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 31 P磁共振频谱区分缺血再灌组心肌活力的能力。方法 建立犬缺血再灌注模型 ,用动脉夹将LAD夹闭 ,阻断血流 ,其中 7只犬夹闭 2 0min时解除动脉夹 ,使LAD再灌注为缺血再灌注顿抑心肌组 ,另外 6支犬夹闭 5h再灌注为缺血再灌注梗死组。用 31 P磁共振频谱动态观察心肌高能磷酸盐变化规律。结果 缺血再灌注梗死心肌磷酸肌酸 (Pcr)水平明显减低 ,而缺血再灌注存活心肌 (顿抑心肌 )无明显变化。缺血再灌注梗死心肌无机磷 (Pi)与磷酸肌酸的比值升高 ,而再灌注存活心肌 (顿抑心肌 )无明显变化。结论 31 P磁共振频谱能评价缺血再灌组心肌活力。这个技术临床应用方面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2.
探讨显示心肌毛细血管的方法及用该法观察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毛细血管的影响,制备套扎前降支 脉犬模型,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予缺血1h,再灌注2h;IP组在缺血与再灌注之前,予缺血和再灌注各5min反复4次, 实验终点取缺血心肌进行六胺银染色显示毛细血管,并定量比较,结果六胺银法染色显示心肌毛细管清晰;IP组缺血心肌毛细血管数、周长和面积密度较IR一增加。认为六胺银法显示心肌毛细血管可靠实用;IP减轻缺血后毛细血管的破坏,提示具有毛细血管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醛固酮(ALD)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2只,应用止血带结扎构建大鼠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按照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点随机分为以下9组:正常对照组(n=8),缺血2h组(n=4),缺血4h组(n=8),再灌注0.5h组(n=8),再灌注2h组(n=8),再灌注4h组(n=8),再灌注6h组(n=8),再灌注12h组(n=4),再灌注24h组(n=6),其中再灌注组缺血时间均为4h.观察各组大鼠血浆AL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TNT)及心肌ALD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血4h组血浆及心肌ALD水平开始上升(P<0.05),再灌注后二者继续上升.再灌注24h组血浆ALD达峰值,是正常对照组的6.2倍,且明显高于再灌注4h组(P<0.05),再灌注4~24h,心肌ALD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与缺血4h组比较,再灌注4、6、12、24h各组血浆及心肌AL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血2h后血浆CK-MB即开始明显上升,缺血4h后血浆TNT、LDH开始升高(P0.05);再灌注后,上述心肌酶学指标继续上升,于再灌注4~6h达峰值,且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结论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可导致全身及心肌局部醛固酮的持续激活,可能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远期心肌结构及功能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离体大鼠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异丙酚组,每组又分为缺血前、缺血30min和复灌30min3个亚组。通过离体心肌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观察心肌c-fos蛋白及c-fo s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前相比,缺血30min及再灌注30min亚组的c-fos蛋白的光密度值及c-fos mRNA表达水平均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异丙酚各亚组的c-fos蛋白光密度值及c-fos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结论c-fos基因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因调节。异丙酚可减轻心肌c-fos基因的表达,并可避免或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运动抗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成三组:间歇运动训练组、一次间歇运动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前,间歇运动训练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一次间歇运动组仅进行一次高强度的间歇运动,对照组不运动。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方法制备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30分钟、再灌注40分钟后检测大鼠血清心肌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心肌抗氧化酶活性和心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经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间歇运动预处理的大鼠,血清CK和LDH显著低于对照组,心肌组织SOD和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肌中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运动训练可能通过提高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抗氧化能力来实现对其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运动性心肌肥大和高血压心肌肥大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差异,本文在大鼠游泳训练心肌肥大和主动脉缩窄性高血压心肌肥大离体心脏灌流模型上,观察它们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差异。结果表明,反映组织损伤程度的指标如乳酸脱氢酶漏出,心肌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MDA)和心肌钙在高血压心肌肥大的心肌较对照组和运动心肌肥大组皆明显升高,而运动组和对照组则无差异,高血压心肌肥大的程度和运动性心肌肥大的程度基本一致。