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阿替普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和对照组(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每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后行CT灌注成像,比较两组颅脑CT灌注成像参数,大脑中动脉(MCA)的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变化情况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增高,平均通过时间(MTT)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梗死周围区域CBV和CBF均较治疗前增加(P 0.05),对照组梗死周围区域CBV较治疗前增加(P 0.05),且观察组梗死周围区域CBV和CBF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梗死周围与梗死中心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 0.05),且观察组梗死周围rCBV增加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Vp、Vm显著升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P 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通过改善脑梗死病人梗死中心及其周围区域组织灌注,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血清脑红蛋白和血红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和醒脑静注射液。比较两组病人入院时及入院治疗第1天、第4天、第7天和第14天时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脑梗死发生率及血清脑红蛋白(NGB)和血红蛋白(HGB)水平。结果入院第1天两组病人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天、第7天和第14天两组病人的GC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病人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242,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NGB和HGB水平明显升高,观察组病人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重症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升高病人血红蛋白和血清脑红蛋白的表达水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延迟性脑缺血(D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1至8月诊治的52例a SA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8 d接受头部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一站式检查。采用CTA观察颅内大血管的形态。CTP检查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计算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获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根据有无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12例)及非DCI组(4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 MTT相对均值的差异。结果 CTA可以显示脑血管痉挛(CVS)。CTP显示DCI组低灌注区域或a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MTT分别为0.75±0.22、0.96±0.23及1.6±0.4;非DCI组的r CBF、rCBV及rMTT分别为0.93±0.21、1.01±0.32及1.1±0.3。与非DCI组相比,DCI组rCBF降低、rM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rCBF)=-3.038,P_(rCBF)=0.004;t_(rMTT)=4.679,P_(rMTT)0.01);两组间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BF和rMTT值在a SAH后的DCI患者中分别显著降低和延长,对诊断DCI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出血昏迷病人的催醒作用。方法以我院2012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4例脑出血昏迷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病人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疗程为2周,两组病人均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观察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与脑血肿量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病人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意识觉醒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出血昏迷病人,可提高临床疗效、提高GCS评分、减少脑血肿量、缩短意识觉醒恢复时间、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内科》2019,(6)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对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责任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的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因存在丁苯酞使用禁忌证而未给予丁苯酞治疗的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I显示的病灶侧责任动脉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CBV)、相对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局部峰值时间(rTTP)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病灶侧责任动脉rCBF、rCBV、rMTT以及rTT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的rCBF、rCBV水平均显著升高,rMTT、rTTP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的rCBF、rCBV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rMTT、rTT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脑血流供应状况,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采用手术、药物及物理康复等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实施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后应用颅脑损伤残疾评定量表(DRS)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9/100),高于对照组的74%(74/1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RS和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R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疗效显著,可以促进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感知行为干预对重度脑性昏迷患者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致重度脑性昏迷患者,采用计算机抽取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感知行为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功能障碍评分(DRS)、脑电图评分(EEG),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的苏醒时间、苏醒率、意识恢复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GCS、DRS、EE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GCS、DRS、EEG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GCS、DRS、EEG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率、意识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患者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度脑性昏迷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感知行为干预,可有效促使患者意识恢复,改善患者的脑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5例CT扫描显示脑白质疏松症的病人进行血流动力学研究,并与9例正常对照组行对比性研究,旨在搞清慢性脑缺血或代谢低下与白质疏松症的关系。结果发现,脑白质疏松患者白质局部脑血流量(rCBF)与正常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脑血容量(CBV)及CBF对乙酰唑胺的反应性却无显著性差异。大脑皮层rCBF、rCBV及rCBF对乙酰唑胺的反应性在病人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苏州市高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指数(BI)〕、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低于对照组,GCS和BI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m、血清TNF-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Vm高于对照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术后Vm,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发病机制,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后2周内继发癫痫病人35例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但未继发癫痫的病人3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脑血流灌注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两组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既往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层梗死、多脑叶梗死病人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局部血容量(rCBV)和局部血流量(rCB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病人常见皮层梗死、多脑叶梗死、区域性脑血流量异常变化、炎症反应等。发病危险因素较多,皮层梗死、低rCBV、低rCBF病人发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得康口服液治疗对脑卒中后昏迷患者异前列腺素(8-iso-PG)F2α及Apelin-13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昏迷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配合静脉点滴纳洛酮,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得康口服液。