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温病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对温病认识的深入,金元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全面。通过总结金元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展示这一时期温病理论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收集古代医家治疗抑郁症方剂388首,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初步推测抑郁症病机的基本核心是正气亏虚,心神失养,火郁痰蕴,肝气郁结等,病性基本为虚中夹实,实中兼虚、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古方配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古代医家治疗抑郁症方剂388首,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初步推测抑郁症病机的基本核心是正气亏虚,心神失养,火郁痰蕴,肝气郁结等,病性基本为虚中夹实,实中兼虚、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利用相似度算法梳理痛风中医病因病机传承发展脉络。方法:采用本体概念相似度比较不同时期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认识的差异,呈现痛风病因病机认识演变过程。结果:病因病机相似度结果显示,晋南北朝与隋唐的病因病机相似度最高(56%),宋元间相似度最低(28.5%)。隋唐以前,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认识较为集中;宋代以后,医家对该病的认识逐步多元。病因相似度结果显示,宋代前病因认识的相似度较高,宋以后呈下降趋势,并逐渐趋于平稳。宋代前医家对痛风病因的认识以外感为主,主要是外感风寒湿邪;宋代后出现包括阳虚、阴虚、内热、内湿、痰饮和血瘀等内伤病因的论述,以及饮食内伤诱因;元代出现气滞记载;至明清时期,医家对痛风的病因认识更深入具体,主要以内热、血虚、气虚为主,气滞、血瘀、阴虚、内生湿邪次之。病位相似度结果显示,明代之前朝代间病位相似度为0,明清间病位相似度48.1%,总体以围绕肝、肾、脾、胃的脏腑辨证为多。结论:痛风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脾肾虚为本,湿热痰瘀、血热气滞为标,常因外感或饮食内伤诱发。本文利用文本相似度算法,串联出痛风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演变过程,证明方法在探索中医理论演变规律方面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CIS)临床常见类型主要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本病属中医学"中风"范畴,近代医家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对于本病的病机基本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即中风病的病理机制一般归纳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肝肾阴虚、气血虚少;"标实"是指风、火、痰、瘀等实邪的存在,但对其关键环节仍认识不一。现就近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和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参考历代医籍中与之相关的医论、方论、医案,以"咳血"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各家对咳血病机、治法的研究,以期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黄帝内经》论肺病更重热证,而隋唐医家重视虚寒证;宋代用药渐趋平和,金元时期逐渐开始重视实热证;明清医家或重滋肾水健脾,或重滋肺胃之阴。此时已有不少医家认识到咳血病机本质上存在寒温矛盾。唐容川集前人之成,对咳血进行了综合性论述。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择代表性对中风的论治历代医家,分别论述各医家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思想的继承方面以刘完素、尤怡、叶桂为代表,其中刘完素认为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为中风病机,主张疗以寒药;尤怡立中风八法,以应仓促之变;叶桂以"阳化内风"立论。对中风论治的发展方面以朱丹溪、王清任、熊笏为代表,其中朱丹溪以"痰热生风"立论,主张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王清任以"元气不足"为指导创制"补阳还五汤;"熊笏认为卫气少衰,为八方邪气所中是中风的病机。  相似文献   

8.
金元时期民族碰撞融合、科技长足发展与多元文化交流的特点与当今时代有诸多相似之处。对金元时期诸位医家以及其医学成就的全面认识,为当今中医学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发展与守正创新提供宝贵的借鉴。目前学界多以“金元四大家”之说统括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与医家成就,但有关此说之起源与内涵仍存有一定争议。为全面认识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本研究运用考据学方法,以有据可循的一手文献,肯定了金元时期医家的医学成就,厘清了“金元四大家”之说的源流,并对易水学派张元素在金元时期医学发展的学术地位与成就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为全面认识金元时期的医学发展与医家成就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依据,并为当今中医学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对痛经的治疗,大多以理气行气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温里药为主。其中汉唐时期以《金匮要略》《小品方》的通治方为主,相对的补益药为多;到了宋金元时期,大多以活血化瘀、温里、补益药为主,体现了此时期调气血的理论,治法基本是理气、活血、补气、养血、散寒五个方面;明代医家基本传承宋金元时期,以活血化瘀药和补益药的运用为主,增加清热药物的运用,并以经前痛多为实,经后痛多为虚为虚实辨证的原则;清代和民国医家,用药多重视补益,以著名医家傅青主为典范,认为治疗痛经应当重视调补肝肾法,用以补肾水、调肝气之药,反应了该时期用药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内经》在论述六气病机中,遗失秋燥致病。后世医家多不明燥邪致病,每遇燥邪致病,多用辛香温燥之药,如乌药、香附、半夏、厚朴等,以燥治燥加重病情。喻昌言“他凡秋伤于燥,皆为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医门法律·秋燥论》)。直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发现燥邪致病:“诸涩枯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才将六气病机补充完整。但刘河问只是给出燥邪致病病机,未给治法及方药。明末医家喻昌将燥邪致病病机完善并第一次提出治燥专用方药。至此,秋燥致病才被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医家吴瑭创出桑杏汤、杏苏散、桑菊饮等治燥名方。  相似文献   

