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容易发生静脉血栓(vein thrombosis,VT),表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特别是下肢DVT,增加了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但临床医师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现对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并下肢DVT患者33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
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制订早期活动方案,探讨其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除给予脑出血术后常规护理外,实施系统早期活动方案,即术后进行足踝被动或主动运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等长收缩运动和深呼吸训练;对照组给予脑出血术后常规护理.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7日测量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及DVT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系统早期活动方案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安全、有效地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根据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DVT)的疾病特点,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寻找循证支持,采用护理干预。结果近期效果满意,本组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结论应用循证护理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后DVT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方法:山东省血栓病防治中心1993-10/2004-12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320例,其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分析其发生率,年龄及并发症,发生部位与时间及类型等临床特点及血液指标血友病因子、血小板表面a颗粒膜蛋白、凝血酶原片断1+2、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等的变化。另选择同期健康查体者50例为对照组,也检测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各指标,两组进行对比。结果:所有100例被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16%(50/4:320)。②年龄及并发症:50例中65岁以上的占60%;伴发疾病中以高血压、高血脂最常见;发热、尿潴留、应用脱水药物等是主要诱发因素。③发生部位、时间及类型:80%(40/50)发生在瘫痪侧肢体;发生在脑梗死后1周以内的8例。2~4周内发生的30例,4~8周的7例,6个月以内3例,1年以内2例;14例为中央型。36例为周围型。④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与正常人比较: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凝血酶原片断l+2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均明显升高,而抗凝血酶活性、总蛋白S含量、蛋白C活性、纤溶酶原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l~0.001)。结论:随年龄增大,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步增高,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偏瘫肢体制动。血液呈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对高龄、长期卧床、存在高凝状态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早给予针对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应用必要的抗凝药物,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方法山东省血栓病防治中心1993-10/2004-12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320例,其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分析其发生率,年龄及并发症,发生部位与时间及类型等临床特点及血液指标血友病因子、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凝血酶原片断1+2、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等的变化.另选择同期健康查体者50例为对照组,也检测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各指标,两组进行对比.结果所有100例被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16%(50/4 320).②年龄及并发症50例中65岁以上的占60%;伴发疾病中以高血压、高血脂最常见;发热、尿潴留、应用脱水药物等是主要诱发因素.③发生部位、时间及类型80%(40/50)发生在瘫痪侧肢体;发生在脑梗死后1周以内的8例,2~4周内发生的30例,4~8周的7例,6个月以内3例,1年以内2例;14例为中央型,36例为周围型.④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与正常人比较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凝血酶原片断1+2水平、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均明显升高,而抗凝血酶活性、总蛋白S含量、蛋白C活性、纤溶酶原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随年龄增大,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步增高,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偏瘫肢体制动,血液呈高凝状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对高龄、长期卧床、存在高凝状态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及早给予针对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应用必要的抗凝药物,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于脑卒中偏瘫后的患者,瘫痪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高达50孵川。我科2007年3月~2008年3月,进行综合康复训练124例患者中,8例患者发生了偏瘫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6-2008年收治的23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7.9 4-14.5)岁,病程1~30 d.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及浅静脉曲张等.均经彩超、CT静脉造影及静脉造影确诊;21例单纯予抗凝、溶栓、祛聚等治疗;2例介入下行置管溶栓术,其中1例同时行球囊扩张成形术.23例患者中,5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结论: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病急,进展迅速,血栓蔓延、脱落常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高度关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愈后合理的抗凝治疗,对于防止血栓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总结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患肢的观察和护理、溶栓和抗凝治疗的护理、密切观察肺栓塞的发生以及预防性护理等.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探讨中国人群LDVT的主要发病机制。方法:应用ACLPutLlm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幔)例LDVT患者(73例初发,27例复发)和100例健康人的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性及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结果:L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本组100例LDVT患者中共有25例患者存在有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为13%(13例),其次是PC缺陷,为8%(8例);AT缺陷占5%(5例),APCR缺陷的总发生率最小,为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有必要对LDVT患者进行抗凝蛋白水平的筛选。 相似文献
12.
许敏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5,(139):97-98
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好发于下肢。凡是能引起静脉内膜损伤、血流滞缓,血液粘稠度增高的病变和因素,均可引起此病。我科自2002年至2004年,收治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其预防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增粗、疼痛,亦可出现发绀,皮温降低。下肢DVT可增加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也是卒中后急性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病因之一。文献报道偏瘫性脑卒中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率很高为50%,大多数发生在瘫痪的下肢,其中约2/3为膝下下肢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加,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最严重的后果是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积极预防及早期诊治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彩色多普勒是诊断深静脉 相似文献
15.
【病例】女,54岁。因腰痛卧床4天,次日始左膝关节以下肿胀且向上延至腹股沟处入院。病人20天前行射频消融术(RFCA),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及吸烟史。查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动脉血气分析均正常,血小板聚集率35%(正常参考值35%~70%);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肝胆脾胰肾B超以及胸部数字放射线(DR)片检查均正常。彩超检查示双肾静脉正常,左侧髂外静脉、股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远段与胫后静脉移行处血栓形成。予抬高患肢,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淤药物以及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泵入等… 相似文献
16.
17.
神经外科术后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金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的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1],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2].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对术后卧床老年患者,血栓形成可威胁生命[3].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7月~2007年9月共行426例颅脑手术,其中11例术后老年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发生率为2.6%.作者针对神经外科老年患者特点分析DVT形成原因,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马金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1):53-5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的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对术后卧床老年患者,血栓形成可威胁生命。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7月-2007年9月共行426例颅脑手术,其中11例术后老年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为2.6%。作者针对神经外科老年患者特点分析DVT形成原因,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冯慧斌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5,10(4):292
目的:探讨急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急诊诊断DVT的病例,从患侧远端浅静脉注射25万U尿激酶辅以近端浅静脉压迫,每日一次,持续1~2周,同时抗凝和祛聚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3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结论:经患侧远端浅静脉注射尿激酶辅以近端浅静脉压迫并同时抗凝和祛聚疗法,治疗DVT安全有效,可作为急诊治疗DV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普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外科手术病人由于手术创伤、术中出血,可激活全身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同时血管壁受损促进血小板黏附、凝集,使血栓形成作用增强;且术后卧床血流缓慢,可使血小板和白细胞进一步聚积、黏附和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并形成血栓[1]。我院1995年5月~2003年10月共做普外科手术1 5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