本研究提示运动性心肌肥大的心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较高血压心肌肥大者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乏氧心肌显像剂99Tcm-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用于诊断实验性缺血心肌的价值.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体外放射自显影法检测正常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8只)及无再灌注组(8只)鼠心肌对99Tcm-HL91的摄取.结果 对照组和无再灌注组心肌未见局灶性放射性浓聚,再灌注组心肌非坏死区有较高放射性浓聚,与正常心肌组织的摄取比值为1.634±0.354.结论 99Tcm-HL91表现出较强的亲乏氧组织特性,能较好区分存活和梗死心肌.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对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缺血预适应(IPC)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中的影响.方法 取糖尿病SD大鼠及非糖尿病SD大鼠各30只,分为非糖尿病对照组(A组)、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B组)、非糖尿病IPC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E组)、糖尿病IPC组(F组),每组10只.动物处死后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对照组采用全心灌流90min,余不做任何处理;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30min后,缺血30min,再复灌30min;IPC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10min,经2次缺血5min再灌注5rnin后,缺血30min,再复灌30min.比较各组复灌30min后心排血量(CO)、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的恢复率,检测缺血前及复灌30rain后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的活性和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并计算心肌含水率.结果 与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非糖尿病IPC组CK活性、MDA含量、心肌含水率均明显降低,SOD含量明显增加,CO、LVDP、 dp/dtmax、-dp/dtmax恢复率明显增加(P<0.05).而糖尿病IFC组与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上述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 糖尿病可抑制IPC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SRI63-441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成3组,对照组未行缺血及药物治疗,再灌注组及SRI63—441治疗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缺血30分钟后,行再灌注10小时,其中治疗组结扎前1分钟给予SRI63—441(1mg/kg),观察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区心肌组织中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SRI63—441能明显降低再灌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使缺血30分钟再灌注10小时大鼠的心肌梗塞面积从21.6±3.1%降至12.7±2.5%,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结论SRI63—441用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减少心肌损伤,提示PAF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介质,而PAF拮抗剂有可能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对离体家兔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肌酶指标的影响,评价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坎地沙坦3个剂量组对心肌细胞酶学的影响,同时观察其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坎地沙坦100nmol·L-1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家兔缺血再灌注时LDH;坎地沙坦10和100nmol·L-1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家兔缺血再灌注时GOP的升高;100nmol·L-1剂量组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时CK和CKMB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降低家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肌酶学水平的升高,是坎地沙坦保护心肌的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离体鼠心脏短暂缺血后再灌注时脂肪酸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心脏脂肪酸代谢变化及葡萄糖对其的影响。方法32只大鼠经麻醉后摘除心脏,并接到Langendorf灌注装置上。将离体心脏分成正常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每组分成2个亚组,即Kreb灌注液组及Kreb灌注液加葡萄糖组。在离体心脏的主动脉注入131I十六烷脂肪酸(HA),并记录心脏的时间放射性曲线。结果正常组离体心脏,灌注液中存在葡萄糖时,脂肪酸代谢清除速率减慢,仅为灌注液中无葡萄糖组的20%左右。但在缺血再灌注组,即使灌注液中有葡萄糖,再灌注心脏仍表现为脂肪酸分解代谢增加,与灌注液中无葡萄糖组的结果相似,明显高于同灌注条件的正常对照组;然而,灌注液中无葡萄糖时,缺血再灌注心肌的脂肪酸分解代谢低于正常同灌注条件组。结论短暂性缺血对心肌线粒体脂肪酸分解代谢有一定的损害;在正常心脏组中,主要的能量底物为葡萄糖,而缺血后再灌注心肌则以脂肪酸为主要能量底物,可能与再灌注心肌脂肪酸分解代谢代偿性增加,以迅速补充缺血时所造成的能量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2.
