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昊 《东方养生》2012,(10):56-59
开国元帅陈毅说他是"中国的国宝",国学大师马一浮将他与王弼、龙树并提,知交好友林宰平称他"眼在天上,他却认为胡适的科学知识不如"老夫",冯友兰不识字,金岳霖所谈是戏论。他原名继智,因佛典中赞诵佛祖释迦牟尼有十种智力,以故自称"熊十力"。  相似文献   

2.
吴昊 《东方养生》2012,(2):68-70,66,67
一身旧长袍,倡言新思想。世人皆知他宣扬新文化,却不知他甚爱旧传统。他是二十世纪一代学术大师,人们羡慕他的留学背景,他却将其视为舟楫,深感以留学为荣实是国耻。世人尽知蒋介石对他标榜有加,却不知他揶揄得蒋难接下话。他智慧超群却宽怀大度,生性淡泊而处身华贵,从"天子"到"乞丐",人人都爱称他为"我的朋友胡适之"。  相似文献   

3.
从《黄帝内经》篇中的"劫刺"和仁和寺本《太素》篇中的"却刺"之异入手,逐条罗列传世本《黄帝内经》及其历代不同注本、传本、校本中"劫刺""却刺"之不同。"却""劫"二字,字形相似,笔者详细分析了导致"却刺"误作"劫刺"的字形演变因素。以此为基础,运用音韵学和训诂学方法,因"卻"与"郤(郄)"二字的上古音完全相同,遵"因声求义"之旨,而将"却刺"释为"郤(郄)刺",其义当为"隙刺"或"穴刺"解。最后,对"郤刺"的学术意义作了探讨,认为这是刺灸部位由脉到穴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特定认识阶段,与刺脉、刺肉、刺筋等刺法相区别而言。所以,历代诸书中的"劫刺"当为"却刺"之误,从而澄清了自北宋以降,诸家对"燔针却刺"的误解误注。  相似文献   

4.
<正>【三寸之舌】成语"三寸不烂之舌"或"三寸之舌",用来形容人能言善辩。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据《史记》记载,平原君赵胜对毛遂说服楚王合盟救赵之举异常赞赏,夸奖他"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张良、毛遂俱以三寸之舌建功立业,足见其舌的"能量"之大,非同一般。但是,就其组织结构和功能而言,他们的三寸之舌,却与常人毫无二致。三寸不烂之舌的不同区域对酸、甜、苦、咸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金匮要略》中之"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试予阐释。文章指出,"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为癫痫,应指原发性癫痫。"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为后世所称癫狂病之癫症,或脏躁类疾患;此当为本条经文上述"狂"之病因进一步概况。之所以出现"阴气衰者为癫",实为"阳气衰者为狂"之行文对仗排比。文章最后指出,《金匮要略》之此两句经文昭示了部分癫狂病致病之因与原发性癫痫之主要致病之因,这对于临床诊治癫狂病、癫痫将有全面而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渐老只谋欢,虽贫不要官。惟求造化力,试为驻春看。"(白居易《寄李相公》)江州、忠州、杭州,白居易做了几任地方官后,本来打算"只拟江湖上,吟哦过一生",但是,到了他51岁的那年,朝廷却以右庶子之职把他召还京城。离开外省,去作京官,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情,白居易对这次改官还朝,却并不怎样热心,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未厌余杭",他和杭州有了深厚的  相似文献   

7.
<正>桂枝加葛根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由葛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用以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该方虽言"解肌祛邪",却暗藏"扶阳益胃生津、养血柔筋止挛"之机。看似解表之剂,却又有扶阳之功。故在临证中凡遇脉、证、症、体质等适合于此方者,多选用此方加减,每收奇效。  相似文献   

8.
王清任在其《医林改错》中重点阐述了脏腑理论、脑髓理论和气血理论。他主张"诸病之因,皆由血瘀",注重辨别瘀血的部位,创制了最负盛名的"五逐瘀汤"用治各种血瘀病症,善用黄芪补气活血,提出气虚血瘀理论,对现代中医病机理论具有深刻影响。他所创制的"五逐瘀汤"经近几年临床研究发现可有效改善和治疗多种疾病,且与当代血瘀、痰瘀理论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旷惠桃 《中医药导报》2010,16(6):13-13,16
中医临证之要,在于辨证论治.辨证之要,一辨病位,二辨病性;论治之法,则是因证选方,因方遣药.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曰:"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张子和<儒门事亲>又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均强调了谙熟中医方药理论与应用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借助训诂学、文字学等传统手段,结合异文语料、碑刻俗字等材料,尝试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寒变""白露""独沉""铸锥"四语词进行考辨与训释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变"有呕吐之义,故"寒变"犹言寒呕,指的是呕吐病证中以呕吐物清冷为主要表现者;二是"白露"是"甘露"之异形词,亦可写作"曰露",而今当以"甘露"为典正,其义为甘美的露水;三是"独沉"当从《太素》校作"浊沉",而"沉"亦可作"黕",其义则为滓垢、污浊、浊垢、污垢;四是"铸锥"之"锥"当系"兵"字之误,考其致误之迹,疑因"兵"俗体作"■""■""■"诸形,传抄刊刻中,或受"铸"字影响,或思"兵"乃金铸,又妄增"金"旁,遂形近于"錐",故终致此误。  相似文献   

