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烧伤病人血浆内毒素水平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春茂  李兰娟 《急诊医学》1998,7(5):298-300
通过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探讨烧伤病人内毒素血症出现的规律及其与临床征象、治疗措施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3例住院病人,平均烧伤面积48.5%,Ⅲ°面积14.7%,定期采集静脉 有鲎试验的偶氮显色定量法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相似文献   

2.
1964年Levin与Bang根据内毒素(LPS)能激活鲎面变形细胞裂解物(Limulusamebocyte lysate,LAL)而形成凝胶这一特点,设计了体外检测LPS 的鲎试验法。该法是目前最为灵敏与特异的LPS 检测法。起初该法是以在试管内能否形成凝胶来对LPS 作定性判断的,此后各种改良法不断问世而相继出现了试管法、微量玻片显色法、蛋白凝固法等改良定性方法,但这些方法不仅难以精确定量,而且又易受主观判断上的影响。近  相似文献   

3.
杨晨曦 《检验医学》2006,21(1):86-86
长期以来国内外检测热源质均采用家兔法,但家兔法常常因为动物个体差异而影响到实验结果,同时造成人力和物力浪费。鲎试验检测内毒素的方法,具有特异度好、灵敏度高、简便等优点。鉴于鲎试验法的一些优点,我们采用鲎试验法对本站采血用的一次性耗材一采血袋进行热源检测,检测中发现不同厂家的鲎试剂其灵敏度、特异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1,3)-β-D-葡聚糖ELISA检测方法建立及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各种生物体液中(1,3)-β-D-葡聚糖的ELISA法。方法 以半乳糖神经酰胺为包被物,鼠抗(1,3)-β-D-葡聚糖单克隆抗体、生物素化抗鼠IgG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亲和素为检测系统建立ELISA法。结果 该法(Y)在葡聚糖含量低于800ng/L时线性良好,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CV:3.97%~6.99%)和满意的回收率(100.8%);与显色鲎试验(X)有良好的相关性。Y=1.004X—O.915,γ=O.9783。结论 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适用于临床普通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国内外检测热源质均采用家兔法,但家兔法常常因为动物个体差异而影响到实验结果,同时造成人力和物力浪费。鲎试验检测内毒素的方法,具有特异度好、灵敏度高、简便等优点。鉴于鲎试验法的一些优点,我们采用鲎试验法对本站采血用的一次性耗材—采血袋进行热源检测,检测中发现不同厂家的鲎试剂其灵敏度、特异度有差异。一、材料和方法1.鲎试剂3个厂家(A、B、C)其灵敏度均为0.25 EU/m l,规格0.1 m l/支,批号分别为040829、0410080、0404030;细菌内毒素标准工作品10 EU/支,批号为040511、041170、0402260。无热源的检查用水,各自厂家…  相似文献   

6.
急性胰腺炎血浆内毒素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宗文  蒋俊明 《华西医学》1992,7(4):414-416
本文采用鲎试验基质偶氮显色法定量检测36例AP患者血浆ET动态变化,并以35例健康献血员为正常对照。结果提示:(1)36例AP患者20例发生ETM;11例重症AP均发生ETM;13例中度AP9例发生ETM;12例轻度AP无ETM发生。(2)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患者血浆ET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患者血浆ET浓度;腹水组血浆ET浓度高于非腹水组血浆ET浓度;腹水中ET浓度高于血浆中ET浓度。(3)AP患者血浆ET来源于肠道,血浆ET浓度与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7.
纤维蛋白原测定对出血性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以及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的诊断、冶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但纤维蛋白原的测定方法较多.有定性法(如加热法,沉淀法,凝固法);半定量法(如稀释血浆凝固法,加热凝固法.改良加热凝固法,微量凝固法);定量法(如盐析双缩脲显色法,比浊法和定氮法)等。为探讨不同方法对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的不同,我们采用盐析双缩脲显色法与加热凝固法两种方法.对100例患者血样平行进行纤维蛋白原测定值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 本组观测对象系附属医院住院及门i#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病人,计]口0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  相似文献   

8.
李悦  孙长宇 《临床医学》1999,19(7):30-31
为了解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内毒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本试验应用鲎试验改良基质显色法,定量检测了37例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30例慢性乙肝患者,20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其均值分别为209.3±88.5pg/ml,79.8±36.2pg/ml,〈50pg/ml,慢性重症肝炎组显著高于后2组,表明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外周血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  相似文献   

9.
内毒素的鲎试验法检测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8年Levin J发现鲎试验法,1971年Cooper JF首先建立标准的鲎试验,因其灵敏度高,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快速等优点,被医药领域广泛应用。7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对鲎试验开始研究,并用东方鲎成功制备了鲎试剂。随后,我国学者将鲎试验成功应用于药品和临床血液、体液等标本的检测及辅助疾病诊断。本文对我国用鲎试验检测临床用器具和样品中内毒素的情况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0.
定量检测微量内毒素技术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介绍在鲎试验改良基质法的基础上改用偶氮显色法,提高测试灵敏度(0.01Eu/ml)。反应最适时间为25分钟,pH为8,鲎三肽浓度为4mmol/L。并用不同终止反应时间来控制反应灵敏度,订出内毒素浓度不同范围的标准曲线,扩大测试范围,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1.
内毒素的鲎试验法检测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 8年LevinJ发现鲎试验法 ,1 971年CooperJF首先建立标准的鲎试验 ,因其灵敏度高 ,设备简单 ,操作方便 ,结果快速等优点 ,被医药领域广泛应用。 70年代初期 ,我国学者对鲎试验开始研究 ,并用东方鲎成功制备了鲎试剂。随后 ,我国学者将鲎试验成功应用于药品和临床血液、体液等标本的检测及辅助疾病诊断。本文对我国用鲎试验检测临床用器具和样品中内毒素的情况进行回顾。鲎试验检测一次性医疗器具的内毒素一次性医疗器具内毒素含量的多少是导致病人产生输液反应的原因之一 ,甚至影响治疗效果和危及病人的生命。李彦文等利用三种方法对一…  相似文献   

