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屏障系统内安放独立通气笼盒(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s,IVC)双保险模式饲养实验啮齿类动物,力求动物饲养、实验的全过程达到SPF级;降低动物实验室硬件建造费和维持费(节能)。方法通过改建一间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对空气洁净度等相关项目数据按GB14925-2001方法检定,并在该实验室内安放SPC级IVC饲养动物;在超净工作台内做打针投药等动物实验。结果改建的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和IVC,各项检测数据均达到新国标要求。结论医学实验动物屏障环境内安放IVC饲养啮齿类动物、做动物实验,这种双保险模式能全过程达到SPF级要求;饲养、实验人员操作较简便,节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皖南医学院SPF级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及分析,以确保达到保障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质量的目的。方法:以GB14925-2010为检测依据和综合判定原则,选用专业检测仪器进行屏障环境相关指标采集和评判。结果:屏障环境设施各项技术指标,如温度、相对湿度、噪声、工作照度、动物照度、换气次数、气流速度、静压差、空气洁净度、沉降菌、氨浓度等均符合国家标准。结论:皖南医学院SPF级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可以有力保障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为科学研究提供高品质的实验材料,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IVC笼具进行清洁小鼠繁育生产及动物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独立通气笼盒(IVC设施)进行清洁小鼠的繁殖生产及动物实验的效果。方法:应用IVC笼具进行清洁小鼠繁育生产及动物实验并通过严格的软件管理。结果:小鼠繁殖生长良好,微生物质控指标达到清洁小鼠标准要求,科研动物实验结果稳定、可靠。结论:说明IVC笼具可以生产清洁级小鼠及进行动物实验,本试验的成功对于推动基层科研动实验条件的提高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动物科学实验已成为生命医学的支撑条件,但动物的饲养所要求的屏障系统设施投资巨大、运转费用大的约束制约了动物实验的发展。具有节约能源、设备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对房屋要求低、减轻人员的劳动,防止交叉感染等优点、适合于清洁级以上大、小鼠饲育实验的独立通风笼具系统(即IVC系统)克服了传统屏障系统的缺陷。IVC技术在现阶段是一项值得推荐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独立通风笼具换笼标准操作程序与实验动物负压屏障设施内使用IVC(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IVC)设备饲养小鼠的病毒感染风险。方法选择小鼠易感的小鼠肝炎病毒(MHV) A59株感染6周龄BALB/c雄性小鼠,按照IVC换笼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换笼操作;使用IFA和ELISA血清学方法以及针对MHV的核酸检测方法测定同一笼架具相邻笼盒、同一IVC系统不同笼架具的不同位置、以及IVC系统外负压屏障设施内哨兵动物的MHV感染情况。结果接种病毒小鼠在感染6 d后出现临床症状,粪便中可检出MHV病原;动物感染3周后可检出MHV抗体阳性;其他监测组在5周实验终点均无MHV阳性检出。结论 IVC换笼标准操作程序可指导IVC换笼操作,用以控制病毒类病原对小鼠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试运行的三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性能测试及安全评估,探索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物理的检测技术方法和程序。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运行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压力、洁净度、照度等7项指标检测。结果三级动物生物安全基本符合GB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及GB14925-2001“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标准。结论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物理指标满足应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物理指标检测能为生物安全实验室认证提供客观参考。  相似文献   

7.
IVC在动物实验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元荣  潘莹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8):105-107
动物科学实验已成为生命医学的支撑条件,但动物的饲养所要求的屏障系统设施投资巨大、运转费用大的特点制约了动物实验的发展。具有节约能源、设备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对房屋要求低、减轻人员的劳动、防止交叉感染等优点,适合于清洁级以上大、小鼠饲育实验的独立通风笼具系统(IVC系统)弥补了传统屏障系统的缺陷。IVC技术在现阶段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单位SPF繁育室是在原SPF级种子房的基础上进行改建而戍,总建筑面积为760m^2,其中净化面积360m^2、机房及附属用房面积400m^2。本次改建目的是利用该设施培育高质量的种群,同时,增加部分了附属面积和SPF级屏障设施教学配套设施。本文主要介绍该设施的改建重点、规模、空调通风系统和各种监控系统的选用、验收及体会。本设施经实验动物管理有关部门的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SPF级实验动物设施的要求并一次通过了验收。设施改建完成后,成功的申请到全军实验动物人才培训中心和北京市实验动物人才培训基地。  相似文献   

9.
IVC应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IVC系统安装、相关数据测定、小鼠生长及生存试验,观察了IVC系统饲养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可行性。结果表明IVC系统饲养实验动物,符合新国标SPF级相关标准,动物生存、生长情况正常。提示IVC系统是动物饲养理想设备,用于动物实验是可行的,而且投入及维持费用比较低。  相似文献   