11.
<正>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医家多从痰、从虚、从肝风论治,故有"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各家学说。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医五十余载,医术精湛,他认为眩晕的发作常常是多种病机兼夹出现,并以夹瘀居多,因瘀血不去,新血难生,且瘀阻脉道,致清窍失养而引起眩晕。张学文教授认为见其有瘀则当"从瘀论治",瘀血消除,气血畅通,清窍得养,眩晕自解,故他常说:"治晕先治血,血行晕自灭",临床用之每每获效。笔者有幸跟随张学文教授  相似文献   

12.
正著名出版家王云五,享年91岁,是典型的散淡型长寿人物。他只受过不足五年的学校教育,却做过胡适的英文老师。他没有任何学历,却发明了著名的"四角号码检字法",他编的书更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学科领域,并使商务印书馆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社。而他的养生长寿之道,也值得后  相似文献   

13.
陆广莘先生,当代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国医大师。他将中医药学学术思想归结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中医学为健康医学的本质属性,奠定了健康医学理论基础。文章总结了陆广莘临证诊疗特点:辨证求本,求其属;扶"正祛邪",疏通气血津液;莫不为利,莫不危害;以病者之身为宗师。  相似文献   

14.
对于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一种人担心中西医结合会使"中医西化",一种人指责中西医结合"不伦不类"。两千多年前,中医就在"解剖而视之"的基础上确立了脏象学说,然而,今天的中医却因于避免"中医西化"之嫌,仍欲对现代解剖学不屑一顾。如脑与神明的关系,李时珍早就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点,清代名医王清任亦曾进一步论述脑与神明的关系,至今中医学都因难悖传统理论,仍以"心主神明"之论不  相似文献   

15.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本草"关系颇重",而古代本草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为了纠偏正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大众求教;为了考察药物的形态、生长、性能,他不惜远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实践出真知,李时珍在整理药物的过程中,以前贤本草为基础,订正了前人的疑误,并在《本草纲目》中特设"集解"、"辨疑"、"正误"、"校正"等项,纠正历代本草之错误。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  相似文献   

16.
正夜尿是指白天尿量、排尿次数正常,夜间排尿次数多于3次甚至达到十余次的一类病症,常会影响患者睡眠及变生他疾。中医学并无"夜尿"这一病名,但不乏对相关病症病因病机的描述,如《素问·逆调论》载:"肾者水脏,主津液",《医方考》载:"脬气者,太阳膀胱之气也……正气虚之则不禁",可知该病病机在于肾阳虚损、膀胱失约,又因  相似文献   

17.
王瑞红 《科学养生》2014,(10):50-50
<正>老刘去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后,一向和善理性的他却性情大变,变得烦躁易怒,像一个一点就着的火药桶。看着他在家里一天到晚"无理取闹",老伴以为他是退休在家无所事事闲出了毛病,便劝他去找个兼职,不为赚钱,就当是散心,也省得在家里憋屈出毛病。但谁知老伴的体贴却被老刘会错了意,以为老伴嫌弃他,想赶他出门,便跟老伴大吵大闹,弄得家里鸡飞狗跳。之后类似这样的闹剧隔三差五上演,时间长了,老伴受不了了,便打电话向女儿小慧寻求"外援"。听老妈在电话里哭诉老爸的"作",在外地工作的小慧赶忙回家"救火"。谁料老刘面对小慧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医学认为消渴的主要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然而在临床上多有阳虚消渴的患者,消渴主要病变脏腑在肾,肾阳虚为消渴病变的关键之一,肾阳作为人体的"薪",或因禀赋不足,或因年老虚衰,或因久病损伤,多呈现出有"少薪"、"无薪"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所致的消渴,需在辨证的基础上"釜底加薪",具体而言,或以辛温之品助阳、或以血肉有情之品涵阳、或以补阴之品阴中求阳,以期阴平阳秘而消渴可治。  相似文献   

19.
"在表之阳"的意义包涵了"在表之阳""在表之阴""在里之阳""在里之阴"。了解"在表之阳"的出入运动,有助于鉴别临床疾病因阳气运动而出现的诸多假象,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伤寒论》中的失治误治。但是"在表之阳"的论述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比如"在表之阳"仍可细分,卫气与荣气皆属于"在表之阳",但"在表之阳"的分类却远不止卫气和荣气那么简单。另有不足为此处仅介绍"在表之阳入里"和"出为在表之阳"的出入方式,除此之外尚有体外阳气助"在表之阳",以及"在表之阳"散于体外,但是这两种"在表之阳"的运动方式《伤寒论》中论述不多。此外,《伤寒论》中尚有"在表之阴"的运动,或者是"在表阴阳"的运动,只是不及"在表之阳"的运动清晰明了,可以通过"在表之阳"的运动触类旁通地去理解这些运动。  相似文献   

20.
<正>重点继承中医健康服务之"理",有效提升中医认知能力;重点继承中医健康服务之"法",有效提升中医诊疗能力;重点继承中医健康服务之"方",有效提升中医组方能力;重点继承中医健康服务之"药",有效提升中医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