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报导77例枕下径路听神经瘤摘除术,应用手术显微镜去除内耳道后壁并分离肿瘤。按肿瘤大小分为3组,小肿瘤组12例(1cm以下),中肿瘤组18例(1~3cm)和大肿瘤组47例(3cm以上)。全部肿瘤中64%完整摘除,余者为囊下摘除。20例(26%)有颅内压增高,摘除术前需行分流术,均在大肿瘤组。小肿瘤组全部患者术后良好,面神经功能良好,2例保存听力,2例有暂时性三叉神经不全麻痹,2例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手术治疗中面神经的保护和修复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137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直径≥4.0 cm的40例中(29.20%),39例采用扩大迷路径路切除肿瘤,1例耳囊径路切除;肿瘤直径2.6~4.0 cm的64例(46.72%)中,经扩大迷路径路切除肿瘤57例,乙状窦后径路切除肿瘤7例;肿瘤直径1~2.5 cm的30例中(21.90%),经扩大迷路径路切除肿瘤19例,乙状窦后径路切除肿瘤11例,肿瘤直径<1 cm的3例(2.19%)均经颅中窝径路切除肿瘤.术中均采用面神经监测.结果 听神经瘤拿切除135例(98.54%),近全切除2例(1.46%);面神经解剖保留110例(80.3%),断离27例,全部为桥小脑角段,其中15例采取面-舌下神经吻合,6例腓肠神经移植面神经桥接吻合,6例因缺损长、术中兼有后组颅神经损伤,而未能修复.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达到H-B分级Ⅰ-Ⅱ级84例(61.3%,84/137),Ⅲ-Ⅳ级38例(27.7%,38/137),Ⅴ-Ⅵ级15例(10.95%,15/137).术后6~12月面神经功能Ⅰ-Ⅱ级84例(61.3%,84/137),其中肿瘤≥4.0 cm(5/40),肿瘤2.6~4.0cm者46例(71.86%,46/64);肿瘤1~2.5 cm者30例(100%,30/30);肿瘤<1 cm者3例(100%,3/3);Ⅲ-Ⅳ级者47例(34.31%,47/137),其中,肿瘤≥4.0 cm 29例,肿瘤2.6~4.0cta18例;Ⅴ-Ⅵ级者6例(4.35%,6/137):肿瘤均≥4.0 cm.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保护与肿瘤的大小、面神经的走行、术前放疗、手术径路及术者的操作技巧等相关,术中采用持续面神经监测,可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继而提高面神经功能保存率.面神经的修复应视面神经断离的部位、距离及后组颅神经的损伤情况来选择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对60例听神经瘤患者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和经迷路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6.2 cm×6.0 cm,骨窗3 cm×3 cm~5 cm×5 cm,术中注意肿瘤与蛛网膜的边界,并沿该边界分离并切除肿瘤,锐性分离面神经;磨开内听道,神经内镜辅助下切除内听道内肿瘤。注意保护重要血管、后组颅神经及脑干。结果肿瘤全切除57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83.3%,手术死亡1例。术后1周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Ⅳ级31例,Ⅲ级19例,Ⅱ级9例,Ⅰ级1例。随访1年,肿瘤均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技术能有效切除肿瘤,大大提高了面神经保全率,具有微创特点,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二例:例一,53岁男性白人,患左颈肿块3×4cm并突出咽左壁1×2cm,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分叉处有一血管性肿块,手术切除为附于迷走神经伸向颅底的血管性肿物,病理检查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术后左声带外展瘫痪18个月未愈。例二,51岁男性白人,4年前曾经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和低分化平滑肌肉瘤,后又患骶部转移性副神经节瘤(以~(60)钴放疗治愈)、左肺副神经节瘤,今又患左颈肿块(3.5cm)经手术切除病检为颈动脉体瘤。作者指出咽旁间隙肿块大致为三类:神经源性肿瘤、涎腺瘤及其他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包括  相似文献   

5.
