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脏肿瘤,虽然其的整体发病率很低而且大部分是良性的,但由于其可以引起心,肾衰竭及神经系统症状甚至猝死而受到大家的关注.心脏黏液瘤因为其在发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故早期诊断困难.因此黏液瘤发生发展中分子方面的研究对心脏黏液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心脏黏液瘤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脏肿瘤,虽然其的整体发病率很低而且大部分是良性的,但由于其可以引起心,肾衰竭及神经系统症状甚至猝死而受到大家的关注.心脏黏液瘤因为其在发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故早期诊断困难.因此黏液瘤发生发展中分子方面的研究对心脏黏液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心脏黏液瘤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脏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肿瘤,约占心脏原发肿瘤的86%左右,其中约87.7%源于左心房,4.1%源于右心房.临床上心脏黏液瘤多因全身炎性反应、心内血流阻塞、栓塞等症状经心脏超声发现.心脏黏液瘤通常被认为是良性肿瘤,通过手术切除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对心脏黏液瘤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尚存许多争论.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心脏黏液瘤的起源、基因异常、心脏黏液瘤血管生成和增殖、心脏黏液瘤与细胞因子IL-6的相互关系、心脏黏液瘤潜在恶性变等方面有了进一步认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总结23例心脏黏液瘤术后复发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1 106例心脏黏液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3例为复发后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50.5±10.8)岁,二次手术22例,四次手术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纽约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正>心脏黏液瘤是常见的心脏良性肿瘤,瘤蒂大多数附着在卵圆窝附近。黏液瘤性质为良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复发率。心脏黏液瘤一旦确诊,必须严格控制活动,以防止患者在等待手术时间出现动脉栓塞或猝死,报道称患者在等待手术期 相似文献
8.
9.
10.
原发性心脏肿瘤是起源于心脏的原发性肿瘤,较为罕见,可分为良性和恶性,其中以良性居多。恶性原发性心脏肿瘤的预后往往较差。而良性原发性心脏肿瘤也可能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及电生理学后果,但若能早期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近年来,对于原发性心脏肿瘤的遗传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部分已实现临床转化。本文分别从DNA、RNA和蛋白改变角度,对原发性心脏肿瘤的遗传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在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中的运用进行综述,并简要展望未来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唐华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2,(2):162-166
腹膜假黏液瘤( pseudomyxoma peritonei , PMP )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以黏液外分泌细胞在腹膜、网膜或脏器表面种植导致腹腔内大量淡黄色胶冻状黏液腹水形成为特征,发病率约为2/100万[ 1~3 ].PMP本质为黏液性肿瘤腹盆腔广泛的种植转移,对于女性PMP患者,卵巢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卵... 相似文献
12.
神经鞘瘤起源于雪旺细胞,故又名雪旺细胞瘤(schwannoma、neurinoma、neurilemmoma),其起病隐匿,病程缓慢,是脊髓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1]。好发于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神经鞘瘤分类较复杂,根据肿瘤是否具遗传性可分为非家族性和家族性,前者包括前庭神经鞘瘤(vestibular schwannoma,VS)这一特殊类型;后者常表现为多发病灶,故命名为神经鞘瘤病(schwannomatosis),属于神经纤维瘤病家族中甚少见的一种类型[2]。 相似文献
13.
心脏黏液瘤患者血清异常增高白细胞介素(IL)-6,是炎性症状和免疫学异常的主要原因~([1]).但IL-6对心脏黏液瘤细胞的作用途径、调控等报道尚少.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6及其受体在黏液瘤体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研究表明,细胞调亡与肿瘤等许多人类疾病相关,心脏黏液瘤是心脏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㈨。为探讨Fas及Fas-L在心脏黏液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机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是人类胃肠道最常见的肿瘤,原癌基因c-kit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无c-kit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中,存在PDGFRA基因的突变。此外,尚存在诸多基因和蛋白参与了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和发展,如染色体14q和22q的杂合性缺失导致某些抑癌基因的丢失,HMGB1、COX-2、Hsp90、CA-RP等。本文主要综述胃肠道间质瘤的相关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胆管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胆管癌的预后极差,这使得临床上对该疾病越来越重视.加深对胆管癌发生及生长机制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找到针对这种致死性肿瘤的治疗靶点.本文将近年来对胆管癌发病及生长调节机制方面的研究做一回顾.通过对胆管癌分子机制更好的认识,以找到诊断、治疗及预防这种致死性肿瘤的特异性的策略,进而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机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是人类胃肠道最常见的肿瘤,原癌基因c—kit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无c-kit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中,存在PDGFRA基因的突变。此外,尚存在诸多基因和蛋白参与了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和发展,如染色体14q和22q的杂合性缺失导致某些抑癌基因的丢失,HMGB1、COX-2、Hsp90、CA-RP等。本文主要综述胃肠道间质瘤的相关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9.
2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具有恶变为胰腺导管腺癌的风险,且一旦发生恶变,预后较差。目前国内外针对IPMN的研究较少,因此,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发展的分子病理学机制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已发现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信号通路等分子参与了IPMN的发生发展及恶变过程,笔者着重对IPMN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