12.
鲎试验是利用鲎血细胞溶解物与微量细菌内毒素(热原)起凝胶反应,来检测微量细菌内毒素的一种生物学实验技术。鲎试验检测近年来发展很快,据国外文献报道,用鲎试验检测内毒素,确实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特异的方法。鲎试验在国内除在一些有关药检部门开展之外,现已在部分医院供应室应用,在供应的输液器具、头皮针、各种灭菌器械、各种敷料等方面,应用鲎试验来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浊度法和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两种脑脊液及尿蛋白定量方法的效果。方法以100份脑脊液标本和100份尿液标本为研究对象,每一份标本分别用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浊度法和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进行蛋白定量测定,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稳定性。结果两种尿蛋白检查均具有一定相关性和重复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的检测结果与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浊度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邻苯三酚红钼络合显色法的灵敏度高,试剂具有较好稳定性,方便操作。  相似文献   

14.
鲎试验是利用鲎血细胞溶解物与微量细菌内毒素(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酯多糖)起凝胶化反应,从而检测微量内毒素的一种实验技术。近年来,国外的很多报道普遍认为用鲎试验检测内毒素,确实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方法。现介绍一组有关应用鲎试剂检查临床患者发生输液热原反应的原因、消灭输液装置存在热原的方法及应用鲎试验法对无菌手术器械的管理等文章,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93例静脉输液反应的分析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减少静脉输液的热原反应。方法 :分析 93例静脉输液热原反应情况。结果 :输液反应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登记不全 ;取样范围局限和热原检测比例不足 ;两种药物热原检测方法—家兔试验法与鲎试验法的结论有不一致性 ;医务人员思想认识模糊 ,原因排查不力。结论 :健全医院输液反应管理制度 ,做好各种原始记录 ,在输液反应热原检测中 ,鲎试验法更为可靠及时  相似文献   

16.
1983年美国FDA就规定用鲎试验法检查医疗装置的热原。国内随着鲎试验方法研究的深入和鲎试剂生产水平的提高,卫生部(88)卫医字第6号文要求用鲎试验法检测输液(血)器具的热原,合格后方可供临床应用。本文对该方法作了一些改进,考查并分析了我省输液(血)器具污染热原的现状。并对执行上述文件所附检验方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s,BBF)在复发性或顽固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的形成,探讨鲎试验及免疫荧光二重染色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方法研究细菌生物膜感染的可行性。方法抽取12例(18耳)复发性或顽固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分别行细菌培养鉴定、鲎试验检测细菌内毒素、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标记后CLSM观察。结果所有患者细菌培养鉴定阳性率为22.2%(4/18);快速凝胶法鲎试验检测细菌内毒素反应阳性率为72.2%(13/18);中耳积液标本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球蛋白(FITC-ConA)及碘化丙啶(PI)双重染色后,CLSM下见大量绿色荧光,代表该处较多多糖基质,其间有橙红色荧光,代表细菌和宿主细胞。其中稀薄、清亮积液标本的橙红色荧光明显较黏稠积液标本的弱。结论复发性或顽固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存在细菌生物膜形成,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可能与此有关;本研究建立的鲎试验及免疫荧光二重染色结合CLSM方法是检测细菌内毒素和观察BBF形成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各临床分型的重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显色基质鲎试验法检测血浆E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对118例重型肝炎患者检测血浆ET、TNF-α,比较各临床分型的重型肝炎患者血浆ET、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按血浆ET、TNF-α水平由高到低排序:慢性重型肝炎晚期大于亚急性重型肝炎晚期,亚急性重型肝炎晚期大于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大于慢性重型肝炎中期,慢性重型肝炎中期大于亚急性重型肝炎中期,亚急性重型肝炎中期大于慢性重型肝炎早期,慢性重型肝炎中期大于亚急性重型肝炎早期,多数不同临床分型病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重型肝炎患者随病情发展与加重,血浆ET、TNF-α水平随之增高,提示血浆ET、TNF-α测定对判断重型肝炎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探讨烧伤病人内毒素血症出现的规律及其与临床征象、治疗措施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3例住院病人,平均烧伤面积48.5%,Ⅲ°面积14.7%,定期采集静脉血用鲎试验的偶氮显色定量法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内毒素血症(>40ng/l)总发生率92/192(48%),烧伤3天后与Ⅲ°面积、体温呈正相关,与中性白细胞%呈负相关。三例特大面积烧伤病人伤后40~50天内毒素水平再次呈现高峰。结论:鉴于影响内毒素血症的临床因素及其引起的机体反应均较复杂,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B群链球菌与胎膜早破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0例发生胎膜早破的孕妇设为研究组,300例未发生胎膜早破的孕妇设为对照组,采集孕妇宫颈分泌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细菌培养法检测B群链球菌。结果对照组宫颈分泌物检测B群链球菌阳性率为7.00%(21/300);研究组宫颈分泌物检测B群链球菌阳性率为20.00%(60/300)。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群链球菌阳性率为13.50%(81/600);显色细菌培养法检测B群链球菌阳性率为10.00%(60/600);传统细菌培养法检测B群链球菌阳性率6.67%(40/600)。结论围生期孕妇生殖道B群链球菌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密切,应加强孕晚期B群链球菌的筛查,降低发生胎膜早破的风险。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群链球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且用时短,准确度高。尽早检出B群链球菌感染有可能降低或预防胎膜早破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