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肠动力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肠蠕动过慢、过弱或肠梗阻可引起肠内细菌过度生长而导致“小肠细菌污染综合征”。临床上易出现肠道内毒素移位的疾患 ,一般都存在肠运动功能障碍甚至肠麻痹[1~ 3 ] 。本研究利用动物实验 ,观察内毒素血症状态下胃肠道动力变化及肠蠕动速率对肠道内毒素移位的影响。对临床上防治肠道微生物及内毒素移位及由此引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具有积极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5 9只健康成年 ( 10~ 12周龄 )雄性Wistar大鼠 ,体重 ( 2 …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CCl4所致中晚期硬化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程度及肝组织内毒症的分布。材料与方法 采用鲎三肽基质法测定腹主动脉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肝硬化组织内毒素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 CCl4所致肝硬化动物血浆内毒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尤以动脉内毒素含量增加而显著;同时,大部分肝脏组织呈内毒素染色阳性,内毒性主要分布于变性之肝细胞浆内,呈中度阳性染色。结论 CCl4所致肝硬化伴  相似文献   

3.
内皮素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在整体大鼠和离体大鼠回肠血管灌流模型上,观察外源性给予内皮素和内皮素抗血清对肠道内毒素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皮素能促进健康大鼠肠道内毒素的转运,内皮素抗血清能拮抗循环中的内毒素促进肠道内毒素转运的作用。提示,内皮素可能是循环内毒素促进肠道内毒素转运的中间介质之一,参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思美泰和思恋康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32例肝硬化、重症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治疗组为思美泰和思恋康口服、甘利欣静的点治疗1个月,B组:为观察组甘利欣和茵栀黄持续静点1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内毒素(LPS)水平测定: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检测: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思美泰联合思恋康能降低肠源内毒素血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参照Brosset及Myara法测定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脯氨酸肽酶的动态并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其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PLD早期增高显著,并与内毒素水平变化相关,提示PLD释放增多与内毒血症引起的肝损害有关,PLD可作为肝纤维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浆内毒素水平(ET)、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对照组IL-2、CD4~+和CD4~+/CD8~+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ET、TNF-α和CD8~+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ET水平较高,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8.
参照Broset及Myara法测定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脯氨酸肽酶(PLD)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其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PLD早期增高显著,并与内毒素水平变化相关。提示PLD释放增多与内毒血症引起的肝损害有关,PLD可作为肝纤维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承气汤颗粒剂(简称颗粒剂)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肠、肠粘膜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悬液,造成腹膜炎诱发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分光光度法测定大 直、肠、肠粘膜组织中的NOS活性。结果: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肠、肠粘膜组织中NOS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剂量的颗粒剂均能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所致的NOS活性升高;头孢克洛(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中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Th17细胞相关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对80例CHB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IL-10、TGF-β、IL-6、IL-17、IL-23及内毒素水平进行检测。根据测定的内毒素水平,将CHB患者分为内毒素阳性组和内毒素阴性组。结果:CHB患者血浆IL-10、TGF-β、IL-6、IL-17、IL-23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Z值分别为5.265、6.859、6.894、5.028、6.877,均P0.01)。内毒素阳性组患者明显高于内毒素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H值分别为45.833、48.423、48.984、75.184、75.814,均P0.01)。结论:CHB患者IETM时血浆中与Treg、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进一步增高。  相似文献   

11.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3(12):1087-108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参大黄合剂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治疗组、模型组,治疗组、模型组制作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治疗组用丹参大黄合剂进行治疗干预,测定各组TNF-α、IL-6、ET、DAO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清中ET、IL-6、TNF-α、DAO明显升高,用丹参大黄合剂干预后,上述指标明显降低。结论丹参大黄合剂可以保护肠粘膜,有利于重症胰腺炎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外血液净化”联合“体内血液净化”制剂“热毒清”在治疗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当中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肝衰竭患者分为单独应用“体外血液净化”(Ⅰ组)、“体外血液净化”前已应用“热毒清”(Ⅱ组)以及“体外血液净化”期间加用“热毒清”(Ⅲ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ET)水平、过氧化脂质(L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胆红素(TBIL)及病死率。