瘤细胞及其裂解物与同基因型的C6胶质瘤细胞裂解物配制分子模拟疫苗.以C6胶质瘤细胞植入SD大鼠颅内建立动物模型.39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0万治疗组、20万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3只).造模后8d皮下接种疫苗,观察生存时间.造模后7、14、21、28、35、70 d行MRI检查并计算肿瘤体积.造模后20 d,每组随机选取3只大鼠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分析Fascin、HS1、MMP-2、Podoplanin、CD4、CD8的表达.结果 10万治疗组和20万治疗组的生存时间(分别为29.0 d、47.5d)较对照组延长(18.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个治疗组的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治疗组的肿瘤体积呈先增大,再逐渐缩小.在造模后的14 d和21 d,2个治疗组肿瘤的平均体积[14 d为(220.68 ± 45.92) mm3、(164.98 ±45.36)mm3;21 d为(426.48±39.69) mm3、(376.23±43.89) mm3]均小于对照组[14 d为(265.30±40.57) mm3、21 d为(515.64±15.28)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个治疗组的肿瘤体积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20d,治疗组胶质瘤细胞密度低于对照组;治疗组Fascin、HS1、MMP-2、Podoplanin的表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CD4、CD8的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 分子模拟疫苗能诱导荷瘤大鼠产生针对颅内胶质瘤的免疫反应,从而减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侵袭力,延长大鼠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17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单发,均位于幕上,其中5例位于枕叶、2例位于枕顶叶、3例位于颞叶、4例位于额叶、3例位于顶叶;7例呈实性、10例呈囊性。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行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肿瘤全切除(其中10例为WHO Ⅱ级,5例为WHOⅢ级),2例部分切除(WHOⅢ级)。病理学检查结果:10例为室管膜瘤(WHO Ⅱ级),7例为间变型室管膜瘤(WHO Ⅲ级)。术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缓解,其中4例(均为WHO Ⅲ级,其中2例为部分切除)术后接受放疗。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0-7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3.2个月。随访期间,17例患者均无脊髓转移征象,7例患者复发,其中4例(WHO Ⅲ级)为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分别为1例接受二次肿瘤全切除并行术后放疗,1例行二次肿瘤全切除术后3个月死亡,2例肿瘤部分切除的患者拒绝二次手术并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死亡;3例为术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均接受二次肿瘤全切除,其中1例为WHO Ⅲ级的患者,术后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患者元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肿瘤全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案,手术方式的选择和肿瘤级别可以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预测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多模式神经电生理(EEG、BAEP、SEP)的总评分与颈髓电刺激(cSCS)促醒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大庆油田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cSCS促醒治疗的PVS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神经电生理评分、治疗1年后的疗效,并与同期保守促醒治疗5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总评分与cSCS促醒疗效的等级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观察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促醒治疗1年后,研究组48例患者中脱离PVS18例(37.5%),显效11例(22.9%),好转10例(20.8%),无效9例(18.7%);对照组50例患者中脱离PVS 3例(6.0%),显效4例(8.0%),好转30例(60.0%),无效13例(26.0%).研究组和对照组疗效的Ridit分析显示,研究组R值=0.6077,对照组R值=0.3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CS促醒治疗的疗效优于保守促醒治疗.cSCS促醒疗效与神经电生理总评分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神经电生理总评分与cSCS促醒疗效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rs =0.854,P<0.05),即神经电生理总评分越高,cSCS促醒的疗效越好.结论 (1)cSCS促醒技术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脱离PVS的比率,有利于患者早期促醒PVS.