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俞穴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23,(10):1189-1201+1216
俞穴为针灸学的立足之本,要说明白针灸之理,必先明俞穴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发掘《黄帝内经》有关俞穴分类、分布、结构的论述,提炼出“奇正论”“节交论”“关机论”三论,指出俞穴按有无固定位置分为“经俞”和“奇俞”两大类,经俞又分为脉俞、骨空、气穴、募穴四类;俞穴分布总规律是在“节之交”,俞穴特别是大俞要穴分布的密度与关节大小及其功能的复杂度呈正比;俞穴是一内有“机”外有“关”的立体结构,其“机”在脉会中,而“脉会”可探寻可考量。另就经俞与奇俞的关系、经俞不同状态的意义,以及俞穴研究的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提出未来俞穴研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题思路,以供针灸学守正创新之参考。  相似文献   

2.
电针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运珠 《陕西中医》2006,27(12):1563-1564
目的:观察电针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取肺俞、膈俞、肝俞等穴,接电针治疗仪,连续治疗10次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方法具有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的作用,可缓解平滑肌痉挛,从而达到气至有效,强化了调畅局部气机治疗作用。电针增强针感,共奏降逆止呃之效。  相似文献   

3.
背俞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为GERD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30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纳入180例GER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从上而下按压背俞穴,寻找阳性反应点,分析GERD的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ERD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及瘀血阻络证,其背俞穴阳性率最高的分别为胃俞、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膈俞;除瘀血阻络证组外,各组阳性率最高的背俞穴与同组其余背俞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背俞穴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胆热犯胃证组、瘀血阻络证组及气郁痰阻证组中阳性率最高的背俞穴与其余各组的同名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虚气逆证组胃俞与其余各组(除肝胃郁热证组外)的胃俞相比,肝胃郁热证组肝俞与其余各组(除气郁痰阻证组外)的肝俞相比;脾虚湿热证组脾俞与其余各组(除中虚气逆证组外)的脾俞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GERD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辨证分型的辅助方法,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选穴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对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18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电针组8例,药物组10例。电针组选取神庭、百会、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进行电针治疗;药物组按常规服用文拉法辛。两组均治疗30天后,采用开放型单向质反应序贯试验研究方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当电针组与药物组各治疗8例时,电针组疗效评价已优于药物组。结论:头针加背俞穴对抑郁症有较好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难治性消化性溃疡以病程缠绵、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为特征。据临床观察,脾胃湿热、脾虚血瘀为其基本病机。笔者近年来应用加味陷胸汤合胃俞穴封闭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30例,同时采用法莫替丁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加味陷胸汤合胃俞穴封闭对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有良好疗效,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浅议胃脘下俞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靳冬 《世界中医药》2007,2(5):294-295
胃脘下俞穴(现代临床常称为“胰俞“),位于背部,属经外奇穴,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穴位.笔者将从该穴的名称及定位、局部解剖和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其虽属奇穴,但与背俞穴较为相似,与足太阳膀胱经联系密切,应将该穴归入膀胱经.……  相似文献   

8.
针刺背俞穴治疗胃脘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佩云 《四川中医》2000,18(12):49-49
笔者采用针刺脏腑背俞穴配足三里穴治疗急性胃痛 ,并以常规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等穴治疗胃脘痛作对照观察 ,结果针刺背俞穴组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背俞穴组 36例以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为主 ,其中男1 9例 ,女 1 7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63岁 ;病程短者 1天 ,长者 3天左右。常规针刺组 33例亦是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为主 ,其中男 1 8例 ,女 1 5例 ;年龄最小2 5岁 ,最大 58岁 ;病程短者半天 ,长者 3~ 4天。两组病例随机分组。2 治疗方法背俞穴组 :取穴 :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以上穴位均双取 ,针刺得气后 ,针尖…  相似文献   

9.
背俞穴是针灸学十四经中特定穴的一种。最旱见于《灵枢·背腧》篇,其曰:“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背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现在针灸学所说的背俞穴,是以脏腑命名的十二个,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已成为  相似文献   