[结果] 肝衰竭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100%,肝衰竭3组患者治疗后ET、LPO和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Ⅱ组TNF-α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治疗后Ⅱ组ET、LPO和TNF-α较Ⅰ、Ⅲ组患者下降明显。虽然Ⅱ组TBIL治疗后均值最低,但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组患者的最终病死率为75%、68.75%,Ⅱ组患者病死率为44.44%,虽然与Ⅰ、Ⅲ组患者病死率比较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衰竭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体内外血液净化”疗法,无论单用还是联合应用,对改善患者内毒素血症、减轻患者肝细胞炎症损伤均有明显作用,“热毒清”早期应用联合“体外血液净化”有助于更好地降低ET,减轻由其诱导的LPO和TNF-α释放,能更好地改善肝功能,且早期应用对降低病死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中sCD14的水平与继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以ELIS法检测60例慢乙肝患者血清sCD14和TNF-α水平,同时,应用基质显色法定量检测了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并将三者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轻度慢乙肝(A组)患者血清sCD14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度慢乙肝(B组)和重度慢乙肝(C组)sCD1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慢乙肝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肝硬化大鼠小肠黏膜形态及超微结构的改变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CCl4诱导的肝硬化大鼠分为2组:肝硬化伴内毒素血症组(n=22)和肝硬化不伴内毒素血症组(n=18),另取20只健康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观察小肠黏膜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结果 光镜下观察到肝硬化伴内毒素血症的大鼠小肠绒毛明显缩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电镜下观察到肝硬化伴内毒素血症的大鼠小肠壁超微结构明显受损,紧密连接缺失,细胞间隙扩大,肝硬化不伴内毒素血症大鼠的小肠绒毛形态以及超微结构与正常大鼠相比没有明显改变.结论 肝硬化大鼠小肠黏膜损伤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承气汤颗粒剂(简称颗粒剂)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肠、肠粘膜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悬液,造成腹膜炎诱发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肝、肠、肠粘膜组织中的NOS活性。结果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肠、肠粘膜组织中NOS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剂量的颗粒剂均能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所致的NOS活性升高;头孢克洛(125mg/kg)无效。结论颗粒剂能降低内毒素血症时重要器官组织中的NOS活性,这可能是大承气汤防治中毒性休克,乃至多脏器衰竭的重要生化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辅助治疗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效果。方法:80例肝硬化合并IETM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例)予以常规综合措施治疗,观察组(n=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疗效,采用鲎实验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氨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氨、ET、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降低较对照组治疗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辅助治疗可降低肝硬化IETM患者内毒素和血氨,减轻肝脏炎性反应,从而显著性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Wistar大鼠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饱和脂肪酸组(饱和组),观察外周血浆内毒素(LPS)、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肝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肝匀浆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脂肪变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饱和组血浆LPS、血清FFA、肝匀浆TNF-α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且血浆LPS含量与血清FFA、肝匀浆TNF-α及MDA含量分别成正相关。结论:LPS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向脂肪性肝炎乃至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促肠动力药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价值。方法:将106例老年肝硬化病人分成促肠动力药组(A组)、乳果糖组(B组)和对照组(C组)。疗程2周,治疗前后分别抽血测内毒素。结果:治疗前各组肝硬化病人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对高于正常的病人(P〈0.01)经促肠动力药物治疗后,内毒素明显降低(P〈0.01);而治疗后肝硬化病人的内毒素水平,在A、B组均有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两次检查血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促肠动力药能降低老年肝硬化病人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提示其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果糖对实验性肝损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防治作用。方法 用硫代乙酰胺 (TAA)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制作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实验模型。选用雄性Wistar大鼠 5 8只 ,随机分为肝损伤组、乳果糖组和正常对照组 ,分别灌喂生理盐水 (NS)、乳果糖和NS各 2ml,2次 /d× 5d ,前二组第 4天皮下注射TAA 6 0 0mg/kg·只 -1,正常对照组仅注射NS ,4 8h后测定血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丙氨酸氨基转换酶 (ALT)水平 ,并检测肠内容物细菌和内毒素含量。结果 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肝损伤组血内毒素和ALT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 ;肠道G-杆菌菌量和肠内容物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乳果糖组肠道G-杆菌菌量、肠内容物内毒素含量、血内毒素和ALT水平均明显低于肝损伤组 (P <0 .0 5 )。结论 乳果糖对肝损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