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SCT多平面重组诊断非裂孔性膈疝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诊断非裂孔性膈疝(nonhiatus diaphragmatic hernia,NHDH)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23例NHDH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Bochdalek疝8例,Morgagni疝3例(1例经手术证实),创伤性膈疝9例(均经手术证实),医源性膈疝3例.23例均行MSCT容积扫描,由3位不知手术结果的高年资医师先后回顾分析MSCT横断位及MPR表现,观察有无横膈异常升高、膈肌连续性中断缺损、"颈圈征"及"内脏依靠征"等征象作为NHDH诊断依据,并分别作出判断.结果 22例MSCT横断位及MPR图像见膈上大小不等的疝囊及内容物,膈肌连续性中断.横断位显示13例,MPR显示22例(t=4.97,P<0.05).2例Bochdalek疝误诊为膈肌衰老,1例误诊为脂肪瘤,1例较大Morgagni疝误诊为脂肪瘤,4例创伤性膈疝首诊提示诊断,2例医源性膈疝漏诊,术前诊断率56.5%;术后回顾分析横断位14例(60.7%)提示NHDH,结合MPR 21例(91.3%)提示NHDH诊断(t=4.33,P<0.05).结论 MSCT MPR能够清晰显示NHDH膈肌连续性中断及膈上疝囊与膈肌的关系,对诊断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 MPR对Bochdalek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Bochdalek疝的临床资料,22例MSCT扫描均行MPR。结果:22例膈肌均不同程度上抬,其中肠管疝入7例(包括结肠及小肠),网膜脂肪疝入10例,实质脏器疝入5例;外伤所致1例;1例合并食管裂孔疝,1例合并食管裂孔疝及胸骨旁疝。结论:MSCT MPR对Bochdalek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更好地显示疝口及其疝入内容物等特有征象。  相似文献   

3.
对78例经手术证实创伤性膈肌破裂(TDR)患者病例的多层螺旋CT(MSCT)图像行盲法回顾分析,全部病例均行剖腹术,将诊断结果与手术发现进行比较,计算出诊断膈肌破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膈肌局部中断缺损、膈疝形成及”束腰征”是比较可靠的征象。MSCT多平面成像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0.9%、86.6%、82%,认为MSCT多平面成像对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特异性征象,应该很好掌握,在诊断中还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才能提高膈肌破裂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单纯腹腔网膜脂肪(PAOF)突入食管裂孔(EH)形态特征,探讨MSCT诊断EH单纯网膜脂肪疝的价值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8月MSCT横断位发现EH膈上脂肪囊41例,获取亚毫米资料作MPR及MIP,观察脂肪囊、胃左动脉(LGA)形态特征及其与EH关系。结果:41例脂肪囊横断位呈类圆形15例,椭圆形17例和分叶形9例,23例囊内显示点条状血管影。MPR上11例脂肪囊呈狭基底形(疝囊形),30例呈广基底形(膨隆形),其底部均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囊内血管主要为LGA及其分支,其中9例LGA主干僵直,食管支附近呈对称性"∩"形突入胸腔,脂肪囊均为疝囊形;32例走向自然未进胸腔,30例脂肪囊呈膨隆形(χ2=19.988,P=0.031)。结论:PAOF突入EH横断位表现为膈上类圆/椭圆/分叶形脂肪囊;MPR上大致呈膨隆形和疝囊形两种形态,前者提示EH功能减退,后者结合LGA"∩"形突入胸腔征象有助于网膜脂肪疝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utiple planar-reconstraction,MPR)成像方法及其形态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53例非裂孔性膈疝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Bochdalek疝18例,Morgagni疝8例(4例经手术证实),创伤性膈疝(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TDH)21例(均经手术证实),医源性膈疝(iatrogenic diaphragmatic hernia,IDH)6例(2例经手术证实).53例均行MSCT容积扫描,采用MPR倾斜横断位直接显示和冠状或矢状位重组测量横断位定点描绘(简称测量法)间接显示两种方法,观察膈肌破口大小、形态特征及显示情况并作比较.结果 各类非裂孔性膈疝破口形态主要有类圆形和椭圆形/梭形两类.MPR倾斜横断位及测量法分别显示Bochdalek疝12例(66.7%)和14例(77.8%),Morgagni疝4例(50%)和5例(62.5%),TDH 17例(80.9%)和18例(85.7%),IDH 6例(100%)和6例(100%);总显示率分别为73.6%和81.1%(χ2=1.08,P>0.05).非创伤类膈疝破口形态主要为椭网形/梭形,创伤类膈疝(IDH属于创伤类膈疝)主要为类圆形(P<0.05).TDH破口长短径显著大于其他各类膈疝(P<0.05).10例两种方法均未能显示较完整膈疝破口形态.结论 MPR倾斜横断位和测量法能直接或间接显示绝大多数各类非裂孔性膈疝膈肌破口形态特征,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指导手术提供比较直观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X线平片、多排(MS)CT横轴位、MSCT三维重建(SSD)、多平面重建(MPR)诊断跟骨骨折价值进行对比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36例,44侧跟骨骨折患者行跟骨X线、MSCT横轴位扫描、SSD、MPR重建检查,对各种检查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X线发现26例,30侧跟骨骨折,图像相互重叠.