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H  Fu CG  Chai R  Cao FA  Yu ED  Zhang W  Liu LJ  Hao LQ  Meng RG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3):968-971
目的 研究探讨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分析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所有接受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1116例(TNM分期I~Ⅲ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与T1、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因素为临床常用可对肿瘤进行客观评价的因素.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和x2检验.结果 共1116例直肠癌患者入组,其中T1、12期直肠癌为358例(32.1%).T1和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分别为5.6%(2/36)和23.3%(75/322).T1、T2期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比例(21.5%,77/358)明显低于T3、T4期肿瘤(51.6%,391/758)(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仅肿瘤T分期是与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62;95%C/:1.212~21.991;P=0.026).结论 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且在各种常规临床病理指标中无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提示当前应进一步研究T1、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以指导治疗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探讨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分析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所有接受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1116例(TNM分期I~Ⅲ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与T1、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因素为临床常用可对肿瘤进行客观评价的因素.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和x2检验.结果 共1116例直肠癌患者入组,其中T1、12期直肠癌为358例(32.1%).T1和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分别为5.6%(2/36)和23.3%(75/322).T1、T2期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比例(21.5%,77/358)明显低于T3、T4期肿瘤(51.6%,391/758)(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仅肿瘤T分期是与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62;95%C/:1.212~21.991;P=0.026).结论 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且在各种常规临床病理指标中无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提示当前应进一步研究T1、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以指导治疗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3.
T1和T2期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1和T2期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1999年146例行根治术的T1和T2期直肠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T1和T2期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为25.3%(37/146).T1期直肠癌复发转移率(0.0%,0/12)明显低于T2期(27.6%,37/134)(P<0.05).肿瘤占肠腔周径≤50%复发率(17.9%,15/84),明显低于肿瘤占肠腔周径>50%(35.5%,22/62)(P<0.05).低位直肠癌复发率(29.3%,34/116)明显高于中高位直肠癌(10.0%,3/30)(P<0.05).而性别、年龄、病程、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与术后复发转移无关.结论 T2期、低位、周径大于50%可能是T1和T2期直肠癌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3月至2011年1月间行根治性切除的122例T2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122例T2期直肠癌患者中有26例(21 3%)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P<0.05)、大体类型(P<0.05)、组织类型(P<0.01)、分化程度(P<0.05)及肿瘤浸润深度(P<0.05)与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直肠癌浸润浅肌层和深肌层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3.0%(7/54)和27.9%(19/68).结论 对于局限于浅肌层的T2期直肠癌,因其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可考虑行经肛局部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247例原发性T1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肿瘤大小(最大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癌结节。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47例原发性T1期直肠癌患者中21(8.50%)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高分化T1期直肠癌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影响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癌结节与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伴有癌结节是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9.75、P=0.006,OR=5.98、P=0.042,OR=8.33、P=0.017,OR=10.87、P=0.026)。结论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伴有癌结节是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T1~2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并经病理证实为T1~2期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部位和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本组T1~2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P<0.01和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体类型、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CEA水平、肿瘤直径均与其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淋巴结转移和术后随访过程中远处脏器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 影响T1~2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但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脏器转移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u ZY  Wan J  Yao Y  Zhao G  Du JL  Y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3):190-192
目的 分析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侧方淋巴结转移对局部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切除+侧方淋巴结清扫的96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探讨侧方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局部复发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14.6%(14/96).肿瘤直径≥5 cm者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25.0%,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者的7.1%(P<0.05).侵犯肠壁周径1/4、2/4和3/4者侧方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3%、6.7%和12.0%,明显低于侵犯肠壁周径4/4者的70.0%(P<0.05).低分化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30.0%,明显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直肠癌的4.5%和9.1%(P<0.05).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8.8%(18/96).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者术后局部复发率为64.3%,明显高于侧方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的11.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侧方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8.0±6.7)个月,明显短于无侧方淋巴结转移的(80.9±2.1)个月(P<0.05).结论 肿瘤直径、侵犯肠壁周径和肿瘤分化程度是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侧方淋巴结转移与进展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T1、T2、 N0、M0.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结合原发肿瘤位置、年龄、病理等,分析了276例临床T1、T2 N0M0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意义.结果 临床T1 N0M0.腋淋巴结转移率低于T2 N0M0乳腺癌患者(P=0.027),乳腺中央区与外下象限乳腺癌发生腋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肿瘤(P=0.004);乳腺外侧象限肿瘤腋窝下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其他部位肿瘤组(P=0.000);乳头中央区和内侧象限乳腺癌腋上组淋巴结转移高于乳腺外侧象限肿瘤(P=0.000).非特殊型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早期癌和其他类型(P-0.001).9例单纯癌6例发生2组以上腋淋巴结转移.90例发生腋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50岁者62例(68.9%)发生腋淋巴结转移,≤50岁者28例(31.1%)发生腋淋巴结转移(P=0·000).发现"跳跃式"转移病例2例(0.7%),均为临床T2 N0M0患者,肿瘤位于乳头中央区1例,外下象限者1例.其中浸润型导管癌1例,单纯癌1例.结论 研究临床T1、T2 N0M0乳腺癌腋窝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对开展SLNB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3月至2011年1月间行根治性切除的122例T2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122例T2期直肠癌患者中有26例(21.3%)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P〈0.05)、大体类型(P〈0.05)、组织类型(P〈0.01)、分化程度(P〈0.05)及肿瘤浸润深度(P〈0.05)与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直肠癌浸润浅肌层和深肌层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3.0%(7/54)和27.9%(19/68)。结论对于局限于浅肌层的L期直肠癌,因其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可考虑行经肛局部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0.
