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老年人肝炎后肝硬化糖代谢障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邹同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169-169,171
目的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发糖代谢异常展开临床研究。方法选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50例,利用口服糖耐量试验将其分为糖尿病组、正常组与减退组,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患者50例,对各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糖耐量正常组IS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糖耐量减退组空腹与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水平、C肽、IS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糖尿病组血糖、胰岛素、IS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高胰岛素症,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存在糖代谢异常现象,应及早进行血糖检测并加以诊断,对血糖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的分析192例合并糖代谢障碍的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共59例;B组为冠心病患者无糖尿病史、空腹血糖<6.1mmol和/或随机血糖<7.8mmol/L,共105例;C组为冠心病伴有应急性高血糖患者.共28例;对比各组间各种并发症及猝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A、B两组间各项并发症和猝死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B、C两组间.除严重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余项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A组无痛性心肌缺血、心衰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比例明显高于B、C两组C组心绞痛、心肌梗塞及猝死率明显高于A、B两组;A、C两组并发高血压、心力衰竭的比率较B组增高显著;结论合并糖代谢障碍的冠心病患者,较单纯冠心病患者.其临床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猝死的发生率较高,及时明确冠心病患者有否合并糖代谢障碍,并及时予以治疗.可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朱顺强 《中外医疗》2011,30(23):90-90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特征,为该病患者进行治疗和预后提供基础。方法将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先行口服糖耐量试验,后分为糖耐量异常组、糖调节正常组及糖尿病组,实行C肽释放试验,观察比较各组之间的血糖(G)、胰岛素(INS)和C肽水平。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糖糖耐量异常组、糖调节正常组及糖尿病组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升高,各组之间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肝源性糖代谢异常的防治应从血糖正常时即开始。  相似文献   

6.
黄剑珍  王筑  江碧薇  王琳 《广东医学》2004,25(11):1323-1324
目的 监测妊高征 (PIH)OGTT时血糖与胰岛素变化 ,探讨妊高征患者存在糖代谢障碍。方法 随机选取PIH患者 (A组 )及健康孕妇 (B组 )各 30例 ,检测两组OGTT时血糖与胰岛素。结果 A组血糖与胰岛素值均明显高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而A组血糖与胰岛素值In1和In3 ,BG1,BG3 组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A组AUC明显高于B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组ISI明显低于B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妊高征患者可能存在糖代谢异常 ,监测妊高征OGTT血糖与胰岛素可能有预测PIH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用肝细胞生长刺激素(HS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变56例。通过积分法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的变化。治疗组14例治疗前后测定血清微量蛋白。结果显示: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平均积分。治疗组17.6±6.9和10.1±5.7,对照组18.3±6.5和16.6±7.4.肝功能.临床改善率,治疗和对照组分别为67.7%和44.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为1.74±0.60和2.49±0.90g/L(P<0.01),触珠白蛋白治疗后回升率42.8%,提示HSS确有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的肝脏白蛋白储备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本文应用微量14碳-尿素呼气试验及组织检查方法对Child-Pugh分级A、B、C组的80例乙型肝炎肝硬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变患者与对照组比较,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但随着Child-Pugh分级升高,HP的感染率越高,Child C组病人的HP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HP感染可能与肝硬化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肝硬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和细胞绝对数的特点,并分析其与发生机会性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肝硬变患者74例,其中发生院内细菌感染者24例,未发生感染者50例,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对健康人和两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 、CD8^ T细胞、NK细胞、B细胞)比例和绝对数特点及临床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肝炎肝硬变患者较正常人CD8^ T细胞比例下降,致CD4/CD8比值升高,同时有B细胞比例和绝对数的上升;CD8^ T细胞和NK细胞绝对数下降。患者中发生细菌感染组CD4^ T细胞绝对数、CD8^ T细胞绝对数均较未发生感染组低。结论: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主要表现为CD8^ T细胞比例和绝对数下降,B细胞比例和绝对数上升和NK细胞数的下降。患者中CD4^ T细胞数和CD8^ T细胞数低者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苏勤  刘彦仿 《医学争鸣》1995,16(2):85-88
探讨何为肝细胞癌(HCC)的癌前病变以及这种病变的形成和发展。对379便肝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c-myc,c-erbB-2,IGFⅡ,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社区居住的老年人50%以上、长期护理机构中的居民超过65%有睡眠障碍.社区中的老年人有50%应用处方或非处方催眠药.睡眠有2个时相,即非快动眼睡眠(NREM),也称慢波睡眠(SWS),以及快动眼睡眠(REM),也称快波睡眠(FWS)或异相睡眠(PS).  相似文献   

15.
王群兰 《医学综述》1999,5(9):414-415
<正>有人作过统计:有7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失眠症。可能与老年人的脑生理学改变有关。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平均来说较青年时代有缩短倾向。所谓睡眠障碍-就是失去了正常睡眠的时间和规律,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白天嗜睡,夜间兴奋难眠,从而引起头昏脑胀、耳鸣健忘,疲乏无力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国外学者Becker PM等报道:“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正常改变特点有三:①65岁以后,男性睡眠的变异较女性多,入睡的时间长,觉醒的时间也长;②老年人不论男女,睡眠中短时间觉醒的次数增加;③Ⅰ相睡眠(轻睡眠)增多,而Ⅲ、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142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进行抗-HCV检测,并与156例中青年组乙型肝炎病人进行对照。其中老年组抗-HCV检出率为22.53%,中青年组抗-HCV检出率为15.3%;非输血后丙型肝炎老年组为40.6%。而中青年组非输血后丙型肝炎为26.3%,两组丙型肝炎发病率与非输血后引起的丙型肝炎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抗-HCV阳性的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低于中青年组,但两组抗-HCV阳性  相似文献   

17.
18.
迄今为止,乙型肝炎病毒仍是引起肝硬变的首要致病因素,肝硬变阶段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并发症的治疗,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存在,肝纤维化不断进展,肝细胞再生迟缓,病情反复加重,但对于肝硬变阶段的抗病毒治疗,尚需探索,本文旨在探讨博尔泰力对乙肝后肝硬变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应用膦甲酸钠(可耐)治疗活动性肝硬变的疗效.方法:对8例病人采用膦甲酸钠(可耐)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肝功能、总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血清HBV标志及膦甲酸钠的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肝功能治疗前后有显著改善,其它指标显著好转.均未发生严重肾损害、明显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结论:膦甲酸钠对乙型肝炎的DNA聚合酶有快速直接的抑制作用,用于治疗活动性肝硬变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