11.
郑齐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29-1433
中医眼科诊疗理论框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奠基:从《黄帝内经》成书到唐以前,中医学对眼的解剖、生理、眼与脏腑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为诊疗理论框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了对眼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与针灸、药物治疗的经验。2)呈现:从唐至元末,《外台秘要》以病统方的编写体例,初具中医眼科诊疗理论框架的雏形,宋代医著的眼科部分多仿此例,在内容上不断充实。3)丰富:元末至明代,出现了多种特色鲜明的诊疗理论框架,有内外障七十二证体系与七十二证体系之外的诊疗理论框架两类,互有争鸣。4)完善:清代,重在调整与充实元、明以来出现的理论框架,同时加强对于指导眼科诊疗一般性规律的提炼。  相似文献   

12.
姜德友  朱紫薇 《河南中医》2011,31(7):710-712
祖国医学认为“药食同源”。战国至三国时期是食疗治疗眩晕病的起步阶段,魏晋隋唐时期对于眩晕病食疗的理论研究趋于增多,宋至金元时期在眩晕的防治研究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后世奠定了坚实基础,明清以后食疗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眩晕病的食疗也成为不能忽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探究经络辨证的源流与发展。研究发现,经络辨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先秦至明清漫长时期,先秦帛书始现经络辨证雏形;秦汉经典奠定经络辨证之根基,脏腑经脉络属、循经辨证、络脉辨证、足六经等方面体系完整;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穴位主治与奇经八脉理论;宋金元时期各个流派百花齐放,归经论、十四经等理论多有突破;至明清进一步发展络脉理论,经络辨证体系至臻完善。  相似文献   

14.
通过整理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进一步探讨失眠的病名、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用药。从失眠病证的中医认识沿革来看,起于先秦两汉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许多明清医家吸取前人医学经验,结合个人临证实践,编写大量医学著作,其中对失眠病证的认识也更加系统化、完善化。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两汉至隋唐中医诊治痰病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诊治痰病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现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章基于先秦两汉至隋唐时期中医药典籍相关内容的整理研究,对痰病诊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研讨,希望能对现代中医养生与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时代背景下的脑与神研究——张志远经验系列(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确立了心主神明的经典地位。因此,先秦就有的“以脑髓为脏”说学术流派逐渐佚失,现在我们只能从《内经》等相关记载中窥其一斑。此后,道教典籍对脑与神的认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晋至明代的中医学,承袭道家的观点,阐发脑神的重要性。北宋.《圣济总录》明确提出“囟(脑)者物有所受命”。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明清诸家多主张脑神说,对脑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论述。现代神经生物学泛脑网络学说的提出对脑与神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心思网络找到了泛脑网络的本源。应用复杂系统非线性科学方法论,有可能促进中医脑病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气升降思想源于《易》、《河图》之理,《内经》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时期创立中气升降理论,明清时期中气升降理论得到发展。不同时期医家将此理论用之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药各具特色尤以明清时期医家对其阐述最为明确详尽。从历代医家观点看,中气主要是指脾胃之气,很多医家都强调中气升降在脏腑气机上下阴阳相交中的枢机作用。中气升降是阴阳升降、五行生化、脏腑气机升降之枢轴,中气衰败,升降失司,就会产生种种病变。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理论雏形初步建立,寒热并用法亦形成于此时。寒热并用之法用于药物配伍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将寒热并用之法首次完整系统的运用于方剂之中。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多首针对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寒热错杂证候而设立的方剂,晋唐时期寒热并用法理论停滞不前。宋金元时期,寒热并用法获得巨大的理论飞跃,内涵更为丰富,代表方剂愈加繁多。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温病学派亦出现于此时期。同时,药物研究方面,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主要代表,为后世提供了寒热并用法指导药物配伍的理论依据。寒热并用法作为中医常用治法,《黄帝内经》为其源,《伤寒杂病论》为其始,隋唐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予以革新,兴盛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心理疗法蕴含着丰富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思想和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独特性。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心理疗法的繁荣时期,金元四大家将《内经》的医学心理学思想融合到自己的学说中,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点,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在此阶段也获得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刺血术是中医学中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文章对刺血术的发展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历史分期进行了总结。刺血术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是:第一阶段为起源及萌芽阶段(春秋以前),以砭石的出现及其应用标志;第二阶段为理论奠基及经验积累阶段(战国至唐),以《黄帝内经》的问世为其理论体系形成标志;第三阶段为理论创新及特色形成阶段(宋金元),以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的刺血成就为其代表;第四阶段为不断完善及日趋成熟阶段(明清),以诸医家对瘟毒疫疠的刺血经验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