难以清晰显示骨折的情况;MSCT横轴位及MPR、SSD的结合,可以立体、直观、清晰显示跟骨骨折整体情况。结论:X线平片不能满足诊断跟骨骨折的要求;MSCT横轴位、MPR、SSD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诊断跟骨骨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继发医源性膈疝(IDH)的MSCT多平面重组(MPR)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间食管癌术后继发IDH 16例.将其CT号随机混编入其他50例食管癌术后无食管裂孔(EH)扩大患者队列,由2名不知研究目的从事腹部影像诊断的高年资医师分别就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对不同医师、不同方法判断结果及影像表现差异采用x2检验.结果 16例IDH中3例局限性于EH,横断位2例呈假“肠套叠”征,1例呈肠扭转表现;MPR直观显示肠管挤入EH顶压胸腔胃呈“壁贴壁征”.13例超出EH范围,横断位表现为胸腔内肠管于各方向汇聚于EH处胸腔胃,其中,前外、后外及前后外侧分别为9例、5例和2例,前外侧明显多于前后外侧(x2 =6.79,P<0.05),2例并肠系膜扭转;MPR直观显示胸腔内管肠及其系膜血管通过EH与腹腔相应结构连通.由2名医师横断位提示IGH诊断分别为3例和4例,MPR全部提示IDH诊断,均显著高于横断位(x2=21.89,19.20,P值均<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继发IDH横断位表现隐匿,仔细观察并及时辅以MPR,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MSCT多平面及曲面重组对小肠梗阻的定位诊断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MS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s,MPR)结合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CPR)在机械性小肠梗阻定位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择120例临床怀疑小肠梗阻患者行64层MSCT扫描,其中72例存在小肠梗阻,48例无小肠梗阻.由两名经验丰富的腹部放射学医师分别独立解释单纯横断位、横断位+冠状位和MPR+CPR图像,确定梗阻点或移行带,诊断可靠性按照1~3级予以评分.结果 两名医师采用不同重组影像进行小肠梗阻定位的准确性分别为:单纯横轴位79%和78%,横轴位+冠状位90%和92%,MPR+CPR 97%和99%.MPR+CPR与单纯横轴位的定位准确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重组影像的平均可信度积分分别为:单纯横轴位2.181和2.139,横轴位+冠状位2.486和2.569,MPR+CPR 2.931和2.959.MPR+CPR的可信度积分较单纯横轴位和横轴位+冠状位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 MPR结合CPR对小肠梗阻的定位诊断更加准确可靠,可作为小肠梗阻MSCT检查的常规后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SCT多平面重组(MPR)诊断食管裂子网膜疝(EHOH)的价值.方法 5例经手术证实的EHOH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贲门部测量食管裂孔(EH)大小.以EH膈上脂肪囊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胃左动脉(GLA)穿EH及贲门位置正常作为EHOH诊断标准,由3位不知手术结果的高年资医生分别回顾性分析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结果 5例横断位均显示EH膈上大小不等囊状脂肪密度影,其中椭圆形2例、类圆形2例及分叶形1例,内见点条状高密度影,增强有强化;1例伴转移性淋巴结肿大,1例伴小网膜转移,3例伴腹腔积液;2例判断准确.5例MPR直观显示脂肪囊与腹腔脂肪相连,4例GLA穿EH,主干僵直和食管支附近呈“∩”形特征形态;5例均作出准确诊断.结论 MSCT MPR清晰显示EH膈上脂肪囊与腹腔网膜脂肪相连及GLA穿EH的形态特征,对EHOH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宝华  周慧  饶敏  徐兰芬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32-1236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和曲面重组技术在成人肠套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成人肠套叠患者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中心线重组(MA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并测量肠套叠长度。结果:肠套叠类型:小肠型6例,回肠-结肠型5例,结肠-结肠型12例。横轴面图像显示肠套叠直接征象:靶征19例,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14例;横轴面图像结合MPR图像显示靶征23例,彗星尾征伴肾形肿块20例。套叠肠管的长度为3.8~27.3cm,平均(10.6±5.8)cm,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PR图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肠套叠特异性征象的显示率,CPR和MAR图像可为成人肠套叠的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测量食管裂孔宽度的临床意义并认识食管裂孔疝(EHH)在多层螺旋CT(MSCT)上的表现。方法(1)在140例成人的胸、腹部正常MSCT图像上,测量了代表食管裂孔宽度的膈肌脚间距,并作统计学分析;(2)搜集56例经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诊断为食管裂孔疝的胸、腹部MSCT资料,测量了患者的膈肌脚间距,并回顾性分析了食管裂孔疝的CT表现。