见于老年听神经瘤病人的处理意见尚有分歧,作者通过对10年间65岁以上病人治疗的回顾,认为一旦听神经瘤诊断确立,只要身体健康,就应行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不受年龄的影响。作者在10年间治疗了116例65岁以上听神经瘤病人,年龄最大者80岁,平均68.2岁。112例径迷路进路手术,4例内听道小肿瘤径中颅窝进路切除。得到全切除者106例,有10例因肿瘤与面神经粘连或术中危象等未能全切。肿瘤大小0.5cm~5.5cm,平均2.4cm。94例(81%)无严重手术合併症。平均失血量为400ml。平均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2岁。系“左颈扪及肿瘤四年,压迫时咳嗽”于2005-02-26入院。自觉4年来肿瘤渐大,压迫时剧烈咳嗽,无其他临床症状。人院时体检仅扪及左颈部下颌角下方肿瘤约4cm×3cm,有搏动感,活动度小,不随吞咽上下移动,压迫时有咳嗽。曾于2004年6月于当地医院住院手术治疗,但术后症状及肿瘤依旧,手术情况不详。2005年2月来我院查MRI示左颈动脉体瘤(图1),B超亦提示搏动性肿瘤约4cm×3cm。入院后全麻下行左颈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颈动脉分叉处,包绕左颈动脉,易出血,迷走神经穿梭于包块中,肿瘤4cm×3cm×2cm大小,完全剥离肿瘤,但不得不损伤迷走神经。术后病理: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术后1天出现吞咽困难,发声嘶哑,饮水呛咳,伸舌稍偏左,左上睑下垂,但耸肩能完成,检查见左声带固定于旁正中位。术后1周症状稍有缓解。经治疗后患者术前症状消失,17日后出院。因出院后回老家,术后1年失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74例颞骨球瘤外科手术经验。指出近年来由于CT的采用和改进,以及面神经移位手术的开展促使球体瘤的手术有所进展。认为要使手术取得预期的疗效,必须对肿瘤进行精确的定位。作者将球体瘤分为以下四型:A型:肿瘤限于中耳腔。B型:限于鼓室、乳突区,但未破坏骨壁。C型:C_1肿瘤破坏颈静脉孔及颈静脉球,并累及颈动脉垂直部骨管;C_2肿瘤破坏颞骨迷路下部,并侵犯颈动脉垂直部骨管;C_3肿瘤累及迷路下和岩尖部以及颈动脉骨管的水平部。D型:D_1肿瘤侵及颅内,直径小于2cm,可经颞下窝一期手术切除;D_2肿瘤在颅内,直径大于2cm,需要耳科及神经外科二期手术;D_3肿瘤侵入颅内,已不能手术。作者对A、B型肿瘤采用鼓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咽旁间隙神经鞘瘤患者14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根据CT和MRI判断肿瘤与扁桃体包膜距离关系及肿瘤主体位置考虑手术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肿瘤主体突入到口内者行经口内径路,与扁桃体包膜距离1cm、瘤体主体突向外侧者经颈外径路,手术径路与肿瘤大小关系不大。经口内径路4例,颈外径路1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顺利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颈部CT、MRI及DSA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手术径路取决于肿瘤与扁桃体包膜的距离及肿瘤主体位置,无论采取何种径路,均无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胸前入路无注气内镜手术治疗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T1N0M0)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4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集应用经胸前入路无注气内镜手术治疗9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T1N0M0)患者,对肿瘤大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临床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9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内镜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肿瘤平均((x)±s,下同)直径为(0.96±0.71 )cm,41例患者行单侧腺叶切除,3例行单侧腺叶次全切除,42例行单侧腺叶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5例行双侧腺叶切除.39例甲状腺微小癌(肿瘤直径<1.0 cm)患者行中央区淋巴清扫术,29例甲状腺癌(肿瘤直径1.0~2.0 cm)患者行中央区淋巴清扫术,其中2例同时行择区性颈淋巴清扫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9±17)min,手术出血量为(18±12)ml,术后平均住院日为(3±1)d.2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均在术后1~2个月内恢复,1例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暂时性低钙血症2例,无喉上神经损伤、气管损伤、皮下气肿、术后血肿、顽固性咳嗽.所有患者颈前未遗留手术瘢痕,对术后美容效果满意.术后随访7~ 85个月,平均(58.4±17.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胸前入路无注气内镜手术治疗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近期疗效安全可行,术后美容效果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对头颈部肿瘤的处理,近来倾向将根治手术改为保守性手术和全身的辅助治疗。