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囊性脑膜瘤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病历资料女,40岁,因间断性头痛、头晕6年,加重2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双侧视乳头水肿,右鼻唇沟变浅.头颅CT示左额颞叶近皮质区4cm×4cm×5cm等密度占位,伴囊性变,周围水肿明显.MRI示病灶呈稍长T1、T2信号,显著强化,周围囊变,见片状水肿信号,占位效应明显(图1).入院诊断:左额颞叶胶质瘤.  相似文献   

2.
胶质肉瘤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一,患者,男性,49岁.进行性头痛、呕吐伴左上肢乏力15 d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痛,以前额鼻根部疼痛为主,伴有流泪,后转为枕后疼痛,颈部不适,以"颈椎病"在外院治疗,无好转,并出现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左上肢乏力,于2004年5月13日转入我院.发病15 d后头颅CT扫描示:右颞叶有一6.1 cm×4 cm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示:病灶为不规则环形结节性增强影,周围水肿明显,右侧脑室受压.查体:双侧视乳头水肿,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3.
酷似桥脑肿瘤的脱髓鞘疾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39岁 ,因视物双影 ,右侧肢体麻木 2个月住院。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双影 ,左侧面部及右侧肢体麻木 ,查头颅CT未见异常。 1个月前出现张口困难 ,口角歪斜 ,流涎 ,左眼睑闭合不能 ,左耳听力减退 ,无发热、头痛 ,无耳鸣、吞咽困难、二便障碍等。查头颅MR示 :桥脑基底部左侧见 1 4 5cm× 1 35cm×1 5 0cm的病灶 ,呈长T1 长T2 不均匀明显强化的信号改变 ,灶周水肿 ;拟诊 :桥脑占位性病变 ,胶质瘤可能性大。半个月前于北京某医院查CT及MR拟左桥脑占位病变 ;开颅行桥脑肿瘤切除术 ;病理示 :髓鞘脱失 ,多量格子细胞 ,脑和脑膜血…  相似文献   

4.
1 病例 患者,男,36 岁,因"左额颞叶基底节占位γ-刀治疗后1年,头痛、呕吐、右侧肢体乏力10 余天"入院.一年前因头痛于当地头颅CT 示左侧额颞叶及基底节区占位,考虑胶质瘤予伽马刀治疗.术后6 个月复查MRI 示肿瘤稍缩小,而予继续观察.本次入院前10 余天出现头痛、呕吐及右侧肢体乏力.头颅增强CT 示左额颞叶及基底节区囊实性占位,中线明显右移.  相似文献   

5.
正1病例资料病人,男性,41岁。因头晕、头痛伴左下肢间断抽搐2 d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左下肢肌力Ⅳ级,其余肢体肌力正常。头颅CT(外院)示:右顶叶见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最大2.0 cm×1.5 cm,密度不均匀,周围见明显的低密度水肿区,右侧侧脑室后角轻度受压,中线结构居中。入院后头颅MRI示:右顶叶可见两结节状异常信号,直径分别为1.1 cm、1.8cm,T_1WI呈等、低信号,T_2WI呈等、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病灶周围见大片状水肿带,右侧侧脑室后角受压;左侧  相似文献   

6.
患者 女性,48岁.1999年3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易激惹,记忆力减退.3月6日突然发生头痛,左下肢无力.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额、颞、顶叶可见多个1~2.5cm大小不等、不规则团块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周围可见轻度水肿,腑室、脑沟轻度受压,注射Gd-DTPA后可见不均匀斑块状、环形、半环形异常强化,诊断为:多发性脑转移瘤(图1a~c).  相似文献   

7.
近来我们采用立体定向治疗2例脑脓肿,现报告如下: 例1:女性,42岁.因头痛、呕吐,伴左侧肢体无力进行性加重1月余入院.查体:神志清,语言流利,反应稍迟钝.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Ⅱ级.左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头颅CT平扫显示,右额颞叶有一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病灶,病灶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低密度区周围均匀强化,诊断颅内多发性脑脓肿.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3.5岁。系“发现左上肢不自主抖动半月”入院。体检:左侧鼻唇沟浅于右侧,左侧肢体肌力Ⅴ-级,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头颅CT示:右颞叶一直径约7cm等、低密度病灶,边界尚清,右侧基底节区、侧脑室皆受压,中线右移明显;头颅MRI示:右颞叶可见一大小7.8cm×7cm异常信号,边界光滑,形态欠规则,T1加权呈等、低混杂信号,T2加权呈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实质性部分明显强化,瘤周水肿不明显,中线向右移位。于全麻下经右侧改良翼点入路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硬膜张力极高,先穿刺囊腔将淡黄色囊液缓慢放出,再切除颞极暴露瘤体,肿瘤色红,实质部…  相似文献   