探讨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跳跃性转移的特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31例T2期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5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用X^2检验和Fisher’s精确概率法分析其相关因素。研究发现高中分化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进行局部切除的可行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盆腔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和治疗决策中的作用。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60例直肠癌病例的术前盆腔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MRI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准确率。结果:MRI对直肠癌浸润深度(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75%,对T2期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73.1%,对T3期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6.7%;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为32.4%。在病理确诊淋巴结转移的16例病人中,MRI检出淋巴结平均数为5.8枚;在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4例病人中,MRI检出淋巴结平均数为2.4枚;两组淋巴结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MRI检查可较准确地判断肿瘤在直肠壁的浸润深度,但对淋巴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较低,故MRI可作为直肠癌术前分期的方法,为新辅助治疗提供依据,为术后辅助化疗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1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T1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28例,女386例;中位年龄为63岁,年龄范围为25~87岁。观察指标:(1)T1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2)随访情况。(3)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4)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内部验证。病人术后定期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随后每6个月随访1次,术后随访5年,了解病人的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应用R语言软件建立基于Logistic回归的淋巴结转移概率预测列线图。采用校准度曲线评价模型预测结局发生概率与实际观测概率一致程度,以一致性指数(C-index)表示。采用Bootstrap方法评价模型性能,得出校准度曲线。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计算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 (1)T1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914例病人中,直接手术687例,内镜切除后补救手术227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pT1NxM0期结直肠癌;肿瘤长径为(2.3±1.2)cm;肿瘤病理学类型腺癌为865例,黏液性腺癌为49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727例,低未分化187例;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 633例,<1 000 μm 281例;神经脉管侵犯110例,未受侵犯804例;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3枚(1~48枚);N分期为N0期804例,N1期98例,N2期12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人。(2)随访情况:914例病人中,886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5个月(1~129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或转移24例。914例病人5年肿瘤累积复发率为4.8%,中位复发时间为17.0个月,肝脏为最常见的肿瘤复发部位,占比为58.3%(14/24)。914例病人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5.2%。804例无淋巴结转移病人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6.3%,110例有淋巴结转移病人为8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P<0.05)。(3)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CA19-9、肿瘤分化程度、黏膜下浸润深度、神经脉管侵犯是影响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56、3.25、2.21、2.68、3.39,95%可信区间为1.41~4.67、1.22~8.66、1.43~3.41、1.56~4.88、2.10~5.4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EA≥5 μg/L、术前CA19-9≥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神经脉管侵犯是影响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23、3.47、2.01、2.31、2.91,95%可信区间为1.02~4.15、1.08~10.87、1.03~3.27、1.40~4.47、1.64~5.13,P<0.05)。(4)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内部验证:根据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构建预测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列线图模型。术前CEA≥5 μg/L、术前CA19-9≥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神经脉管侵犯得分分别为59、100、48、67、92分。根据每项临床病理因素评分,加和得总分后评估淋巴结转移概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淋巴结转移预测能力,其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0(95%可信区间为0.64~0.75,P<0.05)。Bootstrap法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C-index值为0.70(95%可信区间为0.65~0.75)。校准度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和实际淋巴结转移概率具备较好的一致性。Hosmer-Lemeshow检验计算模型的拟合效果好(χ2=1.61,P>0.05)。结论术前CEA≥5 μg/L、术前CA19-9≥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神经脉管侵犯是影响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预测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2000年间单个医疗机构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的9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计有150例患者(15.7%)复发转移,复发转移部位依次为盆腔内局部复发57例(6.0%)、肝脏转移47例(4.9%)、肺部转移40例(4.2%)和其他部位转移6例(0.6%),中位复发转移时间18个月(2—85个月)。复发转移后中位生存8个月(1—62个月)。23例患者(15.3%)切除了肿瘤,术后中位生存30个月,生存超过5年者只有3例(13.0%)。低龄(P=0.024)、有肿瘤家族史(P=0.000)、癌胚抗原(CEA)水平(P=0.003)、肿瘤浸透肌层(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脉管瘤栓(P=0.000)、印戒细胞癌或黏液腺癌(P=0.000)显著增加复发转移的风险。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家族史(P=0.001)、CEA阻性(P=0.033)、肿瘤浸透肌层(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脉管瘤栓(P=0.001)、印戒细胞癌或者黏液腺癌(P=0.012)是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存在特定的复发转移危险因素。