10.
IVC笼具在我国实验动物设施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但目前除了新建的部分设施配有洗笼机可以相对彻底清洗及消毒灭菌IVC外,国内大部分的实验动物设施还需要采取人工的方式来清洗IVC笼盒、笼架及辅助结构,致使IVC的清洗、消毒灭菌不是那么完善及彻底,有的设施还缺少日常IVC维护及清洁消毒的措施。不彻底的清洁消毒IVC会对实验动物健康及环境设施有较大影响。作者从实际经验出发就IVC的日常维护及IVC各部件的维护、清洁消毒方法做一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14例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的患者,均在局麻下经颈静脉途径联合经股静脉途径施行介入治疗,先行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术,再对下腔静脉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结果 血管造影示闭塞段位于下腔静脉肝后段至肾下段3例,位于肝下肾静脉上段11例,血栓位于下腔静脉内14例,蔓延至髂股静脉12例.治疗成功12例,下腔静脉全部开通,血栓完全溶解8例,部分溶解4例.不成功2例.8例患者平均随访(12±6)(1~36)个月,无血栓复发,下腔静脉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结论 介入治疗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实验动物设施检测指标参数。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14925-2001,检测相关环境技术指标。结果换气次数、气流速度、落下菌落数、温度、相对湿度基本符合国家标准,但部分设施内不同区域个别技术指标差异有显著;对于屏障系统,空气洁净度、梯度压差是影响设施达标的关键。结论建议尽快研究建立我国实验动物设施设计施工规范,统一施工标准,尽可能缩小各设施之间及同一设施内各局部环境之间的差异,并在以后国标技术参数修订时考虑采用目标值、最适值和允许偏差范围的概念,促进我国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标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有无椎体内真空裂隙( IVC)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OVCFs)在骨水泥渗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PVP治疗单节段OVCFs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资料,其中IVC组104例,无IVC组180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CT检查,以评估骨水泥在伤椎内填充形式、有无骨水泥渗漏及渗漏部位,比较两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在IVC组104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68例(65.4%),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36例;无IVC组180例患者中,以局限实体团块填充为44例,与骨小梁相互嵌插填充为136例(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IVC组有18例(17.3%)、无IVC组有30例(16.7%)发生骨水泥渗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IVC组最常见临近椎间盘渗漏,共10例(66.7%);无IVC组最常见椎前或椎旁静脉渗漏,共22例(7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VP治疗有无IVC的OVCFs在骨水泥渗漏率是类似的,但在骨水泥渗漏部位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瘤少见生长方式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寄生性平滑肌瘤6例、静脉内平滑肌瘤病3例、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3例和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2例,分析这些少见生长方式子宫平滑肌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6例寄生性平滑肌瘤发生在盆腔腹膜,与子宫相分隔;6例CT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呈中度强化;2例MRI与臀肌比较,T1WI/T2WI呈等信号.3例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均有子宫平滑肌瘤病史.1例左肾静脉受累,2例经静脉累及到右心房,1例经右心房累及到右心室;CT示下腔静脉扩张,增强显示血管内和右心腔内充盈缺损,呈"血管内血管"征;2例MRI显示腔静脉扩张,流空效应消失.3例播散性腹膜平滑肌瘤病表现为腹膜多发结节(直径约1-2 cm)2例,腹膜和腹膜后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和肿块1例.2例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表现肺多发转移灶,1例胸膜受累. 结论:在有子宫平滑肌瘤病史的女性,影像学表现局部病变进展或转移时,应考虑到子宫平滑肌瘤的一些少见生长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SPF金黄地鼠在从204车间转运到隔离器车间时微生物污染情况,同时对不同运输盒进行比较,筛选合格的实验动物运输盒.方法 用TSA培养皿模拟实验动物运输过程,比较沉降菌检测结果.结果 大小IVC笼盒内环境微生物能控制在14 cfu/4 h以下,而且菌落形态与SPF饲养间环境内的沉降菌基本一致,符合标准要求;甲乙普通运输盒内环境微生物却在70 cfu/4 h以上,不符合标准要求.结论 SPF金黄地鼠在从204车间转运到隔离器车间时未受到污染;实验动物转移运输应选择大小IVC笼盒.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在独立通风笼盒(IVC)所处环境不同湿度条件下,IVC 不同换气次数时,大、小鼠 IVC 微环境湿度和氨浓度的变化。方法屏障环境内,以7 d 为换笼周期,分别设定室内环境低湿(40%)、中湿(50%)、高湿(60%),IVC 换气次数为40次/h、60次/h 时,对3个品牌大、小鼠 IVC 微环境进行测定,观察笼盒内湿度和氨浓度的变化。结果当室内环境为低湿条件,小鼠和大鼠 IVC 换气次数设置为40次/h 时;当室内环境为中湿条件,小鼠换气次数设置为40次/h、大鼠换气次数设置为60次/h 时;当室内环境为高湿条件,小鼠换气次数设置为60次/h 时,笼盒内微环境均基本能够满足 GB14925-2010对湿度和氨浓度的要求。而在高湿情况下,即使大鼠 IVC换气次数置为60次/h 也不能满足要求。