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部分接收失能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提供现状、经验及困境。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江苏省20家接收失能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性质、随访服务、特色养老和医疗相关服务等。结果:70%医养结合机构的性质为医养合作一体化;随访服务内容相对完善,健康养老服务存在缺失;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离不开政策和政府财政的支持;面临着专业人才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困境。结论:20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同时,应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开展重点随访服务,提供多层次服务,开通危急重症“绿色通道”。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有效激励制度,全面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河北省邯郸市养老机构承担的养老需求并提出建议,以实现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邯郸市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共35家养老机构收纳的307名老年人展开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包括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及建议。结果养老机构中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调查中:在日常生活照护需求方面,饮食的要求最高(35.2%);在医疗康复服务需求方面,41.1%的老人希望得到定期检查的服务;在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方面,老人对聊天解闷、心理护理以及文娱活动这三项的需求较高(89.3%)。在养老机构老人对养老服务的建议方面,83.4%的老人希望养老机构能提供便捷便宜的医疗服务。结论邯郸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正在启动,应针对老年人需求,健全"医养结合"相关制度,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徐州市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21年6~7月,随机抽取徐州市5个区30家养老机构的1 000名入住老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 SPSS 26.0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928份,有效回收率92.8%。入住机构老人医养结合服务总需求(65.93±12.34分),各维度中需求最高的是医疗护理(72.25±17.11分)。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城市居民、自己或子女支付入住费用、自感健康状况差、失能的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高(P<0.05)。结论:徐州市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高,资源可及性和老人身体状况影响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养老机构应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能力,提供更多个性化医养结合服务;建议政府加大培养医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农村地区医养结合政策宣讲和资金引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辖区内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的现状调查分析,进一步探讨开展医养结合的意义。 方法:对辖区内4间养老院共560名入住老人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与养老院管理者访谈,并进行医养结合的初步实践。结果:收回有效问卷494份,均有慢病史;有98名老人患病后未就诊,其中有84.69%“因疫情原因外出就诊不方便”未就诊;医疗服务需求方面,入住老人患病后更多意愿选择机构内部或就近就诊。老年人或其家属希望可以从养老机构获得的医疗服务项目中,“门诊开药”占83.81%,“定期体检”占65.38%。结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较高,通过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养联合体提供医疗服务,以家庭医生为抓手,实现医养结合。构建区域医联体,完善双向转诊、会诊制度,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互助。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9,(9):1256-1260
医养结合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新型养老模式,促进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以江门市典型医养结合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运行特点,指出医养结合机构在运行中存在社会认可度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老年医学人才缺口大、医保政策未健全等现实问题。提出加强老年医学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健全医疗保险政策、完善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加强推广宣传等相关建议,以期促进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为健康老龄化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人对医疗和长期照料服务的需要与利用情况;分析对医养结合型服务的潜在需要;为促进我国医养结合型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数据,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对医疗服务与长期照料服务的需要与利用情况以及对医养结合型服务的潜在需要。结果 全体老年人中,有14.01%和7.21%的老人存在应就诊而未就诊和应住院未住院的情况;在失能老人中,有39.44%的比例未获得照料;在潜在存在医养结合型服务需要的老人中,仅有37.46%的老人两种需要同时得到满足。结论 老年人对医疗与长期照料服务的需要较大并且同时存在,但对它们的利用并不充分。建议政府推进医养结合型服务的发展,在促进医养结合型服务供给的同时提高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7.
