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反复发作的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肠病.目前普遍认为UC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免疫调节异常是UC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反复发作的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肠病。目前普遍认为UC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免疫调节异常是UC研究最活跃的领域。既往研究认为辅助性T细胞1(Thelper,Th1)和Th2细胞亚群失平衡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UC在某些状况下并不能用单一的Th1/Th2细胞的模式解释。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病率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1].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等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异常激活是导致IBD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直接原因[2-3].其中Th1/Th2失衡一直被认为是IBD发病机制之一,而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有学者认为与Th2关系较为密切,亦有人认为是Th1和Th2共同作用的结果.而Th17的发现解释了传统Th1/Th2轴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研究证实Th17可参与IBD尤其是UC的发生.近年证实,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也参与IBD及UC的发生,且与UC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为此,本文就Th1,Th2,Th17和Bregs与UC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h细胞各亚群比例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按照2007年济南标准收集UC患者20例,对照组16例.利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四色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对肠黏膜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作表型分析,比较各组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cLPM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Th17细胞比例的改变.结果 UC组cLPMC中Th17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分别为3.75%(6.93%)和1.25%(3.70%),在PBMC中为1.40%(2.15%)和0.70%(0.33%),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C患者CLPMC中Th17细胞比例与疾病评分呈正相关(r=0.34,P<0.05).UC组和对照组Th1、Th2细胞在cLPMC和PBMC中的比例均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且不同疾病活动度患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Th细胞各亚群中,Th17细胞是介导UC肠道局部和外周免疫应答的优势细胞,可能成为UC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h细胞各亚群比例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按照2007年济南标准收集UC患者20例,对照组16例.利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四色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对肠黏膜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作表型分析,比较各组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cLPM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Th17细胞比例的改变.结果 UC组cLPMC中Th17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分别为3.75%(6.93%)和1.25%(3.70%),在PBMC中为1.40%(2.15%)和0.70%(0.33%),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C患者CLPMC中Th17细胞比例与疾病评分呈正相关(r=0.34,P<0.05).UC组和对照组Th1、Th2细胞在cLPMC和PBMC中的比例均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且不同疾病活动度患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Th细胞各亚群中,Th17细胞是介导UC肠道局部和外周免疫应答的优势细胞,可能成为UC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6.
苦参碱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苦参碱注射液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P)法检测30例UC患者用苦参碱注射液治疗1月前、后和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30例UC患者中治愈7例,好转12例,无变化11例;UC患者CD8^+Ts细胞明显减少;用苦参碱治疗后UC患者外周血CD3^+、CD8^+Ts细胞较治疗前明显增高,有效组CD8^+Ts细胞显著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UC患者抑制性T细胞减低,免疫亢进;用苦参碱注射液治疗有较好疗效,外周血T细胞,尤其CD8^+Ts细胞水平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CD 4CD 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变化,探讨其在UC病理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UC患者33例,对照组2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 4CD 25T细胞阳性率.用RT-PCR检测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中Foxp3 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0和TGF-β的浓度.结果 UC患者CD 4CD 25T细胞占CD 4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与疾病的活动指数及血沉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660和-0.572,P值均<0.01).UC患者Foxp3 mRNA的表达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血清IL-10和TGF-β的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UC患者外周血CD 4CD 25 调节性T细胞明显降低,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提示这类细胞可能在UC的病理机制中发挥作用.Foxp3表达降低可能是导致CD 4CD 25 T细胞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Th1和Th17细胞水平对IBD发病及活动度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健康对照者40例和IBD患者81例[其中克罗恩病(CD)39例,溃疡性结肠炎(UC)42例],采集外周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PMA及伊屋诺霉素联合刺激、培养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和Th17细胞在外周血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1)CD组及UC组Th1细胞百分比[(38.32±16.18)%和(34.23±11.60)%]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58±10.02)%](P值均<0.01),而CD组及U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及UC缓解期患者的Th1细胞百分比均低于活动期患者[(26.50±9.24)%比(48.46±13.83)%,P<0.01;(30.05±7.41)%比(37.68±13.35)%,P<0.05]。(2)CD组及UC组Th17细胞百分比[(2.51±1.59)%和(4.15±2.75)%]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44±0.73)%](P值均<0.01),且UC组这一比例高于CD组(P<0.01);CD及UC活动期患者的Th17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3.39±1.56)%比(1.48±0.81)%,(5.77±2.77)%比(2.18±0.59)%,P值均<0.01]。(3)UC组外周血Th17/Th1比值(0.14±0.11)高于CD组(0.08±0.06)和健康对照组(0.07±0.06),P值均<0.01。结论 IBD患者外周血中Th1、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较健康人群明显升高,且与IBD活动度密切相关。Th1和Th17细胞在IBD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LADA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及淋巴细胞失衡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LADA、UC组各52例和健康对照(NC)组52名,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亚群百分比. 