(2)多模式神经电生理总评分与cSCS促醒疗效存在正相相关性,对临床选择cSCS促醒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出血性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4月-2018年4月共收治的13例出血性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共发现13个动脉瘤,其中8个动脉瘤为主干动脉型,5个为外周动脉型; 所有动脉瘤均为责任动脉瘤; 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室内出血3例,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2例。8例合并主干动脉型动脉瘤患者均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有2例患者后期行血管重建术; 5例合并外周动脉型动脉瘤患者,其中1例早期行予Onyx胶栓塞治疗,后期行血管重建术,2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管重建术,另外2例早期行保守治疗,后期行血管重建术。8例烟雾病合并主干动脉型动脉瘤患者经弹簧圈栓塞术后,5例达到致密栓塞,3例瘤颈部分残余; 5例烟雾病合并外周动脉型动脉瘤患者中2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管重建术治疗,动脉瘤夹闭完全,1例行Onyx胶栓塞术后未见动脉瘤残留,未出现新鲜梗死灶,2例早期保守治疗,后期行血管重建术患者复查,其中1例动脉瘤稳定,另外1例动脉瘤消失。13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恢复。结论 临床上出血性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并不少见,根据动脉瘤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和积极的治疗措施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8例行长时程亚低温治疗的高分级aSAH患者,其中24例行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34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出院后对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58例高分级aSAH患者长时程亚低温治疗的时程为5~14 d,平均(7.0±4.4)d.治疗期间,37例(63.8%)患者出现心律失常,50例(86.2%)出现低血压,8例(13.8%)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4例(93.1%)出现胃肠动力障碍,8例(13.8%)出现应激性溃疡;30例(51.7%)出现肺炎,4例(6.9%)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8例(48.3%)出现脑血管痉挛;21例(36.2%)出现寒战;17例(29.3%)出现凝血功能障碍;15例(25.9%)出现应激性高血糖,13例(22.4%)出现低白蛋白血症;6例(10.3%)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10例(17.2%)出现迟发性脑缺血.8例(13.8%)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后Hunt-Hess高分级(Ⅳ、Ⅴ级)及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在长时程亚低温治疗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 <0.05).4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1.9)个月.其中56.5%(26/46)的患者预后良好,43.5%(20/46)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的患者中,6例死亡,14例中、重度残疾.结论 长时程亚低温疗法能改善高分级aSAH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眶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破裂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经眶外侧入路手术夹闭的破裂FPCA动脉瘤患者,共55例,其中规则囊状动脉瘤41例,不规则囊状动脉瘤11例,梭形动脉瘤3例。 结果55例患者的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其中完全夹闭49例(89.1%),瘤颈残留5例(9.1%),瘤体残留1例(1.8%)。因过度夹闭载瘤动脉引发缺血性并发症6例(10.9%),其中规则囊状动脉瘤4例(9.8%,4/41),不规则囊状动脉瘤2例(2/11);6例患者中,3例(5.5%,3/55)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2~5分]。影像学随访50例,时间为5~9(6.7±1.0)个月,复发2例(4.0%)。术后52例临床随访≥1年,mRS评分0分38例、1分10例、2分3例,4分1例。术前动眼神经麻痹29例,临床随访完全恢复13例,部分恢复9例,未恢复7例。 结论经眶外侧入路显微夹闭破裂FPCA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其中不规则囊状动脉瘤复发率及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外科手术治疗颞岛型颞叶癫痫附加症(TPE)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中心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经SEEG证实的颞岛型TPE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0例(占同期147例颞叶癫痫手术患者的6.8%)。所有患者在立体定向辅助机器人引导下植入SEEG电极,综合定位评估后行致痫灶切除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前颞叶、颞叶内侧结构及岛叶致痫皮质。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每例患者植入电极9~16根,平均(12.4±2.1)根。其中7例为颞岛同步型,3例为颞岛独立型。术后仅1例出现短暂命名性失语,在出院前恢复,其余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8~36个月,平均(28±6)个月。全部患者均达Engel分级Ⅰ级(Ⅰa级9例,Ⅰc级1例)。结论SEEG是明确诊断颞岛型TPE的重要方法;在SEEG的引导下,外科治疗颞岛型TPE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