在人口老龄化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既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护理服务,同时也能够满足老人诊疗的便捷性,是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成分。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遵循以人为本,以康为要同时以养为源,以社区作为依托、同时以机构作为补充,建立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当前江苏省人口老年化程度逐渐升高,但是养老机构服务不全,市场发育不健全,故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如建立医养康养养老新模式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布局于盐城健康产业,对盐城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研究,以期构建起具有江苏特色的康养医养结合新模式,为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医养结合服务是涉及多个主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多主体融合式”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以养老机构为牵头单位,通过智慧化平台,充分对接医院、企业等服务资源,发挥多个服务供给主体的作用,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护、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心理精神支持等多方面服务需求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本文提出了对养老机构牵头构建“多主体融合式”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评价内容与具体要求,规定了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服务评价的原则、内容、实施及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对当前家庭医生制度下医养结合模式的认知及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家庭医生工作的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45套,有效回收38套,有效回收率为84.4%。8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关注家庭医生制度和医养结合政策,50.0%的管理者认为医养结合政策宣传力度一般,57.9%的管理者认为家庭医生制度和医养结合相结合存在困难。管理者认为家庭医生上门服务面临医疗风险、医疗安全、消毒隔离、交通安全和医疗废物处理等需要解决的问题。结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改良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的健康发展。应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家庭医生培训,加大家庭医生及医养结合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如何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自2015年起,政府积极提倡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主张"医养结合,以养为主",此种新型养老模式将医、养、护三者有机结合,有效缓解了养老医院机构相对分离,老人长期占据医院床铺的现象。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医院与养老资源的有机整合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造成了资源浪费、烦冗等问题。根据益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调研资料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提出在医养结合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山西省太原市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太原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方法于2018年8月—9月,在太原市6个主城区中随机抽取≥60岁老年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489份有效调查问卷,对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日常生活可自理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为85.5%(343/401),选择非居家养老仅为14.5%(58/401);失能、半失能老人来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为53.4%(47/88),选择非居家养老的为46.6%(41/88)。88.8%(434/489)的老年人不了解或一般了解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11.2%(55/489)的老年人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该模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太原市居民医养结合选择的有养育子女个数、个人月收入及了解程度等因素。结论太原市居民对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的了解程度低,家庭养老仍占主体地位,应加强健康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更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发展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指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有2.5万多对。全国养老院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比例达90%以上。王海东说,目前,我国面向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持续提升医养结合的可及性,改善服务质  相似文献   

13.
<正>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形式,其难点在于“医养结合”,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社区“医养结合”。社区医养结合的主要形式包括社区在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外,或通过与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或设立卫生服务站、卫生室,为社区内老人提供护理、康复和医疗服务。居家医疗服务包括医疗机构通过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家庭医生签约,以及通过医联体、“互联网+医疗健康”“远程医疗”等方式提供的医疗服务。然而,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社区居家养老如何实现“医养结合”?  相似文献   

14.
老龄医疗与养老相互独立的矛盾由来已久,国家提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旨在打破行政划分,建立以老人为中心,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但该模式在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落地难,信息化建设不配套、信息共享程度低是重要原因之一。罗湖医院集团根据实践需求,探索建立以老人健康为核心的医养融合信息平台,将老人、家庭、医疗与养老资源进行有效对接,有效推动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落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兰州市"医养结合"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兰州市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对策,为兰州市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方法通过对兰州市老年人口和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2014—2016年老龄化人口数量及养老机构类型、数量及服务人口情况等。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兰州市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导致养老服务需求旺盛;养老服务机构总共有15家,总量不足;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设置太少,设施设备匮乏。结论兰州市政府应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资金投入;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多途径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运行监管机制等,进而推进兰州市医养结合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1+1+1”城市社区医养结合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朝晖街道应家桥社区养老院60名老人为对照组,虹园社区佰乐时光养老院60名老人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养老服务模式,观察组实施以“1+1+1”城市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干预两年后,比较两组养老机构内老人的慢性病规范管理率、控制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医患沟通、医护专业技能、服务及时性、精神心理、医疗服务费用、健康教育咨询及讲座满意度居民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高血压规范管理率分别为96.2%、78.4%,血压控制率分别为80.8%、62.7%,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93.8%、73.5%,血糖控制率分别为87.5%、64.7%;两组干预后高血压及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1+1+1”城市社区医养结合管理模式能提升养老机构老人对医养服务的满意度,提高慢病规范化管理率和控制率,有效整合运用社区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有效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养老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而生。本文整合梳理了我国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类型、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政策选择,以期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我国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文献回顾分析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我国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性质、服务模式、基本配置、服务内容和医疗质控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医养结合机构目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机构开展诊疗项目不能满足老人就医需求、医疗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受限、部分老人存在着养老思想落后固化等问题。未来应该适度放宽医保政策,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就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的培训,增加对老年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我国当前医养结合政策的执行现状进行描述,并分析其制度性困境,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21个城市的实地走访和养老机构问卷调查对医养结合政策的地方执行情况和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提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地方上均配套出台了相关的医养结合政策,机构医养结合服务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各地政策执行文件浮于表面较多,触及实际问题较少。同时,民间力量已成为医养结合服务提供的主体,但仍处于简单的"医"+"养"的状态。结论:医养难结合背后的机制和根源在于医和养两部门间行政孤岛的存在以及激励机制的缺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深圳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利用现状与影响因素,为完善失能老人医疗照护服务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深圳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利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对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中,重度失能和多病共病比例大,医疗护理类服务利用率较高,但群体分布不均。婚姻状况、每月退休金、医保报销比例及过去半年住院治疗情况是影响养老机构失能老人利用医疗护理服务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养老机构应加强慢性病管理,推进医养融合,扩大医疗护理服务的供给;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无伴侣和贫困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支持,以促进失能老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公平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