这种基本理论的改变可能是由于放射学、免疫学和化学治疗学的迅速发展之故。本文讨论G(?)teborg大学医院10年(1965~1974)舌可活动部分的癌病41例的治疗原则。患者平均年龄为66.8岁,男女性相等。按原发性舌癌的大小分期。T_1肿瘤在2cm直径以内;T_2为2~4cm;超过4cm者为T_3。全部病例中有临床区域性转移者占29%(12/41),均无远处转移。其中18例进行手术治疗;16例放射和手术联合治疗;7例单用放疗。每个病例订出治疗规划。合并手术的病例所给放射量为2100~4500拉德,单独放射的剂量为4800~6500拉德。分段治疗分别于3~4周和4~8周内放射完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对临床特点、术前影像学、手术切除率、术后神经功能状态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借此探讨听神经瘤患者的规范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中心接受外科治疗的单侧听神经瘤患者,统计分析患者一般资料,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切除率、神经功能评估、术前(后)听力学检查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并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探讨肿瘤大小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有557名患者进入本研究,手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患者平均年龄45.8±10.8岁;其中男性230例(37.7%);肿瘤直径≥3cm者468例(84.0%);平均手术时间5.2±1.8小时;术中出血量337±145ml;肿瘤达全切者513例(92.1%),次全切者44例(7.9%);518例患者达到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93.0%);术后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面神经功能Ⅰ-Ⅲ级者471例(84.6%);术前听力可用者41例,术后听力可用者12例(29.3%)。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者16例(2.9%),发生术侧面部麻木者12例(2.2%),出现复视者18例(3.2%),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者15例(2.7%),术后颅内出血者5例(0.9%)。校正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面瘫及复视发生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当肿瘤最大直径>5cm时,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单侧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治疗的难点是术中神经功能的保护。减少手术操作的机械损伤、运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提高治疗效果十分关键。肿瘤大小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听神经瘤切除术,应当完全切除肿瘤,不过多损伤神经,以及保存面神经功能及部分听力。这与肿瘤的大小,肿瘤与面神经的联系以及手术者的经验有关。本文认为手术者有能力在不重伤神经并保存完好面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完整切除听神经瘤。指出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完好取决于面神经解剖与生理的完整。方法是在切除听神经瘤时采取对面神经进行肌电图监控。其作用原理是:以音频诱发的肌电图活动可提示切除听神经瘤时有否损伤面神经的信息,以避免术中对面神经有所损伤。作者们在20个月中,对18例听神经瘤患者(肿瘤大小为1cm~4.5cm)进行了迷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术中均以面神经肌电图监控。7例以Cadwell型5200A双导诱发潜在系统监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听神经纤维瘤术后听力保存率有上升趋势,但文献对手术结果的报道缺乏统一的标准,对“有用听力”的概念不清。本文报道了114例数据完整的单侧听神经纤维瘤手术的病人,讨论了有用听力的标准问题。114例中,61例(54%)的肿瘤大小在2cm以下,23例(20%)肿瘤小于1cm。以0.5、1、2、4kHz平均听阈两耳之差为参数,其中15例两耳平均阈差在20dB内,25例在30dB内。57例(50%)病人最大言语分辨率在50%以上。根据肿  相似文献   

14.
原发于鼻中隔的混合瘤较少见,本科于1978~1991年共诊治6例,均经病理证实,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2例,女4例;左侧4例,右侧2例;年龄26~56岁;病程1~4年。6例均有进行性鼻阻塞史,2例伴有嗅觉减退。肿瘤呈圆形、椭圆条或结节状,大小为2cm×2cm×1.5cm~4.5cm×4cm×3cm,质地中等或较硬,活动差。手术方法:局麻下鼻侧切开切除肿瘤3例;全麻下鼻侧切开切除肿瘤2例;局麻下经前鼻孔切除肿瘤1例,该例术后18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在全麻下行鼻侧切开切除肿瘤,随访4年无复发。其余5例经3~15年随访无复发。二、讨论混合瘤又…  相似文献   

15.
