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材料与方法1.活极对象:青海高原格尔木地区世居哈萨克族及由平原移居到此地生活15年以上的地质工作者及放牧者,身体健康,无皮肤疾患,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6~30岁)和壮年组(31~50岁),每组不分性别共取4名。2.取材部位:每例均在左手背面(暴露组)及同侧肩关节处(非暴露组)切取0.3X0‘scm’大小皮肤组织,分切成两部分,分别置入冰箱冷冻室备做冰冻切片及10%相马林固定。3·免疫组化染色:fell6(。kT6或**1。,*eCt。f-1。b提供)用冰冻切片,厚4~6urn,5/丙酮固定后用ABC法,1:100,不消化,AEC显色后苏木素…  相似文献   

2.
食管上皮组织中的郎格罕氏细胞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透射电镜观察了8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的郎格罕氏细胞,较详细描述了其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再次提示郎格罕氏细胞胞浆内的Birbeck颗粒可能有两种形成途径。  相似文献   

3.
颅内郎格罕细胞肉芽肿1例谢泽宇张增良吴育典△周志韶患儿,女,13月。左眼球进行性外突18天。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致家人发现其左眼球外突,呈进行性,且内视受限,吸乳嘻闹均正常。体检:左眼球外突约1.5cm,内视受限,蔽右眼取物逗儿反应差于蔽左眼,全身...  相似文献   

4.
病例患儿,男,7岁,因左眼球突出4年伴右眼球突出、行走不稳1年入院。病后少语少动,无发热、皮疹、多饮、多尿。家族中无遗传病病人。体检:体温36.7℃,脉搏90次/分,行走慢且不稳,反应迟钝,双眼球突出,左眼甚(如图),无眼震,甲状腺不大,双膝腱反射弱,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阳性。T3、T4、TSH、基础代谢率、肝功能、骨髓象、血常规、尿比重均正常。胸片示双肺纹理重,颅骨平片见多个不规则骨破坏区,眼眶CT:眼球结构正常,眼外肌肥厚,颅底骨质破坏,其边界可见骨肥厚,头颅CT:小脑齿状核区对称性低密度影,无占位效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ATP酶染色法观察了大面积和小面积烧伤患者非烧伤区表皮Lc密度和形态的变化。结果显示烧伤后表皮Lc密度下降,下降的幅度随烧防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大。此外尚观察了两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头皮不同时间取皮表皮Lc的变化。发现其密度随取皮次数的递增而减少。且细胞有分布不匀、胞体多为近圆形、突起短、少、无2级分支等形态的变化。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以下缩写为Lc,具有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同的一些免疫学标记和受体,能结合IgG的Fc片段和补体C_3等成分,现已公认Lc是免疫系统中重要成员。烧伤患者免疫防御功能全面下降已为人们所证实,但人和动物烧伤后表皮Lc的变花迄今似未见报导。本文取烧伤患者非烧伤区的表皮作材料,研究人烧伤后表皮Lc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关伟启  刘颉 《解剖学杂志》1991,14(2):139-141
本文应用ATP酶法,观察了不同日龄小鼠食道上皮中郎格罕氏细胞(LC)的位置、形态和分布。食道上皮中LC位于上皮基底层浅方,为树枝状细胞,胞体不规则,有1-4支突起。小鼠食道LC的形态和密度与小鼠日龄和食道部位有关,14日小鼠食道下端上皮中有LC分布,60日组、150日组LC最多,360日组LC减少。食道下端LC分布密度大,向上渐释少。食道LC在消化道免疾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郎格罕氏细胞与抗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人类肿瘤和小鼠肿瘤实验模型中树突状细胞/郎格罕氐细胞(DC/LC)和肿瘤之间的关系。DC/L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APC),具有呈递肿瘤抗原,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人体肿瘤的更多组织学的研究发现,DC/LC具有抗肿瘤的活性,是机体抗肿瘤的重要效应细胞之一。近来的研究表明,早期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中缺少或存在DC/LC,其预后变化较大。实验表明DC/LC浸润于早期肿瘤的组织内,则患者生存率高,预后良好;相反,肿瘤组织中不存在DC/LC,则肿瘤迅速增生扩散,患者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8.
应用ABC法对141例乳腺癌组织的郎罕细胞进行S-100蛋白抗体标记。结果发现S-100蛋白阳性的LC分布差异与乳腺癌的肿块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及生存期有关(P<0.001);而与乳腺癌的发病年龄无关(P>0.005)。因此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郎罕细胞的S-100蛋白表达,对临床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1):128-129,127
目的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ocytosis,下称LCH)较少见,为减少误诊病例的发生,将7例LCH病例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法对7例LCH病例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7例LCH病儿男6例,女1例;年龄10个月~8岁;主要症状分别为发热6例,咳嗽4例,骨痛、鼻衄、黄疸、腹泻,多饮多尿各1例;病程1个月~半年;主要体征分别为皮疹5例,头部肿物、淋巴结肿大,肺部湿口罗音各4例,肝脾肿大3例;主要实验室检查5例病理片找到大量LC,颅骨缺损5例,贫血3例,找到大量嗜酸细胞及异型巨细胞1例;误诊的疾病分别为肺炎2例,支气管炎,关节炎,尿崩症,菌痢各1例,诊断不明1例;最后确诊勒雪综合征(LS)3例,骨嗜酸性肉牙肿(EGB)、韩薛柯氏病(HSC)各2例,除1例失访、1例仍在随访外、其余5例均在2个月内死亡.本病的常见误诊原因有:1.对本病的特殊表现认识不足且询问病史与体检马虎,失去重要线索;2.合并感染,掩盖了原发病;3.未能结合临床正确分析辅助检查.治疗:单纯皮损首选局部用类固醇,无效可给150cGy/d小剂量治疗,连续4d,或用氮芥.单纯骨损害可自行缓解,若剧痛、骨折、生长障碍,可局部用类固醇或刮除受累局部,仅淋巴结受累常可自行缓解.广泛型LCH应行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10.
人复层扁平上皮中郎格罕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颉  李玉敏 《解剖学报》1990,21(3):307-311
  相似文献   