9.
1 病历摘要(图1) 女,60岁;因阵发性意识丧失伴全身抽搐4次于2011年3月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部CT示:右侧颞叶一团状高密度影,大小约5.5 cm×3.7 cm×5 cm,内见结节状致密影,轻度占位效应.头部MRI显示:右侧颞叶内一类圆形信号异常,T1WI及T2WI均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内可见斑片状及结节状等T1、长T2信号,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结节状病变明显强化.术前诊断考虑颅内肿瘤伴钙化.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资料 53岁女性,因发作性四肢抽搐1个月入院.入院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术前头颈部CTA示右侧颞叶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VR像示肿块内侧血管影,为引流静脉或供血动脉,血管根部为右侧大脑中动脉M1区域.头颅增强MRI示右侧颞叶两个结节影,均匀强化伴周围脑水肿明显.择期行右侧硬膜下经颞叶入路手术切除颅中...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3岁。因头晕头痛3周伴四肢乏力就诊。查体:神志清,左眼球已摘除,右眼球萎缩黑朦,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示右基底节区大片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右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左移位。增强检查后病灶中心结节状强化。头颅MRI检查示右基底节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边呈大片水肿区,病灶区呈均匀强化。门诊以颅内占位收入院。入院后追问病史14年前曾于眼科因反复发作双眼色素膜炎伴发口腔粘膜,外阴溃疡以及皮肤红斑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行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好转。13年前因色素膜炎继发青光眼行左侧眼球摘除术,此后病情…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3岁,因间断性头痛7年.进行性加重件记忆力减退4年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双侧视乳头边界模糊,并伴有片状出血.A/V=1/2,余未见阳性体征。头颅CT平扫及强化(见图1~3)显示双侧顶枕叶、镰旁及双额叶可见类圆形略高密度占位性病变.强化明显,大小不等.边界清楚。肿瘤最大者直径为5.3cm,其内有钙化.位于左额,病灶周围可见明显水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性,5岁11个月,因反复呕吐1月余,加重伴左下肢乏力12d入院。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双侧巴氏征阳性。头颅CT示右侧顶叶可见高密度巨大类圆形占位,边界清晰,周边水肿明显,与硬膜呈广泛基底相连,CT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匀强化。MRI示右侧顶叶可见略低信号巨大类圆形颅内占位,边界清晰,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14.
<正>颅内神经鞘瘤占颅内肿瘤的8%,发生于脑室系统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侧脑室内神经鞘瘤治疗经验。1病例资料患者,男,41岁,因左下肢乏力1年、加重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双侧眼底无视乳头水肿,左下肢肌力4级,Babinski征阳性。头部CT平扫示右侧脑室内等低密度占位,伴点状钙化(图1A)。头部MRI平扫示右侧脑室类圆形占位,T1WI呈低信号(图1B),T2WI呈高信号(图1C),增强扫描示不均匀  相似文献   

15.
病例1,女,52岁。因“间断性头晕、头痛两月”入院。患者头痛症状集中在顶部,呈刺痛,自服药物可缓解;既往曾因肾透明细胞癌行左肾切除术;入院时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头颅MRI检查示右侧顶枕叶可见一大小约7.5cm×5.5cm×4.3cm的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图1A),囊性成分呈长T1、长T:改变,实性成分呈等T1、等T2信号,病灶周围水肿较明显,实质部分向对侧蔓延生长,并紧密包绕上矢状窦,上矢状窦内血管流空影消失。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脑内Burkitt淋巴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历资料 男,27岁,因头痛进行性加重2个月余,左侧肢体乏力1个月入院.神经系统检查:双侧视乳头水肿明显,左侧额纹消失,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下肢肌力Ⅲ级,无病理征.胸片、全身骨扫描、心电图、血常规均正常.CT示左顶枕部及双额稍高密度占位,周围水肿明显,明显增强(图1).MRI示左顶枕、左额叶、双侧尾状核头部均有异常信号,以左顶枕部占位最大,明显强化(图2).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42岁.听力障碍伴行走不稳十余天入院.查体:听力下降,步态不稳,右侧巴氏征(+).诱发电位显示双侧听神经、双侧脑干听觉传导、双侧视觉传导通路功能障碍.B超示右肾多发结石.MRI示左侧枕叶团块状等长T1等长T2信号,病灶伴明显囊性变,周边环形短T2信号,水肿及占位效应不明显,周边呈低信号.  相似文献   

18.
1病历摘要 男,25岁。2007年2月始无诱因头痛伴呕吐胃内容物,症状渐加重,并出现双眼模糊,视物重影。查体: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右侧同向性偏盲。MR示左枕顶叶不规则囊性占位病变,约4.5cm×7.0cm×6.3cm,边界不清,增强扫描明显环形强化。病灶周围片状水肿,左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右移,右侧脑室轻度扩张(图1A)。[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报道患者,女性,50岁。1983年始出现发作性四肢抽搐,颅脑CT示左侧领叶深部4cmx4cm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诊断为脑梗塞,继发性癫痛。抗癫病治疗后,发作次数减少。1991年感右侧肢体麻木。此后,4次CT复查,其病灶均无变化。1997年初感头痛,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进行性加重,肢体抽搐频繁,抗癫痛治疗无效。8个月后CT复查示原左额叶低密度灶变为混杂密度,并有囊变,范围明显扩大,呈7cmX9cmx4cm,累及丘脑及额顶叶,实质部分轻度强化,边界不清,周围有水肿,m脑室及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向健侧移位。检查:嗜睡,…  相似文献   

20.
<正>1病历摘要女性,33岁;以右下肢无力5d,抽搐1次入院。既往体健,无肿瘤及结核病史。查体: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Ⅳ级,余肢体肌力Ⅴ级;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脑CT显示左额部矢状窦旁等高混杂密度病灶,周围为低密度水肿带。脑MRI显示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匀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图1A)。入院诊断为脑膜瘤。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