一些学者在研究听神经瘤与蜗神经和内耳道底侧壁的关系后认为,保存听力的手术易导致肿瘤复发。作者对351例听神经瘤进行手术治疗,其中66例保存第Ⅷ神经,其中37例术后随诊5年以上。统计分析28例(76%)患者,手术时听神经瘤平均1.1cm,术后随诊5~13年,经CT及MRI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作者认为行保存听力的听神经瘤手术的病例选择为,肿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已采用脑干诱发听反应来监视听神经瘤手术以求保存听力,已经证明除体温过低能影响脑干诱发反应外,其在麻醉及药物应用下均保持稳定。本文回顾了1986年1月~1989年12月间60例后颅凹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术中脑干诱发听反应的监视情况,与对等条件但无术中监视的病例做了比较。听力情况分四类:正常(0~30dB)、可用(35~60dB)、差(65~100dB)、无听力。肿瘤大小分三组:小(直径≤2cm)、中等(直径2~4 cm)、大(直径>4 cm)。调查结果发现,有脑干诱发反应监视组听力保存率为30%,无监视组为20%;肿瘤越小,术后听力保存率越高,当肿瘤≤1 cm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径路选择,探讨不同手术径路的优缺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或)MRI检查,三种手术路径分别为颈侧径路45例、口内径路20例、颈-腮径路2例。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8~1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结果67例中良性肿瘤共59例(88.1%),恶性肿瘤8例(11.9%);24例(35.8%)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颈侧径路20例(29.9%),口内径路3例(4.5%),颈-腮径路1例(1.5%),其中7例(10.4%)随访后好转。复发患者7例(10.4%),颈侧径路4例(6.0%),口内径路3例(4.5%)。结论咽旁间隙解剖毗邻复杂,病理类型繁多,肿瘤以良性为主,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肿瘤大小及解剖关系决定手术径路。颈侧径路仍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的首选方法,但在肿瘤最大直径<6 cm并位于动脉内侧的良性肿瘤患者中,可考虑口内径路。  相似文献   

18.
听神经瘤切除与面神经功能的保存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手术的面神经功能的保存.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2月至2003年6月,在术中面神经监测下完成的听神经瘤切除手术48例,对三种手术进路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术前接受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听觉脑干反应(ABR)、复合动作电位(CAP)及眼震电图(ENG)检查,并进行桥小脑角CT及MRI检查.术中皆进行面神经监测,面神经功能判断标准采用House-Brackmann(简称H-B)分级法.手术采用经迷路进路、乙状窦后进路和颅中窝进路三种.结果根据MRI结果,肿瘤限于内听道内者3耳,内听道外瘤体直径在1~2cm者8耳,2~3cm者12耳,大于3~5cm者25耳.48例中肿瘤完全切除者46例(96%),解剖学上保存面神经者47例(98%),术后7天内面神经功能达到H-B Ⅰ~Ⅱ级者达83%(40/48),其中乙状窦后进路组为84%(21/25),迷路进路组为83%(15/18),经颅中窝进路组为80%(4/5),各手术进路组之间基本相近.经乙状窦后进路组中有3例采用耳窥镜辅助下切除内听道内残存肿瘤,且完整保留面神经功能.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仪监测有助于提高面神经功能的保存率.耳窥镜辅助下克服了传统乙状窦后进路术式的难以完全暴露内听道内肿瘤的弊端.  相似文献   

19.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4年11月~2005年11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50例原发喉癌患者新鲜手术标本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0.5 cm),以及非喉部疾病患者的正常喉黏膜组织16例.  相似文献   

20.
2002年AJCC大涎腺癌分期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AJCC大涎腺癌(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新分期方案将T4病变分为T4a(可手术切除)和T4b(不能手术切除),因此Ⅳ期分为ⅣA期、ⅣB期和ⅣC期;为了保持所有解剖部位T分级的一致性,修正T3描述,除有实质外侵肿瘤外,所有大于4cm肿瘤认为是T3。此分期系统是根据广泛回顾性综述有关大涎腺恶性肿瘤的世界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