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几年来,我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行了中医临床治疗观察和研究工作,初步探索其治疗规律,以下谨将我们的认识和体会整理出来,供同道们参考。祖国医学文献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证候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内经》中的“心痛”、“厥心痛、“真心痛”、“胸中痛”;《金匮要略》中的“九种心痛”、“胸痹”;以及后世医书中的“卒心痛”、“瘀血心痛”等皆有共同之处。又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典则相关分析法(CCA)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脉图递归定量分析(RQA)特征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探寻可反映CHD患者凝血功能的脉图RQA特征参数.方法 纳入2018年7月-2019年11月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住院CHD患者205例,采用压力脉冲信息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  
田华 《河北中医》2009,31(3):479-480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1.1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可分为3类: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归属中医学“真心痛”、“厥心痛”、“胸痹”范畴。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针对不同类型患者 ,进行辨证施护 ,效果较好 ,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998年2月~2002年8月期间71例冠心病患者 ,均为住院患者 ,男性40例 ,女性31例 ,其中心脾两虚型25例 ,气滞血瘀型15例 ,阴虚阳亢20例 ,心肾两虚型5例 ,心阳虚衰型6例。以上患者经过3~10周的镇静止痛、强心利尿、抗休克、吸氧等治疗及护理后 ,证情稳定而出院 ,其中有2例因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辨证护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伏邪学说源于《内经》,凡感受邪气,未立即发病,潜藏体内,因感受六淫之邪、七情过激、饮食失节、劳逸失凋等因素触动发作,皆可认为是伏邪致病;有四个特征,"动态时空""隐匿""自我积聚"和"潜证导向",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尤以"隐匿"最为根本,是伏邪最本质特征,是导致临床资料难以收集的根本原因;"潜证导向"也是隐匿特征所决定;"动态时空""自我积聚"是在"隐匿"基础上的动态变化过程;伏而未发、伏而欲发、伏而已发之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清代是温病学发展鼎盛时期,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逐渐形成温病发病两大类型。冠心病前期多隐匿,从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到胸闷胸痛典型症状过程漫长,邪毒伏于心脉,复受外邪、烦劳等因素诱发;早期虽无症状,致病之邪已潜伏于内,俟机而动,此时需着手解决驱逐伏邪,做到早预防、早治疗、早诊断。伏邪贯穿于冠心病整个病理过程,治疗抓住"伏邪"显得尤为重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强调正气御邪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把握伏邪致病特点,遵循伏邪入络的致病规律,益气化瘀、豁痰通络为主要治则;引入"伏邪为害"理论,总结出"以通为主,祛除伏痰、伏瘀以救心"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供应心脏血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病已成为世界人口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在欧、美国家最为常见,据统计,美国人患此病的有570万人,约占人口的2.5%,40岁以上的男性脑力劳动者发病率更高於女性。晚近,此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也日渐增高。  相似文献   

8.
1定义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社会物质的丰富、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均衡,生活节奏的紧张使冠心病患者日趋“年青化”,冠心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因此,对冠心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是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玲 《河南中医》2014,(7):1262-126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湿热证的比例越来越高,湿热交阻证已成为常见的中医证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已明确为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且为可改变危险因素。湿热痰火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之一;湿热内蕴是糖尿病诸多证型的发病机理;痰湿火热是高血压的重要成因;饮食不节乃是促使湿热型肥胖病的主因。  相似文献   

10.
<正>【经典提要】《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臂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三部九候论》:"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  相似文献   

11.
<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狭窄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心脏供血不足和心肌功能障碍的一组器质性病变,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在我国,冠心病是最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于中老年人高发。也由于目前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不均匀,运动量不足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如何预防治疗冠心病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冠心病于中医范畴属于胸痹、心痛等,病因机制在于心脉不通,由于长期的痰浊、气滞造成瘀血。治疗方面以虚实辨证治疗为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之一,是导致其发病率、住院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焦虑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许多焦虑症患者在发生急性冠脉事件时胸痛症状不典型,因此易被忽视或被误诊而最终造成不良后果。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焦虑合并存在时,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尤为突出,可加速病情进展,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依从性。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焦虑状态具有较好的优势。证候相关基础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问题,理化指标是通过研究人体内代谢物的数值差异实现疾病的诊断,两者的联系可以实现宏观指标体系与微观指标体系的良好沟通。  相似文献   

13.
血府逐瘀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研究、试验研究及药理研究三个层面,将近年来学者对血府逐瘀汤在冠心病方面所进行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使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更加明了清晰,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多从“阳微阴弦”理论出发,注重标本兼治。冠心病总属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虚、阴虚、阳虚、肾虚等,标实包括气滞、血瘀、痰浊等,治疗时应根据该病病因病机,针对不同证型遣方用药,并依据患者个体差异,灵活调整药物及剂量,以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该文分享冠心病辨治体会。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日常生活,其病位在心,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与脾胃在经络和生理功能上有密切联系。文章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促进现代“大脾胃”概念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施××,男,55岁,干部。病员自1972年5月开始发生阵发性胸闷,7月开始发生阵发性心前区刺痛,一般在夜间发生,白天疲劳或饱食时也易发作,每发约数秒至4~5分钟,放射至胸背部,含硝酸甘油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此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的供血和减轻心肌的耗氧。本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理用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损害了人类健康。本文将从中西医角度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过程、诊断方法、治疗手段、预防等方面进行探索和阐述,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杜纪鸣老师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其常见发病原因有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劳倦等,与人体的代谢及生理功能失调关系紧密。心脉痹阻为本病主要病机,一方面因虚致实,另一方面因实致虚。气虚、血瘀两种病理产物贯穿本病始终。临证时,杜老师遵循益气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治疗大法,把辨脏腑、辨主症、辨兼症等辨证方法融汇其中,同时不忘借鉴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完善方药。杜老师提出,对有易感因素的中青年易患人群,一定要早预防,通过早期调补脾肾、调理内分泌、代谢紊乱等,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本院翁维良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对冠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所学点滴介绍如下。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翁老认为,"胸痹"、"心痛"的根本原因在于心脉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