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高位脊髓损伤后α1-肾上腺素受体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高位脊髓损伤后,脊髓损伤段及其邻近上下段α1-肾上腺素受体表达的变化,旨在探讨临床自主高反射下严重高血压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6只)和脊髓损伤组(36只).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脊髓T,节段重度损伤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未打击脊髓.分别于损伤后1 d、3 d、1周、2周、3周和4周各处死脊髓损伤动物6只,取损伤段及邻近上下段脊髓,假手术组亦取相应不同节段脊髓组织.采用RTPCR法测定脊髓不同节段α1-肾上腺素受体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段以上节段在损伤后1d受体表达无明显变化,但3 d后表达减少(P<0.05),1周时降至最低(P<0.01),此后表达开始增加,2周时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至损伤后4周受体表达未见明显变化;损伤段在损伤后受体表达持续减少(P<0.05),损伤后1周达最低(P<0.01),此后受体表达开始逐步增加,但至损伤后4周仍未超过假手术组(P<0.05);损伤段以下节段在损伤后1d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1),损伤后3 d受体表达接近假手术组,此后受体表达持续增加,至损伤后4周受体表达超过假手术组(P<0.05).结论:大鼠高位脊髓损伤4周后,脊髓损伤段以下节段α1-肾上腺素受体表达增加.α1-肾上腺素受体数目上调可能是引起自主高反射下严重高血压的重要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时心脏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武建军综述李利华审校关键词心肌缺血;受体,肾上腺素能α1;综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541交感神经系统是调节心脏功能的重要调节机制〔1〕。以前认为,肾上腺素能受体中的β受体是调节心脏功...  相似文献   

3.
观察比较大鼠心室与左心室α1肾上腺素受体3种亚型的分布。方法:放射配体结合实验。结果;大鼠心室与左心房每毫克蛋白中α1-AR含量分别为(81±13)fmol和(86±15)fmol;在心室和左心室α1-AR的3种亚型α1A-,α1B-和α1D-AR分别约占受体总密度的25,45%和30%。  相似文献   

4.
用放射配体结合实验研究大鼠心脏不同部位α1肾上腺素受体(α1受体)及其亚型的分布。结果表明,大鼠心脏左、右心房及心室中α1受体的密度基本一致;不同部位的α1受体均包含α1A与α1B两种亚型,左心房及心宝α1A亚型占全部α1受体的30%左右,α1B亚型占70%左右;而在右心房中α1A亚型的比例为14%左右,显著低于左心房与心室。说明大鼠心脏不同部位的α1受体分布相同,但其亚型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大鼠心脏不同部位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放射配体结合实验研究大鼠心脏不同部位α1肾上腺素受体(α1受体)及其亚型的分布。结果表明,大鼠心脏左、右心室及心室中α1受体的密度基本一致;不同部位的α1受体均包含α1A与α1B两种亚型,左心房及心室α1A亚型占全部α1受体的30%左右,α1B亚型占70%左右;而在右心室中α1A亚型的比例为14%左右,显著低于左心房与心室。说明大鼠心脏不同部位的α1受体分布相同,但其亚型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7.
大鼠心跳骤停期间心脏和肾脏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鼠心跳骤停期间心脏和肾脏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变化武建军李利华张颖丽颜光涛我们研究了大鼠窒息心跳骤停期间,心脏和肾脏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α1受体)的变化,探讨在心跳骤停早期的应激状态下,机体α1受体的变化规律,为心肺复苏时应用肾上腺素类药物提供实...  相似文献   

8.