结论室内环境湿度和 IVC 换气次数是影响 IVC 微环境的关键指标,只有依据室内环境条件合理设置 IVC 换气次数才能较好地维护 IVC 微环境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研究肝静脉和肝段下腔静脉的动态增强变化规律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别经耳缘静脉对13只正常和16只荷VX2瘤新西兰大白兔团注超声造影剂SonoVueTM(0.1?mL/kg),应用CnTi(contrast tuned imaging)低机械指数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动态观察兔肝静脉和肝段下腔静脉造影增强效应,并应用声学定量时间强度曲线分析(Wash in/Wash out)软件,定量分析8只正常兔下腔静脉造影增强效果。结果在所有造影过程中,肝段下腔静脉和第二肝门处肝静脉内造影剂均随时间延长呈动态增强。在早期从右心房反流来的造影剂,增强明显,是其增强的主要来源,与周围肝组织灰阶对比显著,是观察肝段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病变的最佳时期。其开始增强时间和峰值时间均明显提前于肝实质,分别是6.4?s和13.5?s,与肝实质相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后造影剂逐渐退出,而肝实质逐渐增强,此时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增强不明显。后期少量来源于经肝循环的造影剂进入下腔静脉及肝静脉,但增强效果轻微,与周围肝实质灰阶差别不明显,对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疾病诊断意义不大。结论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技术能很好的对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进行造影,对其疾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在IVC所处环境不同湿度条件下,IVC不同换气次数时,大、小鼠IVC微环境湿度和氨浓度的变化。 方法 屏障环境内,以7天为换笼周期,分别设定室内环境低湿(40%)、中湿(50%)、高湿(60%),IVC换气次数为40次/h、60次/h时,对3个品牌大、小鼠IVC微环境进行测定,观察笼盒内湿度和氨浓度的变化。结果 当室内环境为低湿条件,小鼠和大鼠IVC换气次数设置为40次/h时;当室内环境为中湿条件,小鼠换气次数设置为40次/h、大鼠换气次数设置为60次/h时;当室内环境为高湿条件,小鼠换气次数设置为60次/h时,笼盒内微环境均基本能够满足GB14925-2010对湿度和氨浓度的要求。 而在高湿情况下,即使大鼠IVC换气次数置为60次/h也不能满足要求。结论 室内环境湿度和IVC换气次数是影响IVC微环境的关键指标,只有依据室内环境条件合理设置IVC换气次数才能较好地维护IVC微环境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Biofilms often colonize catheters and contribute to catheter-related septicemia. However, predictors of catheter colonization by biofilms remain poorly defin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clinical factors tha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biofilm colonization of cathete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54 isolates colonizing the peripheral intravascular catheters (IVCs) were studied and their biofilm production ability was analyzed by the tube method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was also done. A detailed clinical history and examination was done of each subject to know age, sex, duration of use of IVCs, site of IVCs, swelling/purulence around the IVCs, number of attempts to install the catheter, and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Results:

44 (81.4%) out of 54 isolates colonizing the catheters showed biofilm formation. Biofilm form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uration of hospital stay of more than 7 days [odds ratio (OR) = 6.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1.3-34; P value (P) = 0.02], multiple attempts to install the catheter (OR=7; CI=1.5-31.8; P=0.01), and multidrug resistance (OR=9.5; CI=1.8 - 51.1: P=0.008).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Candida spp. comprised most of the biofilm-producing isolates. The overall susceptibility to antimicrobials was low among biofilm-producing compared to nonbiofilm-producing microbe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evaluation of predictors of biofilm production is importa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prevent or manage biofilm colonization of IVCs.  相似文献   

20.
脑室内出血后凝血酶对脑室周围组织的毒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室内出血后凝血酶对脑室周围组织是否存在毒性损伤作用。方法 将凝血酶溶液注入鼠脑室内后,测定基底节与丘脑区域的脑血流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另外,将鼠脑细胞置入含有凝血酶的培养液中培养,测定培养液中孔酸脱氢酶的浓度。结果 凝血酶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与脑细胞死亡,而对脑血流量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脑室内出血后,凝血酶对脑室周围组织存在性损伤,血脑屏障的破坏与细胞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一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