10.
背俞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俞穴是针灸学十四经中特定穴的一种.最早见于<灵枢·背腧>篇,其日:"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背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现在针灸学所说的背俞穴,是以脏腑命名的十二个,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已成为针灸临床上重要而常用的特定穴.笔者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应用背俞穴或以背俞穴为主治疗脏腑病,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背俞穴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电针与背俞穴交替为主治疗,每次针刺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3天;对照组只采用电针治疗,疗程同治疗组。3个疗程结束后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80%;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7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神经性耳呜的临床症状,配合背俞穴可以显著提高疗效,电针配合背俞穴是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一种有效方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2.
贾赫 《陕西中医》1989,10(2):80-81
<正> 脏腑背俞穴首载于《灵枢·背俞》,后经《脉经》、《甲乙经》、《千金方》等历代医籍不断补充而完备,在临床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现就背俞穴在诊断、主治、配伍方面的应用浅淡如下: 一、背俞穴诊断相应脏腑病背俞穴作为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故当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就会在相应的背俞穴上表现出一些异常变化,如皮肤色泽变化,形态变化(凹陷、隆起),按之有异物感(结节、条索状、半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的双向调节效应特征.方法 通过在大鼠胃内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观察电针“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生理状态及胃运动增强和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电针“曲池”“上巨虚”均以促进胃运动为主(P<0.05),而电针“天枢”均以抑制胃运动为主(P<0.01),电针“大肠俞”只有在正常及心得安所造成的胃运动兴奋状态下,以抑制胃运动为主(P<0.05),其他状态无明显方向倾向.结论 腹部和四肢单穴对胃运动的调节很可能具有定向效应的特征,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并不一定是同一穴位对不同病理状态下内脏器官的双向调节.  相似文献   

14.
董艳 《吉林中医药》2015,35(3):306-308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背俞穴为主的针刺治疗,主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针刺补法;对照组口服尼尔雌醇(2 mg,每半月1次)加盐酸氟西汀胶囊(20~40 mg,1次/d)。10 d为1个疗程,2组分别观察3个疗程。采用HAMD量表为评定工具,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各评定1次,评价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2组HAMD总分均逐渐下降,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的HAMD总分分别为:(26.97±5.13)、(23.59±6.15)、(16.13±6.93)、(11.73±5.58),对照组的HAMD总分分别为:(27.15±3.69)、(23.18±4.56)、(19.08±1.30)、(15.32±3.86),在2、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背俞穴为主从补益与调理脏腑入手,改善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背俞穴概述     
<正>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将背俞穴名称、定位、应用等概述如下。1背俞穴名称及位置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但仅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至于六腑背俞穴《素问.气府论》只提出"六府之俞各六",尚未列出具体穴名和位置,至王叔和的《脉经》才补充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  相似文献   

16.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胃俞是胃的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聚结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中脘是胃的募穴。俞穴和募穴与脏腑的部位较接近,因此,脏腑有病多在俞穴与募穴有所反应。我们对35例慢性胃炎和溃疡病患者治疗前后胃俞、中脘穴的温度、阻抗和痛阈的变化作了观察,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35名志愿受试者均为我院消化科住院病人,男34例,女1例;年龄20~57岁,平均36.3±12.2岁;慢性胃炎6例,慢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例,胃溃疡2例。诊断和疗效评定均以胃镜检查结果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们曾对“长强腰俞穴在肛肠病中的应用”做过较系统的总结归纳,之后近8年内我们对长强腰俞穴在肛肠病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使中医传统古老的腧穴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之靓点。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眼科的前房出血是由于虹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前房而引起,最多见于虹膜炎症或外伤,后者尤为常见,由于血液与房水相混,使前房一片鲜血遮住瞳孔,所以中医称为“血灌瞳神”,造成患者视力障碍或失明。西医在前房积血3~5d无吸收好转或前房积血量>1/2~3/4,常用前房穿刺尿激酶生理盐水冲洗等手术办法治疗,本例采用针刺肝俞穴及配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效果显著。1肝俞穴取穴方法肝俞穴乃膀胱经穴,位于第9胸椎刺实下,旁开1.5寸(同身寸)。民间取穴时常采用:右眼伤,用患者左手绕颈向后背用力勾去,中指尖到达处即是穴位。左眼伤,用…  相似文献   

19.
探析膏肓俞穴的渊源、审穴揣定、刺激方法和临证应用.膏肓俞穴作为人体四大强壮要穴之一,历史悠久,以擅长灸痨名扬于世,在抗病防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自古以来对膏肓俞穴论述颇多,强调取穴的体位姿势和揣穴,倡导重用灸法,施灸刺激量宜大,多达百壮、千壮.用于治肺、心、脾、肾各个脏器的虚损劳伤以及慢性咳喘、虚寒性痹痛,无病者可强身健骨,体弱者可助体康复.临证中只要审辨病情,取穴精准,施术得当,用治百病就能功效卓著.  相似文献   

20.
这次讲的是降"糖"五穴中最后一个腧穴。在我们熟知的十四经361个腧穴中是没有胰俞穴的,然而足太阳膀胱经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部位,即在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是一个空缺。2004年出版的《实用六解穴位辞典》,把胰俞作为腧穴名称收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