观察48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及其亚型的改变。方法:放射配体结构实验和离体左心房收缩功能实验。SHR心脏β-AR密度较同龄Wistar大鼠上调27,且为β1与β2-AR同等程度上调;β-AR及其亚型介导的离体左心房正性变力效应较Wistar大鼠无显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30个大鼠脑薄片上,共观察了5-HT与NE对57个孤束核神经元单位放电的作用。其中47个对5-HT与NE均有反应,而其中的8个用低钙高镁阻断突触传递后再给5-HT与NE仍有5例有该反应。另外5例对5-HT与NE单独起反应或均无反应的神经元用上述方法阻断突触传递后,有3例对5-HT与NE均有反应,提示在孤束核神经元上自身同时存在着5-HT与α肾上腺素受体。并有少数受其他神经元的抑制。在另外的5个NE与5-HT均兴奋的神经元,同时给NE与5-HT。其中3个转变为抑制;3个对单独用NE与5-HT抑制的神经元合用后,2个变为兴奋。提示在某些孤束核神经元上这两种受体可能存在相互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袁维秀  郭英  徐娟  张宏 《北京医学》2013,35(1):18-21
目的 研究下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α1-肾上腺素受体通过GABAB受体调控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机制.方法 在急性切取的腰段脊髓切片上,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α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苯肾上腺素刺激诱发的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s),给予GABAB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GP55845,进一步观察GABAB受体在苯肾上腺素对突触终末eEPSCs调节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苯肾上腺素显著降低初级传入末梢单突触和多突触eEPSCs幅度,在突触后GABAB受体被从胞内阻断的条件下,再灌流CGP55845,阻断谷氨酸能突触前GABAB受体,可部分拮抗苯肾上腺素对刺激引发的EPSCs (eEPSCs)幅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位于脊髓背角神经元α1-肾上腺素受体,通过GABAB受体抑制初级传入纤维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冲动的传入,这种突触前对谷氨酸释放的调节可能是下行肾上腺素能系统对伤害性刺激调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了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胎鼠脊髓的移植方法,并用形态学技术研究了胎龄及其他因素对移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_(14)~E_(20)胎龄中,以取自E_(14)的移植物存活率最高,为70.83%。E_(16)以后,无一例移植物存活。附于移植物的结缔组织严重阻碍移植物的存活与生长。脊髓损伤及继发的病理反应也对移植物的存活与生长带来不良影响。我们认为,胚胎神经组织移植时,除注意技术操作和改善脊髓损伤外,事先确定移植物的分化程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及减压后神经营养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斌  孙正义 《医学争鸣》2002,23(8):708-711
目的 观察神经营养素在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及减压后的表达变化 .方法 同龄 Wistar大鼠 6 0只 ,设 A组正常对照组、B组行后路渐进式慢性压迫、C组减压组、D组手术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神经营养素 - 3(NT-3) ,神经营养因子 (NGF)及其受体 Trk A,Trk B,Trk C表达的变化 .结果 行慢性压迫后及减压后神经营养素及其受体表达变化明显 ,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与正常组与假伤组比较 ,慢性压迫后 1d的标记指数 BDNF(32 .4± 1.6 ) vs(4.8± 1.0 ) ,GDNF(2 1.2± 3.8) vs(3.7± 1.1) ,NT- 3(2 6 .2±2 .8) vs (5 .5± 0 .6 ) ,NGF (9.2± 0 .9) vs(1.7± 0 .4 ) ,Trk A(2 3.7± 1.7) vs (0 .6± 0 .5 ) ,Trk B (34.3± 3.3) vs(3.2± 0 .5 ) ,Trk C(30 .1± 3.9) vs(1.2± 0 .4 ) (P<0 .0 5 ) .与正常组与压迫 30 d组比较 ,减压后 1d的标记指数 BDNF(30 .2± 1.6 ) vs(5 .8± 1.8) ,GDNF (2 0 .0± 3.6 ) vs(3.6± 1.1) ,NT- 3(2 5 .8± 2 .3) vs(5 .6± 0 .5 ) ,NGF(8.7± 0 .7) vs(1.7± 0 .4 ) ,Trk A(2 1.4± 4 .2 ) vs(0 .7± 0 .4 ) ,Trk B(32 .7± 3.3) vs(3.5± 0 .5 ) ,Trk C (2 8.7± 3.8) vs (1.2± 0 .6 ) (P<0 .0 5 ) .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高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心血管中枢孤束核(solitary tract nucleus, NTS)氨基酸递质受体表达变化。 方法 采用SD大鼠T4脊髓横断模型,分为SCI组(n=5)和假手术组(n=5),动态观察SCI后1、2、3、4、6周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及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TS区兴奋性递质谷氨酸(glutamate)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和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A受体α1(GABAA-α1)在SCI后的变化特点。 结果 SCI后,大鼠平均动脉压于1~3周明显下降(P<0.05),4周后逐渐恢复正常;心率于1~4周明显升高(P<0.05),6周时恢复正常。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发现,NMDA-R1表达于1~4周明显升高(P<0.05),6周时恢复正常;GABAA-α1表达于2周时明显升高,4、6周明显下降(P<0.05);NMDA-R1与GABAA-α1的相对比值在损伤后即明显升高(P<0.05)。 结论 SCI后心血管中枢NTS区主要功能受体发生适应性变化,可能有助于纠正SCI后心血管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BMPR Ia型受体的表达。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首先检测3种BMP受体(BMPR)Ia、
Ib、II型在正常成体大鼠脊髓中的表达分布。运用大鼠钝性脊髓损伤模型,以150 kdyn的撞击力直接撞击脊髓,观察动物
撞击后1、3、7、14、30、60 d后脊髓中BMPR Ia的表达改变。结果在正常成年大鼠脊髓中,BMPR Ia、II型受体主要在少突
胶质细胞、灰质神经元中表达,在部分星形胶质细胞和大多数小胶质细胞中表达。灰质神经元中未检测到Ib型受体的表
达或表达很低。脊髓损伤后,BMPR Ia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激剧增加,高表达可持续至损伤后1个月;脊髓损伤诱导脊
髓小胶质细胞活化,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中表达BMPR Ia明显增加。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诱导BMPR Ia受体在星形胶