盆腔、肝脏和肺是肿瘤复发转移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内超声(Endoluminal ultrasound,ELUS)对术前直肠癌分期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9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进行ELUS检查进行术前分期诊断,并且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术前ELUS检查T1期诊断正确率为93.33%(14/15),T2期为83.33%(15/18),T3期为74.07%(20/27),T4期为66.67%(6/9)。ELUS诊断正确率为79.71%(55/69)。ELUS对转移淋巴结诊断总正确率为65.22%(45/69),灵敏度为76.19%,特异度为61.71%。结论 ELUS对于直肠癌癌组织的浸润程度以及周围转移淋巴结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正确率较高,有希望成为直肠癌术前分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两家医院102例中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切除并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将其分为阳性组(n=21例)和阴性组(n=81例)。临床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侧方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0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侧方淋巴结清扫总数为1347枚,其中阳性淋巴结占比为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肿瘤类型、T分期及浸润肠壁程度与侧方淋巴结阳性的发生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浸润型、T3-4期及浸润肠壁浆膜外肿瘤是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低分化、浸润型癌、肿瘤分期T3-4及浸润肠壁浆膜外可作为判断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对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甲状腺髓样癌(MTC)手术切除范围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首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MT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中央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及生化治愈的关系;探讨影响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果 77例病人,术前降钙素水平正常者5例,升高者7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28例,单侧腺叶切除49例。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39例,中央区及患侧侧颈淋巴结清扫38例。M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侵出腺叶、肿瘤直径、TNM分期、术前降钙素、降钙素水平/肿瘤直径具有相关性(P<0.05)。侧颈淋巴结转移与年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生化治愈率66.1%(39/59),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直径、术前降钙素水平及降钙素水平/肿瘤直径具有相关性(P<0.05)。中位随访时间35(7~69)个月。侵出腺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切除范围、TNM分期、术前降钙素水平和生化治愈是MTC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MTC病人建议至少行患侧腺叶切除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行全甲状腺切除,根据超声、CT及降钙素水平等检查结果行预防性/治疗性侧颈淋巴结清扫。规范化的手术治疗是达到较高生化治愈率,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rN)分期和转移数量(pN)分期与病理因素的关系,为合理的胃癌分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11年12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其州分期和pN分期的病理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脉管内有无癌栓、肿瘤直径、大体形态和浸润深度与rN分期和pN分期均有关(P〈0.05);组织学类型则与rN分期有关(P〈0.05),而与pN分期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管内癌栓、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是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在评估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分期的诊断价值上,rN分期和pN分期基本一致(P〉0.05)。结论无论是从淋巴结转移率还是从转移数量上看,脉管内癌栓、肿瘤直径和浸润深度都是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N分期对于评价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分期在诊断价值上与pN分期一致。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goal of this multicenter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l excision for patients with T1–T2 lower rectal cancer.

Methods

Data from 567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adical resection for T1–T2 lower rectal cancer at 12 institutions between 1991 and 1998 were reviewed. Rate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tree analysis, which was hierarchized using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nodal involvement.

Results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female gender, depth of tumor invasion, histology other than well-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and lymphatic invasion. According to the first three parameters that can be obtained preoperatively, only 0.99% of the patients without risk factors had lymph node metastasis. On the other hand, even if the lower rectal cancer was at stage T1, women with histological types other than well-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had an approximately 30% probability of hav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Lymphatic invasion was most useful to predict nodal involvement among patients with T2 lower rectal cancer. The rate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T2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lymphatic invasion were 32.9% and 9.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Gend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early distal rectal cancer. Three parameters, including depth of tumor invasion, histology, and gender, are useful determinants for local excision. Additional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establish the minimum optimal treatment for T2 lower rectal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