结果(1)140例成人正常膈肌脚间距平均值为(13.44±4.41)mm,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其中≤59岁(80例)和≥60岁(60例)者膈肌脚间距平均值分别为(11.03±2.10)mm和(16.67±4.64)mm,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2,P〈0.01)。成人正常膈肌脚间距的上界为21mm。(2)56例EHH的膈肌脚间距测量平均值为(29.50±9.71)mm,与正常膈肌脚间距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84,P〈0.01),83.93%(47例)EHH的膈肌脚间距均较正常上界为大。(3)56例EHH在CT上都表现为经食管裂孔进入后纵隔心后区内的假肿块或假结节影,其中53例(94.6%)为胃肠型,3例(5.4%)为非胃肠型。胃肠型者中,37例(69.8%)呈假肿块状影,大小16mm×31mm~88mm×110mm,16例(30.2%)呈直径〈30mm的假结节状软组织影。92.4%EHH的疝囊内含有气体和(或)对比剂或液气平面,增强时疝囊壁与膈下胃壁一致强化。结论食管裂孔增大是发生EHH的前提和主要原因,在EHH的CT诊断上有重要意义。CT还能从多方面显示EHH的全貌,有助于鉴别诊断殛擗角熔EHH谋诊为合管或胃的其他病变。  相似文献   

12.
程静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0):1649-1651
目的 我院以老年病人为主,膈位置、形态异常多见,回顾48例膈疝及膈膨升CT扫描,轴位横断像及三维重建成像,旨在提高对膈疝、膈膨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诊断为膈疝及膈膨升的48例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影像表现,易误诊的假像及鉴别要点.结果 胸膜裂孔疝16例;食管裂孔疝12例;胸骨旁疝1例;左膈完全性膈膨升13例;左膈局限性膈膨升2例;右膈局限性膨升4例.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可多角度显示膈肌形态及有无缺口,对膈周围胸腔、腹腔密度分辨率高,可清晰分辨其毗邻结构,从而判断膈肌的完整性,是鉴别膈疝、膈膨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的MSCTA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行MSCTA的PAU15例,以横轴位CT为主,结合二维及三维重组对PAU的部位,大小及合并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 15例共17个病灶.均表现为主动脉壁上的溃疡状突起,龛影口部与主动脉腔相连,可表现"狭颈征",尤其在曲面重组(CPR)图像上明显.伴有局部或弥漫性主动脉壁内血肿(IMH).间接征象包括主动脉壁钙化斑块、主动脉扩张等. 结论 MSCTA上主动脉溃疡伴随局限或广泛的IMH者均可诊断为PAU,MSCTA为诊断PAU的有力工具,诊断应以薄层横轴位和CPR图像为主,容积再现(VR)图像为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纯食管裂孔网膜疝(simple esophageal hiatus omental hernia ,SEHOH)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的SEHOH ,均作了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及MIP。结果横断位7例均显示食管裂孔(EH)膈上大小不等纯脂肪血管囊,其中呈椭圆形和类圆形各3例,分叶形1例,多位于食管右前方;矢状位表现为心后区铸型脂肪密度影,形态由正中矢状位的半月形或三角形逐渐过渡到旁中央矢状位的三角形或半圆形;冠状位呈椭圆形3例、倒梨形2例和分叶状2例。脂肪血管囊下部呈“狭颈样”与腹腔网膜脂肪连续,上极被撑开的膈食管膜与食管相连成角状。MIP均显示胃左动脉(GLA)主干僵直,食管支附近呈对称“∩”形穿越EH。贲门均位于膈下。结论心后纯脂肪血管囊膨胀性和可塑性形态,紧贴食管并与腹腔网膜相连;GLA主干僵直,食管支附近呈对称“∩”形并穿越EH是SEHOH特征性影像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CT,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mation,MPR)在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Lightspeed 16层CT、对100例腰推行L3-S1螺旋扫描,并利用A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以获得多平面重建(轴位、矢状位、斜位和冠状位)MPR图像.分析轴位、多平面MRR显示椎间盘病变的能力.结果:100例病人80个间盘突出,56个间盘膨出,8个间盘脱出,4例椎弓崩裂。横轴位显示椎间盘膨出和MPR有同样的质量,对椎间盘突出大小的显示横轴位68个和MPR相符,12个椎间盘突出MPR显示纵轴方向较轴位大,2例崩裂轴位显示欠佳,8例脱出轴位显示不佳。结论:MSCT螺旋只需一次扫描就能通过后处理获得包括椎间盘、椎体、椎间孔在内所有结构,较直接的CT扫描的横轴位图像增加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避免漏诊。更符合临床医生的读片习惯,显示硬为直观,可作为腰椎扫描的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膈的CT多平面重组(MPR)对膈疝诊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对临床有相关提示或胸、腹部CT轴面图像疑为膈疝的病例同时进行MPR,对膈肌裂孔显示情况和不同成像方式测得膈肌裂孔左右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确诊食管裂孔疝15例、外伤性膈疝3例、膈膨升2例、腰肋三角疝2例、术后膈疝1例。比较CT轴面和MPR图像对膈疝的显示情况,并通过Wilcoxin秩和检验分析两者的差异,得出Wilcox-in为425.500,P<0.01,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13例两种成像方式都能清楚显示膈疝的病例分别测量膈肌裂孔左右径,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CT轴位、MPR图像上测量膈肌裂孔左右径的差异,得出t=-6.307,P<0.001,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PR测量膈肌裂孔左右径更直观、准确。