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激剧增加,BMPR Ia高表达提示BMP信号在胶质细胞的重要病理生理作用,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
BMP信号的功能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脊髓爆震伤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脊髓爆震伤后早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学变化. 方法: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 ,6 h实验组(B组,n=12)及24 h实验组(C组,n=12),采用0.9 g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RDX)将B,C组家兔炸伤,分别于伤后6 h及24 h两个时间点取材,进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银浸染色,观察脊髓神经元形态学改变. 结果:脊髓爆震伤后6 h脊髓运动神经元发生可逆性改变,部分神经元坏死,死亡均数为12.58±2.23,而伤后24 h脊髓运动神经元大量坏死,死亡均数达到了31.52±2.6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脊髓爆震伤后6 h内脊髓运动神经元以可逆性改变为主,提出早期发现和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脊髓伤后早期NOS活性变化及其组织细胞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脊髓伤后早期伤段脊髓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组织细胞来源。方法:检测伤段脊髓组织中3H标记的精氨酸转化生成3H-瓜氨酸的量,了解脊髓压迫伤后0-60min伤段脊髓组织NOS的活性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细胞定位。结果:脊髓压迫伤后,NOS活性明显增加,伤后5min达最高点,后又迅速下降,于伤后1h恢复至正常水平。免疫组化可见脊髓灰质中间外侧细胞柱、中央管周围及背角和腹侧角有大量的NOS-Ⅰ型阳性细胞,而未见NOS-Ⅲ型阳性细胞。结论:在脊髓伤后1h内,伤段脊髓组织NOS活性迅速而短暂升高;其来源可能主要是脊髓灰质的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脊髓急性损伤后内皮素-1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脊髓急性损伤后内皮素-1(ET-1)的含量变化,探讨ET-1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35g负荷压迫大鼠胸段脊髓(T8-9)5min,造成大鼠胸段脊髓急性损伤,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脊髓急性损伤后早期血浆和伤段脊髓组织中ET-1的含量。结果:脊髓损伤后30min,血浆,伤段脊髓组织中ET-1水平显升高,4h达最高峰,并分别持续至48h和72h。结论:ET-31参与脊髓继发性损伤,可能是伤后4-24h重要的损害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二甲胺四环素(minocycline)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后应用二甲胺四环素的治疗组(A组)和应用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取材,用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N-OS的表达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采用开放场地试验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价神经功能.结果HE染色镜检发现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A组明显轻于B组.A、B两组均发现凋亡细胞及iNOS表达,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及iNOS表达均为B组>A组(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优于B组.结论二甲胺四环素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iNOS表达及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和方法 采用离体血管环方法 ,用DA1受体的特异性激动剂Fenoldpam(FODA)和特异性拮抗剂Sch 2 3390 ,检测和分析了DA1受体在大鼠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和演变情况 ,借以阐明外周DA1受体与年龄变化的关系。结果 FODA引起的离体主动脉的舒张反应 ,以 3月龄大鼠的舒张反应最强 ,10d龄和 18月龄大鼠主动脉较 3月龄大鼠的主动脉的舒张百分比均有明显下降趋势 ,三组大鼠的最大舒张百分比 (Emax)分别为 10d龄 4 8.77± 6 .0 3(P <0 .0 5 )、3月龄 98.11± 7.0 2、18月龄 5 6 .2 3± 5 .79(P <0 .0 5 )。 10d龄及 18月大鼠的FODA累积浓度 -舒张反应曲线均明显右移。其主动脉的ED50 分别为5 6 2× 10 -4mol/L和 1.5 8× 10 -4mol/L明显大于 3月龄组大鼠的ED50 (P <0 .0 5 )。 10d龄及 18月龄大鼠肠系膜动脉的最大舒张百分比 (Emax)显著小于 3月龄大鼠 ,分别为 6 0 .32± 7.0 2 (P <0 .0 5 )和 6 9.5 9± 10 .71(P <0 .0 5 ) ,ED50 分别为 6 6 5×10 -4(P <0 .0 5 )和 3.98× 10 -5(P <0 .0 5 ) ,明显大于 3月龄组大鼠的ED50 。结论 ①外周DA1受体在新生及幼鼠数量较少 ,可能与个体发育尚未成熟有关。②外周DA1受体与中枢多巴胺受体相似 ,也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特征 ,也随着老龄化而有明显下调趋势。③外周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大黄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血-脊髓屏障(BSCB)的影响,筛选大黄煎药灌服的最佳浓度,拟为临床治疗SCI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成年健康SD大鼠1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及大黄低、中、高剂量组.大黄各剂量组用大黄水溶液灌胃,其余两组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大鼠SCI后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脊髓含水量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注入伊文思蓝(EB)后的BSCB情况.结果 (1)BBB评分:模型组和大黄低、中、高剂量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脊髓含水量的测定:模型组和大黄低、中、高剂量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Sham组没有EB染出,模型组EB大量染出,以3 d时染出最多,大黄各剂量组EB染出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减少,以大黄中剂量组EB染出最少.结论 中剂量组大黄有效地降低了大鼠SCI后BSCB的通透性,对其保护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