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血清8-iso-PGF2α及Apelin-13蛋白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脑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及Fugl-Meyer(FMA)评分,血清8-iso-PGF2α及Apelin-13蛋白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8-iso-PGF2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GCS评分、FMA评分,Apelin-13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NIHSS评分[(6.9±1.7)vs(8.3±2.5)]分、8-iso-PGF2α水平[(13.2±3.1)vs(17.1±2.7)]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GCS评分[(14.8±5.6)vs(12.4±4.0)]分、FMA上肢评分[(37.2±10.7)vs(25.8±11.5)]分、FMA下肢评分[(24.8±9.6)vs(17.9±10.0)]分,Apelin-13蛋白水平[(26.7±3.0)vs(24.6±2.6)]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得康口服液通过降低患者体内8-iso-PGF2α水平,上调Apelin-13蛋白水平,发挥减轻脑卒中后昏迷患者氧化应激损伤,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盐酸甲氯芬酯治疗急性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接诊的80例急性脑出血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甲氯芬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情况,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hs-CRP、NSE、IL-6水平,脑血肿量、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11.73±2.08)%与(18.20±3.10)%,P0.05],GCS评分高于对照组[(12.84±3.01)分与(8.97±2.12),分P0.05];hs-CRP、NSE、IL-6水平低于对照组[(9.02±2.18)mg/L与(19.34±3.02)mg/L、(13.40±2.10)μg/L与(20.35±3.01)μg/L、(8.49±1.23)pg/m L与(17.96±2.97)pg/m L](P0.05);观察组脑血肿量低于对照组[(18.02±1.92)m L与(26.07±2.30)m L],ADL评分高于对照组[(75.86±9.32)分与(59.08±8.60)分,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出血病人盐酸甲氯芬酯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减轻临床症状,有利于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的动态变化,探讨抵当丸对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脑出血Ⅰ组和脑出血Ⅱ组(治疗组),脑出血组分为12h、24h、72h、7d4个亚组,采用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备脑出血模型,各时相点应用CT灌注对血肿周围组织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定量测量,同时按Bederson评分法进行动物行为评分。结果脑出血Ⅰ组、Ⅱ组rCBF、rCB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0.05),Bederson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P0.05);脑出血Ⅱ组各时相点rCBF、rCBV明显高于脑出血Ⅰ组(P0.05),Bederson评分除术后7d低于脑出血Ⅰ组(P0.05),其余各时相点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低灌注状态;抵当丸能显著改善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酯钠联合普瑞巴林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神经功能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94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7)与研究组(n=47)。对照组接受普瑞巴林治疗,研究组在普瑞巴林基础上联合神经节苷酯钠治疗。观察两组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水肿面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预后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S100β蛋白、NSE、脑水肿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良好率为48.93%高于对照组的27.66%(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酯钠联合普瑞巴林治疗重症颅脑损伤能促进病人神经功能修复,改善预后,可能与其能降低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脑血流指标、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亚低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 d。比较两组治疗疗程,治疗前后脑血流、GFAP、UCH-L1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21%)高于对照组(60.5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均匀血流速度(Vmean)、均匀血流量(Qmean)高于对照组,而脑血脉搏波波速(W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FAP、UCH-L1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疗效明显,可改善病人脑血流和降低血清GFAP、UCH-L1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将经知情同意并符合入组条件的80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行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检查,计算脑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脑血流量(CBF)比值(rCBF)、脑血容量(CBV)比值(rCBV)均有提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rMTT)和达峰时间(TTP)比值(rTTP)均有降低。治疗后观察组rCBF、rCBV提高,rMTT降低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后病灶区脑血流灌注较对照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通过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可提高脑梗死急性期病人病灶区域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氧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脑氧代谢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成重症组(GCS≤8分)15例和非重症组(GCS>8分)9例。通过颈内静脉置管采血测定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同时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计算动脉颈静脉氧含量差(AVDO2)和脑氧摄取率,比较两组患者的SjvO2、AVDO2和脑氧摄取率,分析三者与GCS和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评分(GCSP)的相关性。结果重症组SjvO2为(76±6)%,非重症组为(69±4)%,脑氧摄取率重症组低于非重症组(P<0.05)。重症组多数患者为持续性SjvO2≥70%,而非重症组多为短暂性SjvO2≥70%。脑氧摄取率与GCS、GCSP呈显著正相关(P<0.05)。SjvO2≥70%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SjvO2<70%的患者(P<0.05)。结论SjvO2能够客观反映急性脑梗死后脑氧代谢和脑血流状况,可作为评估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HUK)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观察组患者予以HUK0.15PNAU+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及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治疗前后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IP)体积、患侧/健侧相对灌注参数[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侧支循环改善情况,计算ΔrMTT(治疗后rMTT-治疗前rMTT)、ΔrTTP(治疗后rTTP-治疗前rTTP)、ΔrCBV(治疗后rCBV-治疗前rCBV)、ΔrCBF(治疗后rCBF-治疗前rCBF)。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rLM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rLM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WI序列梗死体积、IP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WI序列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P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健侧ΔrMTT、ΔrTTP、ΔrCBV、Δ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侧ΔrMTT、ΔrTTP、Δ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患侧Δ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侧支循环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UK能有效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患者残障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19.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病人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60例VD病人随机分为养血清脑颗粒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病人采用养血清脑颗粒,1次1袋,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吡拉西坦(脑复康)片,1次0.8g,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2个月。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及脑卒中病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量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的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的MMSE总分、ADL评分及DND评分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量表评分分别为(26.17±4.03)分、(31.47±5.67)分、(33.48±5.8)分,对照组为(22.83±5.12)分、(34.68±7.09)分、(37.66±5.32)分,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能改善轻中度VD病人的认知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静注醒脑静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50 mL,1次/d,10d为1个疗程,必要时间隔5d后行第2个疗程.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14天的GCS分别为(5.37±2.17)、(6.54 ±2.63)、(12.37±3.19)分,对照组分别为(5.12±2.65)、(6.23±2.31)、(9.24±2.78)分;两组治疗后第14天GCS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第14 d观察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其机制与降低血清NSE、MB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