结论膈CT的MPR对于确诊各种类型的膈疝及其与相关疾病的鉴别有重要价值,对于临床处理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 MPR方法诊断创伤性膈肌破裂(traumatic diaphragmatic rupture,TDR)的价值.方法 21例手术证实TDR,15例排除TDR的胸腹部创伤患者术前MSCT图像,由3名高年资医师先后对MSCT横断面和MPR图像行盲法回顾分析,以发现横膈异常升高、膈肌中断缺损及"颈圈征"作为TDR诊断依据.对照手术结果计算MSCT横断面及MPR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MSCT横断面和MPR对膈肌中断缺损、"颈圈征"的辨认率差异及其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差异采用McNemar检验.结果 MSCT横断面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71%(15/21)、80%(12/15)、83%(15/18)、67%(12/18)和75%(27/36);MPR分别为86%(18/21)、93%(14/15)、95%(18/19)、82%(14/17)和89%(32/36).21例TDR中,MSCT显示膈肌中断、缺损横断面12处(9例),采用MPR重组方法除显示上述12处外,还进一步显示8处(6例),共20处(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MSCT横断面显示"颈圈征"6例,MPR方法显示14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MSCT横断面上观察膈肌中断缺损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3%(9/21)和80%(12/15),MPR分别为71%(15/21)和93%(14/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25和0.500).MSCT横断面上观察"颈圈征"诊断TDR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29%(6/21)和100%(15/15),MPR分别为67%(14/21)和100%(15/15),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MSCT诊断TDR具有良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MPR是横断面诊断TDR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提高TDR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本组11例膈疝(不包括滑动性食管裂孔疝)的临床表现及X线征象分析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对本病的误诊率。方法:本组11例均摄取患侧部分正侧位片。结果:膈疝其X线表现复杂多样,所以在对本病进行诊断中,应临床与X线相结合,需要钡餐造影的再结合造影检查。认真分析总结,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结论:通过对本病的X线征象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x线平片在腕骨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1例腕骨外伤患者于受伤后30min-20d分别进行了x线平片、MSCT检查,将cT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容积再现技术(vdume reformation,VR)和曲面重组(curved—planar reformation,CPR),观察MSCT各种成像方法对腕骨骨折和脱位的显示效果,并与x线平片对比分析。结果31例中,x线平片显示关节脱位6例,腕骨骨折14例,其中假阳性1例;可疑骨折7例,经MSCT确诊4例,排除3例。MSCT共检出28例(37处)骨折,脱位10例。二者腕骨骨折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x2=16.05,P〈0.05)。结论在腕骨外伤的诊断中,x线平片仍是基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SCT明显优于x线平片,各种成像方法的综合应用可提高腕骨损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四肢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螺旋CT三维影像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影像(SSD和MPR)在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要点,资料与方法:研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45例患者的螺旋CT横轴位及三维影像,其扫描参数为:层厚2-5mm,螺距1.5,重建间距1-2mm,作SSD时阈值之低值范围为120-180,观察SSD和MPR 宽和窗位分别为3000-3200,1000-1200和1500,400,结果:螺旋CT横轴位结合SSD和MPR检出病灶47个,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不82.2%,SSD图像质量优秀34例(75.6%),良好7例(15.6%),较差4例(8.9%),CT横轴位结合三维影像立体地显示了病灶的骨质破坏形式,形态,累及范围及周围软组织改变,MPR图像质量优秀35例(77.8%),良好6例(13.3%),较差4例(8.9%),结论:螺旋CT横轴位结合SSD和MPR图像能提高肢体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非常有价值空间结构信息,其表现接近病理解剖,临床应用价值大,利于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和制定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