11.
氟氢松醋酸酯对人体皮片郎格罕氏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已证明郎格罕氏细胞(LC)在皮肤移植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若能在皮片移植前选择性减少LC,就可延长皮片存活期。本文选免疫抑制剂氟氢松醋酸醇(FA)体外处理人体皮片,用酶组化,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FA对皮片中LC的影响。结果显示,经FA处理后的皮片中LC密度减小,细胞形态发生退行变化。我们推论,用FA体外处理皮片,有可能成为临床同种异体植皮中延长皮片存活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Birbeck颗粒是一种吸附、内包的细胞器,可能与抗原的提呈有关。它们最初被发现于表皮的郎格罕细胞中,以后又见于输入淋巴的面纱细胞以及胸腺和引流皮肤淋巴结的交错网状细胞。但至今尚未确认脾内有含Birbeck颗粒的细胞。我们采用Kamperdijk分离大鼠树状突细胞的方法(稍加改良)分离大鼠脾细胞,获得了富有树状突细胞的组分。电镜下,这些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与Steinman等描述的树状突细胞相似。少数细胞内含有Birbeck颗粒。颗粒呈棒状,外有一层界膜,内有一条电子致密的中柱,散布于细胞质内。本研究证明大鼠脾内有含Birbeck颗粒的细胞。  相似文献   

13.
用透射电镜对11例10-37周胎儿壶腹嵴暗细胞进行观察。发现:(1)10周胎儿的暗细胞已具有吸收功能的特征;14周的胎儿暗细胞出现了发达的胞浆突起,此时暗细胞已具有水和离子运细胞的特征。17周时暗细胞的细胞器更加丰富,胞浆突起更加发达,以后阶段暗细胞的形态基本与17周时相似。(2)11周的胎儿暗细胞就已参与耳石的代谢。  相似文献   

14.
人胚胎肺内神经内分泌细胞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对不同胎龄的人胚胎肺内神经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发生和超微结构观察。肺内支气管上皮内未分化细胞,第八周开始向神经内分泌细胞转化,提示神经内分泌细胞对早期胚胎肺的发生、发育有特殊意义。神经内分泌细胞内致密核心小泡(DCV)及其它与内分泌活动有关的各种细胞器发达。能见到P0细胞、P1细胞、P2细胞及P3细胞等四种类型的神经内分泌细胞。P0细胞的发生及分化程度表明它可能是一种前细胞,它可以进一步转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冷冻复型技术对16例人体腹膜壁层间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腹膜间皮细胞表面均有微绒毛,但不同部位微绒毛的长短、疏密和排列的方式不同。有的绒毛具有一些特殊形态:(1) 鼓槌状微绒毛;(2) 分叉状微绒毛;(3) 一根微绒毛主干上有多根次级微绒毛;(4) 微绒毛内含有吞饮小泡;(5) 微绒毛根部或其边缘有吞饮小泡开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报道了国人皮肤麦克尔细胞(MC)及其颗粒和亮小泡的超微结构。MC多分布在触盘增厚的表皮基底层,与神经终末接触并形成突触样结构,与角质形成细胞以桥粒相联系。ME具有一分叶状核。丰富的线粒体和许多直径80—120nm的膜包致密核心颗粒和直径70~90nm的亮小泡。这些颗粒和小泡不仅靠近突触样结构膜,也靠近与角质形成细胞相邻的胞膜。本文还讨论了MC分泌功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用ATP酶组织化学、电镜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研究胎鼠和新生小鼠表皮内郎格汉斯细胞的发育.结果表明:第16天胎鼠表皮中开始出现ATP酶阳性郎格汉斯细胞,电镜组化观察郎格汉斯细胞的胞膜表面有ATP酶反应物沉积。图像分析结果证实,随着表皮分化,郎格汉斯细胞数量迅速增长,细胞的周长、面积和ATP酶反应物的灰度也逐渐增大。出生后4~5天郎格汉斯细胞的结构和数量均与成鼠相似,ATP酶含量也达成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张锦坤  王骏 《解剖学杂志》1997,20(2):160-160
观察了分离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别与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于37℃,5%CO2饱湿条件下共有育形成的细胞簇,以4-25个细胞聚集计为一簇进活细胞计数。结果发现:经16小时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共育24小时比共育4小时形成的细胞族明显增加,而与共育28小时者无明显差异;培养36小时的树状细胞与培养16小时的树突状细胞相比,以上结果表明,人血树突细胞与淋巴细胞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形成细  相似文献   

19.
应用ATP酶组化法、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对人腭扁桃体上皮内郎格汉斯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儿童期和青年期腭扁桃体上皮基底层均存在郎格汉斯细胞,其形态结构与皮肤内的相似,但胞体较大,突起略少.青年期腭扁桃体上皮的郎格汉斯细胞的数量、面积、周长均大于儿童期,而ATP酶反应的灰度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