贾京陶 《西南军医》2012,14(6):882-885
大量实验研究及初步临床观察表明,远程缺血后处理可以产生确切的心肌保护作用。通过对远程组织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即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坏死与功能障碍,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远程缺血后处理在心肌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SRI6 3 - 44 1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成 3组 ,对照组未行缺血及药物治疗 ,再灌注组及SRI6 3- 44 1治疗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缺血 30min后 ,行再灌注 10h ,其中治疗组结扎前 1min给予SRI6 3 - 44 1(1mg/kg) ,观察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 ,再灌注区心肌组织中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SRI6 3- 44 1能明显降低再灌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 ,使缺血 30min再灌注 10h大鼠的心肌梗塞面积从 (2 1 6± 3 1) %降至 (12 7± 2 5 ) % ,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 (MDA)含量下降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升高。结论 :SRI6 3 - 44 1用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减少心肌损伤 ,揭示PAF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介质 ,而PAF拮抗剂有可能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核转录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丙泊酚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非糖尿病大鼠)和糖尿病大鼠两系列,用链脲佐菌素(STZ)+高脂高糖饮食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大鼠随机分为:①对照组(Ic组);②肢体缺血再灌注组(ILIR组);③肢体缺血再灌注+丙泊酚组(I LIR+Pro组);糖尿病大鼠分为:①对照组(ⅡC组);②肢体缺血再灌注组(ⅡLIR组);③丙泊酚组(ⅡPro组);④肢体缺血再灌注+丙泊酚组(ⅡLIR+Pro组),每组8只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NF-α【和NF—KB进行定性、半定量检测。用放射免疫法对TNF-α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糖尿病大鼠系列与正常大鼠系列相比,对应的各组NF—KB和TNF-α的表达均升高。两系列中肢体LIR后心肌组织的NF—KB和TNF-α的表达均升高。用丙泊酚后两系列的NF—KB和TNF-α的表达均下降。结论(1)肢体缺血再灌注可引起正常和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损伤;②糖尿病能加重肢体LIR引起的心肌损伤;③丙泊酚能降低正常和糖尿病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中NF—KB和TNF-α的表达,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心肌组织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及缺血预适应 (IPC)状态心肌磺脲类药物受体 (SUR)亚型SUR2的分布及表达特征。方法 建立大鼠心肌在体IPC模型及缺血再灌注模型 ,采用体外受体放射自显影技术检测正常对照、缺血再灌注及IPC时大鼠心肌中SUR2的定位与分布模式 ,并用图像分析仪对其表达密度作半定量分析。结果 ①与对照区相比 ,缺血再灌注缺血区相对透光度增高 ,其平均增高幅度为 (4 1.0± 9.3) % ;②IPC区与对照区相比相对透光度也增高 ,其平均增高幅度为 (17 1±2 3) % ;③IPC组相对透光度增高幅度小于缺血再灌注组 (χ2 =5 .2 73,P <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及IPC时SUR2表达密度均降低 ,但后者降低幅度小于前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计PAF在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麻醉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心肌再灌注各时程血液及心肌组织中PAF含量并观察PAF受体拮抗剂的影响。结果:大鼠心肌缺血10min再灌注4h后,大鼠血及心肌组织中PAF含量明显升高并持续较长时间,再灌注前给予PAF受体拮抗剂SRI63—441可使血中PAF略有下降。结论:PAF可能是参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体外循环(CPB)中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变化的影响,评价IPC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将75只健康家猫随机均分为3组:并行循环组(CPB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IPC组。应用自旋标记-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心肌细胞膜的区域流动性。结果 CPB组体外循环过程中心肌细胞膜区域流动性无明显变化,IR组主动脉阻断(ACC)期间细胞膜区域流动性明显降低且于再灌注期间进一步下降,IPC组ACC及再灌注期间细胞膜区域流动性虽较CPB组有所下降但明显高于珉组。结论 IPC能够通过维持心肌细胞膜脂质的流动性,对体外循环中的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白介素8(rhIL-8)参与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为减轻再灌注损伤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造成缺血1小时,再灌注3.5小时,实验分两组:缺血/再灌注组(MI/R,n=8)和假结扎组(Sham Mi/R,n=8)。结果 MI/R组发生严重的心肌损伤,包括受累心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增大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MB同工酶(CPK-MB)、异构前列腺素(epi-PGF2a)。水平增高(均P<0.01)。血清IL-8浓度逐渐升高,免疫组化示受损心肌区血管内皮基底膜呈IL-8阳性染色。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IL-8是吸引中性粒细胞浸润于缺血区心肌,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适应是指机体减轻器官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内在保护机制。心肌缺血预适应指在长时间缺血前给予心肌数轮短暂的缺血 再灌注处理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后续研究发现缺血后适应、缺血期适应、远程缺血适应及药物模拟适应均可起到心肌保护作用。虽然临床上对于适应现象有着巨大的兴趣,但目前的临床应用仍然有限,主要的原因包括处理方案缺乏标准化、影响保护作用的因素较多。远程缺血适应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无创心肌保护方式之一,其推广应用有赖于进一步的设计合理、大样本及规范化的临床研究开展。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的MRI与定量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MRI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 阻断家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0min再灌注1h后行MR平扫,Gd-DTPA动态增强,电影MRI(cine-MRI)及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放射微球测定心肌血流,伊文氏蓝和TTC染色确定正常,危险和梗死心肌行病理和体视学测量。结果 危险和梗死心肌强度曲线与正常表现不同,静息cine-MRI均显示损伤区运动减弱,室壁变薄,心脏射血分数减低,多巴酚丁胺负荷后则运动增强,室壁增厚,心脏射血分数增加。结论 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的损伤区具有不同的定量病理学特征;Gd-DTPA动态增强,cine-MRI及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可以提高对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检出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预测心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