结果 LADA、UC、NC组CD3+亚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2.29±4.97)%vs (63.49±5.12)% vs (61.37±4.83)%,P>0.05].UC组CD4+亚群较LADA、NC组降低[(27.63±6.85)% vs (35.87±5.92)%,P<0.01;(27.63±6.85)% vs(34.63±5.39)%,P<0.01].LADA组CD8+亚群较UC、NC组升高[(27.54±3.05)% vs (22.21±3.46)%,P<0.01;(27.54±3.05)% vs (21.82±3.77)%,P<0.01]. LADA、UC组CD4+/CD8+较NC组降低[(1.35±0.37) vs (1.78±0.44),P<0.01;(1.32±0.51) vs (1.78±0.44),P<0.01]. 结论 LADA、UC患者均出现淋巴细胞CD4+、CD8+亚群失衡,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参与两者发病,但具体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0.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的调节性T细胞亚群,主要来源于胸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侵犯胃肠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耐受异常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有关.为此,我们做了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鼠不同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亚群的变化。方法通过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溶液诱导UC模型鼠,应用流式技术测定实验鼠外周血、肠系膜淋巴结、脾脏、回肠固有层、结肠固有层黏膜中Treg细胞亚群、CD4~+CD25~+FoxP3~+IL-17~+数量;分选上述组织单个核细胞中Treg细胞中的FrⅢ亚群,检测Fox P3、IL-17、RORC 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UC模型鼠的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回肠固有层、结肠固有层黏膜中,Treg细胞FrⅠ亚群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外周血、肠系膜淋巴结、回肠固有层、结肠固有层中,UC模型鼠中Treg细胞中FrⅡ亚群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Treg细胞FrⅢ亚群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UC模型鼠的外周血、肠系膜淋巴结、回肠固有层、结肠固有层中,Treg细胞FrⅢ亚群相关基因表达如下:Fox P3 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17A、RORC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UC模型鼠的外周血、肠系膜淋巴结、回肠固有层、结肠固有层中,CD4+CD25+Fox P3+IL-17+细胞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UC模型鼠中存在FrⅡ亚群减少、FrⅢ亚群增多和FrⅠ亚群转化障碍,Treg细胞亚群间的这种变化可能是Treg细胞和Th17细胞失衡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肠道疾病。肠黏膜免疫调节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免疫功能紊乱和免疫耐受异常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此文就调节性T细胞与IB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结肠特异性免疫性疾病,是在遗传易感背景下,在环境、感染、某些食物等因素诱导下,导致结肠黏膜的免疫损伤所致。我们通过检测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和NK细胞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其病因可能涉及遗传、免疫、感染、精神等多种因素,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近年研究提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作为具有抑制效应性T细胞增殖和活性的细胞亚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瘦素(Leptin)、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收治的UC患者87例,根据是否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将所有患者分为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组(A组,30例)和非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组(B组,57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范围、病情程度、吸烟史)及治疗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外周血Leptin、C反应蛋白(CRP)、IL-17、Th17及Treg],计算Th17/Treg比值并对上述指标分组进行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主要指标与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外周血Leptin、Th17/Treg对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A组患者外周血CRP、IL-17、Leptin水平、Th17百分比及Th17/Treg比值均高于B组,Treg百分比低于B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CRP、IL-17及Lept...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增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上皮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失调在UC上皮屏障破坏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35例UC患者和15例对照者,经肠镜取活检,作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有无异型增生.分别采用M30Cttideath和Ki-67两种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皮细胞凋亡和增殖.结果UC上皮细胞凋亡指数(M30)及凋亡增殖比与对照组相比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增殖指数(Ki-67)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的M30阳性凋亡细胞不仅呈灶性分布于肠腔表面,而且隐窝底部及闭锁的腺腔内也有上皮细胞提前凋亡;UC的Ki-67阳性增殖细胞可超越隐窝下1/3的正常范围而达上1/3甚至隐窝顶部.结论UC上皮细胞提前凋亡以及凋亡和增殖比的失调也许是导致上皮屏障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mucosal addressin cell adhesion molecule-1,MAdCAM-1)是一种选择性表达于肠道黏膜及其相关淋巴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主要介导淋巴细胞向肠道黏膜部位定向归巢.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炎症部位MAdCAM-1表达明显增加.本文综述MAdCAM-1的分子结构、分布、生物学功能及其在UC发病中的作用,要重视其作为UC潜在治疗靶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硫酶(GST)T1基因型与中国浙江汉族人群溃疡性结肠炎(U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99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140例健康对照中的GSTT1基因型,采用χ2检验,分析比较GSTT1基因型在UC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差异.结果:GSTT1(-)基因型频率在UC组和对照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64.7% vs 47.1%,P=0.007,OR=2.050,95%CI:1.208-3.480);根据UC临床特征进一步分层分析,GSTT1(-)基因型在远端UC中的分布频率高于广泛结肠UC(71.8%vs 31.3%,P=0.002);GSTT1(-)基因型与UC病情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GSTT1基因型与中国浙江汉族人群UC相关.  相似文献   

19.
细胞凋亡与溃疡性结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0 引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人们认为他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等,即感染、饮食等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的人群,使肠免疫反应过度亢进,导致肠黏膜损伤而发病。但UC的病因仍然不清楚。近年来,UC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一些结果显示细胞凋亡可能在UC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来探讨一下UC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白介素(IL)-18是参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的一个重要细胞因子.本研究检测中国汉族UC患者中IL-18基因的单核苗:酸多态性(SNPs),分析其在UC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在102例UC患者和128例止常埘照中,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检测IL-18基因巾的2个SNP(-656G.T、-607C.A)的基凶分型.结果 在UC患者中,SNP位点-656G.T、-607C.A等位基因频率及它们的基因型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L-18基因上-656G.T、-607C.A SNPs及单倍体型与中国汉族UC患者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